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平歌词被郭德纲“带偏了”?揭秘太平歌词的正确打开方式_太平_相声_歌词

对真正喜欢相声表演的人来说,“太平歌词”应该是绝对不陌生的。“说、学、逗、唱”虽然是相声的四项基本功,但是各自的发展又都有不同。“太平歌词”作为“唱”的主要形式之一,甚至一度被广大相声表演者所“摒弃”,真正进入观众们的视野还是最近十几年的事。

有的人说,太平歌词能够再次崛起于相声表演行业,最大的功臣应该是郭德纲和他的德云社。这句话自然是不置可否,老郭对相声行业的贡献不小,毕竟他是经历过相声低迷期的。很多听众最开始接触相声,大都是通过德云社的一众成员,当然老听众们是不在此列的。

喜欢听老郭说相声的朋友,应该都有听他说过相声的发展,相声作为一门传承数百年的艺术表现形式,里头的门门道道着实不可小觑。单就太平歌词这一项来说,讲究的地方就多了去了,外行看热闹,内行听得才是门道。

演唱形式一般分为三种,边撒字边唱、独唱还有对口唱。节奏上以“一语一打”、“一语双打”还有“流水板”这三种为主。取材范围也是毫不拘泥,除了日常生活之外,一些演义小说、名人传记同样可以被当做取材对象。

展开全文

老郭确实是一位专业的相声演员,但是他给大家传输的理念都是对的吗?曾经有人表示过,老郭有些想法是错误的。他将太平歌词理解的极为简单,他表示太平歌词“没有太多演唱技巧”,但以我们在前面介绍的演唱形式和节奏来看,事实却并非如此。

太平歌词的演唱极其考验鼻音的运用,拐来拐去的音调同样很难把控。对“老粘子”们来说,听得就是表演者在细节处理上的功底,听得就是这种音调之间的来回转换。老郭曾经所说的“装饰音”,其实并不符合传统的要求,很难说这种转变是好是坏。

毕竟太平歌词早就有所要求,对原字原音的把控十分严格。老郭在演唱形式中的改良,加的那些个“翘口”,起到的作用是“画蛇添足”还是“画龙点睛”,只能说是各有各的看法了,摒弃的人有,但肯定也会有不少观众喜欢这种方式。

有的人以字正腔圆、传统大气为美感,有的人以曲调诙谐、不落下乘为美感,只要不是同一个人,对于美感的定义就会有所差别。以相声史上的诸位大家为例子,我们可以发现吉坪三、汪兆麟、杨少奎、马志明还有刘文贞等老前辈,讲究的都是“字正、腔圆”,对待字的要求甚至更为严苛。

老郭的表演和理念,终究和传统是有些出入的,这种改变或许正是人们吐槽他的主要原因之一,甚至还有人因此说他“误人子弟”。你怎么看待这件事呢?你认为郭德纲的对太平歌词的解读正确吗?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