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布袋戏:传承与创新之路如何走?看霹雳布袋戏的成功转型_布袋戏_霹雳_木偶

在福建、台两地,有一种独特的戏剧文化,那就是布袋戏,又称布袋木偶戏、掌中戏。

历史起源

一般认为,布袋戏起源于明末清初的傀儡戏,后来泉州将傀儡戏融合本地南音、梨园戏等艺术,形成了独具地方特色的布袋戏。

泉州被认为是布袋戏的起源地,所谓布袋戏,简单来讲,就是人为操控的一种小型人偶,将木头雕刻成人头、四肢,中间躯体部分中空,以便于人手伸进去操控,这需要一双灵活的手。

早期的布袋戏由一个木偶与简易的服装道具组成,表演者只需要拿着个布袋装着,挑个担子就可以大街小巷地串走,因而得名“布袋戏”。

布袋戏身上的历史故事,比较流行的是“功名在掌上”,说是一位叫梁炳麟的秀才有天做梦梦到自己未来会“功名在掌上”,但之后的考试他却屡次不中。

可能是为了今后的生计,他便开始学习傀儡戏,凭着秀才渊博的文化修养和伶牙俐齿,他将这一门手艺做大,获得了不少好口碑,布袋戏的名声因此而出。这正是他“功名归掌上”的真正意思,不过说到底这只是一则传奇故事罢了。

展开全文

关于布袋戏的详细时间起源,有说最早唐代之前就有了,但因为没有文献可考,所以其实并不是很确定。不过地域就很明显了,主要在福建的泉州、漳州等地流行,后来又传入台。所以说,两岸的布袋戏同属于一脉,只是在发展过程中有了不同的走向、流派。

布袋戏的主要流派

布袋戏的流派,比较著名的有南派布袋戏,它是指泉州地区的掌中木偶戏。2006年,南派布袋戏被列为首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其代表班社是泉州晋江市掌中木偶剧团。

南派布袋戏主要用泉腔南曲演唱,保留且吸收了大量的闽南民间文化精华,地方音乐、地方故事、口语等,别具艺术特色。故事题材也大多是人们熟悉的古代经典故事,如《包公案》、《狄青取旗》、《女娲镜》等。

有南派,自然也有北派,漳州的北派布袋戏主要以“武、动”为主,用京调配合武戏,多上演如《三国演义》这类的历史故事来展现斗智斗勇、精忠报国的情怀,风格也较之南派有明显不同。

约是在康熙年间,漳泉的许多戏曲传入台,其中也包括布袋戏,台的布袋戏较多地受到泉州南派的影响,后来南派戏曲逐渐没落,台布袋戏转而采用北派乱弹乐曲,以武戏手法打破原来的安静文戏,获得了更多观众的喜爱。

其实笼统地来看,布袋戏的流行区域大体只要记住泉州、漳州、台这三个地方就行了,这三个地方的布袋戏是最盛行的。

布袋戏的特色

2006年,漳州布袋木偶戏和木偶头雕刻被列入首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比较典型的布袋戏的特点,这里以漳州布袋戏为例,戏中的角色可分为生、花脸、旦、神道、精怪与杂角六大类,多了特有的飞禽走兽。

与提线木偶不同,布袋木偶单手就可以操控,所以体型较小,木偶一般长约一尺。操纵的时候,把手掌当作身体,食指托头,拇指、中指分别为左右臂,再搭配其它手指来控制木偶的动作。灵活的操偶师,可以同时用左右手活操控两个木偶。

漳州布袋戏与漳州民俗密切相关,说白念唱采用的都是闽南方言,故事题材除了全国性的那种著名历史故事,更多的还有民间故事传说,有自己的地方特色和气质。

布袋戏还有一个很有特色的地方,就是每个人物出场时都有自己的特定诗号,也就是出场念白,这出场诗和人物的身份、性格相关。如台霹雳布袋戏的主角素还真的诗号是“半神半圣亦半仙,全儒全道是全贤,脑中真书藏万卷,掌握文武半边天。”

较早的布袋戏是坐式表演,就是操偶师坐在板凳上,隔着帘子舞台进行表演。50年代后,舞台表演区扩大,坐式表演改为站式表演,掌中木偶的尺寸也变得更大,还创造性地使用了关节臂。这些都是布袋戏在不断发展进步的体现。

不过随着时代的发展,漳州布袋戏的发展确实遇到了很大的瓶颈,许多地方的传统艺术都会遇到传承与保护的问题。

一是演出方式依旧传统,基本还是局限于大型舞台或庙会中,观众观看的方式单一,在日常中接触较少。

二是观众变少,这就跟其它戏种一样,观看最多依旧是老年群众,年轻人要么很少接触,要么不感兴趣,也提不起兴趣,因此观众一直在流失。

三是表现手段较传统,在舞台上实景实地表演,虽然挺原汁原味的,但对于拥有丰富传媒手段的现代社会来说,这种方式有很多的局限,新颖性不足,表现效果也被削弱。

相比之下,台布袋戏的创新发展倒是做的比较好,是一个成功的例子。

霹雳布袋戏

在海峡两岸布袋戏渐趋没落之时,在现代先进的电脑多媒体技术、多元文化传入之时,一个具有创新意识的戏班异军突起,这就是台霹雳布袋戏。

霹雳布袋戏因每出剧名都有“霹雳”二字而得名,它以1984年的《霹雳城》为起点,一直延续到如今的2022年,已播出超过两千五百余集,形成了一个庞大的“霹雳帝国”。

虽然都是布袋戏,但台的霹雳布袋戏比起传统的布袋戏已经有了很大的变化,这都是它适应时代潮流做出的改变。简单从几个方面来讲:

一是在剧情上,以霹雳三大主角——清香白莲素还真、百世经纶一页书、刀狂剑痴叶小钗作为主线,讲述围绕着他们及其身边人发生的天下武林故事。

它既有着热血道义的武林故事,也有着精彩的魔幻情节,打破了以往单纯的历史演绎框架,融入中国传统的儒、道、佛教义,配合精彩的武打,故事内容曲折、高潮迭起。

霹雳的故事,其实就像是一部很长的电视剧,举个简单的例子,《还珠格格》分为三部,主要人物不变,每部都有新的故事主题,剧集之间既环环相扣又可独立成章。霹雳也是一样,只不过它的剧集更长,也因为这是一部不断延续下去的剧,因此世界观要更为庞大,单有武林是不够的,还要有妖、怪、神、魔,既有传统的武林观,又有浓厚的魔幻风。

霹雳布袋戏打破传统布袋戏法,由于人物众多,所以塑造的个性形象也更复杂,不同的角色站在不同的立场,有时候很难让人分辨正邪善恶,因此你可以看到剧中也有一些身为反派的角色同样受到喜爱追捧。这种多样的人物个性也是吸引点之一。

二是木偶改良,从霹雳三十几年的发展历程中可以看到,木偶的形象慢慢地变得精致、华丽、灵活。

早期的木偶小巧灵活,用手指便可操控,而随着时代创新,现今的木偶身高可以达到90厘米以上,不再只有四肢运动,关节更加灵活,木偶的眼部、嘴角等都可以张合运作,还可以配合剧情喝茶吐血。

毛发、眼珠、手指和腿关节等都了很大的改变,服饰方面更是极尽华丽,总的来说,人偶的造型更加逼真灵活,形象俊美,这点也是霹雳布袋戏吸引年轻人的重要因素之一。

三是表演形式,霹雳不走传统搭舞台的方式,现如今它的主要方式是电视、电脑、游戏合作等新媒体传播,将传统文化和高科技融合在一起,这也是为了迎合市场和现代人的口味习惯。但不得不说,这样的改变使其获得了成功。

总的来说,霹雳的改良创新是一个很成功的例子,它虽说是一门传统艺术,但也有二次元的特点,尤其是人物形象上,外形俊美,造型现代多样且华丽,因此能吸引一批年轻人,让人有种打破次元壁的感觉。

启发

按事实来讲,内地布袋戏的发展确实不如台的布袋戏,尽管发源地在福建,但这里的布袋戏比较多的只是作为木偶艺术的一种,还属于一种单纯的民间艺术保留着。而台的布袋戏则成功转型,摸索出了适应时代发展的道路,甚至走上了世界舞台。

其实我们还有很多优秀的民间传统艺术,但却在时代的快速发展前渐至失传,一个主要原因就是因为不能很好地创新、与时俱进。而台黄氏家族能赋予布袋戏新的时代内涵,吸引了一帮年轻有活力观众,其实就是一个成功的创新,对于其它的传统文化来说还是很有借鉴和启发意义的。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