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月余,114万元!一场线上展销会里的“双向奔赴”!
甘肃非遗“出海”——“鱼跃龙门”虎头帽销往德国,玉兔香包销往马来西亚、泰国、新加坡……甘肃非遗产品与世界相遇。
2月27日,甘肃省文化和旅游厅披露,历经一个多月的线上全球展销,甘肃省30多个工坊100余个品类的非遗产品,共销售114万元,累计销售非遗产品5437件。其中最受海外消费者喜欢的是洮砚、香包、刺绣,分别销售19.5万元、7.8万元、5.2万元。
庆阳香包 张卫华摄 来源:人民网
据了解,这次线上全球展销名为“GO DAY 欢乐年货节”,由甘肃省文化和旅游厅国际及港澳台处的指导和支持、甘肃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组建工作团队、中国数字文化集团有限公司主办。
一、万余甘肃非遗产品线上展出
自1月6日起,随着“GO DAY 欢乐年货节”开启,一万余件非遗产品与全球用户进行了为期一个多月的线上见面。
展开全文
此次线上全球展销借助国际网络购物平台,把承载着中国传统文化审美的洮砚,乡村生活中常见的刺绣化身为七彩丹霞的文创书签,用麻线编织、耐磨透气的雅路人麻鞋,庆阳香包刺绣中选品出的乖萌小兔子,雕刻着中国故事的临夏州作良葫芦等众多非遗作品呈现给更多的海外用户。海外民众在浓郁的春节氛围中,感受甘肃丰富多彩、极具民族特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在了解甘肃优秀传统文化的同时,深化文明交流互鉴。
甘肃省兰州市一非遗产品展厅内,外国小朋友正在挑选非遗产品。 李亚龙 摄
“目前通过各种渠道销往海外的非遗文创有一万多件,正在赶制的产品有1500件,尚未制作的产品有4000多件。”甘肃省庆阳市非遗传承人张煜瑶对媒体表示,今年还会全力推广“云刺绣”,通过多个跨境电商平台,拓展香包等刺绣文创的销售渠道,探索中西方文化融合产品,设计制作能广泛流通于国际市场的优秀作品。
二、甘肃非遗与世界相遇
甘肃是中华民族和华夏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之一。截至目前,甘肃已有花儿、环县道情皮影戏、格萨(斯)尔3个项目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有83项非遗项目被公布为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建成了完整的国家、省、市、县四级非遗名录体系。
环县道情皮影戏 耿馨宁 摄
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背景下,非遗给乡村发展注入更多潜力,乡村振兴也让非遗传承更富活力。
据媒体报道,成立于2019年的陇西刺绣非遗工坊,先后开展培训20期,培训2000多人,订单量一万多件,带动100余人生产自主设计开发的10多个系列上百种刺绣品,帮助近1000人实现就业增收。
这几年,非遗传承人的观念较以往有了很大变化,愿意将自己的非遗项目更多、更好融入生活。来往的顾客对与生活相关的非遗文创及非遗产品也更感兴趣。
非遗本身就是诞生于生活中的,让非遗的生命融入当代人的生活,也是人间烟火中的非遗魅力。
——甘州刺绣传承人、甘州区妇女手工编织协会会长、巧手坊负责人贠燕琴
在甘肃大山里,越来越多手艺人不仅意识到非遗的重要性,也看到了出海机遇。
甘肃省非遗保护中心主任刘卫华提及,甘肃青年传承人尤其是“传二代”,通过市场化途径发展至海外的愿望特别强烈。
我们计划通过官方和民间两条路,尽量为传承人争取与海外互动的机会。
近年来,甘肃省非遗保护中心也确实在保护传承非遗项目的基础上,竭力推动非遗项目与市场对接,为消费者与非遗产品搭建起平台和桥梁,将甘肃非遗推介至用户眼前。
“甘肃省2022年非遗购物节”结束后,甘肃省非遗保护中心便积极倡导社会力量加入,推进“非遗购物节”在各地落地举办,“GO DAY 欢乐年货节”正是在这一理念下的工作安排。
谈及甘肃非遗走向海外的困难,刘卫华坦言,本土传承人在文创设计方面的能力较为有限,尤其在跟现代社会接轨方面稍有欠缺,需要引入设计师,进行创新、尝试,发动社会力量参与非遗保护,打造出甘肃的非遗品牌。
“甘肃拥有丰富的非遗资源,庆阳香包等非遗项目,通过直播电商、产业经营模式、IP联名等方式打造起自身文化品牌。”西北民族大学美术学院教授王晓珍说,非遗保护过程中,相关部门需要引导与协调社会力量参与,转变保护观念,以多元主体合作取代一元主体管理,相互尊重、包容,提升保护主体的参与性和积极性。
【完】
版权声明:人民名品致力于知识产权保护,并尊重版权人的权利和义务。文章中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不能及时获取版权人的联系方式和授权。如涉及版权问题,请您第一时间与我们沟通联系,我们会及时进行处理。谢谢理解与合作!
联系邮箱:horizon_peace@sina.com
来源: 人民日报社《民生周刊》人民名品引用中国新闻网、中国甘肃网、甘肃晚报、新华社、Pexels
编委/执行副总编辑:马海涛
编审:郭梁、赵慧
编辑:唐晓彤
责任编辑:魏良炜
人民名品公众号
微信号 : rmrbmp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