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省葫芦岛市2023届高三年级第一次模拟考试语文试题及答案解析_西施_豆腐_金枝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王静安先生说,“殷周之兴亡,乃有德与无德之兴亡”,中国文化成为一个道德理性的文化是从周开始的,周公治理周的谋虑“乃出于万世治安之大计,其心术与规摹,迥非后世帝王所能梦见也”。王静安先生的看法我非常赞同。

“礼也者,理也”,礼就是合于道德理性的规定。《乐记》更是强调:“礼也者,理之不可易者也。”礼是不能替代的法则。《左传》中说:“先君周公制周礼曰:‘则以观德,德以处事。’”“则”是指法则、规范,指的就是礼。人若没有德,也就没有礼。德是抽象的,要使这个抽象的东西进入你的本体之中,那就需要把这种道德的东西细分成很多的“则”,比方说要孝敬,要诚信,要有义,要懂礼,要谦虚,要恭敬等。“德以处事”,是说我们处理每件事情一定要用德。

我们经常讲东方文化、西方文化,其实很少有人考虑,东、西方文化的根本不同点在哪里。西方文化源于宗教文化,而东方文化不是宗教文化,它以人文精神为主干,这是一个根本区别。

西方文化认为人性是恶的,所以西方人要靠宗教来救赎,寻找自我的解脱。中国没有救世主,中国文化一般倾向认为人性是善的。人一生下来便注定是可以教育的。人的灵魂可以不断升华,因为人的生命里有仁、义、礼、智四个善端。人的这些善端是与生俱来的,动物则不具备,所以动物是永远不能教育的,而人之所以为人,是因为我们有一个善良的本性。只是在社会上待久了,这个本性可能会被灰尘遮住,所以需要慢慢地把灰尘除掉,要培养它,让它茁壮成长。

钱穆先生说:“中国文化的核心是礼。在西方语言中没有‘礼’的同义词。”他还说过:“礼是整个中国人世界里一切习俗、行为的准则,标志着中国的特殊性。正因为西语中没有“礼”这个概念,西方只是用风俗之差异来区分文化,似乎文化只是影响其所及地区各种风俗习惯的总和。”他说的非常正确。在西方人看来,只要方言和风俗不同,就是不同的国家,而中国就不能这样分,中国各地的方言不同,风俗就差别更大,可是中国几千年来却是统一的,因为中国文化在方言风俗之上,有一个更高的东西,那就是共同的道德理性的具现,就是“礼”。“礼”维系着大江南北,黄河上下所有的中国人,并在“礼”这个层面上得到一致的认同,所以西方是小国寡民,而中国这么大,却牢不可分,一旦分离了,马上又会积极地合起来,形成分久必合的局面。因为我们始终都是一个整体,一个文化认同的整体,这是西方人无法理解的。

现在很多人在讲礼俗,其实礼是礼,俗是俗,是不同的。俗是一种生活习俗,比如过年吃汤圆还是吃饺子,放鞭炮还是贴门神,这都是风俗,汤圆可以吃也可以不吃,鞭炮可以放也可以不放。“礼”不一样,“礼”是大家要遵守的,是体现道德的。所以钱穆先生说:“要了解中国文化,必须站到更高层面来看到中国之心,中国文化的核心思想就是‘礼’。”

(摘编自彭林《礼乐文明与中国文化精神》)

材料二:

孔子的主张,是“克己复礼”。克己复礼,是孔子对颜回提出来的,原文是“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我们知道,仁,是孔子的核心价值;礼,是孔子的政治主张;颜回,是孔子的得意门生。因此,这段话是儒家的纲领。

展开全文

然而,孔子所处的时代,却“礼崩乐坏”。要克己复礼,就要为礼乐制度找到人性的依据。什么根据?爱必须得到回报。这一点,人同此心,心同此理。因此,爱与爱的回报就必须设定为道德,这就是仁;必须设立为制度,这就是礼。礼是仁的制度保证。因为爱,或者仁,或者孝,都是无形的,内在的。不彰显出来,就无法确认;不诉诸行为,就无法培养。礼,岂能可有可无?

但更重要的,是仁,仁为礼乐之本。孔子曾经反问:礼,难道就是牺牲和玉帛吗?乐,难道就是钟鼓和舞女吗?当然不是。那是什么?爱。因此孔子说,一个人如果没有爱心,就不会拿礼乐当回事。这层意思,他是用反问的语气说出来的:“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

那么,爱心从何而来?天性。出自天性的爱,叫天良。没有天良,就不是人,叫“人而不仁”。总之,礼坏乐崩绝不是礼乐制度不好,而是人心出了问题。但只要人性依旧,天良尚存,这世界就有救。只不过,救世先得救心。

仁爱,就是拯救世界的“速效救心丸”,问题是,这药丸找得到吗?孔子认为找得到。因为他的原材料是每个人心里都有的,这就是对父母、对子女、对亲人的爱,叫“亲亲之爱”。这种爱是天然的,固有的,不需要讨论和证明的。只要纳入古已有之的礼乐制度,就万无一失。

(摘编自《易中天中华史·百家争鸣》)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从一个朝代讲,周公制定了周礼,周因崇尚道德而兴盛。同时,其影响使中国文化走上了一条道德理性之路。

B.礼是合于道德理性的规定,礼与德二者不可分割,《乐记》中强调的礼是不能替代的法则,是有道德依据的。

C.如果认定一个人是有善良本性的,尽管其本性可能会受社会上的不良影响而被遮蔽,但仍然可以通过教育让其本性显露。

D.我们中国有分有合,西方人只注重了这种合分与分合的现象,但他们没有注意到中国为什么能够分而又合。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我们日常生活中所讲的要孝敬,要诚信,要谦虚,要恭敬等等,常常形成某些规则要求,实际上也就是“则以观德”的体现。

B.东方文化以人文精神为主干,看重后天教育的作用;西方人认为人性是恶的,要靠宗教来救赎。东西文化形成的本源不同。

C.礼俗二字常常一起说,但二者是有区别的,俗可以放弃而礼必须遵守,因为俗是因人而异的生活习惯,礼则关乎全民道德。

D. “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之所以成为儒家的纲领,是因为它说出了仁与礼的关系及儒家的核心价值。

3.结合材料内容,下列选项中最能支持“礼也者,理也”这一观点的一项是(3分) ( )

A.《论语·学而》:“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超然客公众号

B.《礼记·乐记》:“治世之音安以乐,其政和;乱世之音怨以怒,其政乖。”

C.《毛诗序》:“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永歌之。”

D.《弟子规》:“冬则温,夏则凊。晨则省,昏则定。出必告,反必面。居有常,业无变。”

4.请简要分析材料二的论证思路。(4分)

5. 在学习生活中,你可能参加过学校的许多仪式,如入学仪式、升旗仪式、成人仪式等等,请结合材料内容,谈谈你对 “ 仪式 ” 的认识。( 4 分)

(二)现代文阅读 Ⅱ (本题共 4 小题, 18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文本一:

卖鱼的瘦七

叶仲健

瘦七,城东人氏,卖鱼为生,高挑清瘦,麻杆似的,在家排行老七,故人称瘦七。大凡卖鱼的,都连带杀鱼。你挑一只,摊主称好斤两,将鱼摔在地上,再将奄奄一息的鱼搁在血淋淋的案板上,刮鳞,开膛,剖腹,去脏,切段,用清水汰一遍,荷叶包好,系上草绳,让你拎着走。瘦七却从不杀鱼,集市上的人都知晓。他说:“这是规矩,不能破。”

何来的规矩,瘦七没说。好在瘦七的生意不差,主要是瘦七的鱼——鲜活。鲜活顶关键,帮不帮杀鱼,不是顶要紧。通州城的人,就是嘴刁!

话说这一天,集市的商会巡差逮住一个小偷。还真是“小”偷,半大的孩子,瘦骨伶仃的,活像一条白丁鱼,衣衫破得像个叫花子,怯得眼珠子蟑螂似的四处蹿。巡差将小家伙押到鱼肉摊前:“谁借我一把刀!”没人回应,都晓得这是要动刀子。集市上的规矩,哪根手指偷了,就剁哪根。巡差说:“都耳聋了?”瘦七站出来说:“半大的孩子,我看就算了吧。”巡差说:“当初定的规矩,白纸黑字写着呢。”瘦七说:“还是个孩子呢,不懂事。”巡差说:“小时偷针,大了偷金。”瘦七说:“他偷了啥?”巡差说:“浆坊厨娘的荷包。”瘦七说:“没偷成?”巡差说:“这不逮着了么。”瘦七说:“既然没偷成,这事就算了,要有啥损失,我替他赔上。”巡差说:“都说瘦七不杀生,果然菩萨心肠。不过,家有家法,行有行规,不能说破就破,不然我如何管理这恁大的集市?”瘦七说:“得饶人处且饶人。”巡差说:“我倒有个法子,就看你依不依了。”瘦七说:“啥法子?”巡差说:“你想让我破规矩,我也想让你破规矩。”瘦七说:“你的意思是……”巡差说:“你不是不杀鱼么,今日就在这地儿,杀条鱼给大伙儿瞧瞧。”瘦七为难了。巡差说:“怎么,不想破规矩?”

浆坊厨娘扯着公鸡嗓子:“刚好我今儿个要买条鱼,你替我杀了我拎走,我也不想害他丢了手指头。”厨娘弯腰,打水桶里捞起一条黑鲫,活蹦乱跳,水花四溅。说:“就这条!”瘦七略作踯躅,双手接过鱼,走到贴邻摊前:“借你的刀用下。”说罢,执刀,垂首,身子前倾,两腿并肩宽。没将鱼往地上摔,也没将刀背往鱼身上拍,瘦七就开始刮鱼鳞。刮完鱼鳞,剖开鱼肚,挑出鱼刺,将鱼包在荷叶里,交给浆坊厨娘。看这一气阿成的架势,哪里是没杀过鱼的样子!

瘦七说:“鱼我杀了,人你也该放了吧。”巡差嘿嘿一笑:“得,放人!”朝瘦七磕了三个扎扎实实的头,小家伙撒开腿一溜烟跑远。瘦七苦笑摇头,用清水净手,继续卖他的鱼。

多年过去了,瘦七还是只卖鱼不杀鱼。即便这样,来瘦七这买鱼的人,还是很多。

(有删改)

文本二:

卖豆腐的西施

叶仲健

通州城人吃豆腐,通常被问是要嫩豆腐还是老豆腐。

嫩豆腐细腻,丝滑,生吃,浇上酱汁,佐粥,通州城人常见的早餐样式。嫩豆腐有种极出名的做法——泥鳅豆腐:水入锅,开火前,放入嫩豆腐和活泥鳅,慢火烧热,泥鳅往豆腐里钻,豆腐熟了,泥鳅也熟了。

老豆腐膨松,稍硬,嚼之弹牙,遍布小孔,咬下一口,舌齿生香。通州城人善用老豆腐熬猪骨头汤,滋补得很。做这道菜时,切豆腐,不宜用刀,要用手掰,倘若用刀,味儿就不一样了。

集市上嫩豆腐做得最好的是金枝,老豆腐做得最好的是西施,西施真名韩凤英,因人长得俏,就有人称她西施,金枝只做嫩豆腐,西施只做老豆腐。这规矩,自打落摊那天起,便在无形中定下了。

王家少爷从日本留学回来,想吃嫩豆腐,遣伙计上集市买。金枝家的豆腐当然是首选。

伙计转天又来了:“金婶子,今儿个豆腐嫩不嫩?”金枝说:“嫩,跟昨儿个一般嫩。”伙计说:“我家少爷昨儿个吃了你家的豆腐,老了!”金枝说:“没理儿的事,我做的嫩豆腐,认第二,没人认第一!”伙计说:“你先别逞能,赶明儿,做一盘最嫩的豆腐来。”金枝讨了个大红脸,心里极不服气。

又一日,伙计来了,指肚点点金枝摊前的豆腐,道:“果然嫩多了,这盘我全买了,隔天再买你一盘。”金枝低声地说:“这么嫩的豆腐,做起来费功夫。”金枝男人腰摔坏了,里外全靠她一个。伙计说:“价钱,亏待不了你。”

隔天,金枝左等右等,不见伙计来,散市后,一路寻到王家。伙计说:“前儿个的豆腐,少爷说还是不够嫩。”金枝说:“这么嫩的豆腐……那这盘怎么办?”伙计说:“挑回去!做出少爷满意的豆腐,我出五倍的价!”

金枝气咻咻地将这事对西施说了。西施说:“伙计说的可算话?”金枝说:“算话又怎样?他想要的,我又做不来……”西施眨眨风眼:“一盘抵五盘,倒是个好价钱。”

西施当夜做了一盘嫩豆腐,一早送到王家,正赶上王家少爷吃早餐。西施卷袖净手,将豆腐切下一块,葱白似的手拿住了,放在青花瓷盘里,端至少爷桌上。伙计浇上调制好的酱汁,少爷伸筷夹豆腐,一夹,豆腐就散了。西施说:“我来。”接过银筷,夹起一方尖儿豆腐,往少爷嘴里送。少爷合上嘴巴,喉咙一声咕噜,豆腐溜进肚子里,来了个透心凉。“好嫩的豆腐!比我在日本吃的还嫩!”

少爷吩附伙计把豆腐全买下来。伙计信守承诺,付给西施五倍的豆腐钱。西施临走时说:“吃不完的豆腐,放在深井里镇着,吃时再用井拔凉水氽一趟。”

西施将豆腐钱交给金枝,金枝不收,说这是你的。西施说:“我只卖老豆腐。”金枝说:“没想到你嫩豆腐做得比我好。”西施说:“我喜欢做老豆腐。”金枝说:“你心地儿好。”西施抿着嘴笑了笑,像极一块白嫩嫩的豆腐。

(有删改)

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巡差坚守市场管理的“规矩”,坚持剁掉“小偷”的手指,他算是一个优秀的管理者。

B.作者对反面人物——王家少爷的塑造非常成功,他对金枝百般刁难,对西施施与重金。

C.瘦七和西施两人不遵守市场“规矩”的行为,对市场秩序有负面影响,引发管理难题。

D.两则小说虽然选用的题材不同,但塑造的两个主人公品质相似,也表达了相近的主题。超然客公众号

7.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两则小说开篇都有对通州风情和集市生活的具体描写,如“杀鱼的过程”和“两种豆腐的吃法”等,是文学源自生活的最好注解。

B.《卖鱼的瘦七》写瘦七杀鱼的过程,有别于开篇处杀鱼的描写,突出了瘦七不得已而为之的矛盾心理,有利于塑造人物、表现主题。

C.《卖豆腐的西施》结尾处对西施的描写,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起到了形象地突出女主人公笑的形象,给读者留下深刻印象的作用。

D.两则小说语言特色鲜明,用语朴实无华,对话多用口语,充溢着浓郁的地方语言色彩,与人物的身份地位极为相符。

8.两则小说中的主人公“瘦七”和“西施”有诸多相同的优秀品质,请结合作品内容简要概括说明。(6分)

9. 多数读者认为文本一的题目《卖鱼的瘦七》过于直白,改为《规矩》更好,请结合文本阐述理由。( 6 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朱公讳光庭字公掞河南偃师人太尉长子公幼好学十岁能属文赋诗有警句祖父拊其背曰大吾门者汝也得任子恩辞以与其弟祖父益奇之嘉祐祐二年,登进士第,调万年主薄,数假邑事,邑人谓之“明镜”。为修武令,邑有牧地,民久侵冒转易,皆为税籍,朝遣使案亩加租,总四万余石。公争之,得减万余石。修武废为镇,民以为不便,公力争不能得,察访官欲奏留公领镇事,公辞之,改垣曲令。他邑敛青苗钱,类以严督取办。公不笞一人,而输有时足。公自以遇圣之知,夙夜竭力,知无不言。时进退大臣,损益政事,公密勿启沃,多见施行。拜右谏议大夫,赐三品服,请召讲官便殿,访以治道,是岁旱,论救灾十事。迁给事中。有诏“幸后苑,赏花、钓鱼,燕群臣”。会春寒,公请罢点,以祗天戒。其夏日食,上疏论修德应变。神宗山陵,韩献肃公守洛,奏公勾当山陵事;事以时集,洛人不知有大役。公天性纯孝,为太尉居丧,庐墓侧三年,事叔父尽其道,教诸弟以友爱,上下惇睦,靡有间言。为人端厚方重,望之可畏,即之谦恭,虚己常若不足。修身治家,居官立朝,与朋友交,一以至诚。守亳,亳人怀其德,为之立祠。亳大饥,公开仓赈济,量口给粟,五月而止,民无菜色。在潞,以邻境荒歉,流民至者相踵。公劳来安定,日为食以食之,一日,食饥者至暮,不暇食,遂感疾,犹强视事。未终前二日,亲祷雨,拜不能兴,忧民之心,瞑而后已。

(节选自范祖禹《集贤院学士知潞州朱公墓志铭》)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朱公讳光庭字公掞/河南偃师人/太尉长子/公幼好学/十岁能属文/赋诗有警句/祖父拊其背曰/大吾门者/汝也/得任子恩/辞/以与其弟/祖父益奇之

B.朱公讳光庭字公掞/河南偃师人/太尉长子/公幼/好学/十岁能属文/赋诗有警句/祖父拊其背曰/大吾门者汝也/得任子恩/辞/以与其弟/祖父益奇之

C.朱公讳光庭字公掞/河南偃师人/太尉长子/公幼好学/十岁能属文/赋诗有警句/祖父拊其背曰/大吾门者汝也/得任子恩辞/以与其弟/祖父益奇之

D.朱公讳光庭字公掞/河南偃师人/太尉长子/公幼/好学/十岁能属文/赋诗有警句/祖父拊其背曰/大吾门者/汝也/得任子恩辞/以与其弟/祖父益奇之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主簿,是各级主官属下掌管文书的佐吏,唐宋时期常常由初入官场的人担任。

B.青苗钱,宋代在青黄未接时发放的农业贷款,本意为增加政府收入并抑制民间高利贷。

C.立祠,我国古代一种信仰民俗,建造目的是为受尊敬的已逝之人建立祠庙加以奉祀。

D. “公劳来安定”中的“劳”与《种树郭橐驼传》中的“辍飧饔以劳吏者”的“劳”同义。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朱光庭秉公办事,能力出众。担任修武县的县令,正确对待公家牧场的税收;在垣曲县,没有鞭打一个人,但能够按时收取青苗钱。

B.朱光庭竭力辅君,知无不言,为报答君主的知遇之恩,面对提拔或者罢黜大臣以及一些政事,他都勤勉努力,竭诚开导,很多意见得以施行。

C.朱光庭为人孝悌,端厚谦恭,为父亲筑庐守孝三年,事奉叔父尽其孝道,教诲诸位弟弟使家族和睦,看上去让人生畏,其实却是谦逊恭敬。

D.朱光庭忧虑民事,死而后已,在亳州、潞州发生大饥荒时,他开仓赈济百姓;临终前两天,还亲自析祷求雨,当时跪拜后都已经不能站起来。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会春寒,公请罢燕,以祗天戒。

( 2 ) 一日,食饥者至暮,不暇食,遂感疾,犹强视事。

14. 修建宋神宗陵墓一事,具体是如何执行的?结果怎么样?( 3 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 2 小题, 9 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5~16题。

金陵九日

唐彦谦

野菊西风满路香,雨花台上集壶觞。

九重天近瞻钟阜,五色云中望建章。

绿酒莫辞今日醉,黄金难买少年狂。

清歌惊起南飞雁,散作秋声送夕阳。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本诗写诗人九月九日在金陵雨花台上聚友宴饮,共度重阳节的所见所感。

B.首句以“野菊”“西风”这些典型意象写出重阳节最具特色的自然景象。

C.颔联以“九重天”与“五色云”为烘托,写出了钟山与南京殿阁之壮观。

D. “绿酒”“清歌”写出了宴饮之乐,也在“送夕阳”中流露出思亲的哀伤。

16.前人评价此诗“章法紧严”,据此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6分)

(三)名句名篇默写(本题共 1 小题, 6 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杜牧《阿房宫赋》中写秦统治者生活极尽奢侈,任意挥霍财物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在《念奴娇·赤壁怀古》中,苏轼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描写周瑜战场上指挥从容,建立赫赫战功,反衬自己的年老无为。

(3)唐宋诗词中常用奔流不息的江水来创造意境,抒发感慨,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3小题,11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0题。

近两年来,以思想为引领、学术为根基、知识为内涵、创新为手段、传媒为前导,挖掘典籍中蕴含的思想文化和有益知识,让古籍中的文字“活”起来,实现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成为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专题节目的主流之一,涌现出不少质量很高、①家喻户晓的作品,其中大型文化节目《典籍里的中国》开风气之先。如果说古籍是一块坚硬的岩石,那么《典籍里的中国》钻头之利、开掘之深、范围之大、效果之显著②空前绝后。第一季节目,将《尚书》这样“小众而小众”的古籍,变为“大众之大众”的口碑。近日又在方式上消弭古今时空之别将《永乐大典》这样的旷世巨著与祖国民族命运紧密相连播出的第二季首期节目凸显了优秀文化直击心魄、令人震撼,催人奋进的永恒价值和当代意义,古籍阅读是小众,分众的,古籍传播却是大众的,历代从事古籍整理研究和保护的学者③宵衣旰食、爬梳整理、含身护书、奉献一生,维系着中华民族不灭的精神和不死的脊梁。如今,《典籍里的中国》将戏剧、影视、文化、学术有机结合起来,反复锻造、淬火激发,“百炼钢化为绕指柔”,真正实现了跨界融合。

18.文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够恰当,请加以修改。(3分)

19. 请将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改成几个较短的语句。可以改变语序、少量增删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 4 分)

20. 文中画横线处的 “ 小众 ” 和 “ 大众 ” 重叠使用,具有怎样的表达效果?请简要说明。( 4 分)

(二)语言文字运用 Ⅱ (本题共 2 小题, 9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21~22题。

清明节是一个让人伤怀的节日,到了这一天,人们都要去陵墓祭扫先人。“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是比喻这个节日最形象的诗句。其实,①,清明节和民间的寒食节也不同。

“清明”是二十四节气之一,清明一到,我国大部分地区气候温暖,万木凋零的寒冬已经过去,到处一片生机勃勃,正是春耕春种的好时节,因此民间有“清明前后,点瓜种豆”的说法、②,除了讲究禁火、扫墓,还有踏青、荡秋千、蹴鞠、打马球、插柳等一系列风俗活动。而“清明节”则是指在“清明”这天以扫墓祭祖为主要内容的节日。清明节是我国传统习俗中最重要的祭祀节日,开始于古代帝王将相的“墓祭”之礼,③,成为中华民族的一种固定的习俗,民间的“寒食”是冷饭的意思,就是说,寒食节这天不生火做饭,要吃冷食。由于寒食节是在清明节的前一天,其内容又是祭奠,所以时间一长,许多人就把寒食节和清明节混淆,当成一个节日了。其实,寒食节祭奠的是介子推,清明节祭奠的是自己的亲人。

但不论如何,清明节这一天,是中华民族一个具有不寻常意义的日子。四海之内,回家路上,奔跑的,是一个个沉重的身影。每一个人的心灵深处,都怀揣着一颗虔诚的灵魂。

21.下列句子与文中画线语句不属于同一类的一项是(3分) ( )

A.雷打谷雨前,洼地种瓜甜

B.春风秋月不相待,倏忽朱颜变白头

C.立秋有雨丘丘收,立秋无雨人人忧

D.大寒牛下塘,冻死早禾秧

22.请在文中标序号的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6分)

四、写作( 60 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巴西大草原上有一种斑纹鹿,这种鹿在草原上健步如飞,可在沟壑中行走艰难。它们的天敌是花豹。斑纹鹿每年都要进行一次迁徙,大概要走出四百多公里,到达另一片草原。这期间,会发生一个让人不解的现象:斑纹鹿所走的路线,是一个绕远的弓背路线,这条路上到处都是花豹。而如果走弓弦路线,这个距离中花豹出没的机率几乎为零。

后来,人们发现,弓弦路线中共有沟壑36个,而且都是悬崖陡坡,这对于斑纹鹿来说,才是一场真正的挑战。因为,相对于花豹的威胁,在它们迁徙过程中,一次最多也就是损失一只同伴,但如果走到沟壑悬崖边,它们很有可能掉下去许多只。

读以上材料,你有什么思考或受到了什么启发?请你结合自己的学习和生活经验,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7分)

1.(3分)D(“西方人只注重了这种合分与分合的现象,但他们没有注意到中国为什么能够分而又合”,曲解文意,原文说“因为我们始终都是一个整体,一个文化认同的整体,这是西方人无法理解的”,西方人无法理解的是中国为什么能分而又合,而没有论及“西方人只注重了这种合分与分合的现象,但他们没有注意到中国为什么能够分而又合”。)

2.(3分)C(“因为俗是因人而异的生活习惯”说法错误,原文说“俗是一种生活习俗”,生活习俗不是“因人而异的生活习惯”,而是具有地域性甚至全民性的生活习俗。)

3.(3分)D(A 讲的是什么是孝道:B项,讲的是音乐能够反映民情,盛世与乱世的音乐给人的感受不同;C 讲的是人表达情感的不同方式:D 讲的是礼的规定,超然客公众号 《礼记·曲礼上》:“凡为人子之礼,冬温而夏清。”前三项虽然都与礼有一定联系,但D 才是讲“礼”的规则的。)

4.(4分)文章先指出孔子“克己复礼”的主张;接着阐明了礼与仁的关系,礼是仁的制度保证,仁是礼的根本;最后从儒家的角度阐述恢复礼乐制度的人性依据。(答出一点给1分,答出两点给2分,答出三点给4分。)

5.(4分)①仪式属于礼,是规则的表现形式,它的内涵是教育。因为教育是抽象的,要让学生感受到是在受教育,就要通过一些具体的方式来实施,不同的仪式就是教育所需要的一个个的具体方式。②通过仪式的方式,我们在入学仪式上体会到了成长,在升旗仪式上激发了爱国情怀,在成人仪式上感受到了责任。如果没有这些仪式,我们的感受可能并不会这样强烈,所以这样的仪式是必要的有意义的。(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第二点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8分)

6.(3分)D(对两则小说人物塑造和主题表达的相关内容理解正确。A 以偏概全,从文本一看,作者支持瘦七救人,而对巡差的“坚守规矩”持否定态度,因而说“他是一个优秀的管理者”不正确;B 曲解文意,从文本二看,王家少爷只是一个挑剔的食客,是作品的次要人物而不是反面人物,作者塑造他是为了衬托西施做嫩豆腐的技艺高超和表现西施乐于助人的优秀品质;C 于文无据,两则文本都未涉及事件产生的负面影响,而结尾部分展现的是瘦七的生意依然很好,西施受到金枝的赞美。)

7.(3分)C(“起到了形象地突出女主人公笑的形象,给读者留下深刻印象的作用”赏析不当,一是“像极一块白嫩嫩的豆腐”是对西施这个人的比喻,不只是对笑的比喻;二是未理解《卖豆腐的西施》结尾处的关键作用。作者运用比喻对西施的描写,既生动形象地表现了女主人公的美貌,更是对她纯洁心灵和高贵品质的赞美。)

8.(6分)①都坚持原则、诚实守信。瘦七卖鱼但不杀鱼,却凭借鱼的新鲜和菩萨心肠拥有大量顾客;西施只做老豆腐不抢他人买卖,生意兴隆。②都乐于助人、有同情心。(或答“都为了助人而敢于打破规矩”)瘦七为帮助偷荷包的“小偷”,宁肯打破自己坚守多年的“规矩”,杀鱼救人;西施打破“只做老豆腐”的规矩为王家做嫩豆腐,帮助生活困顿的金枝。(找出两人品质方面的共同点,并结合文本内容简要说明。每点3分。)

9.(6分)①“规矩”内涵丰富,它既是瘦七经商恪守的准则,“卖鱼而不杀鱼”,更体现出瘦七破了规矩“解人之困”的优秀品质。②“规矩”是贯穿全文的线索。文章自“规矩”始,以“规矩”终,整篇文章围绕瘦七“守规矩”和“破规矩”而展开。③“规矩”有揭示文章主题的作用。干任何事都需要恪守行业规矩,但更为重要的是要持有一颗乐于助人的善心。(每点2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10.(3分)A(“公幼好学”的意思是“朱公年幼的时候喜欢学习”,并非两件事,中间不能断开。“大吾门者,汝也”是判断句式,中间要断开。“得任子恩,辞”的意思是“得到因为父辈有功而让儿子任职的恩遇,但推辞了”,且有后文“以与其弟”,“把这个机会给了弟弟”,故“辞”要单独断开。原文标点为:朱公讳光庭字公掞,河南偃师人,太尉长子。公幼好学,十岁能属文,赋诗有警句。祖父拊其背曰:“大吾门者,汝也。”得任子恩,辞,以与其弟;祖父益奇之。)

11.(3分)C(古代也有立生祠的现象,即为活着的人建立祠庙而加以奉祀,文中,也是亳州百姓为朱光庭立生祠。)

12.(3分)D(“在潞,以邻境荒歉,流民至者相踵”,是说潞州邻境发生灾荒,朱公救助邻境而来的流民。A项根据“邑有牧地……得减万余石”“公不笞一人,而输有时足”,可以判断本项正确。B项根据“公自以遇圣之知……多见施行”可以判断本项正确。C项根据“公天性纯孝……虚己常若不足”,可以判断本项正确。)

13.(8分)(1)恰逢那年春天寒冷,朱公上书请求撤销宴会,用恭敬的态度面对上天的惩戒。(会,适逢;罢燕,取消宴会;戒,告诫、惩戒;各1分。句意1分。)

(2)一天,给饥荒者分发食物到晚上,自己都没时间吃饭,于是患病,但仍然勉强起来办公。(食(饥者),发放食物;强,勉强;视事,办公:各1分。句意1分。)

14.(3分)肃公韩献推荐由朱光庭负责修建。(1分)朱光庭很圆满地按时完成,以至于洛阳人都没感到有这个大的徭役。(2分)

【参考译文】

朱公叫光庭,字公掞,河南偃师人,是太尉的长子。朱光庭年幼好学,十岁时就能够写文章,吟诗能够出警句。祖父拍着他的背说:“光大我家门楣的,一定是你。”得到因为父辈有功而让儿子任职的恩遇,但推辞了,把这个机会给了弟弟;祖父更加看重他。嘉祐二年,考中了进士,调任万年县任主簿。几次代理管理县里事务,县里人称他是“明镜”。担任修武县的县令。县里公家的牧场,被有的老百姓侵占冒领甚至转手交易,他都建立征税的簿册。朝廷派遣使者查实田地亩数加征租税,总共有粮食四万多石。朱公据理力争,得以减少一万多石。修武县被废弃降为镇,当地百姓认为不合适,朱公力争但不能改变。察访的官员准备上奏留下朱公统领修武镇,朱公推辞了,后改任垣曲县的县令。其他县收取青苗钱,都是采取严肃督查收取的办法。朱公没有鞭打一个人,但收取的钱都是按时足额完成。朱公自认为得到圣主的知遇之恩,日夜尽力,知无不言。当时提拔或者罢黜大臣,对于有益或者有害的政事,朱公都勤勉努力,竭诚开导,并且他的很多意见都得以施行。拜官为右谏议大夫,赐三品官服。上书请求下诏书让给皇上讲解经史的官员到正殿以外的别殿集中,向他们咨询治理的方法。这一年干旱,提出救灾的十项措施。提拔为给事中。有诏书说“皇上将幸临后花园,赏花、钓鱼、设宴招待群臣”。恰逢那年春天寒冷,朱公上书请求撤销宴会,用恭敬的态度面对上天的惩戒。那一年夏天出现了日食,朱公上疏提出要积善行德以回应上天的变化。宋神宗要修建陵墓,肃公韩献为洛阳太守,上奏请朱公主管修建宋神宗陵墓的事情;各项事情都按时完成,但洛阳人都没感到有大的徭役。朱公天性纯真孝顺,为父亲守丧的时候,在坟墓边上盖简陋的房屋住了三年。事奉叔父尽其孝道,用友爱之道教诲各位弟弟,家族里上上下下都敦厚和睦,没有非议。为人端庄忠厚方正稳重,看上去让人生畏,靠近了却感到他的谦逊恭敬,谦虚的胸怀,好像深广的山谷一样永不满足。修养自身管理家庭,担任官职立于朝廷,与朋友交往,全都诚心诚意。任亳州太守,亳州人怀念他的恩德,为他建立祠堂。亳州大饥荒,朱公开仓赈济百姓,根据人口发放粮食,五个月才停止,老百姓没有面露饥色。任潞州太守时,因为邻近地域出现饥荒歉收,流浪的百姓摩肩接踵地来到潞州。朱公慰劳前来的流民使他们安定下来,每天都准备食物给他们吃。一天,给饥荒者分发食物到晚上,自己都没时间吃饭,于是患病,但仍然勉强起来办公。临终前两天,亲自祈祷求雨,跪拜而不能起来,忧虑百姓的心,只有去世后才停止。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15.(3分)D(D项,“流露出思亲的哀伤”于文无据,从诗句中看,饮酒须醉,清歌惊雁,诗人写重阳节聚友欢宴极高的兴致,未见哀伤之感。)

16.(6分)首联扣题目中的“九日”,写“野菊西风”之景,写重阳节“集壶觞”聚友宴饮之事。颔联扣题目中的“金陵”,写钟山之高大,写南京的殿阁五色祥云缭绕。颈联承首联“集壶觞”写重阳节宴饮之乐。尾联接续颈联的宴饮,写清歌惊雁,写秋声夕阳,重阳欢聚之情尽在其中。(4分)超然客公众号 全诗紧扣题目,诗句间前后照应,结构严紧,诗句间流转自然,诗意豁朗。(2分)

(三)名句名篇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1)鼎铛玉石,金块珠砾

(2)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3)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3小题,11分)

18.(3分)①脍炙人口(此处需照应后文“大众之大众”的口碑,而“家喻户晓”只是形容知道的人多,没有评价的意思)②前所未有(“绝后”意味着以后不能做得更好,不合语境)③苦心孤诣(“宵衣旰食”形容勤于政务,此处使用对象不当)(每处1分,其他成语如符合语境亦可)

19.(4分)近日播出的第二季首期节目,又在方式上消弭古今时空之别,将《永乐大典》这样的旷世巨著与祖国民族命运紧密相连,凸显了优秀文化直击心魄、令人震撼、催人奋进的永恒价值和当代意义。(每句1分,一二句可断可不断)

20.(4分)前者强调了《尚书》这样的古籍对普通人而言,过于艰深,其思想内容少有人知;(2分)后者凸显出《尚书》这一古籍创造性转化后变得接地气,思想内涵让人易于接受,获得一致好评。(2分)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9分)

21.(3分)B(B项是经典诗句,出自明代于谦的诗歌《秋夜思》,意思是时光不等人,转眼间青春的容颜就变成了满头的白发,现在多用来教育人们要珍惜时光,勤奋学习。其它三项和画线句相同,都是农谚,用于说明时令气候与农事的关系。其中A项是指如果谷雨之前就听到响雷的话,那么这一年雨水就比较少,洼地种出来的瓜就很甜;C项是指立秋时节是否下雨,对庄稼收成的影响,以及对农民情绪的影响;D项是指大寒时节不结冰,那么来年会倒春寒,早春庄稼会受灾,影响这一年的收成。)

22.(6分)①清明节和平常说的清明不同②清明的习俗是丰富多彩的③后来民间仿效并历代沿袭(从前后段关系看,第一个空白处以及后面的句子应该是承上启下的过渡句,而第二自然段前半段主要阐述了清明节和清明的不同,结合空白处后面句子的内容及形式,所填内容应为“清明节和平常说的清明不同”。从前后句关系看,第二空白处所填内容应是后面句子的总起句,而后面句子关涉的都是与“清明”有关的习俗,再结合后面句子的形式,此处可填“清明的习俗是丰富多彩的”。第三空白处前后相关联的一句话,诠释了清明节习俗形成的过程,依据前句内容和形式的对应关系,此处可填“后来民间仿效并历代沿袭”。语义、表达正确可得满分,否则酌情扣分。)

四、写作(60分)

23.参照2022新高考作文评分标准。

斑纹鹿无论走哪一条路线,都将面对死亡的威胁,但它们的选择却是最大限度地保护了自己的生命,值得人类借鉴。其实人生何尝不是如此,生命中我们总有许多路可以选择,切记,只要路是对的,就真的不怕路远。

两害相权取其轻

绕远的斑纹鹿

巴西大草原上有一种斑纹鹿,因其臀部明显的灰白色斑纹而得名。这种鹿在草原上健步如飞,可在沟壑中行走艰难。它们的天敌是花豹,花豹捕食它们时,总是先隐藏在一个山脚下,当发现有斑纹鹿路过时,便会突然加速,将斑纹鹿往山上撵,斑纹鹿在山上根本跑不起来,很快就会成为花豹的美味。

斑纹鹿每年都要进行一次迁徙,大概要走出四百多公里,到达另一片草原。这期间,会发生一个让人不解的现象:斑纹鹿所走的路线,是一个绕远的弓背形路线,其实它们完全可以走弓弦形路线而节省许多体力和时间,可它们恰恰没有这样做。

而且,人们发现如果斑纹鹿走弓背形路线,一路上到处都是花豹,这无疑给它们的行动蒙上了一层阴影。而如果走弓弦形路线,一路上花豹出没的几率几乎为零。

斑纹鹿为什么选择绕远,而且有花豹频繁出没的路线呢?后来,人们经过细致观察才发现,弓弦形路线中共有沟壑36个,而且都是悬崖陡坡,这对于斑纹鹿来说,才是一场真正的挑战。因为相比较来说,它们迁徙时遇到花豹,一次最多也就是损失一只同伴,但如果走到溝壑悬崖边,它们很有可能掉下去许多只。

文章由超然客公众号校编,分享旨在服务教学,转载请注明出处。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