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上海到底有过多少城门?如今只留下曾经的地名_上海_城门_城墙

老周

摘要:上海从一个小渔村到如今的国际大都市,沧海桑田。其中上海作为一个县城是很重要的极端,古代的县城都是有城墙的,上海自然也不例外,有城墙就会有城门,那么上海在历史上到底有过多少城门?

上海从一个小渔村到如今的国际大都市,沧海桑田。其中上海作为一个县城是很重要的极端,古代的县城都是有城墙的,上海自然也不例外,有城墙就会有城门,那么上海在历史上到底有过多少城门?

上海如今是中国第一大城市,也是最具国际范的大都市。“上海”这个名字源自于上海浦,宋朝《水利书》中有说:“松江之南,大浦十八,有上海、下海二浦”,这是“上海”这个地名最早的文字记载。按照《水利书》的说法,上海浦是吴淞江十八浦之一,也就是十八条主要支流中的一条。

吴淞江,古称松江或吴江、松陵江、笠泽江,是黄浦江的支流,与东江、娄江并称“太湖三江”。发源于苏州市吴江区松陵镇以南的太湖瓜泾口,由西向东,流经吴江、苏州、昆山、嘉定、青浦,最后在上海市区外白渡桥以东汇入黄浦江。全长125公里,平均河宽约45米。以北新泾为界,北新泾以西的上游叫吴淞江,北新泾以东进入上海市区后的河段则被叫作苏州河——没错,这就是上海的母亲河。

上海浦和下海浦原来是苏州河两条姊妹支流,明朝永乐年间疏浚、打通吴淞江的支流大黄浦与范家浜,使得原先流入杭州湾的河流逐渐汇入黄浦江,这样黄浦江就汇聚了杭嘉湖平原各条河流,最终形成“黄浦夺淞”的局面,黄浦江取代吴淞江成为太湖的主要入海水道,吴淞江反而成了黄浦江的支流。由于这一水系的变化,上海浦一部分成了黄浦江的下游河段,就是今天外白渡桥到十六铺这一段的河道,另一部分则成了今天的虹口港——外白渡桥到十六铺,是今天上海最精华的标志地段,所以用“上海浦”来命名城市,也可以说是名至实归。

展开全文

位于提篮桥附近的下海浦到了清朝末年逐渐淤塞,最后在1899年被填平筑路,成了茂海路(今海门路)。今天只有位于昆明路上的下海庙,才让人们记得历史上还曾经有过下海浦这么一条小河。

很多人都认为上海最早只是一个小渔村,但实际上这是认识上的误区。因为在北宋年间,上海浦附近由于滨江临海交通便利,“人烟浩攘,海舶辐揍”,市面十分繁荣,根本就不是小渔村,而是一个相当人脑的集镇。所以宋真宗大中祥符元年(公元1008年)就在上海浦附近,以“上海”为名设立了征收酒税的办事机构“上海务”。

南宋咸淳三年(公元1267年),在“上海务”的基础上设立了上海镇。上海第一次成为行政区划的名字。

元朝至元二十九年(公元1292年),上海镇升格为上海县。不过上海虽然升格为县,但此后两百多年都没有修建城墙。直到明朝中叶,由于倭寇多次侵犯,尤其是嘉靖年间两个月里倭寇就五次侵入上海,导致上海损失惨重。所以在嘉靖三十二年(公元1553年)开始修建城墙,仅用了三个月就建成了。城墙全长九华里,高两丈四尺(约7.5米),城上筑有雉堞三千六百余个,敌楼两座,沿城墙外面筑有阔六丈、深一丈七尺、周长一千五百丈的护城壕,并引入黄浦江,形成了护城河。

嘉靖三十六年(公元1557年),又增筑敌楼三座、箭台二十座。

到了明朝万历年间,倭患平息,上海士绅倡议,将城墙附近的庙宇搬上城墙,使之成为人们祈神和休闲之处,于是就将城墙上的四处高台改建成“殿、台、楼、阁”。其中“殿”是大境阁关帝殿,这也是今天上海留存的一段老城墙所在位置;“台”是今天新北门丽水路口的振武台,又叫镇海楼,后来改为庙宇,供奉真武大帝,所以也叫真武台;“楼”是万军台上改建的丹凤楼;“阁”是制胜台上的观音阁。

在“殿、台、楼、阁”中最著名的就是大境阁和丹凤楼。清朝道光十六年(公元1836年),两江总督陈銮在关帝殿题字“大千胜境”,这就是大境阁之名的由来。冬日雪后拾级登阁,远眺苏州河南岸,但见在蓝天之下,白雪皑皑,十分壮观,因此成为当时“沪城八景”中的“江皋霁雪”。

而丹凤楼早在南宋年间就有了,是当时天后宫内的一座楼,上海镇市舶司使陈珩提携匾额,到了元末楼毁匾存。明朝万历初年,丹凤楼在万军台上重建。丹凤楼是“殿、台、楼、阁”中最高的一座,登楼远眺黄浦江、端午登高观赏大赛龙舟的最佳地点,因此“凤楼远眺”就是当年“沪城八景”之一。如今丹凤楼早已不复存在,但在旧楼原址的古城公园内又建起了一座新的丹凤楼,算是对历史的追记吧。

有城墙就有城门,下面就来说说今天的重点,上海的城门。

明朝嘉靖三十二年修建城墙时,就有六座城门和三座水门。

六座城门,分别是:宝带门、朝宗门、朝阳门、跨龙门、仪凤门和晏海门。

宝带门,“宝带”源自《礼记·王藻》中的“带必有佩玉”。旧址在今天方浜中路东首与人民路口,城门位于县城的东偏北,习惯被称为小东门。

朝宗门,“朝宗”源自《书·禹贡》中的意“江汉朝宗于海”。旧址在今天中华路东首与复兴东路口,城门位于县城的正东,习惯被称为大东门。

朝阳门,“朝阳”源自《籍田赋》中的“若湛露之唏朝阳”。旧址在今天中华路黄家路口,城门位于县城的南偏东,习惯称为小南门。

跨龙门,“跨龙”源自《周易·乾》中的“飞龙在天,康王跨之”。旧址在今天中华路光启南路口,城门朝向正南,习惯称为大南门。

仪凤门,“仪凤”源自《国语·周语下》中的“仪凤者,示民轨仪也”。旧址在今天中华路、复兴东路、方斜路交会处六岔路口,城门位于县城的正西,最早习惯叫西门,后来因为有了尚文门(小西门),才改称老西门。

晏海门,“晏海”源自《汉书·诸侯王志》中的“四海晏如”。旧址在今天人民路河南南路口,城门位于县城的正北,最早习惯叫北门,后来因为有了障川门(新北门),才改称老北门。

除了这六座陆地上的城门,还有三座水门,毕竟上海是滨江临海水网纵横,水路交通同样十分重要繁忙。

三座水门分别是在方浜、肇嘉浜和薛家浜与城墙交汇处。这三条小河后来都逐渐淤塞,最后填土筑路,成了今天的方浜路、肇嘉浜路和薛家浜路。

到了晚清,随着上海的开埠,租界的创立,上海在长江中下游乃至整个中国的经贸地位越来越重要,物流也越来越繁盛,城墙对于交通和物流的阻隔也日渐突出,因此在清朝末年,又增加了四座城门。

首先是在清朝同治五年(公元1866)增开了障川门,这是上海陆路的第七座城门。“障川”源自《吕氏春秋·贡直》中的“障其源而歃其水也”,这个名字是晚清名臣李鸿章所起。旧址在今天人民路丽水路口,城门位于县城的北偏东,由于之前有了俗称老北门的晏海门,所以习惯上就将障川门叫作新北门。

接着到了清朝宣统元年(公元1909年)上海又先后增开三个城门,分别是尚文门、 拱辰门和 福佑门。

尚文门,“尚文”源自《曲水诗序》中的“设神理以量俗,敷文化以柔远”。旧址在今天中华路尚文路口,城门位于县城的西偏南。由于之前有了俗称老西门的仪凤门,所以习惯上就将尚文门叫作小西门。

拱辰门,“拱辰”源自《籍田赋》中的“众星之拱北辰”。旧址在今天人民路大境路口,城门位于县城的北偏西。由于之前有了俗称老北门的晏海门,和俗称新北门的障川门,所以习惯上就把拱辰门叫作小北门。

福佑门,“福佑”源自《韩非子·解老》中的“全寿富贵,佑贤辅徒”。旧址在今天人民路福佑路口,城门位于县城的东北。由于之前已经有了俗称大东门的朝宗门,和俗称小东门的宝带门,所以习惯上就把福佑门叫作新东门。

为什么在北城侧有三个城门,再加东北方向的新东门(福佑门),也是在城北,这样在城北就有了四座城门,差不多占了全城十座城门的半壁江山,是各个方向数量最多的?因为租界就在上海县城的北面,北面方向的交通需求更为强烈。

所以,在历史上,上海总共有过十座陆路城门和三座水门,总共十三座城门。

尽管上海有了十座城门和三座水门,但城墙对于交通的阻隔还是有很大影响,加上随着科技的进步,面对洋枪洋炮,城墙的防御作用也日渐衰微,所以到了1912年,最终上海决定彻底拆除城墙。城门自然也随之拆除,原来的护城河(壕沟),也被填没筑路,南面叫中华路,北面叫民国路(1949年解放后改为人民路)。

如今除了南市(现在已经并入黄浦区)老城厢还留有老西门、大东门、小北门这些地名,恐怕很多人都不知道上海历史上海有过整整巍峨耸立了五百五十九年的城墙。

【活动预告】

如果您对老上海的历史有兴趣,4月15日(周六)下午14时至16时,老西门街道和大隐书局联合举办行走老西门,品味老城厢》,老周带着大家边走边聊,探寻老西门周边的人文遗址,触摸历史的足迹,品味岁月的沧桑。

第一站(活动集合点):老城墙遗址(大境路269号)

介绍上海城墙的历史,拉开“行走老西门”的序幕。

第二站:老西门遗址,陈英士纪念塔遗址(中华路方斜路口)

介绍老西门和地标性的陈英士纪念塔

第三站:敬业中学(蓬莱路345号)

介绍上海历史最悠久的学校敬业中学

第四站:文庙(文庙路215号)

介绍上海市区唯一祭祀孔子的古建筑群文庙

第五站:蓬莱市场、蓬莱大戏院遗址(学前街111号)

介绍当年名噪一时的国货市场蓬莱市场以及蓬莱大戏院

4月15日14时,不见不散!

(本文图片来自网络)

老周,本名周明,曾用网名光亭,长期从事军事战史研究,曾多次在凤凰卫视、上海电视台担任军事栏目嘉宾。出版过二十多本军事书籍,可在微店“知兵堂书店”、某宝网店“知兵堂书店”上咨询购买。现在喜马拉雅上有个人专栏“老周军事”,制作军事类音频节目。在各大视频平台都开设“老周新观察”视频号,解读军事热点,敬请支持。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