萨姆索诺夫退役(1990年代,中国男子乒乓球为什么会被欧洲压制)_削球_打法_乒乓球

本文目录

  • 1990年代,中国男子乒乓球为什么会被欧洲压制
  • 还记得当年的削球手丁松吗为什么这种风格的球员越来越少
  • 中国乒乓球联赛里有哪些外国人
  • 再见传奇!45岁萨姆索诺夫正式宣布退役,一代名将从此告别赛场
  • 45岁萨姆索诺夫退役

1990年代,中国男子乒乓球为什么会被欧洲压制

如果不是站在中国球迷这个角度,我要说上世纪末是世界男子乒乓球 历史 上的最好时代。
(瑞典:瓦尔德内尔)
1989年的世锦赛中国男乒就已经失去了团体、男单和男双冠军,1991年在日本千叶八进四的比赛中更是早早就败给了捷克斯洛伐克,而欧洲球队则以包揽男子团体前五名的成绩宣布强势崛起。此后,以“欧洲三虎”瓦尔德内尔、萨姆索洛夫和普里莫拉茨为代表的欧洲运动员以发球技术为突破口,把近台快攻和中远台两面拉弧圈的打法结合的丝丝入扣,再加上特有的身高优势,几乎能覆盖球台的每个角落。

相比之下中国乒乓球队的应变明显不足,除开前三板还有少许优势,在相持球和进攻能力上已经被对方的技术革新拉开了差距,马文革、陈志斌和王涛在男子单打上的保守被无限放大。
(白俄罗斯:萨姆索洛夫)

欧洲能够取得如此进步的原因是因为他们经历了20多年失败的阵痛,乒乓球这项运动本来就始于欧洲,在经历中国砍瓜切菜般的统治后,他们被迫放低姿态转入了防守,把自己放在挑战者的位置上,开始全面创新技战术打法,比如“横拍直握”,除开“欧洲三虎”,彼时水平接近的高手还有德国的罗斯科普夫,法国的盖亭,比利时的大小塞弗,瑞典的佩尔森、捷克的施拉格……记得曾经看过一期男单排名,前10运动员分别来自不同的10个国家。而在号称乒乓球三大比赛的奥运会、世锦赛和世界杯所产生的将近10个单打世界冠军里,中国仅仅由马文革火中取栗拿了两个。

中国男子乒乓球队在经历了90年代前期被欧洲彻底压制的黑暗后开始反思和求变,以孔令辉拿下95年世锦赛、刘国梁和王涛包揽1996奥运会男单决赛权为标志,90年代后期成为中国与欧洲互有攻守的一段岁月。

1990年代,中国乒乓球男队处于 历史 最低谷,从1989开始连续三届世乒赛失去了分量最重的男团和男单金牌,别说冠军了就是决赛也进不去,而欧洲的乒乓球实力却大放异彩,究其原因就是我们传统的直拍打法技术落后了,他们的快攻加两面弧圈打法对我们形成了全面压制。

1988年汉城奥运会中国乒乓球男队就遭遇了滑铁卢,江嘉良、陈龙灿、许增才三人参加的男单无人进入四强,预示着中国乒乓球男队进入了青黄不接的局面。果不其然,1989年第40届世乒赛上,中国乒乓球男队遭遇大溃败,男团决赛中0-5惨败瑞典队,男单、男双也一无所获。1991年第41届世乒赛,中国乒乓球男队遭遇了更大的挫折,团体只获得了第七名 。1993年世乒赛中国男队已逐渐有起色,男团闯入了决赛但实力上的差距还是1-3输给了东道主瑞典队,也成就了对手的男团三连冠。男单和男双也已经连续三届没有冠军入账了。

这段时期欧洲队除了技术领先中国队之外,还出现了一大批实力悍将对中国队形成了全面压制的局面,中国队在面对他们时占不到一点便宜,比如瑞典的瓦尔德内尔和佩尔森、法国的盖亭、比利时的塞弗、克罗地亚的普里莫拉茨、德国的罗斯科夫、白俄罗斯的萨姆索诺夫等,他们几乎包揽了所有世界大赛的单打冠军,瓦尔德内尔还成为乒乓球史上首位大满贯选手。他们技术全面相持能力强,而我们除了前三板稍占优势外,已没有夺冠的资本和绝对实力。

1995年天津世乒赛,中国男队和瑞典队在男团决赛相遇,双方的实力势均力敌,而瑞典队还是略战上风,而中国队这边除了马文革和王涛外,秘密武器削球手丁松起了重大作用,可以说他起了扭转战局的关键,当双方大比分打成平手时,最后一个出场的王涛发挥出色赢了几乎没有胜过的佩尔森,最终中国队3-2战胜瑞典队,夺回了阔别三届的团体冠军,孔令辉获得了男单冠军,王涛/吕林获得了男双冠军,中国队大获全胜实现了翻身。尽管1997年世乒赛和1999年世乒赛瑞典又夺回了男单冠军和男团冠军,那已经是强弩之末泛不起多大浪花了,因为中国乒乓球队已经走向了巅峰。

竞技赛场此消彼长,欧洲那一批队员已过了巅峰期,他们的先进打法我们也进行了学习和模仿,而我们自己也进行了励精图治的革新,像刘国梁和孔令辉一直一横的打法都非常先进,再加上蔡振华的执教有方,乒乓球我们已经引领世界了。如今刘国梁已接过师傅的接力棒,继续带领中国乒乓球创造辉煌。

这个问题非常简单,直拍打法是中国队传统打发,也是致胜法宝,欧洲横拍打法被压制的时间太久了,穷则思变,从未停止过对直拍打法的研究。欧洲率先创新把直拍打法的优势前三板融入到了横拍打法中,这叫取长补短。

与此同时,针对直拍打发攻强守弱以及反手推档的弱点,以当时瑞典男队代表的一代欧洲选手:瓦尔德内尔,佩尔森,林德,阿佩依伦们,均针对直拍打发正手侧身攻求时,用横拍反手防受突击推到攻方正手位,一方面争取到变被动为主动的机会,甚至直接得分,另一方对直拍进攻选手侧身进攻产生巨大的心理牵制作用。

这一直横技术的此消彼长,就拉大了中国队和欧洲的差距。形成了九十年代中国男队被欧洲压制的格局。

从1989年世锦赛团体赛决赛,瓦尔德内尔,佩尔森,阿佩依伦出场,5:0战胜了中国队的江嘉良,陈龙灿,藤毅,中国队完败。

从此中国队直拍没落,横拍选手除马文革单打独斗外再无一流选手,中国队连续被瑞典及欧洲强队压制了三界世乒赛,最差成绩在郗恩庭当主教练时,没进世锦赛团体前四名,位列第七。

直到1995年天津世青赛中国队主场才打了翻身仗,几年卧薪尝胆,中国队发展横拍技术,培养棚拍选手,1995年靠马文革,王涛,丁松三个横拍选手战胜了瑞典队的瓦尔德内尔,佩尔森,卡尔松夺得冠军,重回巅峰。也就是哪一届直拍横打技术代表刘国梁横空出世夺得单打亚军,此后陆续出现马琳,王皓,许昕一代代直拍顶尖选手的代表。中国队直横结合,依然保持对世界其他协会的压制,一度孤独求败,把混双冠军让给外国选手。期间以蔡振华和刘国梁为核心的两代教练团队功不可没。

我是不请自来,只是对这个话题感兴趣,有说的不当之处,希望大家多多指教。

上世纪90年代中国不是被欧洲压制,而是被瑞典压制。

一般说中国乒乓球的在1991年千叶世乒赛上陷入低谷,实际上颓势早就出现了。1988年奥运会,乒乓球首次作为正式比赛项目进入奥运会,结果象征着世界最高水平的男子单打,中国男单选手竟无一人进入前三。

到了1989年的世乒赛,中国男团更是以0比5惨败瑞典队,一代名将江嘉良黯然退役一。
两年后的千叶,中国男团更是创记录的下降到第七位。

千叶世乒赛瑞典队全面崛起,除蝉联男团冠军之外,佩尔森和瓦尔德内尔分获男单冠亚军,

卡尔松和冯舍还获得男双冠军,中国的直板近台快攻,被欧洲人的左右大力弧圈球全面压制,

瓦尔德内尔、佩尔森、格鲁巴,阿佩伊伦成为中国队一道道难以逾越的大山。
直到几年后,中国的刘国梁和孔令辉全面崛起,发明了直板横打,中国队才在瑞典队的阴影下走出来。
女子乒乓球,则是由于中国乒乓球队流失人才太多。

在1994年广岛亚运会,中国选手何智丽改名小山智丽披上日本战袍,并疯狂的叫嚣:我一定要打败中国人,果然在决赛中,小山智丽击败了中国的邓亚萍,夺得乒乓球女子单打冠军。
中国外籍军团在后来比赛中,屡屡给中国女子乒乓球队制造麻烦。成为当年一道独特的风景。
关键是教练员,蔡振华指导由国外回来执教,很快成绩就上去了。现在刘国梁指导离开国乒,男乒又要大滑坡。许绍发指导说的好,国外运动员和我国运动员没多的差距,关键是教练员的临场指挥。

主要是欧洲出现了以老瓦、阿佩伊伦为代表的几个非常有天赋的高水平运动员,而中国当时正处于青黄不接的时候,无论是运动员还是教练员都处于 历史 上偏弱的时代。

欧洲当时有瓦尔德内尔统治世界乒坛。

相比之下中国乒乓球队的应变能力非常欠缺,从而导至被欧洲人的压制。

我不同意这种观察,中国的乒乓球技术和打法,在世界上是有明显优势。我国的乒乓球技术和打法也是一代一代继承下来的。而欧洲也是在不断的学习和提高自身乒乓球技,他们在实践中也有创新打法,若你对这种打法不了解或不适应就会被压制。因为热爱所以执着,因为热爱所以坚持,也因为坚持所以才有进步和提高呀!要相信自己的实力,也不能害怕别人,同台竞技交流,展现各自精湛球技,赢得观众的认同,体现 体育 拼搏精神,给人类留下精神食粮。

还记得当年的削球手丁松吗为什么这种风格的球员越来越少

丁松是著名的削球手,他和同时代的削球手最大的不同之处在于,丁松在打球的时候并不是稳削,而是有着大量的削中反攻,所以丁松的削球也特别复有攻击性,往往在对手松懈的进攻环节中,出其不意的反攻得分。

丁松的这种打法,其实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面,指引着削球打法的发展方向,面对进攻能力越来越强,质量越来越高的对手,一味的防守是不行的,总有防不住的时候,加入进攻,一方面增加自己的得分手段,可以化被动为主动,另一方面,削球是特别讲究节奏的打法,用进攻打乱对手的节奏,也是得分点所在。

但为什么过了这么多年,我们能数得着的削球手,特别是男子削球手除了韩国大叔朱世赫之外,拿得出手的几乎没有呢?原因其实有几个:

1、男子攻球的质量太高:男子比赛的回合一直都要比女子少,原因就在于男子运动员的力量暴发力更强,削球手在防守对方的大力拉冲时,比较困难,特别是连续的拉冲,男子运动员可以做到不过渡板板发力,这对于削球顶大板的难度太大。

2、削中反攻的难点其实在于自己的节奏:虽然削中反攻是很好的手段,但是对运动员本身的要求,要比顶尖的进攻打法球手还要高。因为削球是一个从紧张到放松的过程,而攻球是要求由放松到紧张,这两者的发力过程互相矛盾,并且乒乓球选手最怕的是前后移动,削球的合位点和攻球又不处在一个平面上,所以能把这些全都熟练掌握的运动员本就不多,能作为尖子脱颖而出的就更少了。

3、新球改革旋转下降:削球是很依赖旋转变化的打法,现在新材料球的改革,让乒乓球本身旋转的威力下降很多,力量更大,这对于削球的防守来说,无论是防守难度还是回击的变化都不如从前,想打出成绩就更难了。

太记得了,天津世乒赛打的卡尔松直接崩溃。一个少言寡语,一个打法怪异的英才,经过那个时代的人没有人不知道丁松!

丁松的打法很奇特,是削球?还是攻球?连丁松自己也说不清。在丁松出现之前大体乒乓球分两种打法,一种是切下旋球,动作像砍什么东西。下旋球旋转极快,球落台弹跳高度低,对手回球极容易下网。这种打法不能进攻,只能用来防守,而且削球选手都有非常好的手感,削球顶级大师是我国的张燮林和陆元盛老前辈。还有一种打法是提拉弧旋球,打出的球一般为上旋球,球在空中有明显的抛物线轨迹,球落台之后还有前冲之劲,这种打法主要用来进攻。也是主流打法。

说到这大家都会明白,两种打法两种旋转两种不同的手法,相当于我们所说的矛与盾之间的关系。人们一直幻想,有没有一种打法,处于守势时用削球,削死对手。处于攻势时用弧旋球,打死对手。然而这种打法需要运动员瞬间改变手法适应更种旋转,难度太大,反到成了半撇子。丁松是唯一一位将这两种打法完美结合之人,削球稳如泰山,反攻势大力沉,发球抢攻更是出其不意。

丁松的打法不得不说是一种非常先进的打法,可惜这种打法需要手感非常好的天才,这种天才太少了,丁松之后再无人能习练这种打法。现在削球手如朱世赫等人,还是以削球为主,伺机反攻,差丁松太远了。

不过我国人才济济,相信不久又会有各种“丁松“脱颖而出,继续帮中国雄霸乒坛。

首先,随着乒乓球技术的不断提高,如今的乒乓球的攻击力越来越高,例如以前还有推挡技术,现在则完全是弧圈球进攻的天下。而削球则是一种防守型打法。所以,当矛的攻击力大幅提高,而盾的防守力无法进一步提高的情况下,削球越来越被边缘化也实属正常。

其次,国际乒联为提高乒乓球观赏性和平衡中外乒乓球差距,近些年对乒乓球的重量、大小与材质都做了一定程度的变化,这使得削球非但不能进一步增强实际,反而被大大削弱了速度与旋转。

另外,其实从大的方面看,任何一个既需要供又需要防的运动发展潮流似乎都是往攻大于守的方向发展。例如斯诺克,从亨得利到奥沙利文的发展就是很好的表现。如今年轻球员或许有5成把握的远球就拼,而以前或许要7成,甚至更多!

上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初,瑞典乒乓球男队处于鼎盛时期,中国队与之交手占不到多少便宜。1995年天津世乒赛中国乒乓球男队和瑞典队决赛中迎来了巅峰之战,出战第三单打的丁松获得了关键的一分,为中国队最终3-2战胜瑞典队立下了汗马功劳。此战之后国乒逐步确立了世界霸主地位直到如今。

丁松是上海队队员,后来入选了国家队,他右手横握球拍,正手反胶、反手正胶,攻削结合打法。1995年第43届天津世乒赛团体决赛中,丁松作为奇兵担任第三单打,他战胜瑞典名将卡尔松,从而和队友一起获得男团冠军,单打方面负于孔令辉最终获得季军。他发球好抢攻意识强烈,加上变幻莫测的旋转变化以及积极的削中反攻,给攻手打法的选手们打来了极大的困扰。他把原来的“削中反攻”提升到了“攻削结合”的新境界,可以说他一战成名。

1996年亚特兰大奥运会,丁松没有进入奥运大名单,因为他的打法特殊不好配合双打,再加上对手已经熟悉了他的打法,还有刘国梁和孔令辉已经崛起,丁松的竞争力大打折扣,他遗憾的与奥运会擦肩而过。1997年英国曼彻斯特世乒赛,丁松虽入选了国家队主力阵容,但由于他的打法不再神秘未能出现在决赛中。男单比赛负于白俄罗斯的萨姆索诺夫止步于8强。之后他逐渐淡出国家队。

丁松之后国乒也出现过削球手比如侯英超和马特,但是都没有达到丁松的高度,一是削球不好练而是削球手在大赛中很难出成绩,如果国家队没有政策的倾斜球员都不愿意练削球。丁松1998年从国家队退役,之后去了德国打过5年俱乐部比赛,2003年回国征战乒超联赛,2007年正式退役。2009年,丁松获得上海交通大学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学士学位,并任上海交大乒乓球男队教练。

中国乒乓球队如今是世界绝对霸主,球队常胜的秘诀是敌无我有、敌有我优、敌优我精、敌精我变。我们能做到各种打法的选手共存的局面,大赛中还经常向特殊打法的选手给与名额照顾。如今随着器材的改革,削球手又有了起势的苗头,希望世界乒坛出现百花齐放的局面。

丁松,又有个外号叫孤独松。在九五年世兵赛削的瓦尔德内尔都没脾气。为中国队夺冠力下汗功。丁松的削球打法特点很突出。但弱点也容易被对手抓到。一旦对手摸透了这种球路,就不太好打了。丁松后来结受采访中也谈到这个问题。所以,后来这样的球员越来越少。

乒乓球我接触的比较晚,但是上手的特别快。极度有手感,就是当时没有人教我是一大遗憾。盲目的当别人的陪练结果到成了那个人的克星,每次对决他都吃我的亏。

做一个兵乒球的削球手,是比较累的。 一般遇到善于进攻打法的就会相对比较被动,除非有极高的削球控制能力,否则就会演化成被对手连续攻击的节奏。

同时削球极度考验一个人的耐力,一个球发出去到结束都要经过短则三四个回合,多则几十上百回合的揉搓,及其消耗脑力和体力。

还有削球需要针对善于攻击的独特反击技巧,一旦被对方吊角攻击就会及其的被动。 所以现在的乒乓球的打法多是综合技术考量,这样应对什么样的对手都能尽快调整过来节奏感。不会因为自己的独特打法被克制后陷入无力回天的境地。

我就是练的削球,当时为了更好应对对手,不善于进攻,就一心想着如何进行防守。久而久之就把削球这一路练的比较好。纯粹是被对手逼出来的招数。我也渴望进攻,就是那份技巧没人指点,自己摸索了多次总是觉得控制不住,同时父母也不喜欢我做学习之外的事。这还是在我出车祸后无法做激烈运动的情况下,自学自练的乒乓球。其实还挺怀念的。

现在业余削球,已经很难练了,关键是球馆里,没人愿意给你喂球,削球花的功夫是普通打法至少5倍以上,专业队如果不是为了给主力培练,一般也不会有削球,现在新球对削球更不利,但这打法不会灭亡!

丁松注定是载入中国乒乓球史册的人物,虽然他的削球打法赢得的世界冠军并不多,但是在中国男乒重振雄风的最重要时刻,扮演了奇兵角色。95年世锦赛男团决赛,丁松以第三单打身份出场战胜瑞典卡尔松,将总比分改写为中国队2:1领气,在王涛第五场比赛战胜佩尔森后,将阔别6年的像征世界男子最高水平的斯韦思林夺了回来,中国男乒由此开启了再次辉煌之路,成为名符其实的霸主。

89年世锦赛成为中国男乒的滑铁卢战役,“世界打中国”终于收到效果,以瓦尔德内尔、佩尔森为代表的瑞典队崛起,在男团决赛5:0战胜中国夺冠,并包揽单打冠亚军。其后的两届世锦赛,瑞典彻底压制了中国队,又两次加冕团体冠军,包揽一次单打冠亚军。

痛定思痛,为了改变国球的低迷,意识到中国传统直拍打法已经落后于欧洲两面弧圈球打法,改革创新势在必行。重点培养直拍横打的刘国梁和两面弧圈球的孔令辉,对丁松的削球打法也十分重视。

丁松的削球打法不同于前辈张燮林、陆元盛,不只是一味防守削球,等待对手失误。丁松的削球一般不超过三板,就会上手进攻,这样的的特点令对手十分不适应,有出奇不意的效果。丁松在95年世锦赛男团决赛对阵卡尔森,他的削中带攻让对手吃尽了苦头,卡尔森稀里糊涂地输掉了比赛,丁松的出奇制胜打破了两队的胶着状态,天王山式战局的获胜为中国队重夺团体冠军立下汗马功劳,丁松功不可没!

丁松削中带攻的打法,也让他在95世锦赛收获单打第三名,夺得冠亚军是孔令辉和刘国梁。由此可见,丁松的打法在当时十分实用并不落后。丁松夺得世界大赛第三名,也是他单打在世界大赛的最好成绩。

削球打法在乒乓球技术快速发展中,慢慢地退出前台是不争的事实,现在世界各国的削球选手成为“珍稀动物”。削球打法毕竟是防守为主,一板接一板地防守,对手才不着急反正得不了分,适应削球的节奏和变化,只要自己不失误,拿下比赛是十拿九稳。对手失误削球手靠防守得分是低效率,就是丁松式削中带攻,也只能在短时期内有效果,要知道在两年后的世锦赛男团决赛,中国队没派丁松出场,主要是丁松的打法被对手摸透了,竞争力下降了。

削球选手的培养要花费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削球的基本功训练费时长且辛苦,由于单一的纯削球防守打法已经落后,练好削球基本功的同时,还得进行进攻训练。费时费力还不一定能取得好成绩,需要运动员付出比其他打法多几倍的努力,这种费力见效慢的事情,试问谁愿意去冒险?没办法,削球打法已成为非主流打法,发展前景不乐观。

乒乓球队员的培养有一个重要的前提,那就是出成绩快,这就跟打法风格相关了。

削球这种打法观赏性高,风度潇洒,但总体属于中远台防守型打法,不易出成绩,除非使用这种打法的选手非常拔尖,但同样下功夫训练,用其它的打法也许早就见效了。

八十年代中后期国内削球选手就已经不多见了,出类拔萃的更是凤毛麟角,那时候的选手多为横板两面弧圈,一度中国传统的直拍快攻选手也不多,为了改变这种情况,体委在全国锦标赛中曾经应用过各省队上直拍选手加分的办法。

记得,主要是出成绩太难,特别是在面对国内对手时,同时对选手的身体条件有要求,必须个子大

中国乒乓球联赛里有哪些外国人

朱世赫 李廷佑 波尔
不过上个赛季出了个要求,就是必须打完整个赛季,不能半途推出,所以波尔就回去了,剩下两个不太清楚
Amen!
小Z闪过√

再见传奇!45岁萨姆索诺夫正式宣布退役,一代名将从此告别赛场

当地时间7月8日,世界乒坛传来了一个令人悲伤的消息,那就是45岁的白俄罗斯世界冠军名将萨姆索诺夫已正式宣布退役,而他那传奇的职业生涯至此也终于告一段落了。

作为曾经打败过刘国梁、孔令辉、马龙等人的国乒劲敌,萨姆索诺夫以其高超的技术与高尚的美德征服了无数中国球迷,被大家尊称为“乒坛绅士”。如今他的退役也标志着90年代的所有单打世界冠军全部退出赛场,一个伟大的时代就此彻底画上句号!

1976年出生的萨姆索诺夫是大家非常熟悉的乒乓球运动员,他从1993年开始征战世界大赛,直到2020年还活跃在球场一线,拿过3次世界杯的单打冠军,打败过中国队的几代核心主力,甚至在去年还把林高远拉下马,的确是宝刀不老。

但是随着年龄的增长,老萨的身体状况也是每况愈下,今年就因为伤病而接连退出了奥运资格赛与欧洲锦标赛,差点落选东京奥运会。但即便他后来获得了参赛门票,也最终没能坚持下去,随后便在7月6日宣布放弃参加比赛,没过多久正式决定退出现役选手行列。

对于老萨的决定,许多球迷朋友们在感到遗憾的同时也表示了理解,毕竟与萨姆索诺夫一起征战的同龄人们大多都告别赛场,别说刘国梁、孔令辉,就是比老萨还小12岁的马龙也已经走到了退役的边缘,何况是他呢?

2020年,萨姆索诺夫已当选欧洲乒协的副主席,完成了身份的重大转变,所以今后可能将在这片领域继续耕耘,为推动乒乓球运动的发展继续做出自己的贡献。

想当年90年代的时候,乒坛之竞争是何其激烈!瓦尔德内尔、佩尔森、盖亭、普里莫拉茨、马文革、孔令辉、刘国梁、萨姆索诺夫等人都有夺得单打世界冠军,而没拿到金牌的塞弗、金泽洙、科贝尔等人也相当强大,真是群雄并起、精彩纷呈!

如今随着老萨的退役,当年那个时代也终于彻底成为了 历史 ,那么未来大家是否还有机会看到这样百花齐放的乒坛出现呢?让我们一起拭目以待吧:祝福你,老萨!

45岁萨姆索诺夫退役

你与孔令辉、刘国梁一个时代,你与马琳、王励勤同场竞技,你与王皓一起对决,你与张继科、马龙面对面切磋,你甚至与潘振东笑谈人生。

你球风灵动飘逸,你眼神自恋消魂,乒乓球馆是你的秀场,乒乓球台是你的舞伴,你精彩的乒乓生涯,奉献了无数次经典对局。

45岁萨姆索诺夫,45岁老萨,你潇洒转身,留下迷人背影……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