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学如何走出去?第二届中青年作家国际传播高研班成都开班_中国_汉学家_作家

中国文学如何保持和世界更好的沟通?中国新生代作家如何走出去?

3月15日,由中国作家协会主办的第二届中青年作家国际传播高研班在成都开班。

红星新闻记者了解到,此次活动邀请了出版机构代表、国际传播专家、汉学家等,和国内的中青年作家们交流文学走出去的经验。

据悉,此次高研班的作家包括拥有众多海外译本的阿乙、徐则臣等,也邀请到北京师范大学中国文学海外传播研究中心主任姚建彬、北京外国语大学阿拉伯学院教授薛庆国、上海师范大学二级教授朱振武、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副教授寇淑婷等学者。此外,还有知名汉学家、翻译家李莎、吴漠汀、夏海明等。

中国作协党组成员、书记处书记胡邦胜在开班仪式上提到,中青年作家是文学事业的未来,是当代文学从高原迈向高峰的中坚力量,同时也是中国文学“走出去”的重要生力军。当前,面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面对国际复杂形势,大家要坚定文化自信,站稳文化立场,心怀“国之大者”,做好新时代的见证者和建设者,积极回应、抒写新时代新征程上的巨大变化,通过作品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展现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

与此同时,要更好地增强海外传播意识,建构起更加国际化的视野、格局,多花心思,下大力气,充分了解海外译介、传播和版权代理的相关情况、基本规律,密切同海外汉学家的交流,主动参与文学交流活动,在国际舞台上发出中国的声音、文学的声音。

展开全文

胡邦胜也提到,中国作家协会作为广大作家的“娘家人”,也将在以往所积累经验的基础上继续开拓思路、创新举措,主动打开大门,听取广大作家和文学工作者的建议,切实、有力地推动中国文学真正“走出去”。

多语种形式在国外出版和翻译文学作品,会涉及到一个根本问题:为什么选择你?为什么选择这部作品?

西班牙汉学家夏海明曾将刘慈欣、宝树等中国科幻作家的作品翻译成西班牙文并出版,目前正在翻译中国作家陈彦的《主角》。

谈到为何选择刘慈欣等人的科幻作品进行翻译,夏海明说,他本身就是一个科幻迷,非常喜欢刘慈欣小说中的想象力。他也提到,科幻小说其实不分国界,都是描写人类的未来、命运和科学发展,对于全人类来说都能引起共鸣。夏海明也知道成都即将举办的世界科幻大会,“我特别期待!”

意大利汉学家李莎曾将莫言、刘震云、金庸的多部作品翻译成意大利文出版。在她看来,中国和意大利相隔很远,但文学是帮助大家沟通的一个重要方法。一个外国作家为什么吸引你,基本上有两方面原因,一是因为他跟你相似,二是因为他离你较远。

李莎看到莫言的作品时就曾觉得,他特别像我认识的一个人,他怎么能往那个方向走?然后就被好奇心所吸引了,“因为它又是陌生,又是亲切,最重要就是这个”。

红星新闻记者 邱峻峰

更多精彩资讯请在应用市场下载“央广网”客户端。欢迎提供新闻线索,24小时报料热线400-800-0088;消费者也可通过央广网“啄木鸟消费者投诉平台”线上投诉。版权声明:本文章版权归属央广网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转载请联系:cnrbanquan@cnr.cn,不尊重原创的行为我们将追究责任。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