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路是青岛最早的马路之一,这条道路不算长,却阅尽了青岛城市的百年流光。百年的路德公寓写下了湖北路历史的扉页,道路向西延展,座座历史建筑沿街散落。当湖北路与中山路相遇,静谧与喧嚣相拥,一座带有塔楼的德式建筑为湖北路画上了结束的注脚,这就是湖北路17号——青岛水兵俱乐部旧址。当然,不少老青岛更愿意称它为“水师饭店”。
图源:1907光影俱乐部
将历史的时针回拨到20世纪初,这座淡色建筑曾是青岛城市的地理坐标,更是文化的制高点,青岛最早的礼堂与电影院就位于此。2016年,经中国电影家协会、中国电影博物馆专家实地考察,确定青岛水兵俱乐部是中国现存最早的、用于商业电影放映的历史建筑。
2022年11月22日,国家文物局发布的《文物建筑保护利用案例解读》中,青岛水兵俱乐部旧址成为山东省唯一入选的优秀案例,并在发布会上进行了案例解读。
流光百年,这座让青岛与电影结缘的建筑仍在记录着岛城发展的点滴。它为青岛注入了光影的灵魂,让百年青岛依旧鲜活,永不褪色。
记忆的坐标
电影作为日常大众娱乐的重要项目,其诞生至今不过百余年。
19世纪末,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人类不断尝试将影像留存下来。欧洲人相继拍摄了《奔马》《朗德海花园》等几部只有数秒的画面,这被看作是电影摄制的发端。
1895年12月18日,巴黎卡普辛路14号大咖啡馆的地下室内。卢米埃尔兄弟在幕布上播放了一段黑白画面——《工厂的大门》。
画面中,穿戴各异的人们从工厂大门中走出,有穿着长裙的女士,也有推着自行车的男人。人们离开工厂后,大门被门卫关闭。
这一场景内容简单,却着实震撼到了在场的观众,这一天也普遍被看作近代电影艺术诞生的日子。此后几年,摄影技术在欧洲快速发展,人类正式进入到有影像记录的时代。
1897年11月,德国借口曹州教案出兵胶州湾。腐化的清政府在次年同德国签署《胶澳租借协定》,德国强租胶州湾。
展开全文
1898年10月18日,青岛水兵俱乐部正式立项。该工程由塞尔贝格—施吕特公司负责建设,于1899年开始设计,1901年破土动工。
刘栋 摄
经过一年的建设,俱乐部大楼在1902年初落成,并于当年5月2日开放营业。德国基尔市海员之家股份有限责任公司负责运营。
高耸的塔楼、淡雅的外墙、木柱结构的外廊,这座砖木结构的建筑呈现出典型的德式新文艺复兴建筑风格。
建筑地上三层,地下一层。除了德式建筑的异域风情,大窑沟烧制的牛舌红瓦覆盖在建筑顶部的四面斜坡上,半地下部分全部以崂山产出的红花岗岩砌筑而成,为这座近代建筑标注了明显的青岛标签。
在20世纪初的青岛,栈桥是进出城市的交通枢纽。无论是初见青岛还是与这座城市作别,湖北路上水兵俱乐部高高的塔楼总会让人难以忘怀。
俱乐部建筑面积达4500平方米,最重要的莫过于能容纳600人的中央大厅。早期的电影播放就在此进行,二楼采用回廊式设置,设有三面坐席。
除了中央大厅,俱乐部内还有40余个大小不一的房间,用作台球室、演奏室、桥牌室等,让水兵俱乐部成为青岛历史上最早的文娱综合体。
在德文表述中这座建筑被称为Seemannshaus,即水兵活动中心或水兵之家。在20世纪初德国人出版的《青岛及周边导游手册》上,这里被翻译为“水士饭店”。但中文译名传播过程中走了样,变成了融合中国古代海军文化的“水师饭店”。
风尚与流光
新中国成立后,水兵俱乐部先后作为多家机构驻地。1990年对部分老旧的建筑加以维修后,又租赁给一些商家使用。
2014年,这座记载着青岛与电影之缘的百年老楼开启了保护修复工程。历经两年的施工,原有的塔楼、木制开放外廊得以恢复,青岛水兵俱乐部以1907光影俱乐部的新形象与世人见面。
图源:1907光影俱乐部
1907,是青岛与商业电影院线相约之年,崭新又古朴的俱乐部在修复完成当年,这里就被中国电影家协会认定为中国境内现存最早、用于商业电影播放的建筑。
作为青岛与商业电影结缘之地,1914年后水兵俱乐部就告别了电影放映,但电影文化已与青岛深深绑定。洪深、夏衍、胡蝶,《劫后桃花》《风云儿女》……这些让中国电影史愈发闪耀的编剧、演员与剧作都与青岛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
传承电影文化的青岛,灵山湾畔的文化产区进一步推动青岛乃至中国电影产业的发展。2017年,青岛这座闻名遐迩的影视之城,又添了一张光彩熠熠的新名片——世界“电影之都”。光影穿梭,一座百年老楼讲述着流光中的城市过去;指针穿梭,水兵俱乐部在续写着这座城市与电影文化的未来。
作者 |潘磊
青岛发布编辑 |孙丽荣
来源 |青岛早报
特别声明|本文由青岛发布制作,转载请注明出处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