息烽县人民法院:传承法治红色基因 走好司法为民之路_息烽_人民法庭_法院

息烽,一片红色热土。息烽集中营无声诉说信仰的坚韧,红军南渡乌江旧址铭记着长征的烽火,堡子半边天文化见证新中国男女同工同酬的伟大历史进程……

日前,贵州省息烽县人民法院被最高人民法院授予“全国优秀法院”荣誉称号,并命名为“为群众办实事示范法院”,是全省唯一一家同时获此两项殊荣的法院。作为一家基层法院,息烽法院何以脱颖而出?

荣誉室里珍藏的近500项荣誉表彰为这个问题提供了鲜活注解:以赓续“法治红”为传家宝,以永葆“人民心”为立身本。“红色司法、人民本位”就是息烽法院的成就密码。

创红色品牌护航发展大局

高质量发展,既攸关全局,又是民生所系。息烽法院将充分发挥审判职能、护航地方发展大局作为工作“主轴线”,通过创建红色司法服务品牌,不断提升司法服务“品牌力”。

扶贫工作得到群众认可

在脱贫攻坚战中,按照“党建一核引领,做好帮扶计划、精准档案、脱贫道路、关怀温暖、法律体检五个方面”工作思路,构建大党建“1+5”司法扶贫品牌。投入扶贫资金40万余元,主动为贫困群众进行“法律体检”上千次,解决群众问题200余个,扎实推动脱贫攻坚政策见效落地,相关经验被省高院以经验简报形式下发学习。

坚持在常态化巩固脱贫攻坚成果久久为功的基础上,主动谋势而动,制定支持乡村振兴二十二条措施,在全市率先为乡村振兴制定系统措施,推动制定创建“无讼村(社区)”实施方案,挂牌创建“无讼村居”示范点5个,开通涉农纠纷绿色通道,形成乡村纠纷解决“三三制”工作法。

打造“亲”与“清”的涉企服务,狠抓“质”与“效”的全面提升。在全市基层法院率先制定优化营商环境服务高质量发展七个方面二十八条具体措施,组建营商环境案件团队,设立全市首家驻经开区法官工作站,大力推动涉企案件非诉解决机制......

展开全文

一个个务实举措直击企业诉讼痛点,一件件纠纷公正高效化解,企业对息烽法治化营商环境越来越有信心。2022年息烽法院涉营商环境类案件诉前委派调解数同比上升144%,调解成功率达64%,营商环境评估样本案件审执平均耗时同比缩短33.97%,为全市基层法院平均耗时最短。

用红色理念推动诉源治理

公正,是群众对司法服务的衷心期盼;效率,则影响着司法的成色与观感。如何让老百姓免走诉讼拥挤的“独木桥”?如何在保证公正的前提下,提供高效的解纷方式?息烽法院用实际行动给出答案。

继承发扬马锡五审判方式,结合实际拓展创新,注重深入群众调研、依靠群众调解、就地化解纠纷,建立起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

推动在全市率先制定诉源治理考核办法,还针对诉调对接、纠纷调处、在线流程、司法确认等“量身定制”配套文件。由县社会治理综合服务中心、县法院诉讼服务中心、县为民民商事案件调解中心三个中心“一盘棋”做好矛盾纠纷上报研判、下发派单、诉调对接。新增2批17名特邀调解员,吸纳179名村(居)司法联络员参与诉前调解,邀请12家基层治理单位入驻人民法院调解平台。

关口前移,触角前伸。充分融入“一中心一张网十联户”机制,通过无讼村居创建、司法联络员、婚恋家庭纠纷“八单一表”等联动机制对矛盾纠纷超前预警、联动化解,使纠纷化于未发、止于未诉。

“我们搬家!舍小家,为大家,支持国家建设是好事。”当事人李某激动地跟法官说道。去年1月,贵阳经金沙至古蔺高速公路建设项目推进中,李某在依法签订《安置补偿协议》后,未按协议将房屋腾空搬迁,并以其他原因为由拒绝搬迁,项目推进一时陷入停滞。

九庄人民法庭法官积极和当地政府、村委会协调联动,第一时间赶赴当事人李某家中做调解工作,向其宣传国家政策、法律规定,劝解李某按照《安置补偿协议》及时腾房,最终李某积极配合腾房并领取补偿款,工程得以顺利推进。

百川汇聚,十指同心。息烽法院充分发挥诉讼服务中心“分流阀”作用,按照“和解优先、非诉其次、诉讼兜底”递进次序,引导当事人选择适当的解纷方式。同时,依托县综治中心整合法院、检察院、公安局、司法局、街道、村居等社会治理力量,各司其职,联动发力。

去年6月,息烽县某村43户农户因某农业发展公司拖欠劳务工资,向有关部门反映。养龙司人民法庭将案件纳入诉前调解程序,同时协调辖区司法所为农户申请法律援助,由律师统一代理案件。

法庭同司法所、村居联动工作,充分发挥调解员、律师作用,经多次调解,双方达成调解协议,由法庭作出司法确认裁定,纠纷得到顺利解决,取得良好社会效果,案例入选全省法院示范调判典型案例。

搭好“主架构”,壮大“生力军”,拓展“朋友圈”,矛盾纠纷化解实现从“治已病”到“治未病”的延伸转变。

在息烽县委领导下形成“一套工作体系、一个指挥平台、三个中心建设,N项调解举措共举”的诉源治理“1+1+3+N新模式”,“以党委领导为核心、以源头治理为靶心、以多元化解为中心、以夯实基层为重心”的“四心工作法”工作经验被贵州长安网等转载。

2021年,息烽法院一审民商事案件在全市基层法院唯一实现负增长,诉源治理考核指标位列全市十个区(市、县)第一。2022年,息烽法院一审民商事案件受理数在2021年实现同比下降2.16%的基础上,又继续下降5.36 %,诉前调解案件与一审民商事案件立案数之比为75.88%,调解成功率达78.18%,诉源治理成效持续显现。

建红色法庭融入基层治理

老人王某某80多岁,子女8人却对赡养老人一事互相推诿,十多年来问题反而越来越复杂。法庭干警同村居、派出所等密切配合,多次挨家挨户找起子女做工作。

一次、两次、三次……经过多方多次调解,子女达成赡养协议,困扰这个家庭14年的难题终于得以圆满解决,这是息烽法院院人民法庭坚持人民司法本色,为群众排忧解难的缩影。

开展“四上服务”

从制定人民法庭便利群众诉讼规定,到实现法庭辖区法官工作站点全覆盖,再到坚持对困难群众上门宣传、上门立案、上门审理、上门送达“四上”服务,息烽法院将人民法庭人民至上的理念注入灵魂、融入血脉,化作红色司法基因的鲜明底色。

开设“赶场法庭”

九庄人民法庭根据辖区以农业为主,辖区广、距离远的特点,以“护航农事”为主题,与辖区乡镇部门、村(居)等沟通对接、协调联动。设立驻石硐法官工作站,在农村赶集日开设“赶场法庭”提供法律咨询、现场化解纠纷。积极融入乡村治理体系,构筑以法治为导向、德治为纽带、自治为目标的“三治齐抓”善治格局。

从辖区堡子村的半边天文化中汲取养分,养龙司人民法庭以“巾帼建功”为主线,用好驻堡子法官工作站,打造“家门口的小法庭”,设立特色调解室,形成家事审判“三心工作法”,探索家事纠纷化解“半边天样本”。

小寨坝人民法庭辖区是息烽县经济重镇,法庭提出“绿色营商”理念,建立法企互通微信群,精准对接企业需求,为企业提供“点对点”“订单式”的司法服务。同时,常态化开展企业“把脉式”走访,超前预警经营法律风险,前置解纷端口,最大限度减少企业诉讼增量。

各美其美,美美与共。沿着红色司法大道,息烽法院特色人民法庭建设路子越走越宽,群众感知越来越强。2022年1月,养龙司人民法庭作为全省首家人民法庭入选最高法院“新时代人民法庭建设典型案例”,人民法庭服务群众、助推乡村振兴成效日益显现。

燃红色初心彰显为民情怀

碍于异地诉讼成本,河南的陈某某起诉贵州息烽的蔡某某离婚一事拖了整整十二年,最终通过网上立案、“云调解”等服务,这段“尘封”多年的婚姻成功解除,陈某某的案例正是息烽法院坚持为民司法惠及群众的折射。

利民之事,枝叶关情。结合“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聚焦群众诉讼堵点难点,推出便民利民10项举措,以“指尖诉讼有速度、跑腿服务有温度、源头治理有深度”为抓手,形成“三度司法服务”,为群众提供多样化多层次的司法产品,为人民群众托起“稳稳的幸福”。2022年群众满意度测评在全市基层法院中排名第一。

开展走访

领导班子带头深入进行走访,重点了解人民群众对审判执行的意见建议,共走访66个村居34家企业3541户群众,行程遍布全县各个角落。布置一场场与群众的“双向奔赴”,通过“背包法庭”“车载法庭”“田间法庭”等形式开展巡回审理,让法治的芳香弥漫到田间地头。

通过同步推进网上立案、开庭、调解、送达四项措施,打造“指尖诉讼”服务品牌,全面按下服务“快捷键”,2022年全院网上缴费率超99%,案件电子送达率达97.88%。借助智慧法院建设东风,跨时空全流程线上诉讼成为常态,智能化的司法便民措施好评如潮。

荣誉承载过去,拼搏成就未来。息烽法院将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传承红色基因,赓续红色血脉,踔厉奋发,勇毅前行,在新时代新征程团结奋斗,再创荣光!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岳端

编辑 李娟

二审 刘娟

三审 刘丹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