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农民的传奇人生_马山_人民英雄纪念碑_即墨

在享受今天美好生活的同时,人们总会怀念那些为解放事业做出贡献的先辈们。在青岛市城阳区仲村社区,就有一个人的名字被经常提起,说起他来,村里的老人们会异口同声地说:“好人!”然后竖起大拇指:“那个,不愧是真正的共产党员!”这个人就是纪培尚,虽然已经去世四十多年,但村民们却时常想着他,念着他。从传奇的武工队长到人民英雄纪念碑碑心石开采的主持者,从国营企业厂长到自愿回乡当农民,纪培尚用他传奇的一生,为我们诠释了一个共产党人的忠诚、担当和奉献。

武工队里逞英豪

1920年7月31日,纪培尚出生于仲村的一户贫苦的农民家庭。他的童年和农村里大多的男孩子一样,上树下河,顽皮捣蛋的事儿没少干,打小儿就是街上的孩子王。清贫的生活并没影响他身体的发育,辛苦的田间劳作使他更加强健,20多岁时,他成长为身高一米八几,身体健硕的大小伙子。

1942年腊月的一天夜里,爷爷奶奶屋里的油灯还亮着,一家人正在兴奋和神秘地交谈着,原来是纪培尚在“北边儿”干八路的二爹纪玉棣偷偷地回家看望父母了。“北边儿”是敌占区的老百姓对八路军根据地的称呼。纪培尚自小就特崇拜二爹,听着二爹说起根据地的那些新鲜事儿,说起打鬼子的那些经历,眼里充满了向往。匆匆探家的二爹,使纪培尚的心里翻起了波澜,他的心中也暗暗地打定了主意。

即墨南乡仲村一带是日伪统治下的敌占区,老百姓饱受日本侵略者的蹂躏。纪培尚目睹了日本鬼子的种种暴行,怀着对日本侵略者的满腔仇恨,1943年春节刚过,他瞒着父母,一个人越过马山封锁线,连夜赶往“北边儿”,想找二爹,投八路打鬼子去。

二爹没找到,但他在即墨的西北乡遇见了正在集训的即墨县武装大队。这是共产党领导的一支地方抗日武装,虽然不是正规的八路部队,但只要能打鬼子,纪培尚很高兴地参了军。

1943年3月马山区中队(后改为马山武工队)成立,作为刚训练不久的新兵,纪培尚被分配到马山区中队。刚来不久,队长李勇就见识了这名新兵的勇猛。

那是一天夜里,武工队遭遇了一股日伪军的包围,李勇队长命令纪培尚和几个战士断后,掩护部队突围。纪培尚端着一挺轻机枪,向冲上来的敌人猛烈地射击,其他几个战士趁势投出一排手榴弹,敌人被狙击在一条沟沿上不敢轻举妄动。纪培尚见李队长他们走远了,才喊了一声:“撤!”。他们一路狂奔出二三十里,才追上了队伍。这时候战士们已经累得筋疲力尽,真想坐下来休息,可李队长说:“现在敌人正在拉网式扫荡,我们还不能休息,天亮前必须跳出敌人的包围圈,撤到莱阳根据地去!”听完李队长的话,纪培尚夺过三个小战士手里的枪,斜背在自己的肩上,又抱起轻机枪,说了声:“走,别掉队!”说完迈开两条长腿,大步流星向前奔去。在纪培尚的鼓舞下,武工队一口气急行军100余里,天亮前赶到了目的地。听到原地休息的命令后,战士们都累得趴在地上,只有大口大口地喘气,再看纪培尚,神定气闲地站在那里,擦着头上的汗,笑嘻嘻地说:“看你们这熊样儿。”从此以后,神力纪大个子的名号就叫开了。

纪培尚在队伍里进步得很快,他不但个子高力气大,而且作战机智勇敢,战友们都很喜欢他,李勇队长也很赏识他,不到一年,他就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并被提升为班长。

马山武工队地处敌占区的腹地,日伪军在马山一带建立了严密的封锁线,昼夜巡逻,地方发动武装和土匪猖獗,斗争形势十分恶劣。武工队几乎每天都在和敌人作战,在这样的环境里纪培尚练就了两样超强的本领,一是神枪手,二是飞毛腿。

李勇后来在《开辟马山区的斗争情况》的回忆录上有着这样一段描述:“1944年夏天,我离开马山区,组织上又派了袁世清来接我的任,我把队伍交给他,就回部队了。有一天,他们宿营在一个村的大院子里,被敌人包围了,只跑出个纪培尚,因为他枪法好,其余的全牺牲了,连袁世清也牺牲了。”传说纪培尚惯用一支三八大盖枪,百米内可弹无虚发,而且特别擅于夜战。纪培尚飞毛腿的传说更是神乎其神,他平时两条长腿就快步如飞,一人多高的墙头两手一搭,便可翻墙而过。一次突围时,他腾空越过一条四五米宽的沟壑,这在平时是根本做不到的事情。

展开全文

见于《中国共产党山东省即墨县组织史资料》

最值得人们津津乐道的是纪培尚和他的战友们还活捉了两个美国兵,这件事也被载于即墨革命斗争的史册。1947年10月,驻青岛的国民党军队向我即墨解放区发动进攻,有两个美国军士也随军前来刺探我军情报和绘制军事地图。但他们窜犯至长直一带时,遭到我军痛击。溃逃时,两个美国军士在慌乱中与国民党军队失去了联系,独自在田野和村落中盲目流窜。当窜至大范戈庄村时,二人饥饿难忍,便偷了老百姓两只鸭子,企图找地方烧着吃。这时,正好马山武工队便衣班长张崇江率两名战士巡逻至此,当地老百姓向其汇报此事。张崇江闻讯 立即进行搜寻,果然在一块坟地里发现了两个黄头发、蓝眼珠、高鼻子的外国兵,每人身佩一支手枪、一支卡宾枪及望远镜,正在用一只破瓦盆煮鸭子吃。已是马山武工队队长的纪培尚得到张崇江的报告后,立即率队赶到现场,将其俘虏。押到武工队驻地后,纪培尚根据我军的俘虏政策,让人做了热气腾腾的面条,然而处于敌意的美国兵吃饭时仍是枪不离手,随时准备反抗。就在他俩将要吃完时,纪培尚使个眼色,几名队员猛扑上去,搂的搂,抱的抱,将其擒获,并缴获了全部武器装备,一并押交到我南海军分区。事后,南海军分区对马山武工队进行了表彰,奖励了两支美国手枪。马山武工队活捉了两个美国兵,一时传为佳话。

1947年秋,蒋介石集中兵力对我胶东根据地发动重点进攻,扬言要把共产党赶下东海喂王八,地方上的地主恶霸也尘嚣甚上,组建还乡团大肆捕杀残害共产党人,其暴行罄竹难书。反动的温良乡保队,把纪培尚的父母抓去,吊在大梁上,严刑拷打。还传出话去,要纪培尚赶快投降,再不投降就点了父母的天灯。纪培尚得到消息后,虽然心急如焚,但他知道贸然行动,如同是自投狼窝,必将给部队带来损失,他在等待时机。一天夜里突然下起了大雨,纪培尚大喜,他料想这雨夜里敌人防备必然松懈,连忙带上20多名战士冒雨奔袭温良乡保队。当他把父母救出时,父母已被折磨的无法走路,他们背起父母连夜回到移风,一直到家乡解放。

1949年5月,马山武工队被改编加入中国人民解放军第32军,奉命参加解放青岛的战役。在临近解放的前夕,纪培尚却光荣地负了伤。那是一次阻击战,前方连续几个小时的枪炮声戛然而止,战场上出奇的寂静,纪培尚以为战斗结束了,就站在一座坟头上瞭望,突然远处射来一颗子弹,击中了他的腿部。气得他大骂:“老子打了无数的仗都没伤到一根毫毛,今天竟栽在这小小的坟头上了。”后来他被评为三级伤残,伤残军人证书至今还保存在儿子家里。青岛解放后,因为伤情,纪培尚被转于地方,任即墨县武装大队大队长。

碑心石上立新功

后来,纪培尚又从即墨县武装大队大队长的任上,转业到地方工作。先后任青岛大新电线厂、青岛第一石场、齐鲁针厂党委书记兼厂长。特别是在第一石场,他有幸经历了北京天安门广场人民英雄纪念碑碑心石的开采和搬运的整个过程。

1952年5月10日,首都人民英雄纪念碑兴建委员会正式成立。成立伊始,所有的工作井然有序展开,唯有一件事情没有推进,那就是为纪念碑寻找一块最合适的碑心石,这是整个纪念碑的核心和兴建过程中最重要的环节。专家们为了找到一块合适的碑心石,查阅了大量资料之后,掌握了全国各大山脉的岩石情况,并为碑心石的寻找锁定了方向——山东青岛浮山。专家们经过反复对比,最后选定了青岛浮山山顶的花岗岩石,它具备硬、韧、纯、细等特点,不易风化并能够长久屹立,而且它的底色很漂亮,有黑色和白色的斑点,将来在上面刻上字,效果会更美。就这样,碑心石的选材地点最终定在了青岛浮山。

时任青岛市第一石场(也叫浮山石场)书记兼厂长的纪培尚,接下了这个艰巨而光荣的任务。1953年3月31日,作为共和国第一碑,人民英雄纪念碑的碑心石在青岛浮山“大金顶”动工开采。

纪培尚代表第一石场与首都人民英雄纪念碑筹备处合同上签字

根据设计,纪念碑的碑心石,将由一块约15米长、3米宽、1米厚的整石构成。要想保证碑心石不折断,那这块石料在开采时的厚度就必须达到2到3米。这就意味着,毛坯的重量将达到300吨以上。

但是,当年场内的采石工艺十分落后,没有现代化设备,整个石料厂甚至连电都没有。纪培尚干脆吃住在工地上,拖着一条带有伤残的腿,和工人们一起摸爬滚打,遇到难题就发动集体的智慧,用“蚂蚁啃骨头”精神一个个攻克。

所谓的“蚂蚁啃骨头”,就是首先根据纪念碑毛坯所需尺寸,在岩石荒料四周挖出5米多深的槽,并将外围部分处理完全,使碑石凸显出来,然后在石料的底部每间隔0.4米左右的距离,从钢钎打上通孔,横贯底部。另外,在石料长边两边对向凿出8个置放千斤顶的窝翕。并在其中放置一个200吨的千斤顶,一切准备就绪。在横贯孔中凿进上宽下窄的楔子。有几十名工人持重锤对这几十个钢楔加压,同时捶击。

1953年7月,经过纪培尚和工人们3个多月的开凿,重达300多吨的大料石终于完整地从山体中剥离。而后,从山上到青岛火车站,在连绵起伏的丘陵路上铺设枕木、圆木,再靠3台进口大马力拖拉机牵引前行。短短30公里运石路,整整走了34天,堪称运输史上的经典。1954年10月,碑心石运抵北京。任务完成后,纪培尚体重减了十多斤。周恩来总理和朱德总司令在北京接见了开采和运输碑心石的有功人员,纪培尚被记大功一次。

1958年5月1日,50万人齐聚在天安门广场,共同见证了人民英雄纪念碑的揭幕仪式。人民英雄纪念碑有颗“青岛心”,这颗“青岛心”上凝聚着青岛人的骄傲。因为纪培尚,今天的仲村人,也可以骄傲地说:“人民英雄纪念碑上也有我们仲村人的荣耀!”

淡泊名利自愿回乡干农民

1961年我国刚经历了“三年经济困难”时期。为减轻城市就业和生活压力,中央号召城市里的干部职工返乡居住参加农业生产。纪培尚时任齐鲁针厂的书记兼厂长,他发觉厂里的干部职工都有畏难的情绪,人们都不想再回到农村去。

晚上回到家里,他与妻子商量:“咱们村里有祖屋,要不咱回家当农民?”妻子刚适应了城市的生活,那个年代生活虽然很苦,但城市总比农村好一些,再说你凭着国家干部不当却要回去干一个面朝黄土背朝天的乡巴佬,你这不是傻吗?妻子坚决反对,纪培尚就先做她的思想工作:“现在国家有困难,我是党员又是干部,咱不带头谁带头?职工们都看着呢。”就这样,纪培尚放弃了国营工厂干部的待遇,毅然携妻儿回到了仲村。

回到仲村,乡亲们也都不理解,见面问他:“培尚啊,你干了这么多年的革命,凭着官不当,咋又回来了呢?”纪培尚听完笑呵呵地说:“我们共产党干革命可不是为了做官的,再说我本来也是农民嘛,回家和老少爷们一起建设新农村不是更好吗?”

回到村里,他担任生产大队长,成为支部书记纪玉奎的好搭档。采访时,遇到当年大队的会计王先生,王老先生提起纪培尚那是赞不绝口。“1971年,村里建窑厂,窑厂建好了却搞不到烧窑的煤炭。纪书记知道纪培尚战友多路子广,就商量他出去搞煤炭。他二话没说,坐火车到济南找他的老战友搞来两车皮的煤炭,解了燃眉之急。回来后,我要给他报销差旅费,他说吃住战友包了,就俩车票钱,不要了。后来,纪培尚又帮村里建起了制绳厂、弹簧厂、机械厂。机械厂设备安装遇到困难,他找四方机械厂的战友帮忙,战友派了三名技术人员来指导安装。”

村里人都知道纪培尚有关系,是个大能人。但他的这些关系都是用在为村集体办事的,对自己的家人却是十分的苛刻。有一年大儿子要参军,体检时没过关,回家哭着求父亲想办法。纪培尚严肃地对他说:“为了集体我可以找战友想办法,但那些关系决不能用在个人身上!我是共产党员,否则我对不起那些牺牲的战友。”纪培尚有五个子女,按照他革命的资历,为子女搞个进城、参军的指标都不是难事,但他的五个子女全部在家务农。

纪培尚晚年照

改革开放后,纪培尚正要带领村民集体致富大干一场时,却身患重病,卧床不起。他的老战友,时任济南市公安局长的高思亮前来看望,看着因病痛折磨皮包骨头的纪培尚,不禁失声痛哭。他握着纪培尚的手说:“老队长,你这是何苦呢?”纪培尚忍着疼,淡然一笑说:“比起那些牺牲了的战友,我知足了。”

纪培尚1981年5月病故,享年61岁。因为他为人低调,从不居功自傲,很少在人们面前谈及自己的战斗经历。关于那段战斗的岁月,即便是他的家人也很难口述出一个详细的故事。但是仲村人却给了他最高的评价,《仲村志》中这样写到:“纪培尚在四十多年的革命生涯中,对共产主义具有坚定的信念,对党和人民无限忠诚。一生胸怀坦荡。对待工作任劳任怨,能上能下,从不居功,不计较个人得失,实事求是,为政清廉,生活俭朴,对家属子女要求严格,在群众中享有很高的威望。”这是纪培尚一生真实的写照。

本文根据《马山志》、《红色记忆—即墨革命回忆录》、《中国共产党山东省即墨县组织资料》、《人民的丰碑—人民英雄纪念碑新建纪事》和纪培尚的亲属口述编写。

作者:城阳区党史研究中心专家组成员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