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侯文学】侯中文艺_黄牛_水牛_很好

历史故事本文相关内容:文艺 文学 黄牛 水牛 很好

■杨始堃 / 图文

前说了侯中的几件事,本文拟说说侯中在文艺方面的一些情况。

按文艺的“定义”,它指的是文学和(表演)艺术,如写作,演戏,美术,书法,音乐等等。30年代百侯推行生活教育始,对于学生在这方面的培养,从小学到中学都非常重视。

音乐与美术

先说说文学方面,在我印象中,其一,侯中极力鼓励学生阅读经典的文学作品,无论古代的、现代的。侯中图书馆藏书甚丰,也有不少同学喜欢看书,且看后会写心得和彼此交流。其二,提倡写日记,做作文(我想当年杨应彬之所以会写“小先生游记”及后成为作家,可能与此有关系)。通过写作文,懂得起承转合、修词用语。记得有一次语文课上,李炽光先生点评黄良同学的一篇作文,说他很好地用了“惨绝人寰”这一成语,所以学生写,老师评阅,将很好地提高学生的文学修养。其三,语文课上,老师常要求同学朗读课文。是朗读,带着感情的读,不是念!不是和尚念经般的念。朗读使同学进入课文的意境,受到文学作品的感染和熏陶。其四,经常举行演讲,诗歌比赛等等。

因此,侯中学生拥有较好的文学素养,百侯产出的乡土文学丰厚,如本土的小故事,童话,童谣,诗文等,近年丘思穆的《客家话俗语摭拾》中便收集不少。其中许多便是侯中师生或校友创作并流传的。举个例:

《黄牛与水牛》

黄牛与水牛是两兄弟,都有点淘气,贪玩。有一天,兄弟俩瞒着母亲,偷偷地跑到河里去玩水,玩得高兴的不知已到吃饭时间。这时,母亲找来了,他们一见到母亲,即快快上岸着衫(牛皮),没看清楚拿到就穿,结果穿错了:原来的水牛穿了黄牛的成了黄牛,而原来的黄牛穿了水牛的成了水牛,原来的水牛个子较原来的黄牛小,所以穿了原来黄牛的衫成了黄牛后,松松垮垮的很舒服,相反而原来的黄牛穿了原来水牛的衫成了水牛,紧巴巴的不好受。从此现在的水牛见到现在的黄牛想换回来,总是说:“俺个!(我的)”,现在的黄牛感觉舒服,不肯,则说:“吾嘛!(不是)”。

小朋友,水牛、黄牛是这样叫吗?

这是我听幼儿园创办人,侯中校友杨茂轩先生讲的童话。水牛、黄牛的叫声“俺个!”“吾嘛!”只能与百侯的“阿姆话”谐音,所以此童话只能产自百侯。

展开全文

再说艺术,关于美术和戏剧,我在《百侯美术简史》和《舞台剧在百侯的兴衰史》文中已有叙述。在音乐方面,侯中设课程,由长于音乐的老师,如:一心,兆京两先生授课,

一心先生,侯南大门神人,善音乐,时代剧社的音乐组领头人。上音乐课时拿着一支指挥棒,细心纠正同学们唱歌中不准的发音(走调)。除音乐课,他还上生物课,我每天上学路过大门神,看到屋旁他家菜地上长得很好的瓜菜时,便会想到他的生物课。他的大儿子顺东是我同学,他在省广播电台当编辑。

兆京先生是一位很有音乐天赋的老师,不仅教他人作的歌曲,还教他自己作的。他创作的许多歌曲中,《梅河船夫曲》至今仍在传唱:

日头落山暗逼咧,伙计呀,拼命哪,爱拼命嘞,an pai ──

音乐成了许多人的爱好,如镜星,文昭,常添,运祥,韵镡等便常聚一起放歌留福井,学习演凑乐器的也不少,都说:千日二胡百日箫,三日扬琴ban ban biao(就打得很好的意思),记忆中常添便吹得一手好箫,还有通议太夫第的茂宗,钦发等人的二胡,椰胡,月琴,扬琴等合凑也印象深刻。

同乐会,或文艺晚会,更是师生展示艺术才华的最佳时机。有次晚会上,锡纪先生唱“茶馆小调”,焕章先生在河枢先生的京胡伴奏下唱京剧,以及他们一起跳交际舞,此情此景仿佛是发生在昨晚。

50年代初在侯中礼堂隆重演出《黄河大合唱》,奕煌唱“黄河颂”,碧娇唱“黄河怨”,

舞台布景

常添,韵镡唱“对口曲”…… 50年代后期,侯中兴起“汉剧热”,萧锦华,杨玉英,杨始标等汉剧爱好者在传承大埔汉剧方面进行了试探,都充分展现出活跃的侯中文艺盛况。

下乡宣传的文艺演出,是侯中文艺重要组成和一个方向,节目中除了歌舞,还常有我们自编的活报戏,或排演的短剧,如当年配合宣传婚姻法演出《小姑贤》,晋芳,小君,秀华,联壁的精彩表演便让宣传收到很好的效果。

在结束本文时,我想说一个感觉,这些年我看“百侯人文”上的【百侯文学】或【万川文学】,几乎见不到侯中在校师生的文作,既纳闷又有点不解,真希望今后能多多读到。

附记:

1. 以侯中、侯小师生为主体的时代剧社,在抗战期间曾收集全国流行的抗日歌曲编印成册,命名《战声》。解放后,杨茂轩先生曾将《战声》一册寄给音乐家吕骥,因《战声》中收集不少了他的作品。吕骥收到后曾给杨茂轩先生复一函,除表感谢外,还说好些歌曲他自己都忘了。可惜的是此信已找不到。

八、九十年代,杨振沐(河枢先生的儿子)致力收集曾在百侯传唱的歌曲,有厚厚的一大本,难能可贵,遗憾的是未能给予出版。这方面,杨文昭也做了大量工作,曾刻录有“怀旧歌曲”光盘。侯中80周年校庆时,杨杨开茂主编了《时代之光──百侯中学校园怀旧歌曲集》,从中也可窥见三、四十年代侯中文艺的一斑。

2. 据我所知,有杨开茂,杨文昭,杨运祥,杨美岭等许多校友至今仍爱唱,或视作为退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杨文昭,奔90的人了不仅能歌,还善舞,这就是歌舞的魅力,它给带来乐观和力量,益身心健康。

3. 华南文工团儿童团的团员回百侯时,带回了秧歌、金钱棒、腰鼓、蒙古,鄂伦族等舞,在侯中,侯小推开后,掀起了舞蹈热潮。

END

点击下方图片链接阅读 !

百侯文学

百侯旅游

百侯教育

致力于对中国历史文化古

镇百侯人文.民俗.文化.民

间传说.古建古迹.史料.等

研究.探讨和介绍!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