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人大代表付庆梅:振兴产业 富民强村_韭菜_群众_产业

“存‘不同’,无太大‘差距’。”这是全国人大代表、黔西市雨朵镇党委书记付庆梅对未来农村与城市关系的憧憬,“农民富裕、农村美丽,相较于城市只是生产方式的差异,但生活质量和发展前景应无所差别。”农村和城市齐发展、共繁荣的未来图景时常浮现在付庆梅的脑海中。

全国人大代表、贵州黔西市雨朵镇党委书记付庆梅。受访者供图

产业振兴是实现梦想的第一步。在雨朵镇工作的第一天起,付庆梅从产业选择、示范引领到产销对接,从做给群众看、带着群众干到帮着群众赚,让雨朵镇的产业在“人无我有”中实现村民的创效增收,又从“人有我优”中打通农村持续发展的通道。

如今,雨朵镇的韭菜种植面积五年翻四倍,七年翻十倍,产业链条逐渐从一产向二产延伸;瓜果飘香,茶林绵延,牛羊茁壮,各色产业多点开花、拔节生长。在产业的支撑下,宜居宜业、和谐美好的乡村景象逐渐在雨朵镇得到映现。付庆梅继续谋划着:整合自然资源,做强特色产业,以产业生态化和生态产业化推进乡村振兴,真正实现农业富民,农业强村。

向外探索,产业链生财富

“两千亩不够!种植面积还得再扩大!”2020年,付庆梅任职雨朵镇党委书记时,全镇种植的韭菜近两千亩,韭菜产业风险小、效益高的成效已显现出来。规模化农业才能实现产业化发展,付庆梅说,为最大化发挥韭菜的产业效应,她决定进一步拓展韭菜的种植规模。

种多了有没有人要?多种了效益会提高么?为让群众放心种、开心种韭菜,付庆梅进行大量调研走访、座谈交流,梳理总结韭菜产业的空间和前景,心里有了底气。“北方人吃的面食里有韭菜,广东人吃海鲜、煲汤要就着韭菜,就连贵阳市场上的韭菜都供不应求,缺口很大!”她说。

巨大的市场需求摆在那里,生产能力亟需提升。通过采取“企业+合作社+种植大户+农户”运作模式,雨朵镇引进6收购家公司,形成覆盖13个村、社区的合作社,发展30余户种植大户,团结1200余户农户。同时,建起分拣工厂、冷库等配套设施,打造从种植、保存、加工到销售的完整路径。韭菜种植规模随之扩张到5千亩,产业生态逐步形成。

展开全文

付庆梅(左二)到大棚里查看圣女果长势情况。受访者供图

“看到市场、接了订单,企业不愁收了没处卖、群众不愁种了没处销,大家都放开了胆子种!”付庆梅说。为进一步拓展韭菜市场,雨朵镇抢抓东西部协作机遇,成功打入粤港澳大湾区菜篮子生产基地市场。在韭菜“产地直销”交易市场,产收季时每天发出30多万斤韭菜,一年能卖出3千多万斤。

经济发展看产业,产业发展看链条,付庆梅深知这一规律。按照“强链、补链、延链”思路,雨朵镇在2020年便开始谋划韭菜深加工产品——韭菜面条。“去年我们生产了3000斤进行试销售,全部卖完了,估计今年就能实现量产并推向市场!”付庆梅说。

200余亩蓝莓采摘基地、500多个圣女果大棚,420余万斤酒用高粱交易量……围绕韭菜这个特色产业,雨朵镇同步打造万亩粮油、千亩特色水果基地,不仅牢牢守住耕地红线,更高效带动群众增收。如今,雨朵镇人均收入超1万6千元,农民有活干、有钱赚的目标实现了。

向内生长,村集体有朝气

“中国人的饭碗要端在自己手中,群众把土地种好、粮食管好,不用国家救助、不用子女补贴,就是端好了自己的饭碗。”付庆梅认为,激发群众的内生动力很重要。

“国家有耕地、种粮补贴,种子、幼苗免费发,不撂荒就能有收入!”在走村入户、政策宣传、奖补落地的过程种,付庆梅不断激励雨朵镇的男女老青行动起来,带动他们把一亩三分地变成口袋里的财富,“宣传有底气,才能增加群众信心,行动有实力,才能真正打通发展通道。”她表示。

去年,雨朵镇争取到80多亩的旱改水项目,并申请资金修建一个水池,用以蓄水灌溉水稻。付庆梅带领干部们把雨朵镇每年的降雨量,沟渠、河里的流水量,群众基本用水量,看了又看、算了又算,最终把水池建好了、水田也改好了。

付庆梅(左一)走访慰问群众。受访者供图

“以前在这种玉米一年有1000多块钱收益,现在改种水稻能赚两三千块,还能再拿400块钱一亩的流转费,村民们高兴坏了。”付庆梅说。当时群众认为的“瞎折腾”,在付庆梅和班子成员的行动下兑了现,换来的不只有群众对政府部门的信任,还有他们对自身发展的思考和规划。

越来越多的群众要求把村里的产业路修一下,想把土地都充分利用起来;村民们发挥自身土专家的特质,规划起这块地今年种什么、明年种什么,以科学轮作实现最大效益;年轻人回乡开始创业,从当散户到做老板,实现个人价值的同时带动了当地产业发展……

不仅如此,为发挥兜底保障作用,雨朵镇还将申办的韭菜面条加工厂、果蔬分拣中心选址定在了镇里的易地扶贫搬迁点,将其作为扶贫加工车间,解决安置点群众的就业问题。“镇里六七十岁的老年人在工厂里拣拣黄叶、扎捆韭菜,一天能拿到七八十块,可开心了!”调动贫困群众积极性、开发闲置劳动力,雨朵镇在实现共同增收致富的道路上又迈进了一步,付庆梅笑着说。

“乡村产业壮大了,群众收入提高了,打通村里的水电路讯网,改造人居环境和公共空间,到那时,越来越多的人会向往农村,农村会越来越有朝气。”付庆梅正用实际行动朝着这个方向探索实践。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