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着爸妈去“上班”!崇明这群年轻人超级砸力!_医院_患者_志愿者

“阿姨,您好,我是今天的门诊志愿者,我来帮您打印报告吧。”近期,在上海健康医学院附属崇明医院,经常能看到一些年轻的面孔,他们身穿红马甲,面带微笑,帮助患者挂号、缴费、指引道路等,这群平均年龄只有20岁的年轻人,他们的父母均来自医院的各个科室,他们有一个共同的名字——“医二代”志愿者。

引导患者抽血化验,协助患者挂号、缴费,在相应窗口帮忙取药……志愿者施禹杰就是“医二代”志愿者的其中一员。施禹杰告诉记者,他的妈妈是医院血液内科肿瘤科的护士长,“我一直觉得妈妈工作很辛苦,所以在春节期间,主动向医院提出想成为一名志愿者,同时作为一名医学生,我也可以尽早了解医院的社会环境。”

上海健康医学院附属崇明医院纪委书记、工会主席丁培源表示,医院改扩建后,楼内分布和就医导向变得不太明确,在了解到施禹杰的意愿后,医院也希望可以发动更多志愿者帮助患者和市民解决困难。就这样,一个18人的志愿团队成立了。

展开全文

丁培源介绍,团队刚开始实行“一带一”模式,等完全上手后,志愿者就可以独立进行服务,“医院老年患者偏多,门诊、急诊每天都需要人员协助老年患者就医,这些年轻人学习能力强,自助挂号机基本学两遍就可以操作,给医院带来了很大的帮助。”

作为第一个来到医院的志愿者,施禹杰回忆,刚上岗时,时常会出现回答不上患者问题、不熟悉患者需求等情况,为更好地解决这些问题,施禹杰会将不清楚的问题记录下来,每天结束志愿服务后到导医台请教工作人员。

有一次,一位老年患者从外地赶来,陌生的环境让他不知所措。施禹杰耐心安抚老人情绪,并帮他挂号、带他检查身体、办理入住,整个过程一气呵成。

“医生每天为上百位患者排忧解难,有时不能准点下班,晚上还要去病房查看患者情况,他们是我们医学生的榜样。”施禹杰感慨,努力学好专业知识,尽早熟悉医院环境,为患者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这是自己坚守岗位的意义所在。

当然,在志愿者队伍中,还有不少非医学专业的学生,队长顾鹏远便是代表之一。就读于上海师范大学地理专业的他,进入大学以来已经累计志愿服务1000个小时。疫情期间顾鹏远主动参与社区防疫工作,扫码、测核酸、发放物资;大学寒暑假作为校长兼教员的顾鹏远开办了“抗疫医务人员子女爱心学校”,为医务人员子女免费上课。

此次“医二代”志愿活动,作为队长的顾鹏远在做好平日引导工作的同时,身上也多了一份团队的责任。如何协调好各成员之间的工作内容,如何在大家遇到困难时伸出援手,是顾鹏远每天都要考虑的事情。在顾鹏远看来,每一天的志愿活动都能让他学会理解和包容,迅速成长,“希望有一天我能回到崇明,为自己的家乡贡献一份力量。”

谈起为何会加入此次志愿活动,志愿者黄正表示,作为医生子女,他们从小对医院有着很深的印象,父母是医生,这既是一件幸运的事同时也是一件“不幸”的事。“小时候与父母相处的时间极少,一个人吃饭,一个人睡觉,总不能理解他们的忙碌,现在有这样的机会可以靠近他们,我想和他们一起奋斗。”

丁培源介绍,未来,“医二代”志愿服务还将继续传承下去,医院也会定期为志愿服务队提供如急救知识、医疗志愿服务、病房陪伴、情绪疏导等多样化的培训和服务岗位。

“志愿服务的开展,不仅让孩子们在活动中感受到奉献和给予的快乐,更能锻炼他们的团队合作精神,非常有意义。”丁培源笑着说。

来源:上海崇明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