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脸娃娃的出现,让消费者刷新三观!商家不能什么钱都挣_产品_激素_孩子

1月7日,抖音博主和B站up主“老爸评测”,用视频曝光了一起疑似“大头娃娃”的事件。

视频一出,引爆全网!

这款婴儿霜的牌子是“嗳婴树”,名字叫“益芙灵多效特护抑菌霜”,大家擦亮眼记清楚,一定一定不要给你的宝宝用。

有一个5个月大的女婴,使用这款“婴儿霜”后,很快体重增加到22斤,并且还有发育迟缓,多毛,脸肿大等症状,孩子的父母都要急疯了!

家长到好几家医院求医检查,才得知是因为激素过量,导致明明正常的孩子,变成如今这样的。

医生对这种激素过量的病症,也束手无策,医生说:

孩子体内的激素很难排出来,可能会性早熟,脸上的毛可能要好几年才会褪去。

看看下面这张图,可怜的孩子因为抹了激素婴儿霜,本应可可爱爱的小脸,肿成了什么样子!

展开全文

“老爸评测”把“益芙灵多效特护抑菌霜”,以及同厂家的另一款婴儿霜“开心森林”,都送给专业机构做检测,检测结果让人吃惊!

据了解,以上两类产品均取得了“(闽)卫消证字”的许可证号。

但这两种婴儿霜,都含有30多(mg/kg)的激素(氯倍他索丙酸脂)。

这样的婴儿霜长期使用,会让几个月大的宝宝停止发育、多毛、满月脸,患上骨质疏松、肾结石这些疾病!

然后呢,家长通过网络把这事儿曝光后,宝宝霜的商家出面了,居然警告消费者!

商家说:“这是公司检测报告,不相信可以自己去检测部门去检测,不要听单方面说。”

好家伙,又当裁判员,又当运动员。

不光毒害消费者的孩子,还侮辱消费者的智商。

当记者联系上福建欧艾婴童健康护理用品有限公司时,企业负责人回应称:

“去年12月企业拿产品去检测未查出激素,此次事件纯粹是网上炒作吸粉。

因为这个宝宝本身就是出生一段时间后出现了肥胖,出现了淹脖子湿疹。

过后去使用不同厂家的药膏,最后再使用该企业曝光的产品,总共前后才使用不到十天。

后来演变成说是用产品变成大头,存在很大的造谣传谣成分。”

厂家欧艾婴童健康护理用品有限公司的负责人还说:

当事婴儿使用产品仅10天,前期用了市面上的软膏出现轻微的过敏,质疑家长隐瞒并扭曲事实。

产品出厂前有内部检测,但无法做到权威机构才有资质进行的检测项目。

啥意思?

商家的意思是,不是我们产品的锅,你家孩子之前用了别的软膏过敏的,孩子出事跟我们的产品没关系!

我们的产品出厂之前,就自己检测了,没毛病。

市面上出现的有关产品问题的言论,在商家看来,就是谣言。

消费者是怎么想的呢?看看大家的留言就行了。

针对这次舆情事件,官方很快作出了反应。

1月8日中午,漳州市卫健委发布通报称:

近日,有群众反映福建欧艾婴童健康护理用品有限公司生产的“益芙灵多效特护抑菌霜”涉嫌违法添加“激素”等问题。

获知信息后,漳州市卫健委联合市场监管局迅速介入,立即组织人员前往涉事企业现场调查。

目前,卫健部门已责令该企业召回涉事产品,并对在检查现场查见的留样样品、产品包装材料等进行取样留置,联系权威检测机构进一步检测。

涉事企业已暂停生产,并通知经销商对所有涉事产品下架。

目前,事件正在进一步调查中。

产品已经被企业召回,经销商也对涉事产品下架。

看来消费者可以暂时放心,买不到有毒的宝宝霜了。

到底有没有违法添加“激素”?

我们还是要等官方的调查结果才能知道。

到底是商家冤枉,还是消费者冤枉,还是需要耐心等待调查结果。

那么专业的皮肤科医生,对这件事有什么说法呢?

微博上的杨希川教授-皮肤科医生提醒:警惕所谓纯天然,又效果好的产品。

因为在皮肤用药方面,激素的效果显著。

所以才经常会被不法商家,违法添加到化妆品和消字号产品中,昧着良心去卖!

大家要警惕,凡是打着纯天然,零激素旗号的产品,疗效又特别好,特别明显的,一定是偷偷添加了激素!

本次送检样品我们都有留存,且进行了公证。

站出来发声是需要勇气的,但我也顶得住这股浪潮,老爸评测无惧质疑!

为什么这件事,在社会上会有这么大的反应?

因为每一个孩子,都是家庭的中心。

任何对孩子造成伤害的商品,都是不可原谅的。

尤其是这种对孩子造成永久不可逆伤害的,对一个家庭来说,是无法承受的痛苦。

就像当初三鹿奶粉的三聚氰胺事件,让上万的孩子患肾结石病,甚至有4个孩子因此死亡。

不良商家让中国的牛奶产业从此不受信任,多个国家禁止了中国乳制品进口。

直到现在,中国的牛奶产业,还没有从当年的事件里完全复原,还是有相当一部分的人不相信中国牛奶。

这样的教训,还不够深刻吗?

这次出现的“婴儿霜”事件,对中国制造再次敲响了警钟。

从女人和孩子身上,商家最容易挣到钱。

但挣钱,不能昧着良心。

如果商家不顾人命地挣钱,那么消费者也会用脚投票,将不良商家彻底赶出市场!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