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何天平
但事实上,改革开放40年以来的中国电视剧其实并行循着两条线索往前走:除了不断精致化的美学演进,还有不断世俗化的文化演进。国剧走到今天,已然成为最具有国民基础的一种大众文化,如何贴近底层叙事、如何共情社会生活,则构成了理解电视剧文化变迁的另一重要维度。
从郑晓龙说开去
京味剧自成一派。虽然如今依托地域特色的类型剧创作层出叠见,海派剧、东北喜剧等也都独树一帜,但要论过往,京味剧对中国电视剧市场有着最直接、持续的拉动作用。
展开全文
这些特殊性的背后,其实都印迹有一个共性标签——“京味”。尽管我们也许不会将其视作某种不言自明的类型语汇,其影响力在今天看来也并不如那些盛极一时的通俗流行剧,但如郑晓龙自己所言,“好的文艺作品应当是当代的一面镜子,真实反映这个时代。”京味剧,就是一个颇为理想的载体。
“京味”背后是一种典型的现实主义创作
毫无疑问,京味剧的“历史”几乎伴随着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电视剧轰轰烈烈的前行轨迹同行。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以降,从“奇观”到“平凡”的转向,就在电视剧世俗化的过程中逐渐得以落地;浸润在不断勃兴的大众文化和流行文化当中,所谓喜闻乐见,就构筑起了大众文艺的“国民性”。
想起《贫嘴张大民的幸福生活》里主角张大民的饰演者梁冠华说,“生活中真正的问题,还是得通过创作中对生活的无限逼近来加以回应”。京味剧的好,或许并不囿于某种文化独特性的好,更在于一种“现实主义”的好。也因为如此,藏在《贫嘴张大民的幸福生活》里的美,或许粗粝,却异常真实。
过去一个阶段中,中国电视剧市场总会用“悬浮剧”描述一种不断被壮大的行业积弊:在流行文化释放着无远弗届影响力的今天,有如京味剧这样质朴却扎实的平民剧身影正在不断“消失”,取而代之的是去社会历史、去现实意义的叙事不断走热,以假想性的方式介入着中国电视剧面向所有观众,甚至面向全球的内容生产。伴生而来的问题是最能镜像社会生活的电视剧变得无根无源,难以让人真正共情。
但欣喜的是,过去一年间,我们又看到了以京味剧为代表的平民剧的“复兴”,以鲜亮的模样重回大众视野,再度成为人们茶余饭后的重要谈资。从《情满四合院》到《芝麻胡同》,从《生逢灿烂的日子》到《正阳门下小女人》……“现实主义回归年”里,关于京味剧的想象还在延续。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