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绥抗日英烈之群体阵亡烈士(10)-甄家庄战斗阵亡烈士_敌人_兴县_家庄

甄家庄战斗示意图

1943年9月,日军独立混成第3旅团及第59旅团向晋西北抗日根据地保德、兴县、临县地区进行秋季“扫荡”。“扫荡”临县的第59旅团之第82、83两个大队遭到不断打击袭击后,返回汾阳等据点。10月5日,日军第59旅团第85大队400余人及伪军100余人,又从临县白文镇据点出发,奔袭兴县赵家川口、黑峪口,向黄河河防进攻,我决定集中军区特务团、21团、36团和从冀中军区调来的17、26、29团等部,用伏击、袭击、包围等手段歼灭之。遭到我八路军打击的日军第85大队由赵家川口向康宁镇方向撤退,但敌人进到吕家湾之后,又分为两路,其主力翻山越岭奔向小善畔,只派百余人沿大道向冯家庄、大善村前进。因此敌人主力没有进入我伏击圈,却在小善畔一带高地上,与我担负警戒的3个连打响了。 战斗一开始就非常激烈,敌人集中兵力与火力向我警戒阵地猛烈攻击。我们的3个连,在敌众我寡的情况下,奋勇抗击。排长高歧同志手榴弹打光之后,率领战士用刺刀同敌人展开了肉搏,光他一个人,就接连刺死敌人数名。机枪射手孟献斌勇敢沉着,枪口指向哪里,哪里的敌人便应声而倒。战士们边打边互相鼓励:“兄弟部队马上就会把敌人包围起来,不能让敌人跑掉! ”天明后,我担任警戒的3个连,在给了敌人很大杀伤后,主动撤出了阵地。

甄家庄歼灭战小善畔战斗遗址

展开全文

敌人占领了我警戒阵地,继续向大善村、小善村方向前进。在大小善村又被36团、17团、26团等部包围。敌多次冲击,均被打退。敌就在小善畔东北高地构筑工事固守,有敌机5架前来助战。下午,东方传来了“嗡嗡”的马达声。不一会,5架敌机,向我7连阵地投掷炸弹。一霎时,阵地上烟尘迷眼,对面不见人。7连指战员已估计到敌人一定会在飞机掩护下向我进攻,迅速做好了各种战斗准备。当敌人前进到距我前沿30米左右,遭到我正面部队的火力杀伤时,第2梯队的部队乘机从翼侧向敌反冲击。敌人见势不利,立刻后退。第2次攻击又被打下去了。

恼羞成怒的敌人,稍作整顿以后,又集中大量的火力与兵力,发动了第3次攻击。战斗更加激烈。我们的工事被摧毁了,阵地在燃烧。有的同志的衣服被火烧着了,有的身上烧起了血泡,有些同志负了伤,但他们仍坚决不下火线。在战斗最紧张的时刻,7连指导员程德新同志指挥部队与敌人搏斗时,英勇牺牲了。“为指导员报仇”的口号,立刻响遍了整个阵地。青年班长王先芳同志负了重伤,连长要他下去,他说:“只要我有一口气,就决不离开。”敌人又冲上来,他鼓起最后的力量,扔出了最后一颗手榴弹,也牺牲了。在战士们的英勇抗击下,敌人连续5次攻击全遭到了失败,夺路逃跑的梦想已破灭,最后只得退守小善畔东北高地。

6日,军区以游击队和民兵在大善畔至康宁镇沿途设伏,以主力一部进至康宁以南的花子村,准备在日军南逃时阻击。6日晚,敌在山头焚烧尸体,晚间突围向南退却,沿途在曹家坡、康宁等处不断遭到游击队事先埋设的地雷轰击和预伏部队阻击,死伤惨重逃。次晨至花子村又被我追击部队和民兵夹击,敌抢占山头顽抗,7日,敌人在花子村又陷入包围。八路军连续发起攻击,5架飞机来实施轰炸增援,我军不顾日机轰炸,继续坚持进攻。敌支持不住,东撤至甄家庄附近,复遭我军阻击,进退无路,被围困于村南前山上整整3天,日机轮番轰炸仍无济于事,夜晚几经突围均未得逞。敌伤亡过半,又在山上焚烧尸体,其伤员除尉官以上者尽被烧掉,嚎淘之声惨不忍听,在敌周围数里内均有焚烧尸体之臭味。至10日晚午夜轻装向东突围,八路军紧追不舍,300多残敌在郑家岔又中伏击。敌拼命前冲数次未果,溃不成军,钻沟爬山各自逃命,大多被我分兵追杀。天亮时又有3架日机前来掩护接应,仅百余人逃回岚县王狮、赤尖岭据点。

甄家庄战斗阵亡烈士墓(晋绥烈士陵园)

这次战斗进行了7天7夜,共歼日军700余人,伪军100余人,缴获重机枪2挺、轻机枪15挺、长短枪200余支、子弹3万余发,是对日伪军的又一次歼灭性打击。创造了用步枪歼灭陆空军配合之敌的战例。我军伤亡216人,内有警备营组织干事齐章、教导队政治指导员吴国华、17团副连长赵金正、26团政治指导员高玉楷、29团副政治指导员安长年5名连级干部。留下姓名的仅有王先芳(班长)、张从起(雄县)、李占领(饶阳)、位顺中、张小胡、信栓计、贾振德、贾领申、李双进、贾麦喜、崔新景、崔车长、杨孟林、(无极),路振林、卞双月(蒿城),车常年(蠡县),刘保成(清苑)、贺双柱(岢岚)、刘发起、贺炮炕、康迎喜、康柱才、胡秉成、马根保、白侯补、张振兴、李栓桃(兴县)等20余名八路军战士。

在甄家庄歼灭战中牺牲的晋绥军区警备营组织干事齐章烈士墓(晋绥烈士陵园)

在甄家庄歼灭战中牺牲的26团指导员 高玉楷烈士墓(晋绥烈士陵园)

位于兴县甄家庄村的甄家庄歼灭战纪念碑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