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汉荣【名家散文】 水边的孔子_孔子_水边_散文

水边的孔子

作者 | 李汉荣

孔子说:“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这是孔子站在奔流的水边说的话。我想象中的孔子总爱站在水边沉思,话不是太多,偶尔说一句,也是极简短的。他不愿在流水面前插嘴。他觉得流水已经说出了天地的大奥秘。如这流水一样,万物都在一一呈现又一一流逝,汇成浩瀚渺远的“过去”。人生,就是与永恒打一次照面,交换一个手势,在流水里投去尽可能完美的倒影,并为之动容和惊喜。“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这句话是哲学也是诗,包含了孔子对苍茫宇宙的浩叹和对短暂人生的留恋,也隐隐透出一种浩大的悲剧意识。孔子没有展开对宇宙和生命的终极思辨,因为他有太多的对人间事务的关怀。面对飞逝的流水,孔子更执着岸上的人生,没有彼岸,对此岸的诗意感动就是彼岸。孔子的哲学是这般朴素亲切,这大约是他总在水边。

沉思的缘故。流水打湿他的语言,拓宽了他的思路,所以,孔子的深刻是水的深刻,谁都可以盛一勺带进自己的生活,谁也不能穷尽水的渊源,更多的时候只能倾听并接受他亲切的渗透。现在的哲学家们、学者们,大多是些孜孜不倦的书虫,几平方米的书斋成了他们的宇宙,语词的火焰炙烤着他们。我们经常能啃到油炸的概念和爆炒的原理,有时也能领到一盘凉拌的哲学,但很少能尝到那种鲜活的思想和朴素天真的生命体验。除了世界的变迁和文化日益被商业操作造成的窘境,是否还有一个原因:哲学家们远离了水,他们不在水边沉思或咏叹,他们是坐在沙发里工作、操作或写作。我多么想看见孔夫子,那个在水边随意坐着或站着,朴素地与我们说话的孔夫子。

展开全文

沉思的缘故。流水打湿他的语言,拓宽了他的思路,所以,孔子的深刻是水的深刻,谁都可以盛一勺带进自己的生活,谁也不能穷尽水的渊源,更多的时候只能倾听并接受他亲切的渗透。现在的哲学家们、学者们,大多是些孜孜不倦的书虫,几平方米的书斋成了他们的宇宙,语词的火焰炙烤着他们。我们经常能啃到油炸的概念和爆炒的原理,有时也能领到一盘凉拌的哲学,但很少能尝到那种鲜活的思想和朴素天真的生命体验。除了世界的变迁和文化日益被商业操作造成的窘境,是否还有一个原因:哲学家们远离了水,他们不在水边沉思或咏叹,他们是坐在沙发里工作、操作或写作。我多么想看见孔夫子,那个在水边随意坐着或站着,朴素地与我们说话的孔夫子。

孔子还说:“多识于草木鸟兽之名。”看来,孔子不仅爱在水边行走,也爱在原野上行走,露水打湿了他的裤腿,蟋蟀在他身边朗诵《诗经》里的句子,鸟盘旋在屋顶,忽又升上天宇,他的思绪也随之飞升,之后沉重地降落在烟火缭乱的人间。“蒹葭苍苍,白露为霜。”两千多年前那个白色的早晨,一直流传到今天。我想象,孔子一定从苍苍芦苇里走过,纵目万里霜天,他看见了秋水中的“伊人”,他看见了荒寂中的一缕情意,于是他吟咏:“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我想象中的孔子,总是走在水边,走在原野上,流水、泥土、草木的气息、禽鸟的声音时时溅满他的身体和思想。他在大地上行走,他与万物同行,万物也逼真地呈现了他的思绪。他把他的感动朴素地说出来,至今仍令我们感动和受教,这是孔子的魅力,这也是大地的魅力。

【作者简介】李汉荣,1958年生,著名诗人、散文家、中国作家协会会员。笔名牧童、林中河,陕西勉县人。多年来写作诗歌约3000余首,散文2000余篇,中短小说30余篇。在《人民文学》、《人民日报》、《诗刊》、《小说月报》、《青春》、《散文》、《散文百家》、《星星》等,及台湾的《创世纪》、《葡萄园》、《诗世界》、《联合报》副刊等海内外100多家报刊发表诗歌、散文、随笔、杂文、小说约2000多篇(首)。散文曾被《新华文摘》、《散文选刊》、《资料卡片》、《中学生课外阅读》、《中学生写作》、《中学语言教学辅导》等刊物转载数十篇,并连续入选中国作协创研部编选,长江文艺出版社出版的《1997年中国散文精选》,《1998年中国散文精选》以及《散文选刊》编选、漓江出版社出版的《1999年中国最佳散文选》、《2000年中国最佳散文选》、《2001年精短散文100篇》等全国性年度选本。其散文作品从1997年至今连续15年入选全国年度选本。作品《山中访友》被选入人教版课本六年级上。

《赤土岭文协》微信平台编辑委员会

总顾问:王蓬

顾问:(以姓氏笔画为序) 马俊惠 马强 王汉喜 李汉荣 李青石 李虎山 沙建国 姚骏骊 梁中效 黄建中 庞 桥 芦雅萍 杨西藏 赵万宏 刘国胜

艺术顾问:武妙华 龙怡珍 陈超 黄国梁 黎 智 史延年 李大庆 何宝安

总编:熊建华

副主编:伍宏贤 王 东

执行主编:胡彦琛

编委: 罗枫 张胜利 马艳 孙芬玲 屈树东 孙斌 毛鹏举 王会林 苏值 李艳 杨杨 胡丽岚 罗茹

本期审核:田也 责编:天辉 序号:2828

赤土岭文化交流协会官方微信公众号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