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我,收获更多影视资讯!
斯蒂芬·斯皮尔伯格是个无可争议的天才。在幼时,他就被视为影坛中的神童:11岁开始就用摄像机拍摄电影,14岁凭借一部战争题材的《无处藏身》在业余电影比赛中获得一等奖,18岁时的一部故事片在当地影院上映……
最终,他被环球影业看重,提前一年退学进入公司工作。从此之后,斯皮尔伯格名声鹊起,崛起于国外影坛,开创了“新好莱坞”,也获得“好莱坞小子”的称号。
斯皮尔伯格的作品可以说是家喻户晓:《大白鲨》《侏罗纪公园》《夺宝奇兵》等等。那么,他是如何做到在上世纪七十年代的残酷竞争中生存,并最终成为好莱坞常青树呢?
在这段成功的旅途中,斯皮尔伯格有着三种身份:
中产阶级的代表者:
在一个纺锤形的社会阶层中,无疑是中产的数量最为巨大。在世界文化史中,那些最受好评的作品也必定是迎合了中产阶级的趣味:当今的有超级英雄电影,电影史初期的希区柯克,甚至是快餐店等都几乎为中产阶级量身定做。
斯皮尔伯格的影像一直构建着一个足够成人想象的世界,它以中产的价值观为支柱,有着最为广泛的受众。
与当时另一种流行的好莱坞影片类型——犯罪片不同,斯皮尔伯格在他的电影中并不总是使用暴力来造成感官上的刺激,却仍然带给大众惊心动魄的感觉。这是因为在斯皮尔伯格的电影中,经常使用层出不穷的情节设计来刺激观众的心灵。
这种方式最简单直接的体现便在于主角的身份上:孩子,教授,律师,商人或是普通士兵。这些角色都是中产阶级的重要组成部分。
也许斯科塞斯的黑帮片能够给人一种猎奇的感受,但是这种最贴近中产阶级的角色设定则更贴近生活,尤其是当电影中的角色在情节中受到邪恶的感召诱惑时,更能够让观众设身处地,为角色捏一把汗。
这一设计也体现在电影内容的多重性中:在《大白鲨》里,当警长制止了市长的谎言,他也杀死了吃人的大鲨鱼。在《夺宝奇兵》中,琼斯博士一边与穷凶极恶的国外法西斯对抗,一边将宝石交还给村民。而在《拯救大兵瑞恩》中,在拯救瑞恩家庭儿子的同时,也挽救了国家的一次战局。
展开全文
这种多重性往往隐含着一些基本的矛盾:普遍的价值观,正邪的对立,金钱与道德的选择。这种情节上的多重性能够将观众充分调度,不同于廉价的感官刺激,也不同于艺术片用美学打动观众,斯皮尔伯格使用的是一种较为复杂却高效有用的刺激方式吸引中产家庭的神经。
除去刺激方式,斯皮尔伯格的电影也从不缺少中产阶级的另一关注目标——家庭。这一概念总是以核心的形式隐藏在冲突的外表之下,蕴含于情节的最深处。《ET外星人》中,小艾利奥特是个住在单亲家庭中的孩子,与外星人的接触无疑可以让观众在对孤独感同身受的同时,体会到亲情的温暖。而《拯救大兵瑞恩》则是从出发点便与家庭密切相关。
相同的设定几乎发生在斯皮尔伯格的所有电影中:《大白鲨》《侏罗纪公园》,甚至是主打冒险的《夺宝奇兵》中也充满了家庭的影子。
这也需要与当时的社会环境结合起来,在冷战开始时,科幻片往往大行其道,以《2001太空漫游》为代表的一系列科幻片都带有着冷战色彩的冷漠与不可知性。而斯皮尔伯格则是将科幻片灌注了另一种幻想色彩。
在斯皮尔伯格的影片中,总是有着与外星生物相接触的渴望,这与之前的科幻片是背道而驰的。在《ET外星人》中,艾利奥特甚至与外星人亲密无间地飞上天空。
于是,科幻片令人恐惧的外皮被揭开,斯皮尔伯格带给人们的是能够为人所共情的亲密情感。普通群众阶级的人物,情感,世界观,这些元素在斯皮尔伯格的电影中随处可见,打造了一场属于世界最广泛阶级的一场盛宴。
电影奇观的创造者:
谈到斯皮尔伯格的电影,也必定要谈到他电影中创造的那些奇观。在电影发展的初期,曾经有过奇观片盛行的时代。在国外表现主义运动中,也经常有着夸张的图像以展示表现力。但是这些奇观在电影的发展中逐步衰退了,而斯皮尔伯格则在电影中再现了这些奇观。
这种吸引人眼球的猎奇画面中,最令人印象深刻的则是《侏罗纪公园》中的史前恐龙,以及《大白鲨》中的大鲨鱼。这类庞然大物是某种自然中没有出现过的超级力量,这也使得这些生物在银幕上的显现变得格外具有力量感,令人产生恐惧,兴奋的情感。
除去画面上的冲击力,这种电影奇观也体现在电影本身的节奏上。斯皮尔伯格的电影大多是动作片,节奏快速紧凑。因此在《夺宝奇兵》这类影片中,即使没有恐龙那样标志性的奇观,仍然能让观众产生一种紧张,威压的感受。
在这些电影中,仿佛漫画的场面接踵而来,在一定程度上替代了叙事。《夺宝奇兵》的编剧曾经这样写:“通过《夺宝奇兵》推进情节的方式,使电影中每个片段都在达到高潮之后,在紧张气氛再度开始前终止,从而加快了影片的节奏。”
这种感受在《辛德勒的名单》中则是以另一种方式体现的。这部斯皮尔伯格时尚期的作品虽然并不是动作片,却依靠黑白胶片将历史上最大的罪行展现在银幕之上。
在一部电影中,视觉上的刺激,节奏上的紧凑无疑可以吸引最多的人群。这些银幕上的庞然大物以及情节的目不暇接可以将观众拉进电影的世界,斯皮尔伯格电影的成功之处便在于使得观众身临其境,似乎能够跟随主角在战场,街道上冲锋陷阵,又一次次凭借才智化险为夷。
新好莱坞的奠基者:
自然,一个人的成功,不能剥离他所处的历史环境。斯皮尔伯格崛起的时代正值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国外好莱坞正处于二战后的重组过程中。
在这个时代,国外逐步进入了高科技,信息技术发展的时代。技术的发展导致的是世界观的颠覆,随之而来的则是对传统价值观,传统叙事方式的挑战。
同时,国外在70年代陷入国外战争中无法自拔,也引发了一场社会动荡。随着越战的真相被揭开,普通群众对传统的道德,伦理等议题也进行了质疑。
在此之前,类型片在好莱坞大行其道。然而社会活动的进行对好莱坞的影片制作产生了深刻的影响,诸多反传统,反类型片的影片在这个过程中被制作出来。
譬如《毕业生》就对传统的类型片电影进行了反讽,也有颠覆性的史诗片《教父》掀起犯罪片,黑帮片的高潮。
在这种情况下,一个新好莱坞亟待被建立。在之后的电影发展过程中,新好莱坞的创造者们大致分为两派。一派跟随着《教父》的步伐,进行着对社会,传统以及价值的反思。这一派以斯科塞斯为代表,最显著的特征为《出租车司机》《喜剧之王》等作品。这也是为什么以斯科塞斯为代表的导演可以被称为“社会学家”的缘故。
与这些“学院派”不同,另一以斯皮尔伯格为代表的导演则专注于从现实中“造梦”。这一派也有乔治卢克斯,或是后来的卡梅隆。
以乔治卢克斯的代表作《星球大战》为例。《星球大战》被称为“太空的肥皂剧”,就是源于其并不深刻的内涵,以及高超的电影特效。斯皮尔伯格在导演生涯初期也走上了这条道路,普遍采用各式特效在银幕上产生轰动性的效果。
然而,这并不代表着斯皮尔伯格的作品中就没有深刻的内涵。抛开其生涯代表作《辛德勒的名单》不谈,在他的其他作品中,迅速的叙事节奏,频繁的动作戏,通过影片中的中产阶级对危机的不断化解,这也被看作是对现实危机的不断回应。
结语:
纵观斯皮尔伯格生涯的全部影片,他的电影中虽然充斥着冲击力的场面,却总能感受到其中满溢着的孩童幻想。
电影中那些标准的正邪对抗,奇异景观创造了一种新式的“连环画电影”。对于这一点,虽有其过于低龄化的争议,却无可争议地对新好莱坞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电影史中的大制作之路往往以成功吸引观众作为开始,却以成本过高无法收场结束。而斯皮尔伯格的电影则开创了另一条大制作的道路。通过将视觉特效与国际化的制片方式结合,使得大制作电影得以被更多人接受,享受。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如今盛行的超级英雄电影也受到这类电影的影响。
斯皮尔伯格的成功必然有历史的因素,但也取决于他个人的努力奋斗。中产阶级的代表者,电影奇观的创造者,新好莱坞的从“好莱坞神童”,再到“好莱坞常青树”,这三个身份助力斯皮尔伯格成功成为新好莱坞的最伟大的导演之一。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