毒品对人类身体的伤害和对社会的危害之大为全世界所公认。“远离毒品、拒绝吸毒”成为文明社会的共识。然而,毒品的刺激和依赖性让许多“瘾君子”飞蛾扑火、欲罢不能。
高额的利润让毒品的生产和贩卖屡禁不止。据联合国有关方面统计,全球约有2亿“瘾君子”,遍布各个国家和群体。而毒品产业规模高达6000亿美元,与军火产业相当,超过了石油行业的收入。
对于这颗“毒瘤”,世界各国都采取了严厉的措施进行清除和打击。我国刑法规定,贩卖海洛因50克以上的就将被判处死刑。
而亚洲毒品“重灾区”——菲律宾采取的手段则更为强硬和血腥,他们把目标对准了消费毒品的“瘾君子”。
一时间,众多毒贩和吸毒者被抓捕或被当众击毙。高压之下,吸毒者被迫纷纷前去自首保命。
监狱里自首的人
“瘾君子”的天堂——菲律宾
菲律宾是东南亚的一个多民族岛国,人口密度较大。凭借朝鲜战争和越南战争的红利,菲律宾经历过几次经济快速增长期。然而,贫富差距加大,贪污腐败横行等社会不安定因素也随之增多,形成了毒品泛滥的基础。
菲律宾禁毒署公布的数据显示,全国近93%的乡镇存在毒品犯罪,首都马尼拉更是毒品犯罪的重灾区。
在禁毒前,全国约有近400万吸毒者,占总人口的比例超过3%,远高于邻国印尼、泰国1.8%的比例。毒品犯罪与贫困、腐败并称菲律宾社会的三大痼疾。
为何菲律宾这个风光秀美的岛国能成为毒品犯罪的天堂呢?
展开全文
菲律宾
首先,还得从它的历史渊源说起。16世纪初,西班牙对菲律宾开始了长达300年的殖民统治。
菲律宾地处热带,土地肥沃,雨水、阳光充足,适合农业种植。西班牙人强令菲律宾农民将大批良田改种大麻,以获取高额利润。
19世纪末,新兴的美国打败了老牌的西班牙,成为了菲律宾新的统治者。上世纪60年代,美国流行“嬉皮士”文化,年轻人纵情声色,以叛逆、反主流为荣。而吸食大麻和吃迷幻药物就成为了时尚,超过200万美国青少年沉迷于其中。
这股潮流很快向欧洲、亚洲等地扩散。在旺盛的需求下,菲律宾的大麻产业得到了蓬勃发展,鼎盛时占有全世界近七成的产量。受美国文化和价值观的影响,菲律宾的青少年也开始吸食毒品,并逐渐蔓延开来。
其次,菲律宾毒品产业的兴旺与其优越的地理位置有关。菲律宾海岛众多,管理起来难度较大。毒贩们设备先进,武器精良,缉毒人员防不胜防。因此,菲律宾逐渐成为南美洲和“金三角”毒品往来的主要通道和那些跨国贩毒集团的天堂。
菲律宾地理位置
菲律宾国内毒品失控的重要原因还是因为贫穷。菲律宾是全球贫富悬殊最大的国家之一。菲律宾大多数人没有接受过高等教育,只能在社会底层从事体力劳动。他们在街头摆摊或在车站拉三轮车,收入微薄。
就这样还要经常面临失业。这些贫民游走在城市之间,有些人选择“躺平”,借吸食毒品来麻醉自己,逃避现实。还有一部分人看中了毒品的高利润,金钱的诱惑让他们铤而走险,于是走向了贩毒的道路。
大多数吸毒者一旦染上毒品,自身无法摆脱对毒品的依赖,最终成为“瘾君子”。
他们用仅存的一点零钱去购买毒品。如果没有金钱的来源,偷窃、抢劫,甚至绑架、杀人都是那些男性“瘾君子”们常干的事情。
菲律宾吸毒者
他们白天四处游荡,晚上睡在桥洞,让旁人胆颤心惊。而一些女性“瘾君子”则可能以卖淫来换取毒品,成为了行尸走肉。
令人痛心的是,菲律宾的吸毒群体呈现家族化,低龄化的趋势,在戒毒所里面,最小的“瘾君子”年仅11岁。
面黄肌瘦、双目空洞无神是“瘾君子”们的共同特征,他们生存的目标和意义就是想法获得更多的毒品。这些人陷于毒品的漩涡中不能自拔,永远无法摆脱最底层的生活。
毒品不仅摧毁了“瘾君子”们的身体和精神支柱,更是对社会造成了严重的危害。菲律宾的各类媒体中,几乎每天都有与毒品相关的新闻出现,民众对此已经麻木、习以为常了。
吸毒
杜特尔特铁腕禁毒
菲律宾毒品泛滥带来的各种社会问题让普通老百姓苦不堪言,大众对这一毒瘤深恶痛绝。而国际上也对菲律宾这个“毒窝”颇有不满,国内外都强烈地要求政府打击毒品犯罪。
尽管历届菲律宾政府一直没有放弃过缉毒,但由于毒品已经渗透到了社会的各个层面,加上其背后错综复杂的利益关系,毒品问题始终没能彻底解决,反而有欲演欲烈之势。
直到2016年,铁腕总统杜特尔特上台后,以雷霆万钧的强硬手段展开了禁毒行动。数千名毒贩在这场禁毒运动中被击毙,十几万毒贩、瘾君子被吓得纷纷自首,情况才稍微有所改善。
1945年出生的杜特尔特于大学毕业后在达沃市担任检察官,开始与毒品犯罪打交道。
杜特尔特
1988年,杜特尔特当选为达沃市市长。在长达25年的市长生涯中,他大力打击包括毒品犯罪在内的不法行为,严肃社会治安。将达沃市从原来的“谋杀之都”变成菲律宾最安全的城市之一。
2016年5月,杜特尔特以压倒性优势当选为菲律宾第16任总统。他在竞选过程中提出了“以铁腕手段打击犯罪活动”的理念,赢得了选民的支持。
正式上任后,杜特尔特一如既往地敢说敢做,马上兑现承诺,在全国范围内展开了大规模的禁毒行动。
2016年6月,杜特尔特发表全国电视讲话,宣称除非最后一名毒枭和毒贩被杀掉,否则他的反毒计划就不会停止。他还做了一个“抹脖子”的动作以表示决心。
杜特尔特
杜特尔特在禁毒行动中采取的第一个措施就是扩大警察等执法人员的权利。以前,警察面对毒贩,因为担心被追究责任,不敢开枪。
如今,只要有证据,警察就有权利当场击毙毒贩,不用经过复杂的司法程序。这一权利不仅是针对贩毒者,对于吸毒人员同样有效。
有了这柄上方宝剑,菲律宾警方底气十足,彻底放开了手脚。于是一场轰轰烈烈的全国性禁毒运动就开始了。
在持续行动中,有3000多名毒犯被击毙,上万名涉毒人员被抓捕入狱,这其中就包括一大批臭名远扬的大毒枭。
“乱世用重典”,杜特尔特的雷霆手段在短时间内收到了效果,老百姓明显感觉到形势有了好转。
菲律宾缉毒警察
可是杜特尔特并不满意,他认为第一阶段被打击的人数远远不够,于是他推出了第二条措施。他要发动一场禁毒的“人民战争”,让毒犯陷入人民的汪洋大海中,无处可逃。
杜特尔特授权警方可以假装购买毒品进行“钓鱼执法”,只要对方在交易时拿出毒品,人赃俱获,就可以当场击毙。
菲律宾法律允许民众持枪,成年人通过精神测试和背景调查后,就可以向警方申请持枪执照,实际上,民间的枪支早已超出了管控范围。据记者调查,菲律宾民间约有400万支各式枪支,只有不到一半拥有牌照。
杜特尔特利用了这股力量。他发布通告,鼓励老百姓积极举报涉毒人员,查实后,给予奖励。
同时发布悬赏令,有持枪执照的公民可以从警方手中领取毒犯名单,只要证据确凿,有权同警察一样,当场击毙毒犯。
菲律宾吸毒者
击毙一个毒贩奖励2万比索,击毙一名瘾君子也可以领取约8千比索的奖金,而菲律宾的平均月收入才1万比索。
“重赏之下,必有勇夫”,大量的蒙面枪手走向街头,有些人还专门以此为职业。这些枪手如影视剧中的“赏金猎人”一般,四处搜捕毒犯,一时间,菲律宾各地枪声四起。一些涉毒人员在吃饭、逛街、干活甚至睡觉时被突如其来的子弹击倒。
而这些开枪者有可能就是来自平时熟悉的同事或者邻居。这些“赏金猎人”比警察的效率更高,让那些涉毒人员无处可藏。
一名三轮车夫“瘾君子”在路口等活,一个带着头盔的摩托车骑手经过他身边时,突然掏出手枪朝他连开两枪,这名三轮车夫轰然倒地毙命。走在大街上,经常可以看到类似这种被击毙的毒犯。
闹市上被杀的涉毒人员
短时间内,就有约8000名涉毒人员死于非命。这种高压状态让那些涉毒人员人人自危,不得安宁。
为了保命,一些毒贩和瘾君子纷纷前往司法机关投案自首。这样一来,菲律宾各地的警察局忙于登记自首名单。各监狱人满为患,不堪重负,200人的监狱被挤进了近2000人。
除了这些平民毒犯,杜特尔特又将矛头对准了公职人员,他在2016年8月公布了一份150人的名单,包括官员、警察和议员等各种身份。
他们涉嫌参与毒品交易、纵容毒品犯罪和贪污受贿等罪名,到年底,这份名单增加到了5000人。杜特尔特敦促他们前去自首,否则将会被立即逮捕。
随着涉毒人员源源不断地自首,受到了法律制裁,杜特尔特个人的声望也达到了顶点,支持率竟然达到了破纪录的91%。
杜特尔特
为了巩固禁毒成果,2016年12月,菲律宾政府在马尼拉开办了戒毒中心,对一些“瘾君子”进行强制戒毒。
除了康复治疗还有心理疏导。戒毒人员除了需要每天面壁思过,他们还要参加一个“制造棺材”的项目。
他们用胶合板制作棺材,刷上白漆送给那些无法承担费用的死者。
也让这些戒毒人员明白:“如果不痛改前非,洗心革面,自己就会躺在这种棺材里面。”
在开展禁毒战争的同时,杜特尔特开始狠抓经济。他推行税制改革,加大对农业的投入。他的另一大举措是积极改善了与中国的关系。借着中国推行的“一带一路”东风,菲律宾的基础设施有了很大的提升,经济又恢复了高速增长。
从这个角度上来说,杜特尔特不仅是一位手段强硬的“铁血”总统,也是一名务实、精明的政治人物。
杜特尔特
禁毒运动的成果和争议
杜特尔特开展的禁毒运动取得了明显的效果。据菲律宾警方公布的数字显示,在禁毒后,全国有29%的行政区完全清除了毒品交易,毒品重灾区只剩下不到7‰;涉毒人员从之前的400万人下降到160万人,社会风气明显变好。
菲律宾国内抢劫、杀人等恶性刑事案件也大幅度减少,社会治安获得了国内外的正面评价,旅游产业复苏势头强劲。82%的民众对禁毒运动表示了认可。可以说这次行动取得了阶段性的胜利。
然而,菲律宾这种运动式的禁毒方式也暴露出很多问题。
在“宁可错杀一千,不可放走一人”的方针指引下,针对毒贩和瘾君子的杀戮过于血腥。尤其在悬赏令发布后,大量的“法外行刑”让许多罪不至死甚至无辜的人丧命。
据统计,在被击毙的涉毒人员中,有一半是死于法外私刑,证据完全确凿,达到法律规定的死刑标准的只有不到1400人。
监狱里的涉毒者
有不少“瘾君子”还是家庭的经济支柱,他们死亡后,对整个家庭来说是雪上加霜。
一部分人认为不应草率地处死那些吸食毒品者。何况一些人借此机会公报私仇,在其中谋私利、泄私愤,反而增加了新的社会对立。
菲律宾前总统阿基诺三世谴责杜特尔特是“菲律宾的希特勒”,并号召议会弹劾杜特尔特。
国际舆论也密切关注着菲律宾的这场行动。包括联合国、美国、国际法院、罗马教会等机构和国家都对菲律宾政府的“杀戮行径”和“非法处决”行为提出了严厉的批评和强烈的谴责。杜特尔特毫不示弱,坚决进行了回怼。
他甚至朝美国总统奥巴马竖起了中指,怒骂奥巴马是“妓女的儿子”。他还斥责联合国秘书长潘基文“愚蠢”,可见其个性之刚烈!
杜特尔特
尽管如此,在国内外巨大的压力下,杜特尔特也意识到行动中存在着不少的问题,2017年,他主动地终止了这场禁毒运动。
也许只有杜特尔特这种嫉恶如仇、杀伐果断的总统才能发动这场声势浩大的禁毒运动,整个运动过程带有鲜明的杜特尔特个性色彩。
虽然运动有一定的效果,但不得不说,菲律宾毒品存在的土壤并没有从根本上得到改变。
多年的殖民侵蚀,让本国文化丧失,民众的民族认同感荡然无存。贫富差距依然巨大,一旦条件成熟,毒品犯罪很可能就会死灰复燃,卷土重来。
要想根除毒品,菲律宾仍然任重道远。至于杜特尔特个人在禁毒过程中的手段和功过评说,也许时间会给出答案吧。
参考资料
《菲律宾的毒品问题到底有多严重?》,澎湃新闻,2019年7月23日;
《做棺材!菲如此改造沉迷毒品“瘾君子”》,新华社2016年10月12日;
杨静林,《菲律宾毒品安全问题与杜特尔特政府》,中国-东盟研究,2018年1期。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