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钦显皇后:大清无冕女皇,21岁生下天子,临终前一句话发人深省_咸丰_皇后_光绪

“孝钦慈禧端佑康颐昭豫庄诚寿恭钦献崇熙配天兴圣显皇后,一般情况下,清朝皇后谥号是16个字,但有一位皇后却有22个字,几乎达到了皇帝的标准,这位堪称大清无冕女皇的女人,临终前却留下一句发人深省的话。”

1、军功世家之女

说到孝钦显皇后,我们更常称呼她为慈禧,这是一个充满争议的历史人物,论知名度,也是无出其右者,但孝钦显皇后的家世却鲜为人知。

叶赫那拉氏是清朝一个非常有名的姓氏,清朝开国皇帝皇太极的生母孝慈高皇后便姓叶赫那拉氏,但此叶赫那拉却非彼叶赫那拉。

孝慈高皇后是叶赫部国主杨吉砮的女儿,属于王族之女,这一支叶赫那拉氏被编入满洲正黄旗,也出了一些响当当的人物,比如说康熙朝权臣纳兰明珠、清朝第一词人纳兰性德、乾隆后宫的舒妃等。

孝钦显皇后先祖确实来自叶赫部,但却只是世代居住于叶赫的苏完,入旗的始祖名叫喀山,入的是满洲镶蓝旗,与叶赫部王族那拉氏没有任何血缘关系,简单说,他们只是同姓而已。

喀山入旗后,在辽东各地征讨,立下军功,被封为三等男,又因抚育公主有功,加封二等子爵,此外,喀山后代还有两个世管佐领的世职,这位喀山便是孝钦显皇后的八世祖。

孝钦显皇后的曾祖父名叫吉郎阿,曾在嘉庆朝任刑部员外郎和军机章京,卒于嘉庆二十年。吉郎阿有一个儿子,名叫景瑞,即孝钦显皇后的祖父,景瑞曾任职刑部郎中,娶妻瓜尔佳氏,生有三个儿子,第二子名叫惠征,这位惠征曾任职安徽宁池广太道道员,他便是孝钦显皇后的父亲。

由上可知,孝钦显皇后一家是以军功起家,其家族成员大多在朝中六部任职,虽然官位不算太高,也属于中级官僚家庭了。总体来看,孝钦显皇后的家世还是很不错的,虽然没出过什么大官,但与一般的官宦家庭还是强不少的。

不过,孝钦显皇后一家在道光朝却出现了一次危机。

道光二十三年,户部银库出现亏空,道光对国库进行盘查,孝钦显皇后的曾祖父吉郎阿曾任职户部银库司员,朝廷便向吉郎阿一家追缴两万一千六百两银子。当时吉郎阿已经不在人世,这个补交款便落在了孝钦显皇后的祖父景瑞的身上。

展开全文

然而,景瑞也无法凑齐这么多银两,于是便被下狱了,看着父亲被下狱,孝钦显皇后的父亲惠征便赶紧搜罗钱财,将款额给补交上了,最终景瑞在道光二十九年出狱。

孝钦显皇后的父亲惠征娶了归化城副都统惠显的女儿富察氏(这女婿与老丈人的名字好像是兄弟俩啊),惠征的儿女比较多,有三个儿子、四个女儿,三个儿子分别为照祥、桂祥、佛佑,四个女儿中的老大早年夭折,老二便是孝钦显皇后,老三嫁给了道光第七子醇亲王奕譞为嫡福晋,生下了光绪帝载湉,老四嫁给了庆亲王奕劻的弟弟奕勋。

可以看到,从孝钦显皇后姐妹这一代开始,便不断与皇亲宗室结亲,到孝钦显皇后侄女这一代更是都嫁给了近支王公,很明显,这都是孝钦显皇后的有意安排,一者可以方便在皇位传承方面找本家之女所生的儿子,二者可以保证本家的富贵荣华。

比如说孝钦显皇后的大侄女叶赫那拉氏(都统桂祥之女),在她的安排下,嫁给了妹妹所生的儿子载湉(光绪帝),这位便是被称为“女中尧舜”的孝定景皇后(隆裕太后)。

2、母以子贵的懿贵妃

清朝咸丰二年二月,由于咸丰原配萨克达氏在继位前便去世了,当时大清后宫几乎处于一种空闲状态。为此,咸丰下旨举行八旗选秀,这次选秀,咸丰一口气选了四名秀女入宫,分别为贞嫔钮祜禄氏、英贵人伊尔根觉罗氏、兰贵人叶赫那拉氏与丽贵人他他拉氏。

这位被赐号兰贵人的便是后来大名鼎鼎的慈禧太后。

不过,当时的兰贵人还只是一名年仅17岁的妙龄少女,或许是其父亲惠征在咸丰三年(兰贵人入宫的第二年)病逝的缘故,居住于储秀宫丽景轩的兰贵人并不是最先受到咸丰宠爱的。

在入选的四名秀女中,贞嫔钮祜禄氏很明显是作为预备皇后被选入后宫的,果不其然,入宫不到一个月,钮祜禄氏便被晋封为贞贵妃,随即被册立为皇后。就连英贵人伊尔根觉罗氏也在入宫的年底被晋封为英嫔了,很明显,咸丰初期的兰贵人于丽贵人稍显逊色,走在了后面。

不过,从咸丰三年开始,英嫔伊尔根觉罗氏便被接连降位,很明显是失宠了。到咸丰四年,咸丰的主要精力开始转移到了兰贵人与丽贵人身上,两人先后被晋封为懿嫔与丽嫔,成为当时后宫最得宠的主位。

咸丰五年五月,丽嫔他他拉氏首先生育,生下了皇长女荣安固伦公主,虽然只是一个女儿,但这可是咸丰第一个孩子,这让咸丰无比兴奋,洗三那天便晋升他他拉氏为丽妃。咸丰之所以兴奋,其实还有另外一个原因,丽妃生育证明自己没有任何生理问题,于是乎便趁热打铁对储秀宫的懿嫔百般宠幸,功夫不负有心人,没过多久,懿嫔也怀上了龙胎。

咸丰六年三月,21岁的懿嫔叶赫那拉氏在储秀宫生下皇长子,取名为载淳,很明显,这一次,咸丰更加兴奋,载淳出生的当天便下旨将叶赫那拉氏晋封为懿妃。

可以看到,不管是入宫,还是得宠,亦或是晋封名位,懿妃与丽妃几乎都是同步的,很容易让人形成一种错觉,这二人竞争状态明显,关系肯定不太好。因此,一些野史更加进行渲染,称慈禧掌权之后,对丽妃进行迫害,甚至将其做成了“人彘”,不过从官方史料记载来看,恰恰相反,慈禧反而待这个与自己一起入宫的女人不薄。

咸丰七年正月,懿妃母以子贵,被晋封为懿贵妃。虽然曾被降为官女子的玫贵人在咸丰八年生下了皇二子,但这位小皇子在出生的当天便夭折了。于是,懿贵妃便成了唯一为咸丰生下皇子的妃子。而且,当时的懿贵妃排位仅次于中宫的皇后钮祜禄氏。

咸丰八年之后,大清后宫增添了不少新人,咸丰逐渐将精力转移到了这些新人的身上,对于懿贵妃来说,此时的重心很明显在儿子载淳身上,因为她知道,只要保住了儿子载淳,她就能拥有一切。

3、三度垂帘的老佛爷

咸丰十一年七月十七日,年仅31岁的咸丰死在了热河行宫,返回京师后,两宫皇太后慈安、慈禧联合恭亲王奕訢发动政变,一举将赞襄政务八大臣铲除,代之以“两宫垂帘,亲王辅政”的新体制,这是慈禧第一次垂帘。

其实,在第一次垂帘时期,慈禧虽然是同治帝生母,贵为圣母皇太后,但国家大事的决策权是在慈安手中的。而且,碍于嫡庶之别,慈禧也一直对慈安毕恭毕敬,并没有半分失礼。这段时期,两宫皇太后的关系,《清宫遗闻》中有相关描述:

“东宫优于德,而大诛赏大举措实主之;西宫优于才,而判阅奏章,及召对时咨访利弊。”

很明显,当时的大权是掌握在慈安手中的,而慈禧的功能主要体现在日常政务处理方面,相对来说,两人的关系还是比较和谐的,并没爆发大的冲突。如果要找一个,那就是同治帝的立后问题了。

同治十一年,两宫为即将大婚的同治帝遴选皇后,慈安看中的状元崇琦的女儿阿鲁特氏,这位也是慈安的表外甥女,慈禧看中的是来自名门的凤秀之女富察氏,最终同治帝还是采纳了慈安的建议,选择了端庄大气的阿鲁特氏,可以看出,慈禧在儿子心目中的地位也是不如慈安太后的。

同治十三年十二月,年仅19岁的同治病逝于养心殿,随后,醇亲王奕譞次子,即慈禧的外甥兼侄子载湉被选定为皇位继承人,是为光绪皇帝。由于光绪年幼,两宫只得再次垂帘,这是慈禧人生中第二次垂帘。

相对来讲,这次垂帘,慈禧却经历了从辅佐地位到独裁时代的转变。

首先是光绪六年,慈禧生了一场大病,是由痢疾引发的一系列病症,而且,这次病情十分严重,几乎危及到了慈禧的生命。到了光绪七年,慈禧才逐渐好转,然而,令人没想到的是,就在光绪七年的三月份,慈安太后暴崩于钟粹宫,由此,两宫垂帘被一宫独裁取代,慈禧一家独大的时代来临了。

在此期间,比如说光绪十年,慈禧发动了大权独揽的一次政变,称甲申易枢。在政变中,慈禧竟然将以恭亲王奕訢为首的军机大臣全部罢免,代之以早被驯化的醇党集团,通过这次政变,慈禧可以说真正成了无冕女皇,就差登基做皇帝了。

光绪二十四年九月,慈禧第三次发动政变,称戊戌政变。这次政变,慈禧几乎将以康有为、梁启超为首的维新派一网打尽,甚至就连光绪帝也被囚禁于瀛台,谭嗣同等六君子则被拉到了菜市口问斩。

政变后,慈禧太后第三次垂帘,一直到她生命的终结。

4、无冕女皇的落幕

自从光绪六年那次重病之后,慈禧便一直非常注意养生,甚至有记录记载慈禧要定期服用人乳,事实也确实如此。除了光绪六年的那次大病,慈禧身体一直比较康健,没有出现什么大问题,但是从光绪二十八年开始,慈禧便新添了面神经痉挛的病症,光绪三十年之后,愈发频繁。

光绪三十四年秋季,慈禧太后的身体原本没有什么问题,但到了十月份,却表现为“恶寒发热、咳嗽、口渴舌干、身肢疲倦,兼以胸痛”,以致于在二十二日这一天离开了人世,享年74岁,据有关人士分析,慈禧可能是死于由老年性支气管肺炎引起的呼吸性衰竭。

其实,慈禧或许早就对自己的寿限有所预料,早就对后事进行了周密安排。比如说光绪皇帝之死,现在研究也倾向于是慈禧太后授意将其毒害。

此外,慈禧还为大清选定了最后一位继承人,她就是光绪的侄子、载沣之子溥仪,又是一个年幼的娃娃,这样就方便侄女隆裕掌握大权。不得不说,慈禧还是高估了侄女隆裕的能力,在故去三年之后,大清帝国便落下了帷幕,而她的侄女隆裕只博得了一个“女中尧舜”的美名。

“及文宗末造,孝贞、孝钦两皇后躬收政柄,内有贤王,外有名将相,削平大难,宏赞中兴。不幸穆宗即世,孝贞皇后崩,孝钦皇后听政久,稍稍营离宫,修庆典,视圣祖奉孝庄皇后、高宗奉孝圣皇后不逮十之一,而世顾窃窃然有私议者,外侮迭乘,灾祲屡见,非其时也。不幸与德宗意恉不协,一激而启戊戌之争,再激而成庚子之乱。晚乃壹意变法,怵天命之难谌,察人心之将涣,而欲救之以立宪,百端并举,政急民烦,陵土未乾,国步遂改。综一代之兴亡,系于宫闱。呜呼!岂非天哉?岂非天哉?”

子辰说:

慈禧可以说是清朝历史上最具有争议的人物,本是一介女流的她却权力欲望极强,步步为营,走上了紫禁之巅,但没想到的是,大清帝国也在她手中彻底地走向了衰亡。听起来有点讽刺,慈禧在临终前却留下一句意味深长的话:“此后,女人不可预闻国政。此与本朝家法相违,必须严加限制。尤须严防,不得令太监擅权。明末之事,可为殷鉴!”

参考资料:《清史稿》《清宫遗闻》《清文宗实录》等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