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捂秋冻!家长学会“三暖二凉”穿衣法,做好秋冻,宝宝少生病_孩子_穿衣_背部

白露过后,秋风吹起,人们感受到了阵阵凉意,尤其是北方地区的早晚温差比较大,早晚需穿长衣外出,而到了中午,气温上升,需脱去外套。在民间,一直就流传有关“春捂秋冻”的穿衣原则,春捂的意思就是在春天天气逐渐变暖的同时,易乍暖还寒,不要着急减去衣服,以免受寒生病。

秋冻则意味着立秋之后,暑气慢慢消散,天气逐渐凉爽,但不急于添加衣服,适当地“秋冻”,人体可以自动调节毛孔抵御冷空气的侵袭,增强免疫力,减少因添衣不当引起的感冒。那么,作为家长又该如何给宝宝穿衣?

在《千金翼方·养小儿》当中记载“儿童始生,肌肤未成,不可暖衣,暖衣则令筋骨缓弱。”指导家长在给孩子穿衣方面,不要天气降温就急于添衣,应从秋天养成“薄衣”的习惯,增加户外活动,提高孩子们的耐寒能力。孩子们不能穿得太多,主要原因如下:

1、孩子的运动量大于成人

孩子们一旦掌握爬和走的大运动技能后,对周围的新鲜事物充满了好奇,会爬的就到处爬个不停,会走的无时无刻到处走。相对于孩子的身体基数来说,这样运动消耗量是很大的。

如果穿的衣服过多,加上运动产生的大量热量,不利于孩子散热,出汗过多,寒风吹来,容易感冒。

展开全文

2、孩子的散热能力弱

由于孩子的体表面积小和汗腺系统发育不成熟,散热能力较差,不如成人,比大人更加怕热。若早早添加较厚的衣服,在秋天的午间温度会高于往日的夏季,孩子会更加容易出汗,不利于体内热量的发散。

3、孩子的活动受限

适当的运动不仅可以促进孩子的骨骼生长,让孩子长大个外,还可以有效刺激孩子的肠道蠕动,有助于消化,更加有效地防止积食、厌食、长不高等疾病的发生。若穿衣过多,孩子的肢体受到限制,大大降低孩子们做运动的积极性和配合性。

学会“三暖二凉”穿衣法,减少宝宝生病。

“三暖”指人体的背部、腹部和手足暖。“二凉”指人体的头部、心胸凉。具体如下:

三暖:

1、背部暖

对于不会讲话的宝宝们,家长们通常以孩子背部是否温暖作为添加衣物的判断标准,当宝宝们的背部用手摸起来有点凉,代表孩子的体温不高,略感寒意,需要添加衣服。穿衣上要保持孩子背部的温度摸起来不温热而不湿即可,穿衣过多,不但起不到御寒作用,反而背部因过暖易出汗,背部湿冷易生病。

2、腹部暖

孩子的腹部正对应脾胃和肠道,这个部位一旦受凉,刺激胃肠道,肠道蠕动变快,造成孩子腹泻,甚至是绿色的大便。尤其是孩子熟睡的过程中,容易踢被子,腹部暴露出来,容易受凉。为避免孩子腹部受凉,睡前穿着小肚兜、高腰裤子或睡袋均可。

3、手足暖

手脚是人体皮肤末梢神经最丰富的区域,感受外界着环境。俗话说:“寒从脚下生。”意思是说寒邪容易从脚侵袭人体,导致受凉生病。所以,要保证孩子的手脚保暖。

二凉:

1、头凉

当天气没有十分寒冷且无风的时候,不要将孩子的头部裹得严严实实。因为孩子的散热,主大部分从头部发散。一旦孩子头部被裹得严实,会头热出汗,就容易心烦头昏,孩子不舒服,就爱“上火”。所以,根据外界气温变化,选择舒适、轻便的帽子随身携带,一旦天气变热,可以及时摘掉。

2、心胸凉

孩子在运动过程中,前胸容易出汗,穿的衣服过多、过紧都会压迫孩子胸部,造成呼吸不畅,孩子胸闷气短。出汗时受到寒风吹,孩子的衣服很容易被吹得湿冷,湿冷的衣服贴在孩子的皮肤上,会让孩子受凉,发生感冒,在选择衣物的时,要以轻便、透气、吸汗、舒适度等多方面入手,一旦孩子的衣服出现湿冷的情况下,要及时给与更换,避免着凉感冒。

秋冬换季,气温变化骤降,孩子的身体免疫能力弱,适应外界环境的能力也相对成人来说较差。家长学会“三暖二凉”穿衣法,保证孩子背部、腹部和手足温暖,注意头部和心胸部避免太热,保持孩子头凉脚暖,才能保证孩子的气血循环顺畅。

让孩子在变化的季节里度过得舒适、少生病,在穿衣上除了注意以上重点部位外,推荐“洋葱穿衣法”,每件衣服不要太厚,件数可以多一些,根据天气变化和孩子自身情况,增减衣服更方便。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