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中青评论
围观可以,别靠太近、别太当真、别把自己忽悠进去。
最近,“万柳书院少爷”及其引发的网友互动火了一把。部分网友在评论区表达崇拜、自称“老奴”,先是带起一波跟风围观,而后又在热度消退之际,招来了不少争议。当我后知后觉地发现这件事时,“万柳书院少爷”已经删掉了那条让他火上热搜的运球视频,隐身于赛博空间的迷雾之下。不过,这没有妨碍接踵而至的“二少爷”们,一边在直播间里大秀“少爷仪态”,一边大赚网友们的打赏钱。
让“万柳书院少爷”出圈的运球视频截图
此前,不论是“富豪现身引发追捧”,还是“无名素人火箭蹿红”,都为网友司空见惯。在“眼球经济”盛行的大背景下,富人因为“特别富”成为网民围观对象,本身也并不稀奇。但是,以自称“老奴”为代表的粉丝发言,却难免令人联想到根据财富多寡把人分为“三六九等”的崇富思维。其中,某位粉丝写给“喻少”(也就是最早上传视频的“大少爷”)的亲笔信,更是因其浓烈而盲目的仰慕之情,让人直呼离谱。在很多旁观此事、并未入戏的网民眼中,这种对富人的“崇拜”似乎有些走过了头。同时,也不乏有媒体将其称为“媚富”“拜金”的反面典型。
在一定程度上,这些批判不无道理。仅仅因为一个年轻人住在房价超高的顶级小区、看起来出自巨富之家,就将其捧为偶像——这种网络风气肯定称不上健康。但是,因此便严厉批评那些凑热闹的网友,甚至称其“面目丑陋”“自我奴化”,也未免有过度刻薄之嫌。在浏览短视频平台时,大多数用户的心态都更接近于“图一乐”,其发言还可能带有一点故作惊人之语博人点赞的想法。自称“老奴”的网友,不会上赶着跑到万柳书院给“少爷”做家政,即便是那位手写长信的粉丝,可能也会在“少爷”过气之后,很快把这份情绪丢到一边。
很多时候,人性都不是非黑即白的。媚富拜金,把财富作为衡量人生价值的最高标准,绝对是不可取的。但对普通人而言,向往财富自由,羡慕有钱人的生活,也是一种很正常的心态。网友因为一个豪宅定位,把突然出现的“少爷”视为偶像,并将各种想象出来的美好品质加诸其身,对其不吝溢美之辞,与其说是“媚富”,不如说是将自己对富裕生活的幻想投射到了“少爷”身上。普通人在新闻或是日常生活中接触到的有钱人,往往有各种缺点与不足,相比之下,“少爷”的人设要空虚得多,也更容易被人们的想象所装扮。追捧“少爷”的网友们在键盘上说自己是“老奴”,但从本质上看,“少爷”才是那个供人代入的角色。
展开全文
说到底,“少爷”只是一个符号,其背后具体的人是谁,并没有那么重要。不论是主动隐身、令人浮想联翩的“大少爷”,还是出镜连麦、带有投机色彩的“二少爷”们,在网上都只是大众投射幻想的对象。就连让“少爷”出圈的“万柳书院”,也只是一个虚浮的标签。我在北京上大学时,学校就离万柳不远。跟附近的中关村、远大路相比,万柳一带不算繁华,也谈不上有多“高级”。那边的房价之所以高,主要还是与其学区优势有关,没什么神秘优雅的成分,更不会赋予人“贵族气息”。把“万柳书院少爷”换成别的什么少爷,同样不影响大众借此幻想一种优雅从容的富人生活,将其作为日常生活的小小调剂。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这种幻想的投射,就像啤酒、咖啡或茶一样,“小酌”怡情、“大饮”伤身。偶尔看看网上的富人形象、做一做发财梦无伤大雅,还可能让人更有斗志。但如果入戏太深,在“少爷”之类的虚幻偶像身上倾注过多感情,不仅会脱离现实、影响生活,还可能让自己真的变成一个拜金、势利的人。
在“万柳书院少爷”这件事上,普通网友不妨把“不浪费自己的钱”当作保持健康心态的边界线。不论出镜直播赚打赏的“少爷”是真富还是假富,普通网民都大可不必给他们花钱。如果“少爷”真的大富大贵,自然不需要工薪族打赏;如果“少爷”只是在忽悠观众,观众更没理由主动送钱。面对光怪陆离的网络图景,普通人还是要保持安全距离。围观可以,别靠太近、别太当真、别把自己忽悠进去。
(本文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撰文/林树心
编辑/李思宁
中国青年报·中国青年网出品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