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宫传奇-地位如此高的苏麻拉姑,是后妃还是侍女_孝庄_皇子_康熙

当九旬高龄的苏麻喇姑去世时,康熙为她举办风光的葬礼。停放的梓棺同孝庄皇太后停在了一处,她的一生都与大清牵伴在一起,历经四朝,从一个侍女到帝师,虽与皇家并没有血缘关系,却在死后已嫔礼下葬。

苏麻拉姑出生在科尔沁部的牧民家庭,时间不详,在10岁左右,被科尔沁贝勒府选中,成为贝勒寨桑之女布木布泰的贴身侍女,布木布泰正是后来大名鼎鼎的孝庄太后,但从她作为孝庄太后的陪嫁侍女来推算,她的年龄应当与孝庄差不多。入贝勒府后,口齿伶俐,办事麻利,为人又稳重,很快获得了布木布泰的信任。

在康熙帝的前半生中,祖母孝庄太皇太后,侍女苏麻拉姑,这两位女子对他至关重要,影响极深。苏麻拉姑,比康熙帝大了30多岁,她能赢得皇室上下的尊重,与她办事周到,睿智,低调,忠心,忍辱负重有着不可分的关系。两人的感情也不是子虚乌有的姐弟恋,而是深厚的祖孙情。

孝庄的对外沟通信使

苏麻拉姑作为布木布泰的贴身侍女,随主人来到盛京后,很快学会了满语和汉语,由于她自小生长在草原上,骑术了得,常常骑马外出为孝庄办事,是孝庄身边最可靠最信任的侍女。

展开全文

崇德八年皇太极驾崩,年仅三十一岁的孝庄成为了寡妇,而幼子福临才六岁,朝中大权全掌握在多尔衮的手中,苏麻拉姑陪在孝庄身边,为她排忧解难,并担当起孝庄与外界联系的桥梁。

顺治9年3月,苏麻拉姑奉命外出办事,却被内大臣纳布库殴打,孝庄愤恨不已,却也无能为力,只能说她是坠马受伤,共患难的境遇,使这对主仆的感情更加深厚。

照顾幼子康熙

康熙帝晚年回忆道:“世祖章皇帝因朕幼年时,未经出痘,令保母护视于紫禁城外。父母膝下,未得一日承欢。”康熙帝幼小在宫外避痘,到皇父逝世前不久,出痘痊愈,重返皇宫。

顺治12年天花,一岁多的玄烨,感染天花,被送出宫去避痘,无论刮风下雪,苏麻拉姑每天骑马往返皇宫和玄烨避痘所之间,按照孝庄的指示,对玄烨施教,玄烨7岁左右出痘痊愈才回到皇宫,正式受皇子教育。后期康熙每每念起这段往事,对苏麻拉姑都是感恩之情。

苏麻拉姑终身未嫁。

在宫中陪伴在孝庄身边60余年,与孝庄既是主仆又是盟友知己,电视剧里说她曾爱上康熙帝的老师,这并不可信,苏麻拉姑在最好的年华,是与多尔衮是摄政王这个时代,她怎能抛下当时孤儿寡母的孝庄呢?

当顺治顺利把持朝政时,麻拉姑已经年近40岁了,在当时这个年纪已经可以做祖母了。苏麻拉姑把自己最好的年龄都给了她的主子--孝庄皇太后。

忠仆

孝庄太皇太后病逝,苏麻拉姑悲痛万分,之后她笃信佛教,将对孝庄的感情全部转移到玄烨身上,每天吃斋念佛,祈求佛祖保佑皇帝长命百岁。

康熙帝决定,将定嫔万琉哈氏所生的皇十二子允祹,交由苏麻拉姑抚养,以排解苏麻拉姑的思念孝庄的心情,按照惯例,只有嫔以上的后妃,才有资格抚养皇子,让苏麻拉姑抚养皇子,充分表明康熙对她的信任,为了报答皇恩,她将全部精力都倾注到了允祹身上,允祹对她也十分孝顺,后来在苏麻拉姑去世后,

皇十二子胤祹提出要求:“姑妈自幼将我养育,我并未能报答即如此矣,我愿住守数日,百日内供饭,三七诵经。

在此之前,作为仆人,皇子是没有为仆人守灵的这个规矩的。

九子夺嫡

康熙的皇子众多,由于他自己没有得到父母之爱,所以对自己的儿子,每一个都好,会尽显父爱,这也导致每个皇子觉得自己有可能成为储君,康熙后期对诸子在帝位争夺,非常激烈。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九子夺嫡。

雍正继位后,对于参与夺嫡的皇子进行清算。而被苏麻拉姑一手带大的皇十二子允裪,在雍正帝的诸多兄弟中,他的命运算是比较好的。

允祹非常有自知自明,深知自己的母妃定嫔身份低下,没有资格和其他皇子争夺地位,他又自幼受到苏麻拉姑的教诲,因而表现得十分低调。

康熙末年,一向独来独往的允祹,深受玄烨的信任,但他不受其他皇子拉拢,只专心为皇帝办事。 雍正继位后,允祹遭到他的猜疑被降为贝子,不久又降为镇国公。但允祹一直与世无争,6年后,他被重新封为多罗履郡王爵。乾隆帝继位后,允祹被晋封为吕亲王,乾隆二十八年允祹去世,享年77岁。在康熙的所有皇子中,他是最长寿的一个,这与苏麻拉姑的抚育不无关系。

苏麻拉姑怪癖

苏麻拉姑来自于牧民家庭,草原上的水资源非常珍贵,在草原民族的观念里,水是用来供人和牲畜饮用的,洗澡便是浪费水,所以她每年,只有除夕那天会洗一次澡,也不淋浴,而是取少量的水简单擦洗一下身体,然后把用过的脏水喝掉。洗过澡后,还要向佛祖忏悔,她浪费水了。另一个是终身不服药,直到她年老病重的时候仍然拒绝服药。

康熙四十四年(1705年)九月七日,苏麻喇姑逝世,享年90多岁。

亲爱的朋友们,关于这篇文章,您怎么看呢?欢迎下方留言评论。

您的支持是我写文的动力,如果喜欢此种类型的故事,请关注我,下一篇更加精彩!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