退伍不“褪色” 老兵发“余热”_烈士_自己的_老人

深圳商报记者 魏薇

年过七旬的孙卓清是深圳龙华区民治街道北站社区居民,他1968年3月入伍,1968年8月入党,1988年10月从团职岗位上转业到深圳工作。1984年至1985年,他荣立战功。从战场上下来后,他主动承担了4位独生子烈士共7位老人的养老送终义务。困难时期他甚至卖掉了自己的房子,与战友先后花了近200万元,直到2016年送走最后一位老人,实现了自己庄严的承诺。

在部队期间,孙卓清先后荣立二等功1次,三等功5次,多次被集团军、南京军区评为“优秀共产党员”和“模范政工干部”。2021年,孙卓清获评“深圳最美退役军人”。2022年,获评第三季度“广东好人”。

铮铮铁骨不负一身戎装

孙卓清不到两岁时母亲就去世了,父亲一手抚养他长大。1968年3月入伍,从那时起,他就暗暗发誓,要在部队干出成绩来,为国防建设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孙卓清努力践行自己的誓言,当兵后入了党,被提为干部。因为文笔出众,入伍后的孙卓清开始从事军队政工工作,一干就是20年,成绩斐然。在参战的一年时间里,为防备敌人破译电台密码,孙卓清提出“用温州籍士兵作为通信兵”战术(温州话是世界上最难懂的方言之一),成功阻止了敌军对我军通讯联络的窃听和破译。

一次边境防御作战,孙卓清与战友们一同上了前线,带着录音机在战场上记录下战士们的临终遗言。目睹了战友的牺牲,孙卓清暗自发誓要替战友尽孝,以慰藉烈士的英魂。

信守诺言不负战友重托

孙卓清后来接到部队安抚农村和边远山区烈士家庭的善后任务。他将70多名烈士的骨灰一一送回他们的家乡安葬,带领烈士安置小组先后走访了100多户贫困山区的烈士家庭。

此后,孙卓清来到山东,几经周折找到一位在边境防御作战中牺牲战友的老母亲。通过对前线牺牲的战士名单仔细排查,他又找出了另外3名烈士的6名失独老人。从此,孙卓清每年都要横跨山东、河南、江苏、甘肃4省去照顾他的“父母们”,这成了他一生无悔的选择。1989年10月,孙卓清转业到深圳工作。虽然薪资不高,但是他坚持赡养烈士父母。家庭遭遇困难时,每月固定寄给“父母们”的生活费一点也不会减少。最困难的时候,他卖掉了自己的住房,倾其所有接济老人们,与战友们前后花费近200万元。供药、雇保姆、修缮房屋、照顾老人,他始终如亲生儿子般孝敬着“父母们”。曾中风瘫痪在床的老人说话不太利索,却坚定地对他说:“如果来生我有儿子,还要送到部队去。”

几十载风风雨雨,见证了祖国繁荣富强的“父母们”相继去世。每一位老人去世,孙卓清都会尽儿子的义务,为他们披麻戴孝。2016年,最后一位老人与世长辞,他代烈士尽孝的诺言坚守了31年。

发挥余热不负胸前党徽

作为一名出色的政工干部,退休后,孙卓清依然把全部精力投入到对党史和解放军军史的追寻上。他重走红军长征路,沿途收集红色故事,用笔记录下无数革命先烈的事迹。这些作品对当代青少年继承红色传统、传承红色基因起到很好的教育作用。年逾古稀的孙卓清加入了深圳市龙华区文明办组建的新时代文明实践宣讲团和区退役军人事务局组建的“红色讲师团”,利用闲暇时间向青年人讲述革命斗争历史,传承爱国主义精神。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