窦娥临死前发下三桩“毒誓”,全都应验,说明了什么_窦娥_自己的_大旱

人生最大的悲哀莫过于含恨九泉,关汉卿笔下的《窦娥冤》就是其中之一。窦娥被屈打成招,行刑前发下三桩毒誓“血溅白练、六月飞雪、大旱三年”,她死后来这三桩“毒誓”一一应验,这说明了什么?

《窦娥冤》这个故事大概是这样的,窦娥从小死了母亲,她父亲窦天章是一位穷书生,因为上京赶考缺少盘缠,便把她卖给蔡婆婆家做了童养媳。可到蔡家没两年,丈夫就生病死了,只剩下了窦娥和她婆婆两人相依为命。地痞流氓张驴儿的父亲入赘了蔡婆家中。

张驴儿又企图霸占窦娥,见她不从,便想毒死蔡婆以要挟窦娥,他认为如果蔡婆婆死了,家产归他父子二人所有,再威胁窦娥就会容易很多。本来想毒死蔡婆婆的羊肚汤,却阴差阳错地被他老子喝了,误害了其父。

张驴儿恼羞成怒、买通官府,诬告窦娥杀人,窦娥尽管受尽毒刑和折磨,却宁死也不认罪。官府严刑逼讯婆媳二人,但是如果她不认罪,官府就要惩罚她的婆婆,善良的她不忍心让婆婆像自己一样忍受严刑铐打,为免蔡婆皮肉之苦,窦娥自认杀人,被判斩刑。

由此可见、窦娥是一个坚守妇德、明辨是理的女人,而且有气节,宁死不伏罪不去受这不白之冤,怎奈心地善良的窦娥、为免婆婆受罪而又不得不含冤伏法。

展开全文

自己本来就没有罪,如此这样、了却一生,又不甘心!可这样的一个弱女子,遇到这样的冤屈,又能指望谁呢?指望父亲?这是不可能的事、父亲进京赶考这些年一去无有音信。指望婆婆?还是指望别人?这都是办不到的事。

在当时的旧社会就这样,以前有句老话叫“衙门口朝南开,有理无钱别进来”,充分说明了在黑暗统治的社会里的不公平。怎奈窦娥家中一贫如洗,又没有一个男人来撑腰做主,也只有受此不白之冤。

在她含冤押赴刑场被斩杀之前,而且看到所有人对她的冤情都视而不见。官府收受贿赂,刑讯逼供,百姓害怕权贵势力欺压,沉默不语。没有一个人站出来替这位善良的女子说一句公道话。

为了金钱、为了利益,也可能是人心麻木。窦娥在无奈之下,呼唤天地来听自己诉说冤屈。以前她坚信,好人一定有好报,坏人一定有恶报!可现在的境况着实让她绝望到了极点,只能认命,埋怨上天没眼,命运不公。

她是叫天天不应、叫地地不灵,自己的冤屈何人能知?被冤枉的真相何时能大白于天下?所以也只有发誓愿来证明自己的清白。于是在临刑之时指天发此毒誓死后“血溅白练”、“六月飞雪”、“大旱三年”,以明己冤。

在她看来,自己虽然遭此名誉的污辱,但身体里的一腔热血却是至高无上的,之所以发誓“血溅白练”就是要以此证明自己的不白之冤,处于无奈之中的她为了证明自己的清白也只有如此。

之所以发下毒誓“六月飞雪”这应该和她本人的处境有关,窦娥的亲人仅有两人,一个是消失的爸爸,再有一个是年老的家婆,两人都没有方法为其收尸。也只有此时的六月大雪纷飞才能掩盖自己的尸身,不至于暴尸于野外和表示自己的清白。

“三年大旱”的毒誓,也是她自己对于当时社会的一种报复,更是她对于当地贪官污吏的一种心理斗争方法。大旱三年,人民就会没有收成,贪官污吏也没法剥削财帛。古代又讲究“ 一方官、造福一方百姓”,百姓遭此三年大旱不能生活,地方官员也会受到惩戒。这也许就是窦娥发此毒誓的目的。

如果仅仅是百姓遭难,那些地方的贪官污吏不能受到惩罚,凭窦娥善良的为人、能辨是非的本性也是不应会此毒誓的。这三桩毒誓在现实生活中,本来是根本不可能实现的,但在元代剧作家关汉卿笔下这文学作品中却都一一地应验了。

这充分说明了人生存在无奈之时的一种心理行为,在当时贪官污吏横行的封建时代,在不能洗冤的情况下,也只有以此来抗衡。也只有出现不可能出现的事“血溅白炼”、“六月飞雪”、“三年大旱”的奇迹,才能印证窦娥的千古奇冤,才能给善良的人们一个良好的期待,才能让正义永存天地之间!人们常说“人在做天在看”,天心不可欺,天意不可违,纵然一时蒙受不白之冤,最终将会真相大白的!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