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7岁杭州大爷熔铜280吨,“重建”雷峰塔,千年只腐蚀1毫米_雷峰塔_中国_铜雕

千年以来,雷峰塔遭到了无数次的毁坏,更是被数次重建。如今,雷峰塔之所以还可以完好无损地屹立在大众面前,这和三个人离不开关系。

那就是吴越王钱弘俶,作家鲁迅还有铜雕大师朱炳仁。提起前两位,很多人都多多少少有所耳闻。

但对于朱炳仁,恐怕就是鲜为人知了。这位如今已经77岁高龄的杭州大爷,曾经耗费280吨的铜,为雷峰塔穿上了一层彩色衣裳,保证了雷峰塔千年的安稳,为什么这么说呢?

因为经过朱炳仁大量的研究后发现,铜在自然界一千年才会腐蚀一毫米。

而朱炳仁也因此被称之为中国铸铜之父。

究竟这位杭州大爷身上有着怎样的传奇故事,今天笔者就来带大家了解一下。

01 雷峰塔再次重建,是挑战也是机遇

雷峰塔兴建于公元975年,是吴越王钱弘俶为庆祝妃子黄氏得子所建,因此,在当时也被称之为是“黄妃塔”。

但是随着后来《白蛇传》中白娘子的故事广为流传,雷峰塔的名字也就变得妇孺皆知了。

明朝时期,倭寇入侵到杭州之后,将雷峰塔的塔檐、塔顶、底座等等都进行了烧毁,只留下了雷峰塔的塔身。

展开全文

再加上,不断的有人听信谣言,从塔砖身上刮取粉末、挖取砖块,来试图治病亦或是安胎。

久而久之,终于在1924年8月,早已经被掏空的雷峰塔变得摇摇欲坠,轰然倒塌。

而大文豪鲁迅对于雷峰塔的倒塌充满了愤怒,写下了《论雷峰塔的倒掉》、《再论雷峰塔的倒掉》等文章,表达了自己对当时社会的抨击。

时间来到2002年,已经倒塌了七十八年的雷峰塔需要再次重建,这次的重建工作也是事关重大,万众瞩目。

而朱炳仁就是此次雷峰塔重建工作的负责人,这对于朱炳仁来说也是一次无比珍贵的机会。

早在这次工程之前朱炳仁就曾经接手过类似的庞大工程,也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件大型铜雕建筑——杭州灵隐铜殿。

当时,朱炳仁采用了现代科技与传统工艺相结合的方式,花费了整整一年的时间完成了这项工程。

灵隐铜殿的建成对当代铜装饰工艺业界带来了巨大的冲击,为中国铜雕工艺开启了新篇章。

从此之后,朱炳仁在国内也是确立了自己的地位,被称之为是中国铜雕艺术大师。作为铜雕艺术的爱好者,朱炳仁也是不想仅仅止步于此。

期盼可以有更多的舞台让自己大展身手,创造更多的作品。因此,在朱炳仁接到重建雷峰塔的任务之后,他的内心是激动的。

并且暗暗发誓,一定要将雷峰塔建成一件令人称赞的精美的艺术品。

02 中国第一座彩色铜雕塔

作为雷峰塔主体铜工程重建的总工程师,朱炳仁在接到工程的第一时间,就写下了“上苍无意留古砖,盛世有心铸新瓦”。

这在日后也成为了朱炳仁打造雷峰塔的基本方略。对于重建雷峰塔,朱炳仁希望可以在古建筑风格的基础之上,再将现代技艺融合进去。

同时,也更希望雷峰塔在重建之后,得以长久并且完整的保存,不随时光的消逝再次消亡。

为了达到这样的效果,朱炳仁决定要给雷峰塔穿上一件用铜制造的彩衣,但是这样的方案遭到了众人对损耗的质疑,因为铜的使用并无先例借鉴,而朱炳仁经过大量的实验过发现,铜在自然界中一千年才会损耗一毫米。

那么给雷峰塔建造一个铜制的外衣,自然也就避免了其再次遭受到破坏。想法纵然是好的,但是实施起来却并非一件易事。

在经过无数次的实验之后,朱炳仁终于找到了可行的新方法。那就是用铜的氧化工艺与涂层工艺相结合,可以获得更多的较为靓丽的色彩。

这样一来,不仅降低了雷峰塔的腐蚀速度,更是使其穿上了一层彩色的衣裳,使之成为中国第一座彩铜的殿堂。

在此期间,雷峰塔总共耗费了280吨的铜,是迄今为止,古今中外采用铜件最多,铜饰面积最大的铜塔。

而其中黑色的瓦、暗红色的拱等等又很好地保留了雷峰塔原有的一些样貌和色彩。

整个项目从开始到完成整整耗费了十个月的时间,单单铜的费用就达到了2000万人民币,不得不说,这是一个庞大的工程。

更是朱炳仁以及五百位铜匠的心血,但这也使得雷峰塔焕然一新,成为了中国第一座彩色铜雕塔。

新雷峰塔在2002年10月31日,重新对外开放。倒塌了七十八年的雷峰塔再次伫立在了游客面前。

新建的雷峰塔不仅延续了中国的青铜文化,更是在朱炳仁的手下,带领其达到了一个新境界。

日后在接受国家文博专家鉴评组评定的时候,组长吕济民更是将其称之为朱炳仁铜雕艺术的新高峰,具有格外重要的历史意义,可以载入我国甚至是世界铜雕艺术的史册。

03 铜雕世家,出身不俗

而朱炳仁之所以在铜雕方面能够取得如此傲人的成就,和铜之间有着如此紧密的联系,这一切都和其成长经历离不开关系。

朱炳仁于1944年出生在杭州的一个铜雕世家,是“朱府铜艺”的第四代传人。其太祖父早在清朝的时候,就已经在绍兴创办了自己的店铺。

当时,其祖父的店铺主要制作一些日常用品,譬如铜盆、手炉等铜制品,并且在当地小有名气,有着不少的老顾客。

这也就使得朱炳仁的太祖父在制作上面花费了不少的心思,开始在各种铜制品上绘制形态各异的图案,受到了一致好评。

等到了朱炳仁祖父朱宝堂的时候,更是开设了分店,将生意做得更为的红火,店铺制作产品的种类也是越来越多。

除了经商之外,朱炳仁太祖父和祖父在书法方面也是有着很高的造诣。因此,在这种环境下耳濡目染长大的朱炳仁,更是对中国传统文化有着很深的热爱。

在其很小的时候,便已经能够感受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魅力。但是家族生意好景不长,在上世纪五十年代,铜材受到限制的社会背景下,家族行业在朱炳仁父亲的手中不得已遭到了中断。

无奈之下,年仅七岁的朱炳仁跟随父亲来到了杭州。虽然,朱炳仁未曾来得及目睹家族事业的辉煌,但是在其父亲的影响下,和铜已经产生了一些不解之缘。

后来,为了养家糊口,朱炳仁承包了一家服装店,但是就在生意蒸蒸日上的时候,朱炳仁却毅然决然地不顾家人朋友的反对,递交了辞职信。

而后,朱炳仁便一心投入到了“铜”的事业中,准备重振祖业。随着朱炳仁不断地琢磨,终于在熔铜艺术上占领了一块高地。

通过将绘画、雕塑和书法三种中国艺术的结合进行综合应用,朱炳仁创作出了具有东方神韵的熔铜艺术,成为了中国铜艺术领域内唯一的国家级工艺美术大师。

朱炳仁更是运用这种熔铜技艺,铸造了“三塔一殿”,所谓的三塔就是指雷峰塔、桂林铜塔和上海展览中心金塔,一殿也就是指灵隐铜殿。

虽然这些具有新意的铜建筑融合了现代技艺,但是朱炳仁明白如果想要提升铜制品的艺术品位,那么势必要提高铜工艺的文化含量。

因此,自从2006年开始,朱炳仁就开始了“文心熔艺”的道路,几乎将所有的精力都放在了熔铜工艺上。

随着长达几年的不断摸索,朱炳仁终于领悟到了铜高温熔化所产生的自然纹理具有的魅力,和传统书画的人工笔墨痕迹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无模可控熔铸工艺”的熔铜艺术也成为了朱炳仁的首创,在抽象的形态中描绘出了具体的意念,使得朱炳仁再次达到了艺术生涯的最高峰。

基于对铜的无限热爱,朱炳仁更是几乎倾尽所有,以铜为基底建造了一座“江南铜屋”。

铜屋的总面积达到了3000平方米,凝集了包括朱炳仁在内的朱府五代人铜艺传承的心血,完美地体现了中华老字号和现代工艺的结合。

在铜屋内,陈列了能够体现朱府铜艺的典型代表作品,以及各个年代最具代表性的一些铜艺术作品等等。

目前馆内的藏品达到了1215件,每一件铜雕艺术品都是巧夺天工,美轮美奂,更是价值连城,售价至少都在20万元。

但是,朱炳仁并未真正地将这些珍贵藏品卖出,而是将其放置在铜屋中,一直对外界免费开放,让更多的人可以目睹到铜艺术作品的风采。

04 一代宗师,当之无愧

在朱炳仁的作品中,能够很大程度地体现文化传承。但它又不是传统本身的传统,它是在用祖先的语言,来讲述一个属于现代的故事。

虽然,朱炳仁对于中国传统文化极其的热爱,但是他却并没有采取过去先辈那样的表达方式,而是在一开始的时候,就进行了自己的创作。

以至于现在,人们在看到朱炳仁作品的时候,就能够一眼认出来这是属于朱炳仁。他从中国的传统出发,将传统文化应用其中,创作了各式各样的作品。

同时,朱炳仁也通过不断地创作,来表达自己的人格理念,不得不说,朱炳仁的世界,是一个充满了技术和艺术体现的迷人世界。

江南铜屋

2000年,朱炳仁被列入了联合国开发计划署《二十一世纪封面人物》,在其中的评语为“铜雕艺术大师中,朱炳仁先生当之无愧为一代宗师”。

时任联合国世界旅游组织秘书长的弗朗·加利更是不禁感慨道:“不看遗憾,看了更遗憾。”表示,在日后一定还要再次来到中国,观赏朱炳仁的作品。

而朱炳仁也是一直没有停止自己前进的脚步,始终保持着饱满的精神。

正如朱炳仁来说,他最缺的就是时间,想要在创作之路上走得更久一些。

2005年12月,朱炳仁与古文物专家罗哲文、古建筑专家郑孝燮联名向京杭大运河沿岸的18个城市市长各发出了一封《关于加快京杭大运河遗产保护和“申遗”工作的信》。

此举得到了大家的广泛关注,同时也拉开了运河申遗工作的序幕。

2007年12月22日,朱炳仁打造的“同源桥”得到了国家宗教局的支持,经灵隐寺赠与了台湾中台禅寺,促进了两岸之间的文化交流。

2009年,朱炳仁更是亲自给圆明园鼠首、兔首的持有者写了一封信,表示在对方将鼠首、兔首归还中国之后,会制作一对完全意义上的复制品赠与对方。

由此可以看出,朱炳仁不仅在熔铜艺术上开创了先河,更是有着一颗拳拳的爱国之心,是当之无愧的大师。

值得一提的是,在2016年举行的G20峰会期间,朱炳仁创作的上万平方米的铜饰面,完成了主会场的铜工程和当时会场陈列的60余件艺术品,这在当时也是引起了世界性的关注。

参考资料

知网 何青龙《雷峰塔与朱炳仁》

知网 《形与意的熔炼—关于朱炳仁的熔铜》

知网 《蒸蒸日上的煌煌铜艺》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