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大智
游历碳水世界
享受自在时刻
寻找最朴素的快乐源泉
出发~
随便吃随便胖......
站在大智路,打开地图,方圆一公里,是上过《舌尖》的老田记热干面、包揽汉味小吃的民生甜食馆、陶仙居的烧梅、蒋婆的抄手、三狗的炒面……其中不乏开了二十多年的老字号,能吃到古早罕见的油香、酥饺。
展开全文
碳水小店铺天盖地, 地图上的红点化作一颗颗行星,自成一片碳水世界。
老实上班,早午两餐,奈何世界缤纷,长肉途径千千万。
点外卖浪费锅气。午餐从坐等外卖变成下楼步行5分钟,星际穿越,探索大智路碳水世界。
西部星系
长江隧道口是呼啸的漩涡,通向解放大道的快车道是流星的轨道,两条车河在漩涡里钻进钻出,将碳水世界分割成三大星系。[西部星系] 沿着铭新街通往黄石路,沿街是连成片的三角红房顶,汇成一大片里分迷宫。数着路牌走会迷茫,德润里、山川里,到底去了什么里。
扎堆的街坊美食热气腾腾,从红房顶里冒出来。
在这一片吃东西像做客,老板在门后招呼入座。来了莫客气。
●住德润里的程爹爹屋里二楼住家,一楼是老汉口都晓得的 成记汤包馆。
“汤包来一笼!”
“罗宋汤喝一碗!”
“还吃个扬州炒饭!”
“好了!够了!吃不完了!”
他肩上搭一条毛巾, 什么都给安排好,你点头就行。随后他坐一边看报纸,头版头条跟你分享一道。程爹爹的父亲毕业于西南联大,是飞虎队陈纳德的翻译,来自上海,家传老罗宋汤,虾仁炒面,汤包,口味又渐渐随着各地老街坊的喜好改良。
汤包做得过细,手工包的一道道褶皱,皮薄,咬开肉汤奔涌而出;炒面不油,满满家常味,吃得舒服。
爹爹年纪大了,店交给姑娘,姑娘遗传自来熟,还有个爱拍照的女婿,墙上挂着他拍的汉口老街,来了还是像做客。
●德润里街坊,68岁的老田出名了, 老田记面馆上过《舌尖上的中国》和《新闻联播》。
他家是传统做法,面条粗粝,干,蛮有嚼头。一个搪瓷碗,只加芝麻酱、味精和萝卜,酸豆角、卤水、红油一样不加,有外地人嫌干,街坊们很喜欢。
“ 面是真功夫。”住山川里的黄爹爹吃了40年,年轻时在吉庆街喝酒,半夜回来会碰到老田连夜掸面。
黄爹爹说,这一片是武汉里分最密集的地方,住家的,曾名为“模范区”。一排排带天井的小别墅,天南地北的人来,变成第一批老汉口高精尖移民。“我老头是江西人,银行高级会计。”他说老汉口美味是融合。
老田的爸爸是下面师傅,传授老田一身手艺。老田是吉庆街人,原来在附近染布厂上班,总和工友街坊去吉庆街的色味香食堂。
●沿着铭新街一直走到南京路,三角型路口有几家 无名炒饭火上微博,有年轻人专门去吃,一问,就是老吉庆街街坊。
原先吉庆街不都是大排档。1990年代,下岗的街坊到马路上支炉子,做家常小吃,炒面炒粉炒年糕炒豆丝,附近麻将室多,舞厅多,给夜猫子饱肚子。
过了好些年,街坊手艺优胜劣汰,留下来的一批吸引各地人来,吉庆街才有人气。原先那些炒饭摊子散落在吉庆街方圆百米。
●1990年代,交易街布厂皮革厂退休的几个婆婆,组团承包汇通路三角尖上的 老地方牛肉面,婆婆来自湖南、江西、武汉本地。
一碗牛肉面融合各地风味,牛骨汤里边调一点草药,卤牛肉是五香和麻辣融合,老街坊喜欢加一勺芝麻酱,芝麻酱是武汉婆婆自己买芝麻磨的,香。
几个婆婆年事已高,一个热心的嫂子买下手艺继续开张,她喜欢站在门口端着面和客人咵家常,拍照,朋友圈全是她和各地食客的合影。
东部星系
从大智路往大智门火车站走,穿过友益街,路遇的星形广场是 [东部星系] 的圆心,广场中间的黄兴雕像,目光所及是一排排装饰彩色玻璃和浮雕的房子,如打扮精致的中古贵族,迎接国王的封礼。房子里,扎堆的碳水小店来自全国各地。
●“哎我不笼(骗)你,饺子都是自己包的。”黄兴雕像右边是车站路,哈尔滨一家十来口在路边开了家 东北烤肉饺子,年纪最大的来武汉二十多年,熟用地道武汉话。
饺子没有入乡随俗,一家人自己擀面自己包,酸菜从东北坐货车连夜赶来,爽口。
●黄兴雕像背后,穿过太平里社区来到大智路轻轨站下,沿路是三家 重庆小面,还有装饰木头立柱的老茶馆,配上里份的天井和梧桐,有点像真的来了重庆老城,黄桷坪正街。
常去的太平里侧门那家,一走进去满屋的炒辣椒香,老板是个重庆大叔,主打豌杂面,豌豆在骨汤里炖成泥,五花肉剁成杂酱,花椒油是用汶川麻椒磨的,麻得一头汗,祛湿。
●黄兴雕像正面,往中山大道走, 沿路几家老店卖小笼包、酱香饼、卷饼。卖小笼包的是天津大妈,边包边蒸边卖,莫催她,催了她吼,“心急吃不了热馅儿。”
卖酱香饼的大叔来自河南镇平,听说他的老乡,成千上万人都在炕饼,分散全国各地。他们是老乡介绍来武汉的。30多年前,大智门火车站在运营,周边开店的老乡起了篓子,带钱回家过年。
火车站停运已久,这里变成小酒馆扎堆的地方,18号酒馆、大智门精酿、三重门……这些的碳水小店开放晚场,专门解酒。
●晚高峰临近,瘦瘦高高的长子才优哉开门煮汤。 长子热干面是武汉第一批“湿”派热干面之一,碗面半勺卤水,一口呲溜往里吸,丝滑。
这片街区的热干面都是湿派, 罗氏生烫热干面、湖南红油热干面。长子说,热干面加卤水是为了照顾赶火车的外地人。后来倒成了一种风格,适合夜晚吃,肠胃负担小,舒服又下酒。
●住在黄兴路的老居民说,这片街区100年前最热闹,黄兴路曾叫巴黎街,一排排华丽的房子组成旧法租界的商业街。
顶着雄鹰的大智门火车站是全国最大的中转站,门前自然生长各地美食,剧院连着西餐厅,甜品店。 武汉最早的山西刀削面馆、重庆小吃店都诞生于这片街区。
如今火车站旧址背对京汉大道,交通不如从前,但门前的美食街仍旧夜夜笙歌。
南部星系
大智路长江隧道口背后,跨过中山大道,碳水世界 [南部星系] 是的士师傅最抗拒的土地。天津路、合作路、兰陵路、黎黄陂路……一条条窄街,沿街建筑风格各异,古典带罗马柱的,线条锋利垂直的,像古堡的,统统面朝街道敞开门面,沿街推车的小贩,形成一片人来人往的大市集。
●汉口老字号的师傅多半在大市集里闯荡,“ 人多生意好,但租金贵,得有点尖板眼才能活。” 合作路 陶鲜居烧麦的掌柜老陶说。
他曾是老字号会宾楼的白案主管,传统手艺玩新花样,杂酱面5种,香干、鱼籽、鸡肉、猪肉、牛肉,面条筋道;烧梅3种,香菇、财鱼、虾仁,皮薄,糯米流心。
●兰陵路的 蒋婆抄手,老板娘刘姐的妈妈曾是老芙蓉酒楼抄手柜组员,做酸辣面和抄手。刘姐将两者合并,大个头抄手咬开是反复捶打的肉馅,大蒜泡过的酸辣汁泼进骨汤,不喧宾夺主,反倒增添肉香的层次感。
●珞珈山街神奇的 糯米包油条,排队的总是一群年轻人。像吃西餐一般横向切片,才发现里边极具层次感,糯米包裹一圈芝麻糖,下边是海苔和红糖,简直是汉派拿破仑了。
●民生甜食馆总店前年搬到兰陵路,街上摆摊的龙头藕粉租了门面,一条街汉派网红店扎堆,越来越多的碳水小店来打码头。
碳水搭碳水,长胖的方式每日不重样。刚出锅的鸡冠饺子配面窝,沾上顶好牛肉面出锅的卤水。一口金丝牛肉饼,再来一口黑芝麻糊润喉。
●这片街区的尖板眼不止传统汉味,曾靠一辆推车就把中山大道堵住的24#漢飽飽,浓郁的芝士配上有点武汉家常味的牛肉饼,Bubble Lab的三明治,夹心是花生酱配中式熏牛肉。塔斯汀中国汉堡,鸡排上面盖着刚炒好的鱼香肉丝。
●这片街区曾是旧英、法、俄租界的交界,100多年前盛放尖板眼的大集市,火遍老武汉的哈斗就从这里起源,口感像俄国闪电泡芙,又是英国泡芙的形状。原来邦可西餐厅退休的老师傅李兵开了家华润鲜点,这里还能买到100年前的正宗哈斗,外皮酥脆,甜味如一。
宇宙起源
姊妹财鱼烧烤,烤粉总能排进销量TOP3,背后的刘氏炸炸,最早卖完的总是年糕。老武汉一来大智路,不往肚子里装点碳水会觉得浑身不自在。
18年前,武汉长江隧道还没修建, 大智路本路是连接碳水世界的轴心,外地人来汉第一站,老通城的豆皮,五芳斋的汤圆,逢年过节,老武汉都要专门来吃的。
100多年前的大智路是连接旧法租界、英租界和华界的口岸,反倒不怎么繁华,经历战乱,建筑百废待兴,租金便宜。
老通城创始人曾厚诚的长孙说,他的爷爷在吉庆街卖汤圆,开店闭店,辗转租下大智路3号,开办通城饮食店(后来的老通城)。
开店前第一件事就是请来强力同行,祁万顺餐馆,为他们订好大智路1号的门面。
两家店卖的东西几乎一样,肉包、葱油饼、水饺、糍粑、豆皮、烧麦、汤圆、豆皮……相爱相杀,各派小二去隔壁打探,但从不互相诋毁。竞争十多年,两家店成了武汉招待外宾的招牌,为大智路迎来人气。
后来,大智路是武汉热闹的市中心,武汉最大的文具店、数码市场设立于此。
有老武汉抱怨,说大智路因为长江隧道破了功。从城市规划上,高架和隧道的确是和闹市相违背,但大智路有它强大的生命力,开店的街坊一直留在这里,前些年五芳斋、老通城回归,地址还是在大智路边。
武汉人还是要来吃东西,想法设法停车,一头闯进碳水世界。
“嗝~”
来源:HANS汉声
美编:王小楚
出品: 中共江岸区委宣传部 江岸区融媒体中心
▼今日推荐▼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