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各地人吃火锅,叫法都不同。火锅或许是最适合冬天的美食了,无论是外食聚餐,还是在家招待朋友,吃火锅通常是省事又讨好的选择。然而火锅也有争议,健康派说吃火锅不卫生,众人都拿自己的筷子在一个锅里涮;老饕派说涮火锅毫无技术含量,没什么好吃的。但对钟爱火锅的人来说,家人朋友围炉而坐,边吃边谈,那种热气腾腾的感觉想想都觉得幸福。甚至看到过有玄乎的评论,说火锅其实是象征了中国文化的包容感和重视团聚的氛围。这就深了,按下不表。关于火锅的起源,有两种说法:一种说是在中国三国时期或隋炀帝时代,那时的“铜鼎”,就是火锅的前身;另一种说是火锅始于东汉,出土文物中的“斗”就是指火锅。可见火锅在中国已有1900多年的历史了。古代一些帝王与火锅有一定情结,元世祖忽必烈喜欢吃火锅。有一年冬天,部队突然要开拔,而他饥肠辘辘,定要吃羊肉,聪明的厨师情急之中将羊肉切成薄片,放入开水锅中烫之,并加调料、葱花等物,忽必烈食后赞不绝口。后来,他做了皇帝仍不忘此菜,并赐名为"涮羊肉".相传,明代文学家杨慎小时候随其父杨廷和,赴弘治皇帝在御花园设的酒宴。宴上有涮羊肉的火锅,火里烧着木炭,弘治皇帝借此得一上联,上联云:"炭黑火红灰似雪",要众臣嘱对,大臣们顿时个个面面相觑。此时,年少的杨慎悄悄地对父亲吟出下联:"谷黄米白饭如霜".其父遂把儿子的对句念给皇上听,皇上龙颜大悦,当即赏御酒一杯。清代乾隆皇帝也吃火锅成癖,他曾多次游江南,每到一地,都备有火锅。相传,他于嘉庆元年正月在宫中大摆"千叟宴",全席共上火锅1550余个,应邀品尝者达5000余人,成为历史上最大的一次火锅盛宴。如今,随着科技的进步,烹饪技艺的发展,火锅品种也异彩纷呈,各具特色,依燃料而分有木炭火锅、煤气火锅、电火锅、酒精火锅等;就质地而论有锡制火锅、铝制火锅、不锈钢火锅、搪瓷火锅等;按结构来说有连体式火锅、分体式火锅、鸳鸯式火锅等;按烹饪风格来说,有汤卤火锅、清炖火锅、水煮火锅等。下面就给大家介绍两种具有地域特色的火锅
展开全文
重庆火锅
火锅的革命圣地在重庆,就连空气中似乎都弥漫着一股牛油香味。巴族后裔所创出的火锅真谛,辣要辣得像火一般狂热,不过不用担心上火,用89种香料配制的秘制锅底中辣椒早已经过精心焙制,吃起来辣而不燥。四川重庆一带的火锅不光形制与北方不太相同,蘸料亦有特色。川味火锅的味碟与北方酱汁浓厚的蘸料不同,由香油、蒜泥混合调和而成。油碟的作用不在于调味,辣汤中涮熟的食材在油碟里过一下再吃,能稍稍解辣,更能降火。虽然川味火锅最大的特点在于辣,但对于不能吃辣的食客而言,也有鸳鸯锅可供选择。广州粥底火锅
广东人把吃火锅叫“打边炉”,元代吕诚有诗云:“十月暖寒开小阁,张灯团坐打边炉。”广府还有一种特别的火锅——粥底火锅,用粥替代汤料来做火锅汤底。待粥煮到滚开,下各类配菜,煮出来肉菜都带着扑鼻的粥香。粥底火锅将养生与火锅“一网打尽”,既彰显了顺德美食的极致追求,又成就了粤式火锅的独到之处。大厨一般精选东北五常米、油粘米,以炉火前后历时200多分钟熬成粥底,先猛火煮粥1小时,再慢火熬约2小时,直至水米交融,粥汁浓稠雪白、顺滑如汤,口味清甜绵软。经过一番浸煮,粥底融吸了海鲜等肉类的味道,粥香令人心旌摇荡,但粥汁依旧白如凝脂,这时涮涮蔬菜既清口又解腻。坐在以绿叶、流水、水车等元素装饰,洋溢着清新古朴氛围的鱼米之乡主题餐厅中美美地搓上一顿,爽口养胃就是这么简单!吃火锅易上火,不能贪吃,食用过多辛辣的火锅汤底调料容易导致脾胃消化功能失调。阴虚者食用火锅宜避免麻辣锅底,体虚者可适当在锅底里加些生姜。吃火锅也不要只食用肉类,海鲜类,也应该多与蔬菜,菌菇类菜品做搭配。在吃火锅的同时也不宜过多喝酒、凉汽水,可喝些豆浆或果茶,既解腻又健康。
周末如果要请客吃饭,不如就选火锅吧!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