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开年王炸、火爆全国的动画片《中国奇谭》大家看了没?
我们在Made in China上最不自信的影视领域也站起来了!
此前我们可能在技法上落后,但从未停止过文化输出。你小时候看的《葫芦兄弟》、《黑猫警长》、《大闹天空》,它让全世界了解我们的文化和创造力。
正因为厚积薄发,消费市场关注的点正在改变。
少年们不再执着于《火影忍者》、《海贼王》,转而将目光投向国漫;观众不再只关注好莱坞大片,由国产电影组成的春节档的热度暴涨。
国外输入的产品被弱化,国产产品成为主流。这就是民族自信的标志。
但你说,中国在汽车上还是不自信,不然在汽车行业为何史无前例的让特斯拉在中国独资运营?给人家在政策上一路开绿灯,打得我们本土汽车产业有点难以招架。
这事,咱们就得细聊了。
没有鲶鱼,何来进步
展开全文
其实真实的情况是这样的。
我们走过了用市场换技术的时代,过去的合资品牌帮我们国家培养了一条非常优质且完整的产业链,特斯拉在中国建厂是奔着这一点来的。
降本增效是特斯拉的核心策略,整合一部分中国供应链可以把价格进一步压低。特斯拉一度通过这方面优势获得了大部分中国新能源汽车市场。
难道中国的电动车没有因为特斯拉这条鲶鱼有所进步?
前几年可以这么说……现在,众所周知已有所改变。小鹏、蔚来都是很好的例子,小鹏创始人曾经还怒怼马斯克,自动辅助驾驶研发和落地有口皆碑。蔚来在于它代表中国车企迈入了五十万以上的市场,铺设换电站、自研自动驾驶算法、不断迭代智能座舱软件、自研底盘控制软件等,和红旗一起打开了油车时代没有做的高端格局。
同理,中国车企正逐渐把关键技术掌握在自己手里。
(蔚来自研底盘域控制器)
特斯拉推动了汽车电气化革命和能源革命,而我们的自主品牌则更进一步。互联网思维让新势力直面用户的需求,自建充、换电网络革新服务体系,深耕自动驾驶技术掌握汽车发展的脉络。
请大牛进来促进发展。我国的自主品牌就是通过这种方式崛起的。
上汽也是个很好的例子。上汽大众桑塔纳是首款以合资方式生产的车型。后来上汽通过合资的方式组建了“三驾马车”:上汽大众、上汽通用、上汽通用五菱。
而主品牌端由荣威、MG、飞凡组建的“新三驾马车”,在各自不同领域正快速成长。2022年上汽自主品牌乘用车的总销量为83.9万台,较2021年增长3.8万台。
飞凡汽车是个新面孔,是上汽集团专门为中高端电动车市场设立的品牌,希望能与特斯拉掰掰手腕。
飞凡汽车于2021年10月30日成立。首款产品飞凡R7上市于2022年9月27日,11月便开始了交付工作。比起新势力造车,飞凡在传统制造、交付流程体系把控效率更高。相比于宝马丰田们的大象转身,飞凡以独立品牌方式运营,更能灵活掌控。
作为飞凡汽车的首款产品,飞凡R7上市首月销量即达到1501台,位居30级纯电SUV市场前十,刚刚过去的12月,再次以1523的交付数排行细分市场第四,上海地区更是位居同级产品交付第一名。侧面来看,这就是体系化能力的体现。
再举两个消费者切身关切的例子,关乎补能体验、辅助驾驶能力。
飞凡R7是同级首款采用车电分离的产品,这意味后续在补能网络的建设上还需要极高的投入。优势在于换电模式补能效率更高,同时可以依托电池租赁业务展开金融服务。
飞凡并没有在智能驾驶软件上采用性价比更高的供应商打包方案,而是软件完全自研,其组建了一支500+人的团队,成立了智驾数字中心,具备完整的智驾全栈研发和测试能力,成果是耗时900+天磨合出了一套全融合感知方案,这在业内是首创。另,自研和自研能力是两回事,大家看看最近隔壁理想发生的灵异事件就明白了。
对于这部分故事感兴趣的同学可以移步到我之前写过的文章深入了解
飞凡汽车是“用户导向”,所以他们抓住了用户的补能焦虑和对智能驾驶系统的不信任,这同样是体系力造就的自身差异化竞争力。
对线特斯拉
虽然是后来者,但是飞凡汽车从未畏惧挑战头部,直面硬刚特斯拉。“与其Why,不如飞凡R7”的营销动作,更是剑锋直指特斯拉Model Y。这,也需要有上面说的实力的支撑。
我们在这里从设计理念看,两款车的不同,以及R7是如何对标的。
有意思的是,两车造型确实有相似的风格,由于车身尺寸更大,飞凡R7看上去像是个“大号Model Y”。
当主机厂硬刚,用户更是头铁放飞想象。不久前,就有飞凡粉丝将特斯拉Model Y和飞凡R7做了“联名合作”,在社交平台上抛出了一组未来飞凡R7假想图,直言这才是真正的“大号Model Y”。
可以看出,整体造型顺应了特斯拉极简的感觉。不过他们保留了贯穿式日间行车灯和尾灯,保留了类似进气风道的设计,轮毂是复杂的造型而不是像特斯拉一样的涡扇,依旧是一体式三联屏。
即使粉丝在假想图中做了简化,我们能发现飞凡和特斯拉在设计上的差异,实车对比则更明显。
虽然二者都顺应了电动化在汽车造型设计上带来的改变,追求极简和一体化。但如果你深入研究,会发现在“极简”的语言下,竟会有着完全不一样的产品理念。
特斯拉讲得是效率和成本控制的故事(全球快速铺量,当年亨利福特T型车打法)。所有车都长得差不多,能省就省,能减则减。
而飞凡讲究用户需求。每个细分市场中的用户的需求都不同,比如飞凡R7锚定的30万级市场,用户对高级感和品质就有强烈的需求。飞凡的策略是把功能做到极简的同时,也注重好的体验感。
品牌理念最终都会反映在设计上。
特斯拉Model Y的设计非常简单,不做复杂的特征,像是一个理性的工业产品。这样做一方面能更好地适应全球市场审美,另一方面减少车身覆盖件能进一步优化成本。
不过多数人初见特斯拉的时候会不适应,总结起来就一个原因,他们在特斯拉的车上看不到“情绪”。
用户对于汽车的理解建立在燃油车进气格栅与车灯组成的“Face”所创造的图案。
这种“Face”可以通过巧妙的搭配表达情绪,比如马自达miata。
我们的大脑经过反复的视觉训练,看到移动的钢铁物体就去寻找它的眼睛和鼻孔来确认它是一辆车
同样没有传统意义上的进气格栅,但飞凡R7保留了类似燃油车的进气风道,X造型让视觉元素不再单一,凸显前脸的情绪特征。
贯穿式日间行车灯的“灯语”能进一步补偿情绪,同时承担起一部分车外交互的功能(如迎宾灯光)。
在细节处尝试用多种元素表达设计让飞凡R7看着没有那么强烈的“工业范儿”,反而是感性的,那么感性来源于哪?可以是科技感,也可以是差异化带来的个性。
为何细长的灯组造型能体现科技感?
原来汽车采用氙气灯或卤素灯,需要大体积的灯组才能提供足够的照明,LED灯则不需要,因此大灯体积变小,尾灯和日间行车灯变得细长。
实际上用户是通过这种造型语言感受到了背后技术的进步。
汽车设计的瓶颈在于趋同。汽车的体量没有发生巨大的改变,所以在任何时代里用曲面和线条勾勒造型都是主要设计手段。飞凡R7的设计师是怎么做出差异化的?他们效仿了建筑设计中的结构化设计,比如镂空和穿插。
这是飞凡R7在尾灯处体现镂空感的手法。
这里能看出设计师的小巧思,车顶的线条走势穿过后备厢盖一直延续至尾灯,营造出一种类似于拼插结构的感觉。
电动车让汽车设计变得更克制了,因为要充分考虑到风阻对续航里程的影响,所以车身比例上会更偏向于溜背(同时也考虑到了拓展空间的作用),能收进车内的机构就绝不外露,甚至采用低风阻涡扇造型的轮毂已经成了电动车的政治正确。大家处理问题的方式相同,所以同质化严重。
事实上追求个性的用户不在少数。在轮毂样式上,飞凡R7遵循着设计服务功能的第一原则,能够达成降低风阻的效果,但也做出了与涡扇样式的差异。
同样,飞凡R7和特斯拉Model Y在座舱的设计上的共通点是,他们都放弃了复杂的内饰设计,这样大家的视觉重心就会落在屏幕上,毕竟智能座舱的故事要从屏幕上展开。
虽然设计想法相同,但出发点不同。飞凡R7在做加法,三联屏满足用户多样的需求;特斯拉Model Y在做减法,所有信息汇集在一块屏幕上以实现最高的交互效率。
内饰风格,二者也大相径庭。
飞凡R7的座舱设计的细节更丰富,同时采用了多种材质和工艺。
我们再对比特斯拉Model Y的内饰,反差感明显……
在30万级的市场中,用户对于汽车内饰的豪华感仍有需求。飞凡R7崇尚less is more的设计理念,大面上看着简单,但细节上的处理足够精致。
飞凡R7依托上汽集团,拥有传统大厂的工艺与品控,整体质感更强。智舱用料足,皮质都是高级的Nappa真皮,“精装修”既视感;Model Y做工与整体质感一般,内饰也过于简洁,无仪表盘,无实体按键,相当于“毛坯房”。
Model Y所有功能集中在中控屏,车辆行驶中设置车载信息不太便捷和安全;飞凡R7的三联屏不止服务于驾驶者,副驾用户也能在上面得到丰富的娱乐体验。保留仪表屏顺应用户的驾驶习惯,AR-HUD可以让驾驶者更便捷的获取信息,功能更全面的方向盘控制系统更利于用户驾车时盲操。
智能座舱,其实在现在已经脱离了“配置”堆砌的时代了,一块大屏,三块大屏给不了用户惊喜。更注重场景体验。“双区独立影院”、“AR- HUD”,功能不是停留在“能用”、“配置更多”层面,还注重好用。
飞凡R7和奔驰EQS反映了一种新的内饰设计方向:用屏幕代替整个中控面板。
这时候屏幕的显示素质变得格外重要,素质过低的话就像用劣质材料装饰中控台,反而显得廉价。在这方面,飞凡R7的15.05英寸中控屏幕采用的是京东方AMOLED屏幕,10.25英寸仪表屏与12.3英寸副驾屏都采用了MiniLED技术。
下一个时代屏幕将会是座舱内最核心的元素。此前我们追求的是车机功能的多样性,但这方面已经出现了同质化趋势,能上的应用都上了,交互方式也锁定在了触控和语音。
接下来屏幕的显示素质将成为各家车企比拼的新战场。就像我们去电影院,原来3D显示是稀缺资源,后来各家影院都有了3D技术,现在就看谁能提供IMAX和巨幕了。
总结
特斯拉Model Y是一款面向市场的产品,而飞凡R7是一款面向用户的产品。
他们在产品理念上的差异极大地反映在了设计上,就像是汉堡和中华料理。
汉堡很难做出溢价,钻研它的口味对拓宽市场的帮助甚微。店家要做的是尽可能地控制成本,让制造流程化,最终变成街上随处可见的肯德基和麦当劳。
中华料理的精髓在于抓住用户需求的差异来发展饮食文化,例如“南甜北咸”、“南米北面”。
飞凡R7与特斯拉Model Y强力对线无论成败,我们都希望这个品牌始终站立在那里。
两车的对线有如斯大林格勒的巴甫洛夫大楼,它就有象征意义。
总有一天网友不再说飞凡R7是大号的Model Y,而是Model Y是小号的飞凡R7。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