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届全国高三学业质量联合检测语文试题(全国卷)_父亲_中国_本题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①五千多年来,中华民族之所以能够经受住无数难以想象的风险和考验,维系着中华大地上各个民族的团结统一,屡仆而屡兴、愈挫而愈勇,始终保持旺盛的生命力,生生不息,薪火相传,同千百年来锤炼的“自强不息”的民族品格密不可分。

②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民族品格具有丰富内涵。其中,包含了反思“时艰”的深沉忧患意识。从《周易》的“作《易》者,其有忧患乎?”,屈原的“路曼曼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到维新志士谭嗣同的“四万万人齐下泪,天涯何处是神州”,这种忧患意识寄托着强烈的历史责任感。包含了“匹夫有责”的爱国主义情怀。在中华民族绵延发展的历史长河中,虽然朝代不断更迭,天下分分合合,但最后都归于一统,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与爱国主义“根”之深、“蒂”之固息息相关。包含了舍生取义的高尚气节。孔子说“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孟子讲“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这种气节鼓舞了一代代中华儿女推动民族奋进、矢志报效祖国。包含了革故鼎新的变革精神。“周虽旧邦,其命维新”“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中华文明史就是一部在变革中前进的历史。

③中国是有着古老文明的泱泱大国,政治、经济、文化在世界文明史上长期处于举足轻重的地位,各民族共同铸就了秦汉雄风、大唐气象、康乾盛世的历史。后来在世界工业革命如火如荼、人类社会发生深刻变革的时期,中国丧失了与世界同进步的历史机遇,落到了被动挨打的境地。1840年鸦片战争以后,西方列强在中华大地上恣意妄为,封建统治者孱弱无能,中国逐步成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国家蒙辱、人民蒙难、文明蒙尘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遭受了前所未有的劫难。英雄的中国人民始终没有屈服在救亡图存的道路上一次次抗争一次次求索,展现了不畏强暴、自强不息的顽强意志。

④在艰苦卓绝的抗日战争中,中国人民以铮铮铁骨战强敌、以血肉之躯筑长城、以前仆后继赴国难,谱写了惊天地、泣鬼神的雄壮史诗,彻底粉碎了日本军国主义殖民奴役中国的图谋,有力捍卫了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彻底洗刷了近代以来抗击外来侵略屡战屡败的民族耻辱!在波澜壮阔的抗美援朝战争中,中国人民志愿军将士高举保卫和平、反抗侵略的正义旗帜,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以“钢少气多”力克“钢多气少”,用伟大胜利向世界宣告“西方侵略者几百年来只要在东方一个海岸上架起几尊大炮就可霸占一个国家的时代是一去不复返了”!面对外来侵略,中华民族凭着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怀,视死如归、宁死不屈的民族气节,不畏强暴、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有力维护了祖国和民族的尊严。

⑤纵览历史,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民族品格为中华民族不断前进提供了强大精神动力和不竭力量源泉。

⑥历史充分证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自强不息”等理念,在漫长历史进程中促进了国家统一和稳定,具有永恒魅力和时代价值,需要不断推动其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摘编自朱诚如《中华民族“大一统”理念的历史传承》)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中华民族在其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虽屡遭挫折,却愈挫愈勇,是因为有“自强不息”等优秀民族品格作为支撑。

展开全文

B. 虽然朝代更迭,天下分合,但是中华民族能始终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这和爱国主义精神的深厚牢固息息相关。

C. 在世界工业革命时期,中国因为封建统治者昏庸无能而丧失发展机遇,以致国门大开,并最终导致了鸦片战争的爆发。

D. 抗日战争的胜利洗刷了中华民族近代以来面对外来侵略屡战屡败的耻辱,捍卫了国家主权、领土完整和民族尊严。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章第②段分别从四个方面揭示了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民族品格的具体内涵,条分缕析,层次井然。

B. 文章第③④段以时间顺序列举事例,论证了有着古老文明的中国,在世界文明史上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C. 文章最后一段提出,对待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需要不断推动其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这使观点更有深度。

D. 文章在总体上采用“提出论点一分析、论证论点一得出结论”的结构形式,论证思路清晰,结构完整。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表现了欧阳修的历史忧患意识。

B. “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表现了曹植舍生取义、以身许国的高尚气节。

C. “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表现了鲁迅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怀。

D. “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事异则备变”,表现了商鞅、韩非的变革精神。

【答案】

1. C 2. B 3. C

【解析】

1.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C.“以致国门大开,并最终导致了鸦片战争的爆发”分析错误。依据原文“后来在世界工业革命如火如荼、人类社会发生深刻变革的时期,中国丧失了与世界同进步的历史机遇,落到了被动挨打的境地”可知,在世界工业革命时期,中国因为封建统治者昏庸无能而丧失发展机遇,从而导致中国“落到了被动挨打的境地”,文章并没有说在这种背景下“以致国门大开,并最终导致了鸦片战争的爆发”,同时,这种叙述也不符合历史事实。

2.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关系的能力。

B.“有着古老文明的中国,在世界文明史上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分析错误。第③④段列举事例论证的观点不是中国在世界文明史上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而是为了说明中国在历史发展的长河中形成了“不畏强暴、自强不息”的精神品格。

3.本题考查学生根据文章内容进行判断、推理能力。

C.“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怀”分析错误。“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表现的是鲁迅对敌人的憎恨和对人民的热爱之情,而不是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怀。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材料一:

从跟随到并肩再到引领超越,中国用20多年时间建成了世界上第三个独立运行、自主可控的全球卫星导航系统,与单一轨道卫星的导航系统不同,中国北斗独树一帜,采用由三种轨道卫星组成的“混合星座”模式。

“这与北斗系统‘三步走’发展战略有关。”杨长风说。根据中国当时的国情,先建设北斗一号系统为中国提供服务,再建设北斗二号系统为亚太地区提供服务,北斗三号系统则将为全球提供服务。北斗系统特有的混合星座设计,将为世界卫星导航事业发展提供“中国方案”。

目前,北斗高精度多系统兼容的卫星导航应用产品已覆盖全球100多个国家与地区,包括所有“一带一路”相关国家。我国已启动了北斗系统接续发展的总体论证和关键技术攻关的方案,计划于2035年前建成以北斗系统为核心的综合定位、导航、授时体系,为世界导航发展提供“中国方案”。

(摘编自沈湫莎《北斗“三步走”:为世界导航提供“中国方案”》)

材料二:

与其他全球卫星导航系统采取单一轨道星座构型相比,北斗系统独树一帜,坚定选择走混合星座的特色发展之路。北斗一号系统建设时,中国在国际上首次实现地球静止轨道卫星提供导航定位服务。

北斗二号系统充分继承北斗一号用地球静止轨道卫星实现区域导航定位覆盖的成功经验,在国际上首创以地球静止轨道卫星和倾斜地球同步轨道卫星为骨干,兼有中圆轨道卫星的混合星座。对于区域卫星导航系统而言,这种“混搭”组合可以用最少的卫星数量实现最好的覆盖效果。

北斗三号系统将“混合星座构型”发扬光大,建成拥有24颗中圆轨道卫星、3颗地球静止轨道卫星、3颗倾斜地球同步轨道卫星组成的全球系统,为建设全球卫星导航系统提供了全新范式。

(摘编自李国利、邓孟《中国北斗全球梦圆——写在北斗三号全球卫星导航系统全面建成之际》)

材料三:

建设北斗卫星导航系统,需要在太空布设数十颗北斗卫星。首先需要解决的问题,就是这些卫星采用什么样的星座结构。

GPS导航卫星全部采用距离地球两万千米左右的中地球轨道卫星(MEO)。但北斗卫星星座设计团队对其覆盖性、性价比、管理模式进行细致分析、深入测算后,发现它根本不适合北斗二号区域卫星导航系统。团队根据北斗导航“三步走”战略特点,通过缜密推演、细致计算,在国际上首次将距离地球三万六千千米的地球静止轨道卫星(GEO)、倾斜地球同步轨道卫星(IGSO)运用于卫星导航,设计了世界上第一个“GEO+IGSO+MEO”混合星座。

郭树人带领总体团队,通过计算、论证,认为混合星座对亚太地区覆盖率高,投入性价比高,建设速度快,技术风险小,而且见效快、易管理,完全符合区域系统特点,并能够给未来的全球系统建设准备广阔空间。

“GEO+IGSO+MEO”混合星座是中国首创,被外国学者称为“中国星座”。

事实证明,“GEO+IGSO+MEO”混合星座非常适合北斗卫星导航系统特点,为北斗导航确保“中国特色”、跻身世界一流奠定了坚实基础。

(摘编自龚盛辉《北斗,争当天上最亮的“星”》)

4. 下列对北斗系统“三步走”发展战略内容的梳理,正确的一项是( )

A.

B.

C.

D.

5.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北斗系统从设计之初,就根据我国国情确立了从跟随到并肩再到引领超越的“三步走”发展战略,即独树一帜的“混合星座”模式。

B. 将由地球静止轨道卫星、倾斜地球同步轨道卫星、中地球轨道卫星组成的“GEO+IGSO+ MEO”混合星座运用于卫星导航,是中国首创。

C. 如果不采取地球静止轨道卫星、倾斜地球同步轨道卫星和中圆轨道卫星组成的“混合星座”模式,就没有办法实现最好的覆盖效果。

D. 中国计划于2035年前建成以北斗系统为核心的综合定位、导航、授时体系,到那时,中国的卫星导航系统将跻身世界一流的行列。

6. 北斗卫星导航系统的发展历程给我们带来哪些启示?请简要概括。

【答案】

4. D 5. B

6. ①坚持走独立自主的发展道路。

②瞄准成为世界一流的目标,制定符合国情的发展规划。

③大胆创新,走中国特色发展之路,为世界提供“中国方案”。

【解析】

4.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梳理的能力。

A.“首次采用静止轨道卫星为……”错误。由原文“北斗一号系统建设时,中国在国际上首次实现地球静止轨道卫星提供导航定位服务”可知,应是“首次实现”。

B.“……为中国以外的亚太地区提供导航、定位等服务”错误。结合“郭树人带领总体团队,通过计算、论证,认为混合星座对亚太地区覆盖率高,投入性价比高,建设速度快,技术风险小,而且见效快、易管理,完全符合区域系统特点,并能够给未来的全球系统建设准备广阔空间”可知,应是“亚太地区”,包括中国。

C.“……为中国以外的全球提供导航、定位等服务”错误。结合“并能够给未来的全球系统建设准备广阔空间”可知,应是“全球,包括中国。

5.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概括和分析的能力。

A.“即独树一帜的‘混合星座’模式”错误。结合“北斗二号系统充分继承北斗一号用地球静止轨道卫星实现区域导航定位覆盖的成功经验,在国际上首创以地球静止轨道卫星和倾斜地球同步轨道卫星为骨干,兼有中圆轨道卫星的混合星座”可知,“‘混合星座’模式”是设计北斗二号区域卫星导航系统时开始采用的。

C.“如果不采取……‘混合星座’模式,就没有办法实现最好的覆盖效果”错误。根据材料二第二段内容可知,不是“如果不采取……‘混合星座’模式,就没有办法实现最好的覆盖效果”,而是就不能“用最少的卫星数量实现最好的覆盖效果”。

D.“到那时,中国的卫星导航系统将跻身世界一流的行列”错误。根据材料一第一段“从跟随到并肩再到引领超越,中国用20多年时间建成了世界上第三个独立运行、自主可控的全球卫星导航系统”可知,中国的卫星导航系统已经脐身世界一流。

6.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筛选和概括的能力。

结合“从跟随到并肩再到引领超越,中国用20多年时间建成了世界上第三个独立运行、自主可控的全球卫星导航系统,与单一轨道卫星的导航系统不同,中国北斗独树一帜,采用由三种轨道卫星组成的‘混合星座’模式”可知,坚持走独立自主的发展道路。

结合“与其他全球卫星导航系统采取单一轨道星座构型相比,北斗系统独树一帜,坚定选择走混合星座的特色发展之路。北斗一号系统建设时,中国在国际上首次实现地球静止轨道卫星提供导航定位服务”可知,瞄准成为世界一流的目标,制定符合国情的发展规划。

结合“根据中国当时的国情,先建设北斗一号系统为中国提供服务,再建设北斗二号系统为亚太地区提供服务,北斗三号系统则将为全球提供服务。北斗系统特有的混合星座设计,将为世界卫星导航事业发展提供‘中国方案’”可知,大胆创新,走中国特色发展之路,为世界提供“中国方案”。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大车(节选)

李樯

父亲驾着他的马车再次消失在秋日清晨的迷雾中。

父亲跨坐到车辕上,扬起他那杆称心如意的马鞭,“驾”,父亲轻喝一声,鞭鞘会发出一声还不至于把我们惊醒的脆响。父亲的去向只有两个方位,一个是西北,一个是东南。每年秋收后一切拾掇停当,到来年开春田野里的麦子开始吐穗期间,父亲都会消失一段时间。他每次回来,母亲都会说,你怎么没死在外边,你死到外边去吧。

父亲的马车一度是用来贩运石头的。他把东山开采的石块贩运到我们或邻近的村子,卖给那些需要盖新房子的人家。打算翻盖新房,或者为即将长大的儿子盖婚房的人家,都会事先购买一批石头堆砌到自家院子前。砌地基时再请来石匠,将那些大小不一棱角参差的石块整饬成方石、条石,以及其他可以利用的形状。

吴大伯就是父亲带到我们这个小村庄的石匠。他来自西北很远的地方。吴大伯白天干活,晚上摇身一变,就会变成一位说唱艺人。他的自行车上除了驮着一根铁钎、一把长柄和一把短柄铁锤,后座上还永远挂着一条发黄的旧布袋,那里面有一面牛皮鼓、一根打鼓棒和一对月牙形铜片。父亲说,那对铜片叫鸳鸯板,成双成对,不能分开。两块铜片夹在左手的五指中,互相撞击,便发出清脆悦耳的和音。我曾从吴大伯手里接过那两块铜片拿在手里把玩,像两弯黄月牙,有些沉,边角圆润,暗黄的铜片上有一些岁月侵蚀的暗纹。到了晚上,父亲会帮吴大伯在秋收后的打麦场上架起牛皮鼓,村里的老人们和少数妇女、孩子纷纷拎着小板凳、小方椅来到打麦场,坐到吴大伯对面,借着月光和住户门窗泄出的灯光,巴巴地等待着。吴大伯呷一口父亲为他泡好的有半搪瓷缸子劣质茶叶的茶水,清清嗓子,啐的一声往身后的地面上吐出一口浓痰,左手举起鸳鸯板到齐耳的高度,右手杨起打鼓捧,咚,叮当当、叮当当,“当哩个当,当哩个当,当哩个当哩个当哩个当!闲言碎语休多讲,表一表好汉武二郎”

父亲承担着吴大伯助手的角色,安排食宿,各家起点谷子,凑成半袋子甚至一麻袋,绑到吴大伯二八大杠自行车的后座上。有人说父亲其实就是吴大伯的弟子,但母亲并不赞成这些,她对父亲说,瞎日弄什么,人家来挣了钱,还驮一口袋粮食回去,你落个什么,有那工夫还不如去一趟东山,多倒弄一车石头。父亲并不搭理母亲,总是一句“你懂个屁”,便拍拍屁股出去了。

终于,父亲拥有了一套属于自己的家伙落儿,一只脸盆大小的牛皮鼓、一根打鼓棒、一对鸳鸯板、一副由四根藤条中间穿上牛皮筋可以自由收合的鼓架。他有时会让我跟在身后,帮忙抱着鼓架来到村东头的大芙蓉树下,背靠树桩支好大鼓,咚的一声,父亲向饭后的村人发出好戏即将开场的信号。“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铁甲吞了吴;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

在整个村庄,在我们村庄所处的整个大锅笼罩的天底下,父亲时常背着双手,一个人走向村外的麦田或棉花地。他的身影在那二十四条小路上交错出现,有时是在露水桂满叶梢、一轮红日从地平线上升起的清晨,有时是在彩霞漫天的黄昏或者明月高悬的夜晚,春夏秋冬,风雨或飘雪中,他的身影显得孤零,似乎没人能够理解他心底挣扎着的那份孤独。有时我会跟在他的身后,没什么话说,只是左蹦右跳地在小路两边的杂草丛中捕捉蚂蚱,用一根狗尾草把那些蚂蚱串起来,带回家喂给鸡儿们。

不知哪天起,人们盖房子时兴起扎钢筋浇水泥的地基,没人家再需要石头,父亲的马车常常空载而归,一些嵌进车板夹缝的石子儿默然无声,硌疼了父亲和母亲的眼神。他的大车闲置下来,除了农忙季节把成捆的麦子拉到打麦场上,或者把收割的玉米秆拖到院子前,码成越冬用的柴火垛,或者拉着母亲和其他一些妇女、孩子去十里外的集镇,父亲的大车多半闲置在西南角的草棚下,似乎失去了往日的尊严。他那条麻线缠成手柄的马鞭,鞭杆由三根竹条咬合编织而成,一米来长,鞭鞘是根韧劲十足的牛筋线,比鞭杆稍长一些。当父亲挥起鞭子,赶着大车离开村庄前往东山时,那鞭鞘的嘶啸声是令母亲安心、令我和妹妹敬畏的声音。但现在父亲没理由再去东山了,那鞭声听上去也变得喑哑无力,不再有往日那么悦耳。

从西北方向骑车而来的吴大伯再也没有出现过,父亲打听到他常常去东南方向的一个市镇,具体是哪个市镇,谁也不知道。父亲搬出那套闲置已久的马具,掸去上面的灰尘,牵出一身纯栗色皮毛的高头大马,为它修理好脚掌,驾上马车便出发了。每年的秋收后,他都要离家出走,在外游荡整整一个冬天。有人说他是去寻找师傅,有人说见过他在十里八乡游走说唱,也成了一个像吴大伯那样的说唱艺人。

我常常爬到村口那株高大的柳树上,手搭凉棚眺望远方,期待看见父亲的大车突然出现在二十四条小路当中一条的尽头。然而他跟他的大车就像一只飞走的鹰,低矮的村庄和平坦的麦地并非他的归宿似的,只有我们从未见过的高山,哪怕寒风凛冽、白雪飘舞,但终究是他向往的地方。

(有删改)

7. 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你怎么没死在外边,你死到外边去吧”,这是母亲以她的方式,表达对出门在外的父亲的担忧和终于等到父亲平安归来的欣喜。

B. “他的身影显得孤零,似乎没人能够理解他心底挣扎着的那份孤独”,含蓄地表现了父亲苦苦追求人生理想却被人误解的痛苦。

C. “那鞭鞘的嘶啸声是令母亲安心、令我和妹妹敬畏的声音”,生动形象地表现了贩运石头的大车在“我”的家庭中的重要地位。

D. “父亲的去向只有两个方位,一个是西北,一个是东南”是一处伏笔,后文中吴大伯从西北来和父亲到东南去寻找吴大伯是照应。

8. 从父亲与吴大伯的关系这一角度,简要分析“父亲”的形象特点。

9. 小说以“大车”为题有哪些作用?请简要分析。

【答案】

7. B

8. ①父亲将吴大伯“带到我们这个小村庄”,并“承担着吴大伯助手的角色”,表现了父亲的热情善良。②父亲跟吴大伯学习说唱技艺,表现了父亲的好学和对精神生活的追求。③父亲去寻找吴大伯,表现了父亲对友谊的珍视和对远方的向往。

9. ①情节结构上:大车是贯串全文的线索,全文叙事围绕着大车来展开。②人物形象塑造上:大车承载着整个家庭的生活重负,又是父亲走向外面世界的工具,大车是父亲形象的外显。③主旨体现上:大车见证了时代的变化,小说通过表现大车在生活中的位置变化,映射了人们的生活变化和时代发展。

【解析】

7.本题考查学生综合赏析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艺术手法的能力。

B.“被人误解的痛苦”错,原文“他的身影显得孤零,似乎没人能够理解他心底挣扎着的那份孤独”主要表现父亲的孤独和不被人理解,无法分析出父亲“被人误解的痛苦”。

8.本题考查学生鉴赏作品的人物形象的能力。

结合“吴大伯就是父亲带到我们这个小村庄的石匠。他来自西北很远的地方。吴大伯白天干活,晚上摇身一变,就会变成一位说唱艺人”“父亲会帮吴大伯在秋收后的打麦场上架起牛皮鼓”“父亲承担着吴大伯助手的角色,安排食宿……”可知,父亲将吴大伯“带到我们这个小村庄”,并“承担着吴大伯助手的角色”,表现了父亲的热情善良。

结合“终于,父亲拥有了一套属于自己的家伙落儿,一只脸盆大小的牛皮鼓、一根打鼓棒、一对鸳鸯板、一副由四根藤条中间穿上牛皮筋可以自由收合的鼓架”可知,父亲跟吴大伯学习说唱技艺,表现了父亲的好学和对精神生活的追求。

结合“父亲打听到他常常去东南方向的一个市镇,具体是哪个市镇,谁也不知道。父亲搬出那套闲置已久的马具,掸去上面的灰尘,牵出一身纯栗色皮毛的高头大马,为它修理好脚掌,驾上马车便出发了”“有人说他是去寻找师傅,有人说见过他在十里八乡游走说唱,也成了一个像吴大伯那样的说唱艺人”可知,父亲去寻找吴大伯,表现了父亲对友谊的珍视和对远方的向往。

9.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标题的含义和作用的能力。

情节结构上:“父亲驾着他的马车再次消失在秋日清晨的迷雾中”“父亲的去向只有两个方位,一个是西北,一个是东南”“父亲的马车一度是用来贩运石头的”开篇写父亲驾车离开,去贩运石头;“吴大伯就是父亲带到我们这个小村庄的石匠”“父亲承担着吴大伯助手的角色”然后写父亲带吴大伯和他的说唱技艺回到村子;“没人家再需要石头,父亲的马车常常空载而归”再写时代变迁,马车不再贩运石头,吴大伯不再来;“父亲搬出那套闲置已久的马具……驾上马车便出发了”最后写父亲驾马车离开家乡远行。大车是贯串全文的线索,全文叙事围绕着大车来展开。

人物形象塑造上:结合“父亲的去向只有两个方位,一个是西北,一个是东南。每年秋收后一切拾掇停当,到来年开春田野里的麦子开始吐穗期间,父亲都会消失一段时间”“亲的马车一度是用来贩运石头的。他把东山开采的石块贩运到我们或邻近的村子,卖给那些需要盖新房子的人家”可知,大车用来贩运石头,承载着整个家庭的生活重负,又是父亲走向外面世界的工具,父亲每年都驾车离开村子,大车是父亲形象的外显。

主旨体现上:结合“父亲的马车一度是用来贩运石头的”“不知哪天起,人们盖房子时兴起扎钢筋浇水泥的地基,没人家再需要石头,父亲的马车常常空载而归”可知,大车见证了时代的变化,原来用来贩运石头,后来盖房子不再用石料,马车闲置,小说通过表现大车在生活中的位置变化,映射了人们的生活变化和时代发展。

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文本一:

景公游于麦丘,问其封人曰:“年几何矣?”对曰:“鄙人之年八十五矣。”公曰:“寿哉!子其祝我!”封人曰:“使君之年长于胡①,宜国家。”公曰:“善哉!子其复之!”曰:“使君之嗣寿皆若鄙臣之年。”公曰:“善哉!子其复之!”封人曰:“使君无得罪于民!”公曰:“诚有鄙民得罪于君则可,安有君得罪于民者乎?”晏子谏曰:“君过矣。彼疏者有罪,戚者治之;贱者有罪,贵者治之;君得罪于民,谁将治之?敢问:桀、纣,君诛乎,民诛乎?”公曰:“寡人固也。”于是赐封人麦丘以为邑。

景公观于淄上,与晏子闲立。公喟然叹曰:“呜呼!使国可长保而传于子孙,岂不乐哉?”晏子对曰:“婴闻明王不徒立,百姓不虚至。今君以政乱国、以行弃民久矣,而声欲保之,不亦难乎?婴闻之,能长保国者,能终善者也。诸侯并立,能终善者为长;列士并学,能为师。《诗》曰:‘靡不有初,鲜克有终。’不能终善者,不遂其君。今君临民若寇仇见善若避热乱政而危贤必逆于众肆欲于民而诛虐于下恐及于身婴之年老不能待于君使矣行不能革,则持节以没世耳。”

(节选自《晏子春秋•内篇谏上第一》)

文本二:

晋平公蹴然而辞送,再拜而反曰:“谁曰齐君不肖!直称之士,正在本朝也。”

(节选自《晏子春秋•内篇问下第四》)

文本三:

晏子博闻强记,通于古今,事齐灵公、庄公、景公,以节俭力行,尽忠极谏道齐,国君得以正行,百姓得以附亲。谏齐君,悬而至,顺而刻。及使诸侯,莫能诎其辞,其博通如此。其《书》六篇,皆忠诛其君。文章可观,义理可法,皆合“六经”之义。

(节选自《晏子春秋•刘向叙录》)

文本四:

公孙丑曰:“管仲以其君霸,晏子以其君显。”

(节选自《孟子•公孙丑上》)

【注】①胡:齐国先君胡公静,因其在位时间长,所以将其用为祝词。

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今君临民若寇仇/见善若避热/乱政而危/贤必逆于众/肆欲于民/而诛虐于下/恐及于身/婴之年老/不能待于君使矣/

B. 今君临民若寇仇/见善若避热/乱政而危贤/必逆于众/肆欲于民而诛虐/于下/恐及于身/婴之年老/不能待于君使矣/

C. 今君临民若寇仇/见善若避热/乱政而危/贤必逆于众/肆欲于民而诛虐/于下/恐及于身/婴之年老/不能待于君使矣/

D. 今君临民若寇仇/见善若避热/乱政而危贤/必逆于众/肆欲于民/而诛虐于下/恐及于身/婴之年老/不能待于君使矣/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子其复之”与“山重水复疑无路”(《游山西村》)两句中的“复”字含义不同。

B. “能终善者也”与“亦余心之所善兮”(《离骚》)两句中的“善”字含义不同。

C. “靡不有初”与“左右皆靡”(《廉颇蔺相如列传》)两句中的“靡”字含义相同。

D. “事齐灵公”与“仰不足以事父母”(《孟子•梁惠王上》)两句中的“事”字含义相同。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齐景公到麦丘游玩,遇到一位八十五岁的管理疆界的官员,齐景公见他长寿,便多次让他为自己祝福,那个人最后祝福他不要得罪百姓。

B. 齐景公认为确实有鄙陋浅薄的百姓会得罪君主,但君主根本不会得罪百姓,晏子便劝谏他如果得罪了百姓就会落得像桀、纣一样的下场。

C. 齐景公在淄上游览,说能够长期保全国家并将其传给子孙后代是令他高兴的事情,晏子认为要想长期保全国家,就必须始终做好事。

D. 晏子爱护百姓、节俭力行、尽忠极谏,他虽然不被齐景公欣赏,但深受齐国百姓的爱戴和晋平公的赞许,也受到公孙丑、刘向等后人的敬仰。

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今君以政乱国、以行弃民久矣,而声欲保之,不亦难乎?

(2)及使诸侯,莫能诎其辞,其博通如此。

【答案】

10. D 11. C 12. D

13. (1)现在您用政令把国家搞乱、用行为把百姓抛弃掉已经很长时间了,可是还声称想要保全国家,不也很难吗?

(2)等到他出使各诸侯国的时候,没有人能够让他理屈词穷,晏子的博古通今达到了这样的境地。

【解析】

10.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现在您面对百姓就像面对仇敌一样,看见好的行为就像躲避炎热一样,搞乱了政治,危害到贤能的人,必定违背民心。对百姓随心所欲地搜刮财物,对下属残暴地诛杀,恐怕祸患会降临到您的身上。我年纪大了,不能供您使唤了。

“乱政”与“危贤”结构一致,并列关系,故“危贤”中间不能断开,排除AC;“于下”是“诛虐”后置状语,二者不能断开,排除B。

11.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词语中的一词多义现象的理解能力。

A.复:再;重复,曲折。句意:你再祝福祝福我吧!/山峦重叠水流曲折正担心无路可走。

B.善:做好事;向往,追求。句意:是能够始终做好事的人。/这是我心中追求的东西。

C.错误。靡:无,没有;倒下。“靡”字含义不同。句意:任何事情都有个开头。/侍从们都吓得倒退。

D.都是“侍奉”的意思。句意:侍奉齐灵公。/向上不足够来侍奉(自己)的父母。

1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D.“他虽然不被齐景公欣赏”错误,由原文“晏子谏曰:‘君过矣’”“晏子对曰:‘婴闻明王不徒立,百姓不虚至’”可知,文中只是说晏子进谏规劝景公,说他不被齐景公欣赏纯属无中生有。

1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1)“以”,用;“声”,声称;“不亦难乎”,不也很难吗。

(2)“及”,等到;“莫”,没有人;“诎”,使……理屈。

参考译文:

文本一:

齐景公在麦丘游玩,问这里管理疆界的官员说:“你的年纪是多少?”管理疆界的官员回答说:“我今年八十五岁了。”齐景公说:“真长寿啊!你可要祝福祝福我呀!”管理疆界的官员说:“让您的寿命比齐国先君胡公静还长,以有利于国家。”齐景公说:“好啊!你再祝福祝福我吧!”管理疆界的官员说:“让您子孙后代的寿命都像我的寿命一样长。”齐景公说:“好啊!你再祝福祝福我吧!”管理疆界的官员说:“让您不要得罪百姓!”齐景公说:“确实有鄙陋浅薄的百姓得罪君主的,哪里有君主得罪百姓的呢?”晏子听后劝谏说:“您错了。那些与您关系疏远的人有罪,与您关系亲近的人去惩治他们;低贱的人有罪,尊贵的人去惩治他们;君主得罪了百姓,谁将会去惩治他呢?我冒昧地问一问:夏桀、商纣,是被君主杀的呢,还是被百姓杀的呢?”齐景公说:“我太浅薄了。”于是把麦丘赏赐给这个管理疆界的官员作为封邑。

齐景公在淄水边游览,跟晏子悠闲地站在岸边。齐景公叹息着说:“哎!假如国家可以长期保全,并且传给子孙后代,难道不是很高兴吗?”晏子回答说:“我听说贤明的君主不是随随便便就能当的,百姓不是平白无故就来归附的。现在您用政令把国家搞乱、用行为把百姓抛弃掉已经很长时间了,可是还声称想要保全国家,不也很难吗?我听说过,能够长期保全国家的人,是能够始终做好事的人。各国诸侯并存,能够始终做好事的人才能当首领;众多读书人一起学习,能够始终做好事的人才能当老师。《诗》上说:‘任何事情都有个开头,却很少有能够保持到底。’不能始终做好事的人,不能最终做君主。现在您面对百姓就像面对仇敌一样,看见好的行为就像躲避炎热一样,搞乱了政治,危害到贤能的人,必定违背民心。对百姓随心所欲地搜刮财物,对下属残暴地诛杀,恐怕祸患会降临到您的身上。我年纪大了,不能供您使唤了。您的行为如果不能改变,那就加以节制,以便终生保全国家。”

文本二:

晋平公恭敬地送别晏子,拜两次后才返回说:“谁说齐国君主不贤明!直言进谏的臣子,就在我们的朝堂上。”

文本三:

晏子知识丰富,记忆力强,博古通今,侍奉齐灵公、齐庄公、齐景公三代君主,因为提倡节俭、身体力行,竭尽忠诚、极力劝谏,引导齐国走正道,使君主的行为能够端正,使百姓能够归附亲近。劝谏齐国君主,表面漫无边际却能直指要害,合乎心意却深刻隽永。等到他出使各诸侯国的时候,没有人能够让他理屈词穷,晏子的博古通今达到了这样的境地。他所写的《书》六篇,都是对君主的忠诚的劝谏。文章值得看,道理可以遵循,都符合“六经”的精义解析。

文本四:

公孙丑说:“管仲使他的君主称霸天下,晏子使他的君主名扬诸侯。”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两首诗,完成各题。

从军北征

〔唐〕 李益

天山雪后海风寒,横笛遍吹《行路难》①。

碛②里征人三十万,一时回首月中看。

塞上

〔宋〕柳开

鸣骹③直上一千尺,天静无风声更干。

碧眼胡儿三百骑,尽提金勒向云看。

【注】①《行路难》:乐府曲调名。据《乐府解题》说,它的内容兼及“离别悲伤之意”。②碛:沙漠。这里指边关。③骹(xiāo):响箭。

14. 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李诗第一句点明地域、季节、气候,有力地烘托了行军时的环境气氛,第二句中的“横笛遍吹”折射出征人的豪放心境。

B. 李诗第三、四句中以“碛里”和“月中”两个词进一步渲染了征人行军时环境的苍凉,“一时回首”,更是意蕴无限。

C. 柳诗第一、二句中,以“天静无风”渲染天空的辽阔宁静,似一幅画卷;“直上一千尺”的“鸣骹”则使这幅画变得灵动而强劲。

D. 柳诗最后一句“尽提金勒向云看”,极写三百胡骑全神贯注、目不转睛的状态,可谓神来之笔,以动写静,具有一种雕塑美。

15. 这两首边塞诗所使用的手法及其作用大不相同,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答案】

14. A

15. ①李诗通过对恶劣环境的描写和典故的运用,表现了“征人”行军途中的艰辛和思乡的愁绪。②柳诗通过对射箭技艺的夸张描写和“向云看”的侧面烘托,突出了“胡儿”射箭技艺的精湛高超和性格的彪悍豪放。

【解析】

14.本题考查学生综合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

A.“豪放心境”说法错误,“横笛遍吹”折射出的应是征人思乡之情和悲壮的心境。

15.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

《从军北征》,诗的首句“天山雪后海风寒”,只七个字,就把地域、季节、气候一一交代清楚,有力地烘托出了这次行军的环境气氛。行路难,乐府曲调名,多描写旅途的辛苦和离别的悲伤。此处“横笛遍吹《行路难》”用典,没有直接描述行军的艰苦,只用“横笛遍吹行路难”一句就折射出了征人思乡的心情。

《塞上》先用“鸣骹直上一千尺,天静无风声更干”两句来描写一枝飞箭风驰电掣地刺入高空。响箭是北方少数民族习用的武器,“直上”,表现箭射出后的锐不可当之势。“一千尺”,夸张箭的射程之远。那飞箭的呼啸之声掠过大地,响彻云霄,表现“胡儿”射箭技艺的高超和性格的彪悍豪放。“尽提金勒向云看”写数百个有着碧绿眼珠的矫健的外族骑士,纷纷提着带金勒向云端看去,侧面烘托“胡儿”射箭技艺的精湛高超。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6.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荀子•劝学》中指出君子的天性并没有与众不同的地方,只是善于借助外物的句子是“______,______”。

(2)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中“______,______”两句,运用借代和夸张的修辞手法,表现了周瑜的自信潇洒、运筹帷幄。

(3)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______,______”两句,描写了诗人眼望崎岖山路,只见雪上留下的马蹄痕迹而不见友人的情景,表现出诗人与友人离别的不舍之情。

【答案】

16.(1)君子生非异也 善假于物也 (2)谈笑间 樯橹灰飞烟灭 (3)山回路转不见君 雪上空留马行处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易错字词:生、樯橹。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语言文字运用I(本题共2小题,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夜幕降临,人们结束了一天的工作,只想让舒服的晚风吹散一身疲惫。殊不知,城市里的“杀手”——夜间热浪,正在悄无声息地靠近。夜间热浪, ① 就是在夜间发生的高温热浪,即夜间温度持续偏高。虽然它看似无足轻重,但武力值和破坏值却不容忽视。它擅长用夜晚的漆黑来迷惑人们,使人们对其 ② ,随即释放大量热量。其实,夜间热浪对人类社会的影响不容小觑,因为夜间温度升高会降低人们的降温能力,阻止人体从白天的高温暴露中恢复,从而增加中暑、罹患心血管疾病和死亡的风险。尤其是不习惯安装空调的欧洲国家,近几年来更是处于 ③ 之中。但是,目前很多关于高温热浪的预警系统中,各项措施往往仅考虑了白天的情况,而忽略了夜间。这就是夜间热浪的“狡猾”之处啊!在生活中,如何应对夜间热浪呢?夜间高温对人体的影响很大程度体现在睡眠上,在高温环境下人们难以入眠,可以采取提前开风扇或空调的方式降低室温,使用透气的竹制床上用品等等。同时,饮食上可以清淡些,睡前避免吃大餐,因为消化食物的过程也会引起体温升高。

17. 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18. 文中画横线句子中的“狡猾”一词运用了哪种修辞手法?起到了怎样的表达效果?请简要分析。

【答案】

17. ①顾名思义②掉以轻心③水深火热

18. 修辞手法:拟人。

表达效果:①将“夜间热浪”拟人化,赋之以人的性格,突出了“夜间热浪”迷惑人的特点。②从而增强了文章的趣味性、文学性、生动性。

【解析】

17.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

第一空:依据该空后文“就是在夜间发生的高温热浪,即夜间温度持续偏高”可知,后文内容是对前句“夜间热浪”的解释,所以,该空可填的成语为“顾名思义”较为合适。

第二空:依据该空前文“虽然它看似无足轻重,但武力值和破坏值却不容忽视”可知,“夜间热浪”在生活中并没有引起人们的重视;再依据前文“它擅长用夜晚的漆黑来迷惑人们,使人们对其”可知,“夜间热浪”本来没有引起人们的重视,而这时利用夜的漆黑迷惑人,这使得人们对其“掉以轻心”,所以该处可填写“掉以轻心”较为合适。

第三空:依据前文“其实,夜间热浪对人类社会的影响不容小觑,因为夜间温度升高会降低人们的降温能力,阻止人体从白天的高温暴露中恢复,从而增加中暑、罹患心血管疾病和死亡的风险”可知,这部分内容是说“夜间热浪”对人的危害的,接着又说“尤其是不习惯安装空调的欧洲国家”,则是说明这些国家的人们更是处于“水深火热”之中,所以该处可填写“水深火热”较为合适。

18.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常见的修辞手法的能力。

首先,该句将“夜间热浪”用表示人物性格的词语“狡猾”来形容,这里使用的是“拟人”的修辞。

其次,在表达效果上,一方面赋予无生命的“夜间热浪”以人的性格,生动形象的突出了“夜间热浪”的精明,让人们清楚地认识到“夜间热浪”容易迷惑人的特点;另一方面,运用拟人手法,使得语句生动活泼,从而增强语句的文学性,增添语句的趣味性以吸引读者。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3小题,1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自限性疾病,是指病情具有自我缓解特点,能够自行消散的疾病。即某些病原微生物引起的感染,不需要针对病原采取特殊的治疗,只需要针对疾病采取对症处理的措施,就算没有特殊的针对病因本身的治疗,人体在免疫系统正常运作时,身体状况通常也会渐渐得到提高。具体到新冠感染而言,一般患者感染后,经过一段时间,在人体免疫力增强的情况下, ① 。

这是否意味着,感染了新冠病毒,无需用药?这种观念也不正确。若感染了新冠病毒,要根据病情和症状,在专业医生的指导下用药。同时,要多休息、多喝水,保持心情舒畅,规律饮食,以增强体质,提高免疫力, ② 。

奥密克戎和两年前经常侵犯下呼吸道的新冠原始病毒类型相比,其感染范围主要局限于上呼吸道。只要患者免疫功能正常,基本上就可以完全康复, ③ 。除非免疫力非常差,或肺部患有严重的基础性疾病,才可能会有后遗症。

从目前的情况来看,只有少数的患者才有可能出现重病症。年龄在80岁以上,患有免疫抑制、血液系统疾病,以及肿瘤化疗后免疫力差的患者,才会出现感染比较严重,甚至危及生命的情况,但病死率不到千分之一。

19. 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20. “新冠感染”是“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简称,与此类似,“银保监会”是“中国银行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的简称,请分析这些简称的构成方法和作用。

21.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

【答案】

19. ①病毒会被免疫系统自动清除 ②从而有助于身体的快速康复 ③后遗症也很少会出现

20. 构成方法:抽出原词语中某几个有代表性的语素组成简称。

作用:简称可以使语言表达得更简洁、方便,以便称呼和记忆。

21. 示例:在人体免疫系统正常的运作下,身体状况通常也会渐渐得到改善。

【解析】

19.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

第一空,由前文“自限性疾病,是指病情具有自我缓解特点,能够自行消散的疾病”可知,新冠患者感染后,经过一段时间,在人体免疫力增强的情况下,病毒会消除,所以此处应该填写“病毒会被免疫系统自动清除”。

第二空,由前文“要多休息、多喝水,保持心情舒畅,规律饮食,以增强体质,提高免疫力”,所以此处应该填写有关身体恢复的句子,可填写“从而有助于身体的快速康复”。

第三空,由后文“除非免疫力非常差,或肺部患有严重的基础性疾病,才可能会有后遗症”可知,只要患者免疫功能正常,基本上就可以完全康复,很少出现后遗症,故应该填写“后遗症也很少会出现”。

20.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简明、准确的能力。

“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简称“新冠感染”,“中国银行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简称“银保监会”,据此看出,构成方法是抽出原词语中某几个有代表性的语素组成简称。

抽取代表性语素组词成“新冠感染”“银保监会”,在形式上短小、简洁,称呼起来方便,也比全称容易记忆。据此可知,其作用是简称可以使语言表达得更简洁、方便,以便称呼和记忆。

21.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

画横线的句子有两处语病:

一是“人体在免疫系统正常运作时,身体状况通常……”,前面主语是“人体”,后面陈述对象是“身体状况”,属于中途易辙,“人体在免疫系统正常运作时”可改为“在人体免疫系统正常的运作下”;

二是“身体状况……得到提高”中“状况”与“提高”搭配不当,可改为“身体状况通常也会渐渐得到改善”。

四、写作(60分)

22.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①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 ——《老子》

②子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论语•卫灵公》

③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孟子•梁惠王上》

④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荀子•劝学》

⑤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李白《行路难》(其一)

⑥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 ——毛泽东《沁园春•长沙》

我们在教材中学过很多中国经典诗文都蕴含了丰富的人生哲理,读了上面六则名句,你有怎样的感触与思考?请以其中的两三则为基础确定立意,并合理引用,写一篇文章。

要求:自选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答案】略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的写作能力。

审题:

这是一道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题。

材料由六则名句组合而成。句①强调以人为鉴、自我反省、宽以待人、严于律己的重要性。句②强调要把尊重他人、平等待人作为处理人际关系的基本原则。句③体现了孟子推己及人、善以待人的道德准则。句④强调广泛学习和自我省察的重要性。句⑤表现了李白胸有大志、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句⑥表现了青年时期的毛泽东以匡天下为己任的豪情壮志。

题干明确要求“以其中两三则”材料为基础确定立意,并要求“合理”引用。构思时,要在理解名句含义以及上面所承载的人生哲理的基础上,从中挑选出能建立逻辑关系的两三则名句,加以整合,来构建文章。从原则上来看,六句名言可以任意组合,但是从写作实际来看,考生应该选择那种能建立密切的逻辑关联,能统一到同一个话题之下的名句。名句之间,可以是对立统一关系,也可以是互补、相承、因果、条件等关系。

写作时,先选定可以组合的名句,并指出它们的共同中心。比如:可以把②与③组合,它们都是表现了“推己及人”的思想。接下来,则可围绕着二者的逻辑关系,架构整篇文章:先引用句②,从反面强调,不要把自己不愿意承受的伤害施加的别人身上;再引用句③从正面强调,要将自己心对美好事物的期冀和向往,推及到别人身上;然后,指出二者的内在思想思想上是一致的,都表现了在要学会换位思考、要能做到推己及人。在文章的最后,总结全文,强调在当今社会中,我们也要提倡和具备推己及人的思想,共建有温情的和谐社会。

立意:

1.要善于自我反省(①④则名句组合)

2.换位思考,尊重他人。(②③则名句组合)

3.有报国之志,存建功之心。(⑤⑥则名句组合)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