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
近日,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人民银行西安分行行长魏革军在两会上针对人民币国际化提出建议,他指出,人民币虽作为全球第五大支付货币,但在全球支付货币中的份额仍不足3%,而央企国企人民币跨境使用的不足已经成为阻碍人民币国际化进程的因素之一。应优化跨境人民币的政策环境和服务环境,多部门共同发力,深度挖掘央企国企跨境人民币使用空间和场景。
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明确提出要“有序推进人民币国际化”,这是党中央、国务院审时度势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也是构建我国高水平对外开放新发展格局、维护国家经济金融安全的必然要求。
当前人民币已经是全球第五大支付货币,但在全球支付货币中的份额仍不足3%,与我国全球第二大经济体、第一大贸易体的身份不相匹配,人民币的支付结算功能有待进一步提高。央企国企作为我国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其在我国经济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和影响力不言而喻,理应在有序推进人民币国际化方面发挥更大作用。一方面,央企国企在我国对外贸易投资中占据重要位置,其对外贸易体量大,在结算币种选择上更具话语权优势;另一方面,随着全球地缘政治风险加大,央企国企扩大人民币国际使用有利于保护国有资产安全、保障资金链畅通。同时,大企业扩大人民币国际使用能够充分发挥示范引领作用,将“本币优先”理念通过供应链、产业链传导出去,让更多企业主动参与到人民币国际化进程中来。
央企国企人民币跨境使用的不足已经成为阻碍人民币国际化进程的因素之一,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结算金额小,同比增速低。2022年央企累计发生人民币跨境收付6324.2亿元,同比下降7.7%,增速落后于全国平均水平,而其占全国人民币跨境收付总额的比重仅为2%,与央企在国民经济中的重要支柱作用不匹配。二是风险中性理念缺失,汇率风险管理能力不足。央企国企普遍对汇率风险相对不敏感,主动管理汇率风险的意识较差。以陕西省为例,省属国企的汇率套保办理比例明显低于全省平均水平,部分国企甚至盲目“顺周期”押注汇率博取汇兑收益,导致汇兑损失巨大。三是外币结算路径依赖较强,币种转换成本高。央企国企此前已经惯于使用外币进行跨境结算,而受限于商务合同普遍长单、内部财务流程调整周期长等多种原因,央企国企切换币种时的隐性成本较高。
政策建议
一是继续优化跨境人民币的政策环境和金融服务环境。有序开展更高水平贸易投资人民币结算便利化试点,进一步降低跨境人民币优质企业的准入门槛,扩大政策惠及面。鼓励商业银行在“展业三原则”基础上简化跨境人民币结算流程,提高结算效率,更好满足国有企业防止货币错配和防范汇率风险的需要。在尊重市场主体自由选择的基础上,以跨境人民币业务为切口,通过优化一体的综合金融服务,增强企业获得感,激发和培育其使用人民币进行跨境结算的内生动能。
二是加强企业开展跨境人民币业务的激励约束。建议中省两级国资委明确对企业跨境人民币使用的相关要求,提高央企国企的经营者、管理者对跨境人民币使用的重视程度,自上而下地帮助央企国企牢固树立“本币优先”意识,不断在对外贸易和投融资过程中扩大人民币使用。同时通过各种激励约束等形式对积极推动人民币国际化的央企国企给予鼓励。
三是加各部门强沟通协调,形成政策合力。国资委应与人民银行、商务部等部委密切配合,统筹规划央企国企涉外贸易和投融资的各个环节,“从始至终”地引导企业开展跨境人民币业务。同时建立合作交流机制,交流央企国企、重点项目和重点领域人民币跨境使用情况,打破信息壁垒、交流工作经验,深度挖掘央企国企跨境人民币使用空间和场景。
四是持续开展跨境人民币业务宣传推广。丰富宣传形式,加大宣传力度,营造“本币优先”的良好社会氛围,引导更多国有企业“从知到行”地开办跨境人民币业务。同时着重将跨境人民币助企纾困的典型案例予以总结,让企业对使用跨境人民币的好处有更加直观而具体的认识。
来源|《中国金融》
版面编辑|曹涵琦
责任编辑|李锦璇、蒋旭
总监制|朱霜霜
近期热文
两会关注|IMI理事长庄毓敏作为人大代表参加2023全国两会履职尽责
追忆|黄达教授:学者、长者与智者
聚焦数智金融服务产业新蓝海,华瑞金融科技沙龙第六期成功举办
李扬:中国金融改革和发展进入新阶段
中财办祝丹涛: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必须增强国内大循环内生动力和可靠性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