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忆陈伟南:跨越世纪的爱国人生_潮州_香港_的人

3月20日晚,香港潮属社团总会发布讣告称,该会创会主席陈伟南先生于2023年3月20日傍晚在香港港怡医院安详逝世,享年106岁。

有人在朋友圈这样写道:一位跨世纪的华侨华人社会代表性人物去世。

陈伟南。(陈利江摄)

“好仔力相”

1919年,陈伟南出生在广东潮安县沙溪镇一个务农家庭。父亲陈春圃对他要求很严格,不想让他早早帮手做生意赚钱,而是希望他能识字、读书。民国初年,沙溪镇各村纷纷把私塾改成学堂,沙溪村也办起了“时敏学堂”,陈伟南8岁就进了学堂读书。聪明又好学的他,以优良的成绩读完了高小。

当时,全县的中等学校仅有3所:金山中学、县立中学、省立第二师范(后改称为韩山师范学校)。这三所学校中,韩山师范学校费用最低,当地有“金中阿爷,县中间舍,韩师企食”之说,为了省钱,陈伟南选择读师范。1933年,他被学校录取。按学校规定,高小毕业、年龄在16岁以上才能报考,但陈伟南这年还不满15岁,应该是被破格录取了。

陈伟南在同班同学中年纪最小,很守规矩,跟谁都合得来,学习又勤奋,只是不爱多说话。课余,他最喜欢爬上山顶,坐在松树下看书,更爱静静地站在山巅,出神地俯瞰韩江上南来北往大小不一的船只。他为什么会喜欢看江上的船只?他在想什么?他自己从未说过,也不好臆断,但有一点是肯定的,他三年如一日在山上看的这部“无字书”,深深地影响了他后来半个多世纪的人生经历。曾经有个小小的趣闻,毕业时曾有一位同学半开玩笑半认真地对陈伟南说:“你是国字脸,将来一定发大财,千万别忘了老同学呀!”陈伟南笑着点点头,嗯了两声。

1936年夏,陈伟南毕业了,按照父亲的安排,回家帮父亲挑起了养家的担子。当时大哥眼睛不好,弟弟年纪又小,孝顺的他暂时把自己的理想收藏起来,跟在父亲身后,卖生柑、扒猪粪、种水稻、帮人理财目,样样能干,件件在行。这样过了半年多,1937年春节过后,当他再次想起在学校山上看到的韩江上那一幕幕南来北往的船只的情形时,他想走出去闯天下的念头,再也搁不住了。

展开全文

少年陈伟南。

好不容易征得父亲的同意,拿着家里卖了一担谷子得来的5块大洋,陈伟南从汕头港出发,乘船到香港,投奔他在香港经营转口贸易的姐夫。脑子灵活、手脚勤快的他很快就赢得了姐夫的赏识,把进货出货、接待客户的事情都交给他办,1941年,他和姐夫的妹妹林碧婵结婚。成家,也意味着他在香港终于立稳了脚跟。

1942年,日军入侵潮安,陈伟南的父亲因为受到日军的威吓,精神受创,失去了劳动力。他一听到消息,马上放下手头的生意,回到沙溪,又开始种田,操持家业。回家的第二年是潮汕历史上相当凄苦的饥荒之年,潮汕地区至今流传一句俗语“卅二年顾胶(自)己”便是当年的写照。亏得有陈伟南的勤劳操持,一大家子才安然度过饥荒。直到1946年家庭安稳,他才再度赴港工作。

潮州有一句俗语“好仔力相”,用来形容一个人聪明有头脑且刻苦耐劳,这个词用在陈伟南身上是再恰当不过了。一边是日军侵扰,人身安全朝不保夕;一边是大饥荒之年,遍野哀鸿。只有了解这段历史,才能理解陈伟南身上既贤且孝的优秀品格。

“精明哙扣算”

潮州人形容一个商人善于经营,会用一句俗语“精明哙扣算”。这句话也可以用来形容陈伟南。

1941年,日军侵占香港,内外交通断绝,经济一派萧条。陈伟南却认定只要香港人没有跑光,没有被杀绝,就要吃饭,要穿衣,要日用。大生意做不成,小生意总可以做,于是,他靠着节衣缩食积攒下来的一点钱,每天挑着一担担从大商家批发来的杂粮,到香港德辅道西的昌隆竹器店后门口摆卖,店主人观察他一段时间后,见他诚实厚道又精于商务,竟然主动提出和他合伙做买卖,“我出钱,赚了钱,你一半我一半”。

凭着一股闯劲到香江的陈伟南,逐渐积累了经验,也有了自信,至此奠定了他以勤立业、以诚创业的经商理念。而商人的精明和审时度势,又帮助他准确判断和抓住机遇。二战结束后,陈伟南敏锐地感到,战后经济复苏,市场上对橡胶、粮油的需求一定很大。于是,他和一位新加坡商人合作,创办了星洲胶业公司,代理销售马来西亚、新加坡的橡胶。当时生意虽然不错,但苦于资金不够,无法扩大销量。为了让现金快速流动起来,陈伟南想出一个办法,货一出手就把钱立刻清还货主,即使自己饿肚子也绝不拖欠。这一招果然见效,货主不仅对星洲胶业的信用越来越信任,而且认为公司一定实力雄厚,才会从不拖欠货款,因此,公司的供货源源不断,规模越来越大。后来,陈伟南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曾谈到自己的经营理念:“我有一万块钱就做一万块钱的生意,就算输了也就自己的一万块钱,不欠别人的钱,就不会有什么大的困难。”稳健的经营策略,把风险控制在最低,这正是他“哙扣算”的地方。

橡胶生意稳定后,陈伟南又看到香港毕竟是个岛城,对橡胶的需求有限,于是,他又创办了星洲贸易有限公司,主要经销粮油食品,总代理荷兰的风车生粉、粟粉销售。

新中国成立后,陈伟南心潮澎湃,想为国家做些什么。他看准时机,输入内地急需物资,运出内地需要出口的货物。1952年,他在澳门创办星华贸易有限公司,经销中国粮油、土产、副食品,公司不断壮大。60年代,他又看准香港政府扶持发展本地禽畜饲养业的机会,敏锐地感到饲养业的发展必将为饲料业带来无限商机,于是毅然决定投资饲料业。1964年,他创办了屏山企业有限公司,看中新界元朗是当时香港所有禽畜场的所在地,而且地价非常便宜,投资在新界元朗兴建占地6万多平方英尺的屏山饲料厂,1965年建成正式投产。陈伟南抱着“不怕辛苦,只求成功”的宗旨,事无大小,样样亲力亲为,中午一点从港岛开车出发,往往要到黄昏时分才到达元朗。随着香港饲养业越来越兴旺,对饲料的需求量越来越大,屏山饲料厂的规模也随之不断扩大,陈伟南的声望也越来越高。1970年,在他的倡议、发动、组织下,成立了香港粟米饲料进口商会,会员50多家,一致推举陈伟南任主席,年年连选连任。

1985年,屏山企业有限公司开始拓展中国内地业务,先在广州合资创办穗屏企业有限公司,兴建大型现代化饲料厂。然后以穗屏的名义不断扩大投资,投资地点遍布河南、四川、江苏、山东、湖南、江西等地,深耕饲料产业。陈伟南也被港人称誉为“饲料大王”,成为港澳工商界的佼佼者。

“善举懿行”

在家乡潮州,陈伟南以热心慈善的华侨身份而广为人知。一如其同乡、著名汉学大师饶宗颐所言:“善举懿行,不胜枚举,高德所至,有口皆碑。”

陈伟南先生(右)与饶宗颐教授。(陈利江摄于2010)

1984年,在家乡捐建沙二小学,这是陈伟南造福乡梓的第一次捐赠;随后他又陆续投资捐建潮安宝山中学、沙溪卫生院、沙二幼儿园、韩山师院多个项目,在饶宗颐学术馆、广济桥维修工程、潮安县人民医院、潮州市体育馆等工程上,他也常常出钱出力。

在香港,很多企业家都是潮州人,比如大名鼎鼎的李嘉诚、纺织大王林百欣、钟表大王庄静庵、地产大亨刘銮雄、玩具大王蔡志明等。作为潮商在香港的领袖人物,被李嘉诚亲切地称为“大哥哥”,陈伟南积极团结潮州老乡,不仅为他们排忧解难,还推动潮州商人回内地投资建设。而他自己也是一马当先,单单是畜牧业在内地的投资,就达3亿多元。

香港赚钱做企业,潮汕捐钱做慈善。

陈伟南的大部分捐赠都是用在教育上。1984年,在沙二小学的落成仪式上,他动情地说:“我年轻时候远离家乡,奋斗香江几十年。月是故乡明,人是故乡亲,常思利人利国,教育才是万年根基,根深才能叶茂,而普及农村教育,尤为整个教育之基础。振兴教育,才能振兴中华。”

陈伟南与宝山中学学生们合影(2011)。(陈利江摄)

南京紫金山天文台曾经把一颗小行星的名字命名为“陈伟南星”,他因而被潮州老乡亲切地称为“天顶有星”的人。现在,这个“天顶有星”的人去到了天堂。而在他的家乡潮州,2020年12月10日建成一座陈伟南文化馆,每天都有来自不同地方的人慕名前来参观,在展厅的中央是一幅他的头像,旁边还印着他说的这句话:助人以财,价值有限;助人以良言、以善计,使人行之,终身受用,价值无比。

陈伟南访谈:

“做公益是一件简单的事情”

《潮州日报》记者曾对陈伟南进行了访谈,在对话中,陈伟南先生谈了他自己在事业有成之后投身公益的种种感受和思考。

奉献不论钱多钱少

潮州日报:最初是什么想法让您在事业有成后转身投入公益事业的?

陈伟南:我小时候不懂什么是“租界”,大人告诉我,就像在家里划一块地方给外人使用。我追问“怎么能这样”?大人又告诉我,我们国家弱,没办法。我年轻时,离开家乡外出打拼,当时的外国人是把中国人视为“三等公民”的,在上海租界还挂起“华人与狗不得入内”的牌子,种种事情,我看在眼里,心里那种爱国的情感就更强烈,那时一心希望祖国强大,我们这些在外的中国人就不会被看不起。所以,那时就想,等有能力的时候,一定尽力帮助自己的国家强盛起来,让中国人也能扬眉吐气,就是这样的想法,才促使我在事业有成之后投身公益。今天看来,这个梦想没错,而且越来越近了。

潮州日报:现在是什么理念让您坚持在家乡公益事业上不断投入?

陈伟南:我想要帮助别人,如果仅仅送钱给需要帮助的人,钱总有用完的时候。“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所以这近30年来,我在公益投入上,对教育事业有比较大的倾斜。把更多的资金投在教育事业上,帮助人们学到谋生技能。只有国人有文化、有知识,才不会被外国人看不起。而且,国家的教育事业发展得好,科技发展起来,国力才会随之强盛。这是我从过去的经历中体会到的。现在事实也证明,我的选择是对的。

潮州日报:您怎么定义“奉献”?

陈伟南:有不少年轻人在网上给我留言,说他现在要努力打拼,赚到很多钱后再像我一样捐出来助人。但其实要我说,做公益事业并不是一定要拿出很多钱送给他人,不是只有富人才能做公益,普通人也可以。一个人需要帮助,我们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帮助他,这就是公益。奉献不一定需要金钱,即便需要,也无所谓钱多钱少。一个人没饭吃,我们送碗饭给他,一位老人过马路,我们去搀扶他,这些都是奉献。

财富应该发挥作用

潮州日报:您认为一个人拥有了财富之后,应该怎样处置他的财富?

陈伟南:如果辛辛苦苦赚了很多钱,却只是存在银行,不拿来为社会做贡献,那么这些财富也是没用的,跟他没钱时是一样的。就像搞科技研发,就应该是为了运用技术,如果有技术却只保留在书上而没有拿出来使用,跟没有这些技术是一样的,是不是?所以一个人积累了相当的财富之后,要懂得把财富拿出来回报社会,建设也好、帮助有需要的人也好,要奉献出来,财富才有意义。

有位知名人士说的几句话我一直印象深刻,他说:“权力是暂时的”,因为他总会退休的;“金钱是他人的”,因为钱生不带来死不带走,你存在银行里,也是那些向银行贷款的人在用;“身体是自己的”,这个很简单,就是健康很重要;“名誉是永久的”,你对社会有贡献,待人很好,所到之处人们就都敬重你。这几句话让我懂得怎样看待权力、怎样处理财富。

一直以来我也这么做,比如我资助很多学生上大学,他们因为是受助才有了读书机会,所以会更努力,现在这些人多数都事业很成功,我也很开心。

十几年前,我曾帮助一个孩子上大学。到了第二年的时候,他家里觉得不好意思再接受资助,想卖掉家里唯一一头牛筹集学费。牛是维持生活用的,我知道后就不同意,表示继续支持他。后来那孩子毕业成了教师,就能自食其力,还供他弟弟上学,现在两人都工作了,他们家庭就过得好起来了。我当时用了很少的钱,帮助到他们整个家庭,那些钱就是真正发挥了作用,你说这值不值得我高兴?

潮州日报:对于没有巨大财富的普通人,您觉得他们该怎么做?

陈伟南:财富的积累是一个艰难的过程,这个过程需要刻苦耐劳,所以,对于没有财富的穷人,应该“人穷志不穷”,努力奋斗。潮汕地区漂洋过海的华侨很多,大部分成功的人都是从打工开始的,而且成功的人毕竟只是少数,古话说“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这是做人的基本道理。

作为年轻人,吃苦耐劳是很重要的品德。特别是刚进社会的年轻人,就业时不能对钱斤斤计较。我知道现在毕业的人很多,就业很困难。但你必须看到事业的前途,有前途的职业就算目前回报不多,也要努力做下去。

年轻人奋斗要因时制宜

潮州日报:对于正在承受生活重压的年轻人,您有什么建议?

陈伟南:现代社会竞争大压力大,年轻人也抱怨。比如房价问题,现在很多年轻人还是认为没有房子就成不了家,可是房价那么高,跟他的收入根本不成比例。这个问题不只是内地才有,香港现在的年轻人也面临这个问题,他们也很彷徨。对于这种情况,我想年轻人应该“因时制宜”。

我刚到香港的时候,条件也很困难。那时在香港的进出口贸易商行做事,一个月赚10元,我耐住性子做了七八年。可后来遇到日本攻打香港,导致香港与外界隔绝,进出口做不了。但那时候我在街边做点小生意,反倒慢慢积累了财富。可没几年,家里父亲年老需要我照顾了,我又回到家乡,农村里做不了小生意。为了能生存,我种田、养猪,什么农活都干,也不会挨饿。这就证明一个人刻苦耐劳,因时制宜,就一定能生存。

我有个亲戚,一个月工资扣了社保只有几百块钱收入,怎么生存?他就利用工作之余的时间去做别的事,去帮人冲洗相片,收入就增加了。人就应该这样,不能坐以待毙,要学会变通,因时制宜,寻找机会,寻求突破。

父母不要溺爱孩子

潮州日报:比起您这一辈人,您感觉现在的年轻人抗压能力是不是弱了?

陈伟南:眼下的年轻人抗压能力的确不高。为什么这么说?第一,现在生活好了。我们小时候,无所谓“享受”,父母能做的,就是让孩子能吃得饱,无所谓零花钱,一年到头有双新鞋就高兴很久,其他的都顾不上。现在基本每个家庭一个“小皇帝”,要什么就给什么,非常溺爱。生出来要养,要供他读书,这是理所当然。可读书毕业了,还要给他找工作,工作安定了,要给他张罗成家……全程安排妥当。在我们那时候,这些事情都要靠自己面对、自己解决,所以我们那一辈的人很早就独立了。

还有,现在社会上一些“富二代”,这些孩子拿父母的金钱大肆挥霍,一点也不心疼父母挣钱时的辛苦,又没有学到赚钱的本事,我见多了这样的事,觉得这是很不好的行为。年轻人绝不能染上这种挥霍的恶习。刚走上社会,要做正经事,不走邪路。勤俭、努力是最起码的。明明一人吃饭两三个菜就够,非得点八九个菜摆满桌,就是暴殄天物。

所以我也认为,为人父母的不应该太溺爱孩子,也不要把所有财产都留给儿女,留够他们不挨饿,剩下的应该拿出来帮助社会有需要的人。

幸福的关键是“知足”

潮州日报:现代社会节奏加快,人们普遍感到生活压力大,有些人抱怨物质条件提高了,但幸福感却降低了。作为一位长者,您是如何看待“幸福”这两个字?

陈伟南:把幸福和金钱挂钩,我认为未必就是对的。幸福与金钱是两码事。一个人如果赚很多钱,然后花钱去享受,他也不一定能感到幸福。比如一个公司的总裁,他每天要思考很多经营管理的问题,甚至连休息的时间都没有,那么他未必是幸福的。我觉得幸福的关键在于“知足”,赚到钱能满足生活需要了,就要知足,要珍惜已经拥有的,这才会有幸福感。知足以后,再去努力发展,如果永远不知足,赚到再多的钱,也不会觉得幸福。而且,就算拥有很多钱,可如果不健康,生病了,同样也是不幸福。

待人要有宽容之心

潮州日报:在您90多年的人生经历中,您都如何对己与待人?对于年轻人的待人处事,您有什么建议?

陈伟南:人生在世,要想别人对你好,你必须先对别人好。如果有人对你不好,你还是对他好,那他总有一天会觉悟,发现自己不对,最后矛盾就能化解。而如果那个人对你不好,你以牙还牙,对他不好,那两人可能成为仇敌。

所以我常常对孩子说,凡事要学会包容,如果遇事就爆发出来,那事情就更加不可收拾。总之,对人应该有一种宽容的心。年轻人,火气总是比较盛的,但我是比较自律的,我年轻时,每天晚上入睡前都会反省,对自己一整天所做的事进行检讨,看看自己今天哪里做得不好,有没有待人不好,这样明天还可以改进。

没有健康一切免谈

(采访进行了近一个小时,考虑到老先生的年纪,我们不敢叨扰太久,没想到老人家精神极佳,谈兴未尽,主动与我们谈起身体健康的问题。)

陈伟南:我还想讲一讲健康的问题,没有健康,事业、幸福什么都不用谈了。

坚持早睡早起,注意饮食,坚持多运动,这是身体健康的重要秘诀。这么多年,我每天晚上10点前睡觉,早上5点前起床,每天都有锻炼身体。对身体不好的食物,比如煎炸的、辛辣食物我向来都不吃。像早餐,就只吃红薯、玉米这些食物。

良好的心态也是很重要的,我这个人很少发脾气,对一些烦心事经常一笑置之,这也是我保持身体健康的关键。20多年前,我公司有一名员工把公司40多万元货款给私吞了,我没有发怒,也没追究。我觉得,钱没了就没了,打他骂他钱也拿不回来。总之,保持良好的心态,以爱心对人,人才会健康长寿,生活才会过得好。

陈伟南语录

●几十年来我用我的座右铭做人生的导航:事业的成功在于努力,人生的价值在于奉献。我不管你身家多少,就看你对社会奉献多还是少,人生的价值应该体现在此。你有很多钱,不拿出来奉献,那跟你没有钱就没区别。

●一个青年,他有心向学,如果因为交不起学费放弃了,这是社会国家的损失,因为青年是国家未来的希望。我作为老一辈人,能支持的我都会尽力支持。人生都会有很多挫折,年轻人可能遇到失败会陷入彷徨,会自暴自弃,我也很愿意与他们座谈,给他们指导。

●做公益是一件简单的事情。一个人,谋生当然是第一位,能生存之后,有能力就要投身公益事业。如果在有能力的情况下,不去做公益,我觉得那是违背人生价值的。

新快报记者 王春燕 整理

编辑:韩冬

校对:吴习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