荔枝之乡的富民兴村之道_荔枝_种植_高州

柏桥村的古荔枝树仍然年年结硕果。 受访者供图

荔红时节,果农采摘忙。 受访者供图

展开全文

位于柏桥村的“一馆一圃一址”。 李达 摄

依托成熟的物流链,柏桥荔枝卖向全国。伍惠麟 摄

年轻人纷纷返乡,助力家乡荔枝销售。 伍惠麟 摄

柏桥荔枝种植园内的“虚怀若谷”树龄约有800年。 伍惠麟 摄

千年老产业焕发新生机。 李达 摄

近日,“荔枝之乡”高州市根子镇柏桥村成为关注热点。

小荔枝如何卖出亿元富民产业?土特产怎样蝶变为线上线下热销爆款?是怎样的发展前景吸引一拨拨年轻人返乡当起新农人?小村庄如何靠着“一棵树”实现人均年收入超5万元?……

网友之问,正是乡村振兴发展必答之题。

广东全面推进实施“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破除城乡发展不平衡难题,归根结底就要让农村旺起来,农民富起来。

农村如何旺起来富起来?让我们一起解读柏桥村的奋斗故事,剖析“荔枝之乡”的富民兴村之道,寻找农村特色产业发展的最优方案。●邱茜

传承

每棵树都有一段“古”

“这棵树是以前这片荔园里产量最高、质量最优的一棵树。每年摘果都有廿四担之多,古时候一担就是100斤,也就是2400斤。所以村民干脆叫它廿四担,它已经超过800岁了。”古树守护人何树志,一边用手轻抚粗壮的树干,一边骄傲地向游人介绍。

“这里每一棵树都有一段‘古’。”何树志是高州市根子镇柏桥村的村民,他是一名荔枝果农,同时还是守护人。后来他又自发成为一名免费导游,天天“泡”在园子,为古树的健康把脉,也为四面八方来的客人介绍流传千年的故事。

何树志守护的荔园,是指位于高州市根子镇柏桥村的荔枝种植园,村中种植荔枝已有2000年的历史。这片荔枝园面积约80亩,成园于隋唐年间,园内有500年以上树龄的荔枝树39棵,其中1300年以上的9棵。这是目前全国面积最大、历史最悠久、保存最完好、古荔树最多、品种最齐全的荔园之一,被称为“活的荔枝博物馆”。

千百年来,古树与村庄携手历经风雨,如今一起蝶变迎新生。去年,这个荔枝种植园统一流转给一家国企进行统一管理,像何树志这样有经验、有技术的“土专家”被聘为古树专职守护者。

古荔树是文化的具象载体,承载着厚重的记忆。悠久的荔枝种植历史,由古至今孕育了别具一格的特色文化。

文化也成了高州荔枝产业的“金字招牌”。

“荔枝+定制”“荔枝+旅游”“荔枝+康养”“荔枝+文化”……高州每年围绕古老的荔枝文化举办系列荔枝营销活动,村子里每年接待游客超过100万人次,三月赏花叹蜜、五月游园品果,更是热闹非凡。

村子旺了,村中不仅卖鲜果,还不断延长产业链,荔枝加工产值超亿元。村民富了,村民人均年收入超5万元。这是古荔树对世代守护者的回馈。

文化是一座城市最深沉的力量。2021年,高州荔枝区域公用品牌价值就已突破百亿元,达122.2亿元。

转眼千年,芳华依旧。四月,天气温润。古荔枝树上的花儿已化为青色的小果,点缀在每一颗树上,享受着阳光雨露的滋养,预示着又一个丰收年即将到来。

蝶变

一个合作社打通产业链

一场春雨刚过,走进有着中国荔枝之乡之称的高州市根子镇,沿着荔乡公路一路前行,荔枝林漫山遍野。而柏桥村就位于这万亩连绵的荔枝林海中。

柏桥村地处北纬18-29度之间,这是我国荔枝主要分布区域,也是最优产区。柏桥村村民世代种植荔枝,至今已有2000年历史,村中荔枝种植面积达6800亩,占据了村子总面积的87%以上。

“我们这里世世代代、家家户户种植荔枝,可以说全村的兴衰就系在荔枝树上。”柏桥村党总支部书记何郁坦言,曾经荔枝这个古老的产业也是困扰村中发展的难题,“果子质量参差、收购商压价……家家户户各管各的、各卖各的,暴露不少问题,导致难以形成集群,产业发展不进反退。”

意识到这些问题的不仅是何郁,还有村中的种植大户、销售大户。

“2007年,我们决心要变。”根子柏桥龙眼荔枝专业合作社社长何达为回忆,2007年,在上级部门的指导下,村中决心把当时负责荔枝种植技术研究的柏桥荔枝研究会发展为龙眼荔枝专业合作社,注入村中技术骨干、种植大户、销售大户等力量,以合作社链接起荔枝生产、经营全链条。

就这样,柏桥村的荔枝产业发展有了主心骨,开始有组织地种荔枝、卖荔枝。

“一步一个脚印,遇到问题解决问题。”何达为坦言,在合作社刚成立的几年里,由于没有经验,大家只能摸着石头过河。凭着缺啥补啥的“笨”方法,逐步壮大合作社力量,担负起统筹村中荔枝生产销售的重任。

柏桥村荔枝龙眼合作社已经从最初研究荔枝种植技术的研究会,演变为集农产品生产、销售、加工、运输、贮藏以及其他相关业务于一体的国家农民合作示范社。

目前,合作社有社员59人,其中中高级管理技术人员7人。社长何达为更是从当初的返乡大学生成长为省乡村工匠农产品经营管理专业高级工程师。

合作社有紧凑型合作农户300多户、松散型合作农户2000多户、自有荔枝龙眼种植示范基地500多亩、社员种植面积5300多亩。建有占地1300多平方米的荔枝龙眼购销市场1个、保鲜冷库3个。

近几年,乘着省、市大力发展农村特色产业的东风,合作社迅速发展壮大。合作社与当地龙头企业高州市丰盛食品有限公司建立密切合作关系,村中形成“农业重点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农民”的现代产业发展模式,社员的荔枝龙眼实现“统一技术、统一加工、统一品牌、统一销售”四个统一。

杭州娃哈哈、北京同仁堂、“好想你”枣业……小村庄的荔枝龙眼成为全国多家知名厂家的密切合作伙伴,产品摆上全国1700多家门店。在华润万家、大润发等多个大型商超,柏桥荔枝龙眼相关产品的身影屡见不鲜,同时在北京、上海、南京、杭州等20多个大中城市的批发市场热销。

2022年,合作社组织和帮助销售荔枝鲜果2400多吨,桂圆肉300多吨,营业额达1320万元。

一业兴,则一村兴。如今的柏桥村也成了省级“一村一品”荔枝生产专业村,孵化出了国家级农业专业合作社1家、省级农业龙头企业1家,国家荔枝“一馆一圃一址”(国家荔枝种质资源圃、中国荔枝博览馆、中国荔枝产业大会会址)也落户该村。

归来

一个农创园留住年轻人

眼下,正是荔枝坐果的关键时期,再过月余柏桥荔枝即将领鲜上市。此时走进柏桥广场,你会发现这个农村广场的与众不同。数十间商铺围绕着中央广场而建,店内灯火通明,随便走进一家你都会发现,原来这不是村中的小卖部,而是一家家电商销售中心。

这里是柏桥村的农创园,一个开放式的青年创业园区。这里有数十间按照统一风格建设的沿街商铺,以极少的租金向返乡青年开放。“只要你回来我们提供平台、提供技术,园区内资源共享,几乎是零成本创业了。”农创园园长林常珍介绍,为了吸引更多青年人才返乡,助力特色产业发展,村中盘活资源建成了柏桥农创园。

农创园内“拎包”即可创业。返乡发展网络销售的青年可以选择先到成熟的电商中心跟班学习,有信心后再组建自己的团队干。“95”后新农人丁贯阳、丁贯洲两兄弟就是如此。

走进他们的电商中心,荔枝干、桂圆干、荔枝米酿、荔枝酒……货架上琳琅满目全是村中的“拳头”产品。另一侧,一张颜色鲜明的背景板、一张桌子、几组灯光就组成一个直播间。

“这是我们自家酿造的荔枝蜜,传统技艺,保留最原始的荔乡风味。”丁贯阳正坐在镜头前向网友推介自家产品,风趣活泼的丁贯洲偶尔还“飙”上两句家乡话,与网友互动,气氛热烈。

另一旁,弟弟丁贯洲正埋头设计今年荔枝鲜果的新包装。“520,我爱‘荔’,这个设计理念如何?”丁贯阳拿着设计初稿向林常珍请教。

丁贯阳、丁贯洲是双胞胎,2022年两兄弟同步在广州完成学业,正准备在省城大展拳脚。“农村电商大有可为。”家乡同学的一句话启发兄弟俩回到家乡开启了创业之路。“我读电子商务,弟弟读设计,我们分工合作。”就这样,两兄弟成了最佳拍档。

“这个农创园里有国家级的合作社,有省级龙头企业,我们还配套有冷链仓储物流和一级邮局,在这里大家可以资源共享、信息共享、渠道共享。”林常珍介绍,农创园不仅在经营成本上给予优惠,还有配套创业政策,助力返乡青年成才。

“有问题随时可以请教,缺什么设备一条微信就有人仗义相助。”丁贯阳说。农创园里活跃着许多像丁贯洲、丁贯阳这样的年轻人,大家互相帮助,资源共享,干事创业氛围浓。

完善的设施、优渥的创业支持、浓厚的氛围,让一拨又一拨的年轻人返乡,当起“新农人”,为当地荔枝产业加速发展注入青春力量。

“他们很有想法,尤其在一些新型销售手段的运用上,还有品牌打造上,为我们提供了不少新点子。”林常珍说,“他们高价从农户手中收购荔枝,然后运用新营销手段去赚大市场的利润,让果农跟着赚钱。”

在农创园的带动下,柏桥村广场日与夜有着不一样的光景。白天,这里是小村子链接全国乃至全球市场的电商中心;夜晚,这里是老人、小孩休闲娱乐的欢乐海洋。青年的回归让暮气沉沉的村子焕发活力,也让古老的荔枝产业焕发生机。

柏桥村的富民兴村之道,在于琢磨透了“土特产”三个字,让土特产变成大产业,这也是千年古荔历久弥新的“柏桥秘诀”。

出路

土特产纷纷走向产业化

走进高州市乡村振兴帮扶馆,货架上满满当当:分界碱水面、古丁黄沙番薯、新垌绿茶、深镇河口蕉芋粉、石板镇贺石大米……

这是一家专营高州特色农产品的半公益性门店。“近年来,大家都善于在品牌打造上下功夫,更加注重品牌形象。”店长袁先生说,近几年高州这些土特产纷纷开启产业化、品牌化发展之路,出品更稳定,品质更好,就连外包装也更好看,消费者更乐意为土特产埋单。

高州作为全国水果第一县、全省农业第一县,农业农村资源不胜枚举。世世代代勤劳的高州人,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发展特色产业。从种植到养殖,催生了一批又一批独具高州特色的土特产。

然而如同根子镇柏桥村的荔枝,这些产业也曾经历低估,甚至正在经历低谷。根子镇的荔枝、沙田镇的龙眼、分界镇的桂圆肉等,越来越多成功的经验告诉人们,产业化发展才是土特产的唯一出路。

“大家看,这是我们古丁黄沙红薯,长足120天,色泽鲜红、肉质金黄,入口即化。”日前,高州市古丁镇黄沙村的红薯进入了收获季。古丁镇党委书记陈增智化身网络主播,向全国人民推介这款高山红薯。

“年初,古丁梯田旅游景区被评为省级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点,大家干劲儿特别足!”陈增智说。在他身后是错落有致的梯田红薯基地,这边农户挥动锄头挖薯忙,那边网络拍客现场带货订单不断,处处一派丰收景象。

除了高山红薯,梯田原生态大米也是这个小村庄的“致富米”。“我们通过挖掘1.2公里长的梯田景观带,盘活原本产能不高的梯田,打造原生态高山大米、高山红薯品牌,助力特色产业发展和乡村振兴。”陈增智介绍,当地原生态大米卖出16.8元一市斤的好价钱,年产值超过500万元。

近两年来,高州的土特产玩起了新花样。各式各样的营销活动自3月开始一直持续至9月,热闹非凡。各镇、村为自家特色产业办起了文化节、推介会、摄影采风行、书画展、展销对接会……

高州拥有农业企业、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分别达100家、1558和4939家,其中省级农业龙头企业37家,四大农业经营主体与12万户农户建立密切利益联结关系。

从荔枝、龙眼、香蕉、黄皮、绿茶等传统产业,到澳洲坚果、三红蜜柚、滑皮金桔等新产业,一家家专业合作社、农业企业、新农人齐发力,为土特产穿“新衣”,破圈出走。越来越多的高州特色农产品走进人们的视野,一批批山沟沟里的蔬菜瓜果、粮油副食走出深山,走进广阔市场。

南塘镇高车村、石板镇灯笼坡村、长坡镇大石冲村、曹江镇帅堂村、根子镇浮山村……一批批美丽宜居的新乡村迅速崛起,农民生活甜上心头。

高州这些土特产在崛起

○分界镇桂圆肉

分界镇自20世纪40年代开始制作桂圆肉,改革开放后,分界人将本地的桂圆干、桂圆片肉作为一种商品大规模销往省内外,并从外地收购龙眼回当地加工再外销,形成桂圆加工生产、销售集散地雏形。

上世纪80年代,该镇南山村民发明了桂圆灯笼肉制作工艺,并在分界供销社收购站开设了第一家桂圆灯笼肉加工坊。新推出的灯笼肉色泽、形状、口感比传统的片肉好,广受消费者欢迎,市场价格好。因此其他人纷纷效仿学习,开炉加工,灯笼肉迅速取代片肉成为分界桂圆加工产品的主流。

目前,分界镇已发展成为中国桂圆加工第一镇。全镇有桂圆加工专业村63个、省级农业龙头企业3个、大型桂圆肉加工厂2个、专业合作社59家、桂圆肉加工专业户800多户,桂圆加工、交易期可持续10个月,顶峰期龙眼鲜果日交易量达500吨、年交易量达7万吨。桂圆肉(干)日交易量过百吨,年交易量约1.2万吨,交易额超12亿元。在这里国内外的龙眼汇聚,一年加工、交易不断档,桂圆香飘四季。每年该产业可带动3万多人临时就近就业。

繁荣的桂圆肉加工产业,还吸引集聚了包装制品、制冷、电商、物流等关联产业发展,与农产品种植、收购、加工、销售产业构成互为补充、促进的良好生态产业链。

○泗水镇北运菜

泗水镇位于高州市东南部,是典型的南亚热带季风季候,雨量充沛、雨热同季、土壤肥沃,素有“天然大棚”的美誉,适宜越冬蔬菜种植。

上世纪80年代开始,泗水镇大规模推广种植北运菜。截至2022年,泗水镇冬春两造北运菜种植面积2.8万亩,总产量近7万吨,总产值约1.8亿元,占全镇农业经济总产值59%,成为茂名市北运菜生产第一镇。

泗水镇蔬菜品种主要有青瓜、四季豆、尖椒、茄子、丝瓜、苦瓜等10多个,销售网点包括东北、华北、华东等地区20多个大中城市。另外,泗水镇北运菜生产种植坚持绿色生态病虫防治,大力推广农业绿色生态技术,所种蔬菜绿色无公害,甜脆可口,广受市场青睐。

每年冬菜上市,来自全国各地的大批客商就会到泗水镇设点收购。由于收购涉及代购、包装、运输等一系列服务,直接带动了区域内二三产业发展,饭馆、货运、冷冻、各种小汽车和客货车租赁业、场所租赁等都十分兴旺,出现了“一业兴,百业旺”局面。

据统计,截至2022年12月,泗水镇有大型家庭农场16家,农民专业合作社49家,农业龙头企业4家,国家名特优新农产品名录企业1家,专业种植户8252户。

○云潭镇番薯产业

番薯作为云潭镇农产品地理标志产品,经过多年的精心培育,品种由爆皮王扩展至鸡蛋黄、双皮红番薯、粉中王、紫薯、四季香、西瓜红、冰淇淋等多个品种,现已成为独具特色的土特产品,销往全国各地。

据了解,云潭镇现种植规模有1.5万亩,整个番薯产值占农业产业总产值超过30%,约有3000户农户从业。

云潭镇番薯产业的拳头产品“爆皮王”番薯,被当地人誉为“薯中之王”,并在2017年获评“广东十大名薯”。“爆皮王”番薯对气候环境条件要求严格,喜欢在山清水秀、无污染、气候适宜的半干湿沙泥地生长,是云潭镇垌头村正宗特产。据调查分析,垌头村黄泥沙壤土质含矿物质元素多、低氮,非常适宜“爆皮王”番薯生长,种出的番薯皮红、肉色金黄。煮熟后皮爆肉香,口感特好,淀粉含量高,入口清甜、又粉又香,是杂粮粗粮中最佳食品。

此外,云潭镇发挥科技特派员特长,与省农科院合作培育脱毒种苗,打造脱毒番薯种苗繁育基地,建设“广东省农业科学院作物研究所示范展示基地”,解决番薯种植难题。2022年成立了茂名数字链农产业联合体云潭服务中心,实现农业生产、经营、服务一体化,推动垌头番薯全产业链发展,带动农户全面增收。2022年累计销售番薯1400万斤,总产值4000多万元。

○新垌镇鸡心黄皮产业

新垌镇地处高州市东部,鸡心黄皮已有上千年的种植历史,是新垌传统特色名优水果,具有高产、稳产、易于种植等特点。核小味甜、肉脆汁多、无渣皮薄,属岭南优稀果品。

经过多年发展,新垌鸡心黄皮在茂名地区享有“三个最”:种植面积最大、产量最多、品质最好。目前,新垌镇鸡心黄皮种植面积已达万余亩,覆盖全镇20个村(居)委会。总产量超过6500吨,产值超过5000万元,已成为新垌镇发展农村经济,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特色支柱产业。

长流村作为新垌鸡心黄皮的主产区,总面积约1320亩,年产量600多吨,产值约500万元。种植黄皮较多的村民,鲜果年收入可达5万-10万元。此外,村中有30年以上的黄皮树约1000棵,40-50年的黄皮树约20棵,更有2棵树龄超80年,高龄黄皮树数量之多,树木保护之完好令人称奇。

近年来,新垌镇党委、政府将黄皮产业作为促进镇域经济发展的重要资源,切实提升市场站位和品牌定位,构建特色产业发展新格局。省乡村振兴驻镇帮镇扶村工作队进驻新垌镇后,深耕当地特色资源,推动确定“黄皮小镇”建设目标,正努力将新垌镇打造为茂名市“黄皮第一镇”。

○高州马贵氹仔鱼

高州马贵山多水裕,水产养殖以养鱼为主。当地的农民多数住在山岭间,因地制宜在屋边地头就山泉水流旁挖一口小窝(又叫“氹仔”)养鱼,便叫作“氹仔鱼”,品系为草鱼。

据了解,每个氹仔约10~20平方米,引高山原生态无污染泉水常年流入,建坝口源源排出,每平方米常年养草鱼5~10尾,用野草、木薯或番薯叶喂养。

氹仔鱼养殖历史可追溯到唐朝咸通年间(860一874年),现今的高州、信宜山区地界的农民在房前屋后挖塘蓄水养鱼和防火灾。后来发展到春雨积水时,村民买来皖鱼苗放入田里,使其活动松土改善土壤,待皖鱼长大把田中杂草连根吃掉,再种殖水稻,田里就不再长草,一举两得。

由于受地理环境条件所限,氹仔鱼饲养量不大,货源供不应求,所以价格一直坚挺,每市斤售价30元左右,是其它淡水鱼的4至5倍,成了当地农民水产养殖收入的主要来源,也是马贵镇水产养殖的一大品牌。

○古丁镇南药益智

古丁镇党委、政府坚持党建引领,发挥党员先锋带头作用,率先在龙马村引入南药益智种植项目,通过采用“合作社+基地+市场+农户”模式,打造益智种植示范点,发动社员种植益智,以点带面引导全镇农户扩大种植规模。

据统计,古丁镇全域14个行政村均已覆盖种植益智苗,益智种植规模达4000余亩,其中已达产益智林3500多亩,辐射带动龙马村约560户群众增收。

引入益智项目后,为确保益智苗栽得活、长得好、结硕果,古丁镇党委坚持科学栽培,常态化组织益智种植专业技术人员下乡,一方面为种植大户传授专业种植知识,在各村培养多名种植能手;另一方面通过走访益智林,实地为群众解答益智栽种问题,打通农技下乡服务最后一公里。在专业人员的指导下,各村种植户严格按照科学的种植要求,悉心做好灌溉排水、除草施肥、保果修枝等田间管理工作。2022年益智收成约160万斤,湿货收购均价为3.2元/斤,价格同比增长超过10%。

据介绍,古丁镇将以阳信高速公路建设为契机,着力打造古丁农特产仓储物流中心和乡村振兴展销馆等两个购销平台,为拓宽农产品销售渠道提供保障服务。

○大坡镇茶籽油产业

大坡镇位于高州东北部,全镇有山地面积27.8万亩、耕地面积2.4万亩,是典型的山区镇。大坡镇群众在百年前利用当地丰富的水力资源,依托云雾山脉之地的自然禀赋种起了油茶。

目前,全镇油茶种植面积达2.5万亩,涉及25个行政村,2022年茶油产量约80万斤。其中,集中连片种植较大面积的有贺亨、大榕、清湖、新田等村。镇内有茶油加工厂8家、油茶专业合作社3家,从事茶树种植农户2000多户。油茶产业是大坡名副其实的“大众产业”。

大坡镇把油茶产业发展与壮大村级集体经济紧密结合起来,由村党组织牵头,以“一村一品”“一村一店”为思路,一方面定期开展电商培训班和新农人培训班,另一方面吸引外出优秀人才返乡就业创业,把油茶产业发展为村集体增收的支柱产业。同时,结合产业帮扶政策,将油茶打造成大坡镇的标志性农业产品,发挥“大坡茶油”品牌效应。

○曹江镇淮山薯

曹江淮山薯,是广东省名特优新农产品区域公共品牌、粤西地区著名的农业名牌产品,其种植历史悠久,至今已有三百多年,在同类产品中以其肉色嫩白、质地坚实、外形笔直饱满、香味独特而著称。

多年来,曹江的农民总结出了淮山薯种植的三个经验窍门:一是大竹棚引蔓,充分利用光合作用;二是圆形洞穴引薯块,控制淮山薯生长路径;三是施足红土壤有机配方洞穴肥。

据了解,曹江淮山薯种植产业规模达2.55万亩,年产量达6.1万吨,年产值达4亿元,占镇农业总产值30%,农民亩产收入达15600多元。在曹江,从事淮山薯种植、购销、加工的农民有5000多人,淮山薯年产销量约6.1万吨。鲜淮山薯可加工成淮山片、淮山糕、淮山面等,年加工量约0.6万吨。

随着高凉墟的建设,曹江凭借优越的区位条件,加快各类要素聚集,这也为淮山薯等本地特色农业产业的发展提供了一个更好的平台。

目前,曹江镇与茂名市农业科技推广中心、华农大研究院合作拟建立曹江数字链农联合体,应用扦插繁殖技术快速提高淮山薯繁殖指数,同时对淮山薯脱硫技术进行科研攻关。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