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信心·走进百企丨一粒米背后的绿色科技_稻壳_盐碱地_阿城

从一颗水稻种子,到一碗香喷喷的米饭,中间至少经历十几道工序。即便如此,全身都是宝的水稻在这里续写“新传奇”,将“春种秋收”一季变成了真正的“四季收获”。让我们跟随新华网的脚步,一起去看看黑龙江春华秋实粮油有限公司是如何依靠科技打造绿色循环经济的。

“绿”

4月初的暖阳中,新华网一行驱车近50公里来到这家坐落在阿城经济开发区的企业。只见工人们在擦拭机器、施工人员爬上爬下在赶工程进度,准备迎接新一波生产高峰的到来。

这家公司副总经理栾东升介绍,企业成立于2016年12月13日,是一家集粮食收储、加工、销售、绿色科技循环型于一体的大型综合性企业,也是一家以绿色稻米种植、收购、加工、贸易为主的国家级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是全国放心粮油示范加工企业,具有哈尔滨市级储备粮存储资格。

在这里,关键词就是“绿色稻米”和“绿色科技循环”。在公司的日常运营中,“绿”字体现在方方面面。

展开全文

首先,在种植区域的选择上,企业的稻区大部分分布在三江平原、松嫩平原。这里开垦时间较晚,土壤肥沃,环境污染小,黑土腐殖质含量较高、微量元素居全国首位。

其次,在农药的使用上,严格按照国家颁布的《绿色食品农药使用标准》执行。同时积极使用生物农药和农家肥。

第三,在技术支持上,公司与哈尔滨工业大学能源科学与工程学院、哈尔滨工大华实环保科技有限公司、东北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研发团队合作,从稻壳中提取二氧化硅及其系列产品。相关产品广泛应用于工业、农业等多领域,真正实现了变废为宝、绿色环保,有效保护了生态环境。

“特”

走访中,除了“绿”字,看到听到最多的还有“特”字。这家公司依靠自有专利技术变废为宝、从稻壳中提取二氧化硅,拉长了产业链,发展了绿色循环经济,在提升产品附加值的同时,还保护了绿水青山。

稻壳是农业废弃物,在这里却成了“非常有用的原料”。黑龙江春华秋实农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董事长杨雨泽说,稻壳天然含有14%-18%的二氧化硅,它有非常独特的微观空间结构,公司的工艺就是把稻壳中的二氧化硅提取出来。从生产流程上说,稻壳经过我们预处理车间的处理,符合进入主设备的质量要求后,通过管道直接进到主设备进行生产。

“到目前为止,我们在阿城的工厂每天生产量十吨,如果按照300个工作日计算的话,每年有3000吨的二氧化硅产量、3万吨的酸性液体土壤改良剂的产量,再加上10万吨蒸汽的产量。产品主要销往大庆,用于盐碱地改造。同时,我们推进了在吉林的大安、镇赉,还有新疆喀什的盐碱地改造和土地治理项目。”杨雨泽说。

“二氧化硅在农业领域和工业领域都有广泛的应用,比如在农业领域,目前应用于盐碱地改造、中低产田的地力提升、黑土地的保护等。在工业领域,目前我们主要用于硅碳负极材料。”

据了解,经过五年测试,这家公司在盐碱地改造领域今年已经大面积展开,目前在黑龙江杜蒙的1万亩盐碱地改造示范项目,目前已经开始动工。

“火”

通过打绿色牌、走特色路,“春华秋实”在同类的稻米生产和加工企业中脱颖而出,大米制品和二氧化硅供不应求,正在扩大再生产。

截至目前,这家公司仅“秋实十月”大米一款,去年销售量达28万吨,已经走向全国各地的百姓餐桌。

“用稻壳生产二氧化硅,充分利用了植物自身的结构优势,它的附加值很高,每一吨稻壳的附加值提升2000元左右。这项专利技术目前已经实现了工业化生产。当前,一期3000吨的二氧化硅和土壤改良剂的产能已经无法满足市场需求,在阿城正在建设一座1万吨产能的新工厂,计划在盐碱地改造和土壤治理、中低产田地力提升等方面作出贡献。同时,用于锂电池的硅碳负极研发,我们已经走到世界前列,目前正在进行小型工业化的试生产。”杨雨泽说。

阿城经济开发区管委会主任吕彦龙说,为了助力“春华秋实”发展,管委会经常深入企业了解发展状况,为企业积极申请编制可研方案,为企业征收土地提供服务,助力企业发展壮大。

文字:颜秉光

视频:史峻诚

编辑:才 萌■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