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古论今|连接点与焦点_保护_聊城_文化遗产

说古论今|连接点与焦点

连接点与焦点

2023-04-11大众日报 11版

展开全文

图为张秋炖鱼和沙镇呱嗒

□ 本报记者 于国鹏

近日,中国文物学会会长单霁翔在接受采访时,针对如何讲好我们自己的文化遗产故事,并通过文化遗产讲好中国故事,特别强调了一个标准:文化遗产保护成果应该惠及更多民众的现实生活。

让文化遗产保护成果与现实生活密切关联,并惠及更多民众的现实生活,不仅有利于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开展,更有益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传承与弘扬。正因此,单霁翔一直倡导并践行这样的理念: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是不可分割的一个整体。

这个理念并不抽象。如果结合单霁翔担任故宫博物院院长期间推广故宫IP的举措,就更容易感受和理解。其中的举措之一,就是巧用心思推出许多令人耳目一新的文创产品。他说:“以前人们来故宫,买的是旅游纪念品,产品直接复刻书画、器物等;今天的文创,把新的元素加入传统文化之中,让产品更具实用性、趣味性、现代感,能成为生活中的一部分。”

这是些什么样的文创产品呢?给我印象特别深的,有“奉旨旅行”行李牌、“正大光明”胶带、“朕看不透”眼罩、“朕就是这样的汉子”折扇……这些集故宫文化元素设计创作出来的文创产品,个性鲜明,独具一格,让人一见难忘。这些产品巧妙介入当下生活,又与生活融为一体,自然而然受到热烈追捧。

单霁翔说,由于不断地把博物馆与现代社会和人们的现实生活密切对接,让年轻人开始喜欢上古老的紫禁城,喜欢上故宫博物院。他并非随口一说,这个结论是有坚实数据支撑的。2019年,他卸任故宫博物院院长时,故宫博物院的观众达到1933万人次,其中35岁以下年轻人占比第一次突破50%,而这一比例过去不到30%。这个数据对比,让他对自己的判断更加充满底气。

今年2月份,单霁翔应邀前来山东出席在德州举行的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德州)论坛时,再次阐述了自己在这方面的观点和看法。在主旨论坛发言环节,他表示,应注意从16个方面加强对运河的保护。其中,既包括工程、建筑等景观的保护,也包括生活、民俗等景观的保护。

我还看过他近期接受采访的一个视频。他表达的意思大致如上:大运河保护不仅要保护好那些物质元素,也要保护好自然元素、生活元素,特别是那些“人的生活方式”也要切实保护好。

他希望,以此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实现“运河的保护惠及运河沿线和更广大区域人们的现实生活”。

从文化遗产保护、优秀传统文化传承角度来观察,将文化遗产保护与现实生活密切结合,让文化遗产保护成果惠及更多民众的现实生活,可以避免文化与生活的被动割裂,有利于还原和保持文化与生活的真实关系,从而形成一种大保护格局,构建起一种立体、全方位的保护模式,使文化遗产保护的范围更广,保护要素更全,保护形态更丰富。与之相对应,文化传播与传承的方式更多样,效果自然也更显著。

如今,在保护文化遗产,传承优秀传统文化,推动文化“两创”方面,我们非常注重与当下生活的关联。文化遗产本就包括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无论是器物、建筑、工程等物质类的,还是技艺、工艺、民俗等非物质类的,都与生活密切相关,或者直接就是生活本身。在保护文化遗产,讲好文化遗产故事方面,一旦找准其与当下生活的连接点,那些与生活相关的文化元素就会被充分激活。在适应时代发展的过程中,这些文化元素或者发展成为新文化、新生活的新样式,或者成为承载这种新文化、新生活的新载体。

这里我们不妨以大运河聊城段保护为例。聊城大学运河学研究院副院长郑民德表示,明清时期京杭大运河贯穿聊城,给聊城带来了大量的人流、物流、商品流,使聊城繁华异常,也让聊城获得“漕挽之咽喉,天都之肘腋”的美誉。他说:“经济与商业的发展,加之外来文化至此交流融合,市民物质与精神生活极为丰富,无论是日常的衣食住行、婚丧嫁娶,还是城市的饮食业、服务业都深受运河文化的影响。”

受大运河滋养,明清聊城文化非常繁荣,在刻书业、木版年画业、饮食业等方面都有生动体现。刻书业的繁荣,带来了藏书业的发达。作为四大藏书楼之一,聊城海源阁远近闻名。关于海源阁藏书的一些往事,大家多有了解。这里着重介绍一下聊城的饮食文化。郑民德说:“聊城饮食文化发达,其中很多与运河关系密切,如魏氏熏鸡、张秋炖鱼、沙镇呱嗒、临清济美酱菜等都产生于运河时代,都随着运河而销往全国各地,成为运河区域的名吃,甚至在一定程度上成了聊城文化宣传的金名片。”

他认为,明清两朝聊城的饮食文化也兼收并蓄,丰富异常,除铁公鸡、熏枣等知名品牌外,其他茶点、海味、小吃也不计其数,蔚为大观。清末俚曲《逛东昌》中,对各地特产云集聊城如此描述:“皖闽特产来源富,诸品名茶色味强。银针普洱真龙井,雨前毛尖带旗枪。鲜果海味样样有,绍兴南酒红白糖”“年底下曲阜猪肉如山岸,秋冬花生满街香。南乐的粉条永不断,还有泰安的柿饼莱芜的姜。东阿县的鲜菜腊月到,青蒜嫩韭带韭黄。二月里蒜薹椿芽上了市,玫瑰花平阴来货忙。土产物品多丰富,一年到头运销畅”。

不仅各地特产运销于此,聊城本地特色小吃也是花样繁多:“麻花面筋真不错,东昌烧鸡格外香。吊炉烧饼油炸鬼,鸡丝馄炖胡辣汤。小米大面蒸白酒,打开坛子喷鼻香。冰糖葫芦山梨粘,鸡骨麻花带酥糖。五香蚕豆味道好,糖炒栗子谁不尝。糟鱼变蛋野兔肉,醉蟹醉虾炙鹅肪。鲜丝撒汤打卤面,杏仁油茶喝豆浆。开汤丸子熟厚饼,八批果子酥又香。甜沫米粉糯米粥,油炸麻花麦芽糖。豆包烧麦油酥饼,羊肉火烧牛肉汤……各样的吃喝真不少,可以说别有风味不寻常。”

不用亲口品尝这些美味小吃,只看看这写的唱词,就能把人馋得咽口水。其中很多饮食品牌和特色小吃传承至今,已被列入不同层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有的项目还是通过活态传承来实现的。这种活态传承模式,恰恰又能够让传承保护成果更直接地惠及群众的现实生活。

对于非遗项目活态传承的意义与价值,学术界也进行过多方面的深入讨论,探讨的核心其实正是与生活如何相关。南京大学教授高小康表示,活态传承是非遗保护的一个重要理念,但在非遗保护工作的进程中、对活态传承的认识中一直存在着关于非遗保存的本真性与发展演变之间的冲突问题的争论。争论的核心首先在于,如何认识非遗保护中保存文化基因与保持文化传统生命活性这二者之间的关系及其对文化传承发展的意义;同时,需要认识非遗保护行为产生的“原生态”与“非遗化”之间的关系及其对传统文化主体建设的意义。

“非遗保护与以往关于遗产保护和文化传承的观念之间最明显的差异就在于保护生命力,即活态保护的观念。”高小康认为,保存文化要素与保护文化生命力,是非遗保护观念的不同层次要求。我国非遗法中关于保护观念的“保存”与“保护”之区分正是体现了这种层次区别性。我们可以把这种区别理解为非遗的消极保护与积极保护——对非遗的核心要素进行基因封存或档案式保存是一种对文化遗产的“临终关怀”,并为后代保存了可供提取、复制的原型模块;而活态传承、保护文化生命力的延续性和成长性,则是一种“传宗接代”式的积极保护,是为传统文化创造新的生存空间和成长机遇。

找到与生活的连接点,讲好文化遗产故事就找准了焦点。那些爆红的故宫文创产品就是生动注脚。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