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新房冲量,土地不见起色,改善盘房价“危险”了!_天津_新房_成交

天津楼市,正上演一股强烈的反差。

而且,毫无停止的趋势,还在蔓延。

这个反差,将影响到环城二手房成交,以及核心区改善盘的价格。

现在已经开始了,四季度会体现得更明显。

今年,楼市的发展态势,与你想象中完全不同。

极为特殊,别轻视。

一季度,新房成交情况,超预期。

304万平米!

整整比去年同期,高出一倍,也创下5年来,同期新高。

是继2017年一季度以来,最好成绩。

展开全文

2017年是啥行情,大家都懂。

当年一季度才成交325万平米,比现在只多21万平米。

所以,今年天津新房有多猛,不言自明。

去年全年,天津新房成交800万平米。

这是极值,今年势必要回归均值。

一季度已完成300万平米,比去年同期多卖150万平米。

今年全年预计增长30%,完成1100万平米,不费劲。

恰恰因为成交量冲的太猛,反而为房价埋下上涨的种子。

短期房价,是供需关系的体现。

需求端一直增长(年初集中爆发+全年正常需求),但供应端跟不上。

一季度新房成交304万平米,但土地只成交15万平米。

20倍的差值!极度反差。

很明显,2021年四季度之前,新房与土地的成交量,都能保持相对合理的差值。

供应端和需求端,基本节奏一致。

但从2021年四季度开始(房企危机),土地成交量骤减,跟不上节奏了。

去年,新房成交下降4成,土地成交下降7成。

反差还在继续……

出水口在扩大,但进水口在缩小。

肉眼可见的事实——房企拿地意愿很弱。

今年一季度,不仅天津新房成交量大涨,全国皆如此。

房子卖挺好,怎么还不拿地呢?

城市战略布局,是原因之一。

实话说,天津不是全国市场化房企的重仓城市。

另一个原因,整个房地产行业也在收缩。

今年一季度,TOP100房企的拿地规模,同比下降15%。

2022年同期房企拿地金额,下降接近60%。

今年是在去年大幅下降的基础上,再次下降。

2021年至2023年1-3月

TOP100房企累计销售额及增速情况

合肥一季度卖了26块地,是不是很多?

但拿地房企大多数都不认识,安徽皖通高速、合肥矽力杰半导体……

房企偃旗息鼓,直接影响新房供应。

这对房价来说,可不是好事。

导致新房一直在去库存。

当存量与需求走到一个不平衡的临界值,房价就会出现逆转向上的趋势。

用数据说话。

2016年到2017年一季度,供应小于成交,是去库存周期。

2017年二季度到2021年3季度,供应大于成交,是增库存周期。(2018年比较特殊,2017年的地王几乎全部停滞)

从2021年四季度开始,又进入了去库存周期……

这几个周期所对应的房价,大家自己对号入座。

“去库存?天津这么高的库存,能去多少?”

“抛开结构谈库存,都是耍流氓。”

远郊库存一箩筐,市区以及环城核心区,库存真的多吗?

不用等到年中,现在就能感受到。

局部板块已供需紧张,甚至没什么房可买。

南开、河西,肉眼可见的房价上涨。

红桥中段改善、南站、海教园、生态城、于家堡、天碱……都面临“选择有限”。

这只是开始,四季度会体现的更加明显。

即便天津二三季度,土地供应上来了,也要等年底或明年才能形成新房供应。

供需极度反差,将给楼市带来两个影响:

❶ 剩者为王。

❷ 市区改善盘房价上涨。

楼市走到这一步,是胜者为王,更是剩者为王。

谁剩到最后,谁掌握定价权。

金融街滨海融御,都涨回首开价了。

生态城临海新城,为什么宜禾南湾卖的好?

除了自身产品还不错,还因板块里不是暴雷的,就是卖完的,也没有新供应。

生态城为什么最近一直火?还抢房?

原来30多个盘同时在售,现在只剩个位数。

路劲太阳城,以前被凯旋门压着,现在可以称王称霸。

中交春风景里被九和府压着,现在九和府93平米可算卖完了。

龙湖天璞、中海锦城,之前被融创云潮府压着。

海教园原来十几个盘同时在售,现在呢?能买的就剩仨。

未来城以前被融创压着,量上不去,被迫降价。

南仓融创停滞后,未来城才涨回去。

中海公园城卖的好,因为融创星耀五洲停了……

把对手熬死,或者熬清盘,没有竞争,何来竞价。

所以,今年没有新供应的热点板块,房价不支撑下降的逻辑。

土地出让少,也是分化的。

市区还好,开发商拿地是“哪能卖房拿哪”。

据了解,大房企都盯着市区,以及环城环内地块,环外关注少。

如果环城(环外)不卖地,那需求势必倒灌进二手房。

二手房业主能迎来出货的机会。

卖掉房置换,大多数都要回流市区,买改善盘。

今年改善盘能跑出独立行情,尤其在四季度。

2023年,天津楼市是“驼峰行情”。

上半年看小阳春,刚需带动成交量。

下半年看置换,改善带动成交价。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