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们需要喜剧精神的背后_喜剧_消费_成了

现在喜剧非常火,很多喜剧明星成为流量明星,无论是演小品还是演电影、电视剧,都能收获不少的流量。只是,喜剧精神的背后隐藏着一定的社会心理内容,让人不免有些悲哀。

现代人大多都能挣点钱,挣了钱就要消费,不然市场经济就会萎靡不振。只是,很多人都在挣钱消费的过程中陷入了死循环。拼命挣钱就是为了消费,而消费之后,还是要挣钱。如此循环,就像机器不停地运转一样,渐渐失去了人生的乐趣。他们是活生生的人,不是机器,需要休闲娱乐,需要放松。于是,在这样的市场需求之下,国内很多喜剧明星成立了自己喜剧团队和公司,除了商业演出,就是到各大综艺节目去演出,做主持人等,赚得盆满钵满。毕竟,市场需要喜剧,需要喜剧明星。

人们正常的时间挣钱,消费,烦了闷了就看喜剧,嘻嘻哈哈一乐,也就没什么烦恼了。资本主宰社会之后,为人们提供了各种消费。除了商品消费,服务消费,就是喜剧消费了。其实,喜剧消费也是一种服务消费,并不产生实体的商品买卖关系,而是一种喜剧精神的传递,或者说是笑的传递,让人们享受逗笑的服务。要是喜剧不好笑,就会有一帮人带着人们笑,只是提供逗笑的服务,至于观众笑不笑,就看观众自己的心情了。似乎喜剧提供的这种服务会缓解社会压力,会让人们趋之若鹜,甚至会让人们上瘾,以至于有些人每天都要听相声、看小品、听脱口秀,还要模仿一下,以此消除生活的压力和人生的困惑。可是,真的消除了吗?

当然没有。就像侯宝林说的相声一样,观众有烦心事想不开,进入剧场听相声,哈哈一乐,就把烦心事忘掉了。可是,出了剧场,还得面对烦心事。所不同的是心情,而事情还是那个事情,并不会因为观众听了一场相声而自动消失。小品、脱口秀也是如此,只是逗人发笑,不管主张深刻的教育人的,还是主张喜剧的内核是悲剧的,抑或是主张机械化分解笑点的,都有一个共同的目的,就是逗人发笑。或许,人们笑了,心情愉悦了,看待事物的角度就变了,就超脱了,只是客观事物并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人们心情好了,却并不一定能对事情有什么影响。不过,人们相信看了喜剧之后,散散心,心情好了,会有助于事情的解决。只要那么认为,就会相信。

展开全文

那么,人们为什么需要喜剧的慰藉呢?

因为城市化进程已经完成,大批人进入城市,不得不接受城市的生活方式,加快了生活节奏和工作节奏,甚至无形中增大了生活压力。很多年轻人都背负房贷和车贷,要按月还款,不敢搞社交,不敢随便消费,以免还不起贷款。他们需要喜剧精神的慰藉,需要开心一下。公司的职员压力比较大,需要喜剧舒缓压力;工厂里工人重复机械性劳动,比较疲劳,需要喜剧调剂生活,公务员责任比较大,不管悠闲的还是忙碌的,也需要喜剧调剂一下生活;农民整天种地,也有一定的文化水平,也能欣赏喜剧,需要喜剧来调剂生活。于是,喜剧似乎成了万金油,到哪里都能用,也成了包治百病的灵丹妙药。只是,人们的心理都是反着的——————透过喜剧精神可以折射人们的心理。

人们无力改变现实,无法撼动资本打造的项目,也无法改变资本的扩张趋势。当人们发现身边的所有东西都和资本有关系的时候,就不得不接受资本的雇佣了。人们成了资本雇佣的劳动力,即便廉价,也毫无办法。毕竟,人们无法和资本家讲价钱,也无法改变自身的命运。而资本会顺应人性需要,适时推出喜剧,让人们沉浸在欢乐的氛围中,哪怕人们暂时沉浸一下,也可以暂时忘掉身外的种种不幸和悲哀,变得阳光起来,充满活力,继续为资本创造价值。可笑的是,喜剧本身成了资本运作的项目,而喜剧明星也成了资本家,成立自己的公司,到处投资搞商演,到处演电影、电视剧,做节目主持人,人气暴涨,赚钱更多,却与喜剧本身没什么关系,只和资本运作有关系,和粉丝经济有关系。

喜剧有着调节心情,调剂生活的作用,但是喜剧本身只是一种艺术形式,和资本没有任何关系。当喜剧被资本绑架之后,就只能提供一些可供人们消费的笑料,却不具备什么深刻的令人深思的东西,也不具备社会改革的任何责任,当然也就成为等而下之的东西了。加上审核的作用,喜剧就没什么好的思想性和艺术性的东西在里面了,尤其是喜剧的讽刺精神大大减弱,不敢直面社会问题,也不敢讽刺权贵的种种毛病,当然也就成了制造廉价笑料的艺术形式,再弄一帮人带着观众笑,就更让人恶心了。

喜剧精神应该回归,而人们也应该反思,为什么要看喜剧,自己的人生究竟应该怎样度过,才能跳出资本的迷局,活得比较自由……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