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纪实】津门网陈团结:西安-城墙内外_西安_摄影_秦腔

西安,是一座传统与时尚并行的城,站在城墙上可以看得更真切。数千年来,历史事件,被送进舞台;历史人物,被埋在地下;唯有古城,和依附它的文化与生活传统,不曾大变。

八百里秦川黄土飞扬,三千万人齐吼秦腔,

咥一碗黏面喜气洋洋,没有辣子嘟嘟囔囔。

这句顺口溜,描绘西安人的实在与大气,或许缺乏现代气息,但并不过时。著名作家贾平凹曾说“西安透出的一种气势,没有矫情虚浮,是冷的幽默,是对旧的生存状态的自审。西安的城墙,也有这样一种不过时的气势。”

有人说,看50年到上海,看500年到北京,看5000年到西安,这句话形容的是西安古老的历史。生活在有5000年文明史下的西安人,对于西安的感受与众不同。很多西安人都觉得,城墙是一种实实在在的依靠,难以割舍,虽然搬来搬去,都在城墙脚下。

1988年,我从陕西的乡下考学去江南求学,1992年毕业后来到古城西安,就生活在自强东路,从此与道北结缘,每天上下班,穿过二马路,在龙首南路,与自强路间两点一线,有时下班后顺着北门外护坡爬上铁路边,看夕阳西下,看千年古城墙;如今,从一个幼稚青年,已是人到中年,在这座有着漫长历史的都市里生活了整整30年;因为喜欢摄影,而每天穿梭于城市的角角落落,道北一带的自强路、童家巷、二马路、西闸口……,留在了胶片的记忆里。

30年,对于历史而言,也不过只是一瞬间,而对一个人来时,是生命的四分之一,我目睹了西安城墙内外日新月异的变化,那些凝结着历史沧桑的老城区老房子一天天消失,而钢筋水泥的楼房如雨后春笋般成长;现代文明的来临,惟有图像记录里可以寻找曾经消失的印记。

2004年8月28日,来自陕南的1600名拾棉工远赴新疆,在西安火车站上火车时,为了抢座位,女人们也是拼了----翻车窗爬上火车。

展开全文

2007年11月18日,给西安广仁寺的木雕千手观音运送进西安玉祥门,准备安放。

2009年9月30日,建国60大庆前夕,西安城墙西南角挂上了巨幅国旗,这也是唯一一次,为了寻找最佳的拍摄点,我爬了3个高楼。

2010年5月11日,生活在西安城下的西安人与这座城市息息相关,您瞧,随着婚纱、写真的时兴,古老的西安城墙也成了不少年轻人理想的取景之地。

2007年3月2日,西安城门洞下的算命者正在算命,旁边有不少围观者,曾一度算命成为迷信。

2007年3月21日,第五届中国秦腔艺术节在西安举办,开幕式就在西安城墙的南门瓮城举行,秦腔演员和市民分别坐在西安城墙的垛口上休息。

2007年3月11日,西安文化底蕴身后,周秦汉唐等13个朝代在此更替,西安人也以此为荣,老人练字也是这样。

2010年9月22日,随着西安大明宫的改造,一片棚户区变成了遗址公园,调皮的小孩爬上了“马背”。

2012年8月23日,西安火车站东边的太华路立交桥,是西安市的第一座立交桥,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立交桥也在反复变化,5年前车辆要在桥面上绕着圈行驶。2015年已这个窟窿经补上,变成了南北、东西直行。

2012年5月5日,西安环城公园里,跑酷少年在训练。

2013年8月21日,西安大明宫里的环卫工正在清理大明宫模型上的垃圾。

2013年8月21日,远眺仿古的大明宫的丹凤门与现代化的林立的高楼相映成辉。

2007年2月28日,西安都城隍庙里的老戏楼上在唱秦腔,如今城隍庙的已经修缮完毕,反而没有时光的沧桑之感。

2006年4月13日,城墙内外,厚重的灰色之下,成了大家休闲的理想之所,人们可以惬意遛鸟、锻炼、听曲、散步。

2004年11月27日,西安肖家村一个街头公用电话摊,那个时候下班后给家人亲友“煲电话”成为一道风景,经常电话一打个把小时很常见。

2009年8月5日,西安八仙宫。大人举着小孩在石碑上摸字祈福。

2010年12月24日,西安南门里,圣诞节之夜,年轻人聚在一起狂欢。

2010年7月9日,一位老先生走过排队的美女,有点“对面的女孩看过来”的意味。

2004年7月15日,西安八仙宫,道士们练习“天罡阵”。

2013年1月13日,西安南门外,“笑脸相迎”,巨幅的笑脸广告牌下,站着几名年轻人。

2013年7月17日,西安顺城巷,米老鼠、跳跳虎、小狮子等拽着尾巴过马路。

2010年9月9日,西安东二环,竖立的巨幅娃娃广告牌,恰巧娃娃张开的嘴巴贴在地面,有点“铁嘴钢牙”吃地砖的错觉。

西安环城公园里忒色锻炼者。

2005年4月16日,西安城墙下的秦腔自乐班。

2013年4月30日,西安大唐芙蓉园里的舞狮子表演。

2013年6月10日,一只装在笼子里的孔雀,等候出场表演。

2005年8月8日,一名外国人披红挂彩、骑着马,在举办一场传统的中式婚礼。

2015年1月15日,西安钟楼,雾霾中,一名秦腔花脸演员高高跃起。

2007年7月26日,丑角与旦角 秦腔四大名旦之一的齐爱云和四大丑角在一起。

2004年8月29日,西安小雁塔,来自俄罗斯的舞蹈艺人在小雁塔前挥手致意。

2010年12月12日,西安美院,动漫爱好者在拴马桩群里合影留念。

2004年,两名柔术艺人在小雁塔前表演。

点评:

西安城下 追寻时光的印记

文/谱庄(著名编辑)

电话那端的陈团结不紧不慢、不温不火,一张嘴先言明“不善言辞”。这个“托词”不算意外,意外的是他在邮件里竟然吆喝着去西安喝酒。大凡这种腼腆的男人,喝点小酒,状态就会迸发出来。他说自己习惯于躲在相机背后,孤独是常态,老实是优点,太老实是缺点,做事勤奋追求完美,有时认真到出力不讨好。表面上性格外向,骨子里却沉静内敛。不同的状态下,他会呈现不同的自己。在朋友和亲人的眼里,他执拗,甚至还有些古板。

陈团结出生于陕西礼泉县农村,父母是地道的农民,兄弟姐妹3人中他排行老大。

大学毕业后,他进了工厂。学机械专业的他一直想学摄影,但那时家穷没法实现。工作后,他一个月工资100多元,省吃俭用攒了500多,买了自己的第一台相机——海鸥102B胶片单反照相机。没曾想刚用半年,相机就丢了,这让他心疼得要命。没辙,只好继续攒钱,又花1000多元买了一台凤凰303K单反相机。

陈团结没有接受过系统的摄影专业学习,天赋加摸索,他开始拍得有模有样。在工厂,能拍会写使他很快脱颖而出,技术科、生产科、团委都抢着要他去,一时间成了大家看中的香饽饽。后来厂子不景气,裁员,陈团结权衡利弊,在报社兼职做起了文字记者,两年后改行职业摄影。他先后从业于几家报社,2003年正式进入华商报。面对若干年前这次艰难的选择,今天的陈团结似乎说得很轻松。他自知并且谦虚:“在文字记者里,我摄影玩得好;在摄影记者里,我文字还凑合。”

很多人选择照相机,而照相机选择的人却凤毛麟角。太多的偶然和必然,陈团结和摄影有了命运上的关联,人生的交汇让他如五谷找到了可以依偎植根的泥土,自然而平衡。“这个高速运转的单位锻炼了我。”陈团结在供职的《华商报》修行并磨练,用镜头看众生,又从镜头的另一端观照自己的内心。来自民间、来自土地,他的摄影天生和平凡、朴素有着共通的气场。民间一份子是他的个人立场,也是他关注记录民间的根基和落脚点,他的照片有着他不曾外露的人生底片。

新闻摄影之外,平实的图片故事是陈团结喜欢的一种影像叙述方式。他在深度介入中,找到了新闻摄影与纪实摄影的最佳契合点。他拍摄题材广泛,有即将消失的《老油坊》《黄河筏子客》《手工造纸》《最后的中国马帮》《老手艺人》,有年轻人时尚生活的《酒吧舞者》《外国艺人中国淘金》,也有传统民间生活的《关中细狗撵兔》《守望秦腔》《陕北道情》……每一次选题,他都会付出很多精力、较长时间,并且一定连带着他的深邃思考去做,那些被他珍视的荣誉和丰富的经验成为他最好的回报。“摄影于我已不仅仅是份职业,更应该是项坚实的事业。”

陈团结是个想做事的人,他所有的痛苦和不开心都源于摄影。他羡慕那些没有时间、资金困扰,自由拍摄的人。出门带相机是他的习惯,一年365天,不敢说天天拍照,350天总会保证。“城市街头是我在做选题空隙时的一种弥补”,在西安生活了20年,随手拍、刻意转也有10年多的陈团结,慢慢积累中,不但拥有了属于自己的个人记忆,岁月还一并将他的照片一起沉淀为这座城市的一本影集。抓拍生活也被生活抓拍,记录历史时也被历史记录——陈团结最希望看到的是:每一幅照片都有生命,瞬间延续为永恒,彼此镌刻下时光的印记。

属于独行客一类的陈团结不喜欢扎堆拍摄,他常是一个人慢慢转悠着去拍。“我更多关注的是人,是生活在这座城市中的人。即便是拍摄场景,我也希望其中有人。对于画面中有反差、有瞬间、有情感、有对比的一瞬,我都会毫不犹豫地按下快门。”他就这样,慢悠悠地在他热爱的这座城市里,暗藏激情,寻找着那些转瞬即逝的美好和闪亮,一往情深地陷落在自己的坚持与守望里。

如果你在西安,恰巧去城墙、书院门、碑林、北院门,如果碰到一个干净斯文、戴细黑边眼镜、手拿相机随时准备拍摄的人,那十有八九可能就是陈团结。

津门网作者 陈团结 中国摄影家协会会员,陕西省摄影家协会副主席,华商报资深记者。已出版《终南隐士》《终南访禅》《民间纪事》《山居的智慧》(合著)《陕西小吃小识录》(合著)等图文书。曾荣获首届陕西摄影奖、首届新浪年度致敬摄影师奖和第11届中国平遥国际摄影节优秀摄影师奖等;作品荣获第28届人民摄影金镜头金奖,在第13届、15届、16届、17届中国新闻奖摄影作品复评中分获银奖、铜奖。荣获陕西新闻奖一等奖2次,二三等奖20多次。作品受邀在法国、德国、比利时和奥地利等国家展出,多次参加平遥、大理、三门峡等国际摄影节摄展览。作品被中央档案馆、中国摄影博物馆、广州美术馆、徐肖冰侯波艺术馆等机构收藏。作品入选《摄影中国50年》《中国人本》《中国民间体育》《中国百姓故事》《百名摄影师聚焦中国》《向人民汇报》《保持记录》等画册;从事摄影20多年,坚持以人文视觉长期追踪拍摄《终南隐士》《抗战老兵》《守望秦腔》《乞丐之变》《失落家园》《最后的马帮》《老行当》等专题。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