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5岁后:职场中的奢侈品!_的人_心智_华为

历史故事本文相关内容:奢侈品 职场 的人 心智 华为

01

最近青山资本的一篇研究文章被广泛转发,文章题目是:

《35岁,中国式中年丨青山资本2022年度消费报告》

文章在前半段就提到了:

政策里的35岁

大量的事实表明,这道年轻人不愿走入的门,确实常被定在35岁。

买房作为国内消费市场最受关注的需求,优惠政策指向性明显。历年都有相关政策,2022年继续出台:

优待政策绕着35岁以上的人走,企业也一再忽略他们的存在。除了开篇提到的初创公司,各成熟企业、上市公司的年报及各式研究报告中也是这样的态度。

针对35岁以上人群的研究很少,但几乎所有报告都提到了“35岁”这个关键词——作为分界线,仔细研究35岁以下的人,选择性无视35岁以上的人。

35岁以下的人数绝对值、占比成为了区域的年轻力、市场活力的衡量标准。

这让我想起了前几年的一个图片,标题是“普适性职业生涯”,具体内容如下:

展开全文

这个梗有些夸张,但细细品味虽然让人心酸,但也基本属实。

就是有一点,有悟性的HR随着年龄的增长很多人是升值的,而不是贬值的。就像《红楼梦》里说的,

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炼达即文章。

一个高价HR没有一些年龄(阅历)是不行的,随着外资的不景气,28岁做到HR经理的可能性越来越小了。

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要做到经理的年龄会越来越像国外的企业年龄要大一些。

但是,有一点是非常要命的,过了35岁人的体力是大幅下降的,这个时候如果你还做一些需要很多体力的工作,你就很危险了。

所以,我们常常看到很多一线人员(含专员)要求年龄不超过35岁,这就是职场的残酷之处。

02

这样的背景下,你不会感觉奇怪,35岁后变成了职场的“奢侈品”。

前几年有一个梗很火,那就是:

有的人是有10年工作经验,有的人是一年工作经验重复了10年!

也就是你的年龄虽然不小了,但是你的经验压根不值这个钱,这个时候如果你的体能再跟不上年轻人的时候,被优先“照顾”也基本就成为必然了。

人到中年,除了价格贵外,还有很多“毛病”而不自知。

03

有些人虽然过了“而立”之年已经多年,但显然不够成熟,比如有以下问题:

第一种:不善于合作

很多人都碰到过团队内部和团队之间合作的困境,一些人甚至深受其害,甚至为此而辞职也是屡见不鲜。

有些问题在公司效益好的时候容易被掩盖,你没有做到一定位置时容易被 掩盖,你的不可替代性强的时候 容易被掩盖。

而当公司经营出现危机,比如这次疫情影响时,一些团队合作方面存在问题的人更容易被裁员。

尤其人到了一定年纪后,越来越固执,越来越不把别人放在眼里的人更容易被裁员。

第二种:心智不成熟

一些人往往心智方面不够成熟,并不清楚理性的选择并不是非黑即白,好人与坏人小孩这样线性思考的简单逻辑。

年轻的时候,别人还会给你时间成长,但是人到中年了还这么“幼稚”,别人是不会再给你机会的。

理性的成年人更加关注利弊。 按照著名心理学家加德纳的说法,最低的心智模式就是我前面说的“二元对立”的心智模式;比“二元对立”更高级的模式是“力求公平”的心智模式,这种心智模式承认好人有缺点,坏人也有优点,被称之为“十岁儿童的心智模式”;进而,是“相对主义”的心智模式,这种心智模式认为并没有好人和坏人之分,被加德纳称之为“十五岁”的心智模式;加德纳认为最成熟的心智模式是“个人整合”,是“成年人”的心智模式。

成熟的职场人往往会随着形势和情景的不断变化,对一些现象不断重新评估和决策,而不是怼天怼地怼一切看不惯的人和事。

第三种:过于安逸

一些人,过了35岁, 有了一定地位,收入也比年轻的时候高了很多,这个时候却没有了斗志,过起了“陶渊明式”的日子来,可惜自己并没有陶渊明这样的才华。

华为对太过安逸的人一直很无情的打击。 任正非曾经强调:

对于一个企业而言,要想长远的发展下去,企业的员工不能太过安逸,这样公司的氛围会非常懒散,从而失去危机意识,在发展这么快速的时代,没有狼性般的竞争容易被社会淘汰。

所以,华为不管公司经营业绩的好坏,一直坚持末位淘汰,这也就是常常华为既被诟病又被模仿的狼性文化。

当华为发现一些华为人太安逸的时候,他是宁愿花钱给补偿金也要让这些人离开的。

当危机来临时,华为这样看起来很“无情”法则被越来越多的企业借鉴,一些长期没有忧患意识的人往往会被淘汰掉。

第四种:不接地气

过了35岁了,也就不再年轻,别人对你不可能像你年轻的时候,对你容忍度那么高了。

年轻的时候,你夸夸其谈别人有可能认为你是有梦想;过了35岁了,还夸夸其谈,别人会觉得你不接地气。

尤其,随着竞争的越来越激烈,养闲人的可能性越来越小。

以前经济形势好的时候,这种人靠嘴上功夫可能还能生存下去,甚至有些人甚至混得很不错,但一旦经济不景气企业经营困难的时候,这类人往往就原形毕露了,加入到被裁员名单也就是颇正常的事情。

日本的很多专家不管是大前研一还是稻盛和夫,这个名单还有很长很长,有一个共性就是特别强调现场,而不是只在自己的办公室里纸上谈兵。

另外,多和现场或者基层的人互动,多接一些地气,也会让我们对很多事情多一些悲悯之心,少一些指手画脚的狂妄之气。

我们每个人都曾年轻过,但都也会变成前浪,而且迟早会一浪盖过一浪,

这个循环、这个周期,没有力量可以打破。

我们每个人能做的,就是尽量提升自己的不可替代性,在合适的年龄做合适的事情,至少在35岁后成为职场中的奢侈品。

(完)

▼ 报告群继续开放

对于现代人而言,尤其是互联网以来,我们比以前的人幸福得多,几乎任何一个领域都有海量的研究报告供我们参考。

好的研究报告,不仅仅是我们获取各类信息的重要渠道,其中的分析框架也值得我们借鉴。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