兵争箕谷:老将赵云的谢幕之战_汉中_兵力_栈道

建兴六年(公元228年),蜀汉“五虎将”中唯一健在的赵云迎来了军旅生涯的第38个年头。38年前,少年赵云受常山郡百姓推举,率领本郡义从吏兵投奔了幽州公孙瓒,并在那里结识了以仁德著称的主公刘备。38年后,汉室已亡,天下鼎足三分,而赵云为之奋斗的太平之世仍未到来。

青年赵云

在这一年的春季,丞相诸葛亮发起了对曹魏的北伐战争,继续为复兴汉室的理想而奋斗。老将赵云也被委以重任,担任了一路偏师的主将。

诸葛亮的作战计划是:首先虚张声势,假装要由斜谷道进攻关中,实际上率领主力大军走祁山道,进攻曹魏防御薄弱的陇右五郡。在斜谷这一路,只派遣少数兵力来吸引和牵制魏军,掩护主力大军的行动,并保卫蜀军的大后方汉中。

六年春,扬声由斜谷道取郿,使赵云、邓芝为疑军,据箕谷,魏大将军曹真举众拒之。亮身率诸军攻祁山……——《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

斜谷这一路偏师的主将便是赵云,副将为邓芝。赵云此次出征,虽然率领的兵力较少,任务却十分艰巨而重大,事关主力奔袭陇右的成败和汉中后方的安危。这一任命,体现了诸葛丞相的高度信任和深切期望,老将赵云振奋精神,下决心要完成任务,再打出一个漂亮仗来。

展开全文

此时,他可能并未想到,这将会是他在历史舞台上的最后一战。

一、新的战场:褒斜道与箕谷

斜谷道也称褒斜道,南起褒谷口(汉中市大钟寺附近),北至斜谷口(眉县斜峪关口),贯穿褒斜二水的谷地。全程249公里。

褒斜道

这一通道开辟的时间很早。公元前314年,秦国派张仪、司马错伐蜀,大军即经此道,原来的谷道此时已开凿成能通过大部队和辎重的栈道了。此后,褒斜栈道一直是南北兵争军行和经济、文化交流必行之道。

“栈道千里,无所不通,唯褒斜绾毂其口。”——《史记·货殖列传》

在三国时,褒斜道仍是汉中与关中之间的主干道,交通设施(栈道)建设在秦岭诸道中最为完善。栈道亦称阁道,也就是一种天桥。古代秦岭道路都在河谷中开辟出来,有些河谷地段比较狭窄,湍急的水流直扑岸边陡峻的岩石,岸上无容身之地,在这些险段就必须修建栈道。

褒斜栈道

根据历史记载,赵云、邓芝率军在斜谷道与魏军对敌,“据箕谷”。这个箕谷究竟在何处?大致有两种不同的说法:

1.认为“箕谷”在褒斜道南谷口附近,离汉中很近。

如《资治通鉴·卷七十一》“胡三省注”:

“今兴元府褒县北十五里有箕山,郑子真隐于此,赵云、邓芝所据,即此谷也。”

在谭其骧主编的《中国历史地图集》中,“箕谷”就被标注在褒斜道南谷口附近。这里距汉中可谓近在咫尺。

《中国历史地图集》所标的“箕谷”

不过,褒斜道的南口只有一条谷地,向来称“褒谷”而不是“箕谷”。褒谷中的确有箕山,是西汉隐士郑模(字子真)的祖居之地,相传"石门十三品"之一的汉隶大字"石虎"摩崖,就是他亲手所书。但是“箕谷”显然不是比之有名得多的褒谷。

西汉隐士郑子真手书“石虎”

而且,从实际的作战要求来看,赵云军要威胁关中、吸引和牵制魏军,就应推进至关中附近,而不是停留在紧靠汉中的位置。同样,魏军的首要任务是防御蜀军进攻关中,也不应当深入褒斜道这么远来与蜀军交战。因此,上面这一种说法不太可信。

2.认为“箕谷”在褒水上游,离关中很近。

如史念海所著的《河山集·四集》,就认为“箕谷”应在褒水上游(该书的插图将箕谷标注在陈仓南边的位置),因为《水经注》有赵云退兵时烧坏赤崖以北阁道百余里的记载。

汉水又东合褒水。水西北出衙岭山,东南径大石门,历故栈道下谷,俗谓千梁无柱也。诸葛亮与兄谨书云:‘前赵子龙退军,烧坏赤崖以北阁道,缘谷百余里……——《水经·沔水注》

三国时期诸葛亮北攻关中图(《河山集·四集》309页)

今天褒水上游在太白县与江口之间的一段为红岩河,可能就是《水经注》所说的“赤崖”。既然赵云退兵时经过这里,那么与魏军交战的地点应当在其北。

“箕谷”这个地名也出现在《后汉书·冯异传》中:

明年,公孙述遣将程焉,将数万人就吕鲔出屯陈仓。异与赵匡迎击,大破之,焉退走汉川。异追战于箕谷,复破之……

冯异先在陈仓迎战程焉,又追击到箕谷与之交战。可见“箕谷”是在陈仓之南的位置。

根据上述资料,我们可以判定,“箕谷”大致是在红岩河段以北、陈仓之南,并且应当位于褒斜道的路径上。再结合相关的卫星地图来看,在今太白县东部,有一个由褒水上游多条支流汇集而成的谷地。这个谷地地势位于褒、斜二谷之间(又在陈仓之东南),地势相对开阔,战略位置十分重要。这里可能就是历史上的“箕谷”。

箕谷可能的位置

一个相关的佐证材料是:宝鸡钓鱼台的清代《姜太公钓鱼碑记》称,《三国志》所记箕谷“在县(今宝鸡市)东南六十五里”。《南山谷口考》记:“在宝鸡县东南六十五里,有箕谷水(伐鱼河),北入渭。”而上述太白县东部谷地和今宝鸡市之间的距离,正与此相近。(见360百科“箕谷”词条)

附带说明一点,有当地人士认为“箕谷”就是伐鱼河谷或由陈仓通往褒斜道的其他河谷(见上图),本文认为两者可能有关联,但是真正的“箕谷”应该位于褒斜主道上。在实战中,赵云军不可能在伐鱼河谷或马尾河谷据守,否则会被魏军从斜谷包抄其后方,而且蜀军原本威胁的目标就是斜谷出口处的眉县,两军只可能在由斜谷通往褒水上游的主道上开战。

二、赵云与曹真相拒,以弱敌强

公元228年春,赵云、邓芝率军进入褒斜道,沿着褒水河谷百余里的栈道开进,抵达了位于今太白县东部的“箕谷”。这里是褒斜道上地势相对开阔的一个地方,就像个微型盆地。由此向东,就到了斜水河谷,过斜峪关向北就是郿县(今眉县)。由此向北,则有几条谷地(马尾河谷、伐鱼河谷等)通往陈仓(今宝鸡市)一带。因此,“箕谷”就如一个三叉路口,连接着汉中、陈仓、郿县三地,显然是一个兵家必争之地。

抵达“箕谷”后,赵云军依托地势展开部署,背靠褒斜栈道接收汉中运来的粮草,先头部队前出斜谷窥伺魏军动向。同时,也向北面各个河谷通道派出巡逻兵力,以保护己方侧翼。

赵云军据箕谷设想图

当时,斜谷一带属于魏国势力范围,有部队驻守在斜峪关(斜谷出口)。根据诸葛丞相的意图,赵云命令前锋部队向斜峪关发起攻击,摆出要越过关口进攻郿县的姿态。但是,这只是虚张声势,赵云并不让部队发起硬攻,而是保存实力,等待魏国主力援军的到来。

不久,由大将军曹真率领的魏军主力就抵达了郿县,真正的战场搏击时刻到来了。

在箕谷之战中,赵云和曹真各有多少兵力?史书中没有具体的数字。但是,强弱对比应是十分明显的。曹真是魏国的大将军(地位仅次于大司马曹休),受魏明帝曹叡之命统领诸军对蜀作战,虽然已分给了张郃数万部队去增援陇右,但是手中留下的兵力仍不会少。而赵云率领的只是起掩护作用的一路偏师,兵力显然不多。

我们可以猜测一下双方的兵力。此前,魏国与吴国连年开战,主力军团除一部分驻扎在首都洛阳外,大都部署在南方长江一线。由于诸葛亮的北伐完全出乎魏国的意料,紧急之下只能抽调洛阳中央军团前来增援。因此,魏军参战兵力就是中央军团加上关中地方部队,前者估计有5-10万,后者可能只有3-5万人,两者合计8-15万人。除去分给张郃的数万人马外,曹真手中剩下的兵力应不少于5万人。而蜀国虽然开战诏书中宣称有二十万大军,实际兵力估计在10万人左右,其中大部分被诸葛亮带到陇右,赵云手中只有少数兵力,估计至多1-2万人。

《三国志》的记载也反映了这一点:

明年,亮出军,扬声由斜谷道,

曹真遣大众当之

。亮令云与邓芝往拒,而身攻祁山。

云、芝兵弱敌强

,失利於箕谷,然敛众固守,不至大败。军退,贬为镇军将军。——《三国志·蜀书·关张马黄赵传》

不过,《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裴松之注”中提到:

汉晋春秋曰:......亮曰:“大军在祁山、箕谷,皆多於贼,而不能破贼为贼所破者,则此病不在兵少也,在一人耳......

按照后一文本,则赵云在箕谷的兵力要多于曹真。但这似不合乎情理,因为赵云军至多1-2万人,而曹真作为魏国大将军,身边绝不会只剩下数千或万余人的兵力。

三、战事不利后的有序撤退

在敌强我弱的形势下,赵云将先头部队从斜谷撤回,全军在箕谷展开防御。而曹真率领的魏军则一路尾随追击,进至箕谷与蜀军交战。

与《三国演义》中的描写不同,历史上真实的曹真并不是一个草包,而是自幼跟随曹操征战的沙场宿将,曾因其勇猛被授虎豹骑,率军击败过蜀将吴兰、高翔和吴将孙盛等并曾大破羌胡联军。显然,以曹真的经验和骁勇,兼之兵力对比的悬殊,赵云承受的压力是很大的。不过,箕谷的险要地势能够为蜀军的防御提供有力的支撑。

今天,我们已经无从知晓箕谷之战的具体经过,但是结果是很明确的:赵云军最终失利,撤回汉中。考虑到双方的强弱对比,这个结果并不令人意外。

不过,战后诸葛亮给刘禅的上疏中似乎透露了一个细节:

上疏曰:“......至有街亭违命之阙,箕谷不戒之失,咎皆在臣授任无方。......”——《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

文中,诸葛亮将街亭和箕谷的失败相提并论,且都指向了主将的责任。所谓“箕谷不戒之失”,似是说赵云军曾因疏于戒备而被魏军击败。应当说,曹真大敌当前,赵云及其属下绝不可能放松警惕、缺乏防备。然而,在瞬息万变的战场形势下,是否存在蜀军被魏军意外偷袭得手的可能呢?结合“箕谷”周边的地形来看,魏军有可能在正面对抗的同时派兵穿过北方河谷通道、从侧后袭击蜀军,当然也不排除其他的可能。

赵云与曹真箕谷交战设想图

不论实际情况如何,蜀军战败撤离是确定的事实。不过,在撤退的过程中,赵云的表现值得称赞:

云别传曰:亮曰:“街亭军退,兵将不复相录,箕谷军退,兵将初不相失,何故?”芝答曰:“云身自断后,军资什物,略无所弃,兵将无缘相失。”——《三国志·蜀书·关张马黄赵传》“裴松之注”

由于赵云的妥善组织和亲自断后,部队在撤退过程中没有陷入混乱,就连军备物资都没有遭到任何损失。这与蜀军主力在街亭战败后的狼狈状态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在退军过程中,可能是为了摆脱尾追的魏军,以及防止魏军乘胜进攻汉中,赵云派人烧毁了赤崖一带(今红岩河段)百余里的栈道。此后,这一段栈道的重建遇到了很大困难,因而诸葛亮在第二次北伐时就改走了陈仓道。

回师之后,关于军备物资的分配还有一段小插曲。

云有军资余绢,亮使分赐将士,云曰:“军事无利,何为有赐?其物请悉入赤岸府库,须十月为冬赐。”亮大善之。——《三国志·蜀书·关张马黄赵传》“裴松之注”

此时,赵云部仍有多余的军备物资,蜀军主力的物资或许已经消耗或损失殆尽了。

四、结语

第一次北伐结束后,诸葛亮为严肃军纪,诛杀了马谡及张休、李盛,将黄袭撤职(王平则得到大力提拔)。而赵云也因战败被贬为镇军将军。

虽然箕谷之战以败退回汉中结束,但是这一路偏师的任务原本就是吸引和牵制敌军、掩护主力行动及保卫后方,而不是击败魏军主力,再考虑到兵力强弱的客观实际,撤退时的组织有序避免损失,可以说赵云的表现是合格的,无愧于一位沙场宿将的身份,也无损于他在后人心目中的形象。这一战,赵云为其军事生涯画上了一个比较圆满的句号。

建兴七年,也即箕谷之战后一年,赵云走完了他忠勇的一生,被蜀汉追谥为顺平侯。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