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昆虫饲养笔记:斧螳的成长日记_若虫_雌性_一只

螳螂属别:斧螳( Hierodula)

野采地点:缙云山

野采时间:2022年5月29日

野采现场:低矮的绿化灌木丛中有很多1龄-2龄的斧螳,有的在叶片间爬来爬去,有的成了蜘蛛的口中餐,有的在捕食更小的飞虫。

缙云山生境

采集现场

展开全文

采集现场

斧 螳 的 一 生

斧螳蜕皮时间表

(从表中可知:该斧螳若虫为7个阶段;在若虫阶段,每一龄蜕皮时间间隔相对稳定,雌雄虫蜕皮几乎同步,最多仅1天之差;但在羽化时,雌雄虫用时都增加了几天,雌虫用了13天,雄虫用了17天。)

1 龄 - 2 龄

1龄阶段的斧螳,身体比较圆润;体色似绿非绿,似黄非黄,尾部稍微翘起。不知是不是因为它生命的开启于野外的自然环境,这三只斧螳若虫从一开始就表现得非常活跃和主动,具有野性。

带回来的第三天,即5月31日,有一只蜕皮了;6月1日,另外两只也蜕皮了。从一开始,面包虫就是它们的主食。一龄阶段时,面包虫比它们的身板可是大多了!

活泼的斧螳若虫视频

2 龄 - 3 龄

6月9日,第一只斧螳若虫蜕皮进入三龄。我给它量了一下体长,约1.2cm,真是个小家伙。有一只在中途死掉了,原因未知。

6月13日,蜕皮四天后,它们看上去已经大了不少。体色也略有不同,一只偏绿,一只偏黄。体色的偏差一直会延续到终龄若虫。

3 龄 - 4 龄

6月16日-17日,两个小家伙分别进入四龄。此时,它们的腹部不再是圆筒状,而是扁扁的。前胸(前沟区到沟后区)中央有一褐色线条。

4龄若虫和它刚蜕下的皮

6月18日,给其中一只量了体长,约2.2cm。由于腹部上翘,测量数据不很准确。

4 龄 - 5 龄

6月23日,两只斧螳若虫同时蜕皮为五龄。从五龄开始,它们的腹部出现了一个有趣的现象:在两个腹节处出现了两条蓝紫色的粗线条,线条中间是一个明亮的黄色圆斑。

两种颜色对比强烈。小昆虫迷说当它们感到有危险时,就会露出这个明显的标记,以警示和震慑来访者。看来,所有的昆虫都有它们的秘密武器啊!

每次进食完,只要我没有第一时间将它放回饲养盒,它就会四处探索。有一次,它从饲养盒跳到置物架上,一路穿过三个置物架,爬到了窗台边的桑树上。由于树叶也是绿色的,我找了好久才发现它。

5 龄 - 6 龄

从五龄开始,它们都是同一天蜕皮。6月的最后一天,两只斧螳若虫齐齐步入六龄。当天就为它们量了体长,约为3.5cm。

6龄若虫和它刚蜕下的皮

天气越来越热,每天早晨,我都要往饲养盒里喷点水。螳螂喝水时都是这个姿势,胸部紧贴着下面,前足收紧,嘴挨着挨着去喝落在物体上的水珠。

如果只是单独喂水,也可以用装水的滴管凑到螳螂嘴跟前。因为空气太干燥,我就喷了些水在饲养盒里。饲养盒里的水宜少不宜多,否则环境潮湿,螳螂容易生病。

此时,一整只面包虫对于它们来说乃小菜一碟。再回头看看二龄时的它们,一截面包虫都要比它们的体格更大更粗,完全不是一个等级。

六龄阶段的斧螳,特别可爱、有趣。当它们进食时,远远地就会看见它们高高翘起的腹部有节奏地动着,不知是因为吃得很开心,还是为了更顺利地进食。

当它们吃饱后,肚子圆滚滚的,和细长的胸部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不免让人担心会出现因为承载不了肚子的重量,它的身体从胸腹部连接处折断的可能。

此时,它们有一只体色绿中带黄,另外一只绿中带青。下图中的照片不太清楚,隐约能看出颜色的不同。

6 龄 - 7 龄

7月10日,两只斧螳若虫七龄了。我把注意力聚焦在了它们的腹部上,测量了其中一只斧螳的腹宽,约为1.4cm。要知道它们在三龄时的体长也不过是这个数。

这一只斧螳的体色太好看了!是明快的亮黄色。它们的翅芽也越来越明显,眼看着就快羽化了。

一直以来,这两只斧螳捕食“快准狠”,保留了它们在自然环境中的野性。在这一点上,会不会就是昆虫爱好者们常说的“野血”的特征呢?

7 龄 - 羽 化 成 虫

7月23日,雌性斧螳率先羽化成虫。我们幸运地拍到了羽化时的视频。

由于之前,它的腹部一直是翘起的,羽化后身体是伸直的状态,尤其显得体格的庞大。我们测量了它的体长,约8cm。它的腹部又宽又长,翅膀已经遮不住了。

我和小虫迷很兴奋,拍了很多张照片。羽化24小时后,它的食欲就很好。再过一天,一次就能吃多只面包虫了。

刚羽化时,斧螳的翅痣不明显,隐约才能瞧见;几天之后,白色的翅痣最终生成。

直到7月27日,我们才等到雄虫羽化。雄虫体长约9.7cm,比雌虫稍长。主要是因为雄虫的翅膀更长,超过腹部末端1cm左右。更修长轻薄的翅膀是为了便于雄虫飞翔。

安 能 辨 我 是 雌 雄 ?

雌性的前胸背板,没有明显的侧缘线;雄性的前胸背板两侧各有一条咖啡色的侧缘线;并且,雄性的前胸背板中央也有一条咖啡色的线条,比侧缘线更细(有可能是个体差异)。

较之雄性,雌性的前翅前缘域扩展更明显,右翅叠于左翅下方;而雄性的翅面更狭长,更透明轻薄,更利于飞翔,左翅叠于右翅下方(小虫迷说左右翅膀的折叠并非固定)。

雌雄斧螳的腹宽:雌性约为1.6cm,雄性约为1.1cm。

从腹部末端的结构区分斧螳的雌性和雄性(最可靠的辨别方法)。

下图中(图片拍于终龄若虫期)红线标出的位置分别是雌性和雄性的腹部末端。雌性的更宽大,雄性的更窄小。

雌性的下生殖板顶端有一个M型的结构,形如两片花瓣,被称作“瓣(valve)”,而雄性在下生殖板顶端没有这个M型的瓣(斧螳属于大型螳螂,通过目测就能观察到腹部末端的区别)。

最后,来一张全身照。通过分析,再来看孰雌孰雄就一目了然了。

此外,雌雄斧螳成虫的进食速度也稍有不同。在进食一只约2cm长的面包虫时:

雌性斧螳用时约3分10秒,

雄性斧螳用时约4分52秒,

顺便测了一下雌性兰花螳螂的进食速度。它吃完一只差不多大小的面包虫需要11分钟。也就是说,一只雌性斧螳吃完3.5只面包虫,一只雌性兰花螳螂才吃完1只面包虫。可见,斧螳的进食速度有多快!

它 究 竟 叫 什 么 名 字 ?

在《中国螳螂》一书中,斧螳属(Hierodula)记录了广斧螳、西沙斧螳、多刺斧螳、短背斧螳、长背斧螳、中华斧螳、单斑斧螳、台湾斧螳、勇斧螳、亮翅斧螳,以及下图中的六种斧螳,另外,还有一个未定种。

在《螳螂自然史》一书中,则将台湾斧螳归为巨斧螳属,短背斧螳归为短背螳属。

图片来源:《中国螳螂》

我这两只斧螳究竟属于其中的哪一种?是勇斧螳?还是亮翅斧螳?或是其他某种斧螳?真的还需要更细致的观察和鉴别,才可能得到明确的答案。

还是待我多观察时日,再来定夺吧。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