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汗、打嗝、头晕,哪些是茶有“茶气”的证明?究竟什么是茶气?_喝茶_茶汤_茶叶

丨本文由小陈茶事原创

丨首发于搜狐号:小陈茶事

丨作者:村姑陈

《1》

在互联网上,吵架是件吃力不讨好的事情。

除了法庭,有法律,有判决,有胜负标准。

否则,大多数的争执,即使是辩论赛,也很难分出个是非对错。

就像村姑陈刚入行的时候,总会遇到很多胡搅蛮缠的客人。

最典型的例子就是,你跟他说东,他跟你扯西;你跟他说西,他又扯到北;你说北,他又扯回东……

到最后,比的是谁体力好,时间多,脸皮厚。

比如,曾经写过一篇文章,关于“不苦不涩不是茶”。

村姑陈的观点是,茶叶中先天含有苦涩味,但经过良好的工艺后,能够去掉不好的物质,让茶汤喝起来不苦不涩。

之后的一段时间里,收到了好几位反对者的评论。

其中有一条是:“茶叶苦,证明茶气足,品质高,我喝完以后还会打嗝,那种感觉很舒服,不懂就别乱说!”

展开全文

当看到这条留言时,心中很有画面感。

恍惚可见,一个人坐在茶桌前,撕开一袋茶倒进盖碗里,加水,闷泡,出汤。

倒出来的茶汤,比正常的汤色深了不少,看起来就很苦。

而他端起茶杯,使劲啜了一口。

味蕾接触到浓酽的茶汤,眉头下意识地皱了一下,立刻又恢复了正常。

直到把这杯又苦又浓的茶,全部喝完,接着打了一声长长的嗝,最后大赞茶气十足。

每当这种画面在我脑中闪现过,说实话,就生不起气来了。

看看自己面前的这杯茶汤,香清甘活,反而还涌起一阵强烈的负罪感。

《2》

什么是茶气?

有人说,“气”是哲学范围的性质。

精气神、气本原、气质、气度、志气、正气凛然……它们都是气。

并且,我们很难用科学去解释。

“气”的出现,早于科学这个概念出现前的几百年,甚至几千年前就有了。

就像李麻花她爹是中医,只要看一眼别人的舌头,就能判断出对方体内的湿气重不重。

而自己一直不明白,湿气到底是个什么东西。

看不见,摸不着,又到底是谁定义的?

说回茶气,同样是一种看不见的东西。

而大家在描述茶气的时候,绝大多数是通过自己的身体变化和感受,来对号入座。

比方说,有人形容的茶气,是一种热流。

会通过我们的食道进入胃里,又打通了任督二脉,浑身畅快,从脑门发出汗来。

也有人形容,茶气就是一种气,喝到肚子里以后,会让我们打嗝。

甚至还有的茶友说,自己喝了一杯茶,连续打了好几个嗝,说明茶气非常足。

还有人形容,茶气会令喝茶者产生类似于“醉酒”的状态。

头昏昏沉沉,有些晕眩,甚至还有人会手脚发软。

至于这些究竟是不是真的“茶气”,村姑陈先卖个关子,留到下文中再说。

还有个发现,就是那些喜欢把茶气挂在嘴边的茶客,通常喜欢喝口味浓重的茶类,如岩茶、普洱等。

到了泡茶的时候,习惯坐杯,认为浓酽厚重才是好茶。

久而久之,喝茶的口味变得越来越重,喜欢那些苦涩的、刺激的,觉得这样才算有茶味,才算在喝茶。

至于真正的好茶,味道温柔,汤感轻盈的,反而被认为品质不好——味道太淡,还不如喝白开水。

尤其是绿茶和白茶,又鲜又香,就被他们拒之门外了。

《3》

苦涩的茶,茶气才足吗?

当然不是。

假设茶气的确存在,也不会出现在浓茶、苦茶、劣质茶身上。

过量的茶多酚和咖啡碱,早就把其它美妙的滋味给掩盖住了。

真正的茶气,应该是温柔的,包容的,能带给人精神和身体上的愉悦和享受。

就好比形容一个人很有气场,是从他的身上散发出来的。

虽然只可意会,不可言传,但你总不会指着一个垂头丧脑,毫无元气的人说他气场全开吧?

再说回上文中,大家对茶气的描写。

喝茶容易出汗,是茶气的功劳;

喝茶容易打嗝,是茶气的功劳;

喝茶容易“飘”,还是茶气的功劳。

但事实上,这些都可以用常识来解释,压根就和茶气没关系。

喝茶容易出汗,是因为用沸水泡出来的茶汤,温度还比较高,喝进身体里以后,会加速新陈代谢。

即便不是喝茶,只是喝热水,也会有一样的表现。

那么,难不成你要指着一杯无色无味的水说:“哇,茶气好足啊。”

喝茶之所以会打嗝,从医学上说,是一种极其常见的消化道受刺激的情况。

特别是当喝茶太快、茶汤太烫、喝茶过量时,通过人体一系列复杂的神经反射,引起强烈收缩,伴随着声带发出一种“呃”声。

而喝茶觉得头晕,就更好解释了。

想必很多茶客都知道一个概念,叫作“茶醉”,同样是头晕、昏昏沉沉,仿佛喝醉酒一般。

其实,原理是饮茶过量,或者喝了太多的浓茶,导致血糖降低。

解决的办法也很简单,只要吃些茶点垫垫肚子,很快就能恢复正常。

由此可见,种种关于“茶气”的形容,根本就是臆想。

把生活中一些常见的,根本不足为奇的事情,套上了“茶气”的名字后,就变得玄之又玄了。

还有一些商家,为了掩盖茶叶原料粗老,口感苦涩的真相,便将茶气作为遮羞布。

说出去以后,非但不会引来怀疑,还会让新人一脸崇拜,心甘情愿地成为韭菜。

《4》

回到茶叶的苦涩感。

茶叶中自带的茶多酚和咖啡碱,一个主导涩味,一个主导苦味。

因此,过去的人才会把“不苦不涩不是茶”挂在嘴边。

但是,将茶青加工成茶叶的过程,就是为了去掉不好的物质,留下好的物质。

把多余的苦涩物质,通过工艺,剔除出去。

把鲜爽的、清甜的、甘醇的物质,存留下来,才能让一款茶升华蜕变,成为好茶。

否则,既然大家都愿意喝苦的、涩的,还不如不加工。

制茶师费尽心思,把茶叶做好,到头来还是跟鲜叶一样苦涩味极重,颗粒感极强,那还白费那么多时间和精力干嘛呢?

所以说,真正的好茶,是不苦不涩的。

只有劣质茶,才是又苦又涩,口感极差的。

非要形容的话,就请把茶气套用在好茶身上吧。

那些淳和绵柔,鲜活甘香的茶汤,才配得上“茶气”二字。

《5》

喝茶、学茶的路,必定是充满坎坷的。

能够一帆风顺,一开始就遇到好茶,并持之以恒地喝好茶的人,极少。

因为从不懂,到略懂,再到大彻大悟,当中需要付出很多。

除了时间,还有金钱。

这就是为什么,很多人毕生都没喝过一款好茶。

总觉得,便宜也会有好货。

总觉得,价格超过500块钱一斤的茶,就是奸商所为。

总觉得,苦涩煞口,才是茶的本味……

其实,喝茶也和人生一样,要多出去看看,才知道山外有山,人外有人。

茶外有茶。

学茶的路途,纵使会遇到烂茶,遇到砖家,遇到伪大师,但都不重要。

重要的是,只要你能认清什么是好茶,不要被外界的谣言所欺骗。

那么,这条通往山顶的路,就会平坦许多!

喝过了好茶,体会到了精髓,自然就不会被所谓的“茶气”所惑。

茶叶品质如何,香气、滋味、口感才是王道!

原创不易,如果您觉得这篇文章对您有帮助,请帮忙点个赞。

关注【小陈茶事】,了解更多白茶,岩茶的知识!

小陈茶事村姑陈,专栏写手,茶行业原创新媒体“小陈茶事”主笔,已出版白茶专著《白茶品鉴手记》,2016年-2020年已经累计撰写超过4000多篇原创文章。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