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两广人吃的饭菜,现代人看起来也是荒唐怪异!_岭南_两广_古代

现在外省人只要提及广东的粤菜,以及两广人的饮食,都是嗤笑吃得杂。所谓“天上飞的,除了飞机不吃,地上跑的,除了四条腿的桌子不吃”,其余都吃。广西人与广东人给人的感觉,吃得非常生猛,为了满足味蕾的快感,天上飞的、地上走的、水中游的,凡属于活物,都敢去吃。

但是,只要我们看古代两广的历史,也会发觉两广人无所不吃,喜欢烹饪一切飞禽走兽为美食,主要也是因为古代两广民众生活太贫苦。

古代的两广,由于山岭众多,道路崎岖,热带雨林密集,瘴疾病登革热病疟疾流行,乃蛮荒之地。而且,岭南大多数是喀斯特岩溶地形,土地存水量不足,土地贫瘠,农作物产量比较低,农业与家庭饲养业发展比较缓慢,再加上土司官府的吸取与盘剥,这也造成岭南一带普通民众生活贫穷。

根据资料记载,古代岭南普通民众很难有大米吃,只能靠山吃山傍山食水。只要在居住地方能够得到勉强果腹的东西,都是当食物食用,以填饱肚子。这样,很多朝廷被贬在两广地区的文人官员记载两广民众食用的东西,也使现代人觉得荒唐并且怪异。

一食用蜂蜜泡制的小老鼠

展开全文

在很多外省人包括现代人看起来,老鼠是可怕与肮脏的东西,乃传播细菌的东西,难以下咽。但是,岭南一带的居民却是喜欢把老鼠当作美食,视为难得的人间美味。

根据唐朝人张篱的笔记记载:

“岭 南獠 民好为蜜唧。 即鼠胎未瞬 、通身 赤蠕者 ,饲 之 以蜜 ,钉之 筵 上 ,嗫嗫 而行。以箸夹取 啖之 ,唧唧作声 ,故曰“蜜唧”

在这里,“獠民”就是广西壮族的一个祖先。张篱讲述的,就是广西一带人喜欢吃蜂蜜泡制的小老鼠为美食,这一种小老鼠也叫作“蜜唧”。张篱的讲述,大多数也是传闻与他人的转述,因为自己也没亲自在岭南一带生活过。

宋朝的大文学家苏轼,在晚年时候被贬在岭南一带,也在两广地区生活过,亲自目睹了当时民众在饭桌上食用蜜唧。之后,不少文人也到过岭南一带,也留下记载“蜜唧”的诗词小哥。

如明朝广东南海人邝露,曾经逃难到广西壮族聚集的地区居住。后来,就写了一本笔记《赤雅》,书中专门记载广西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与物产,里面也讲述“蜜唧”的烹饪方法,就是把刚刚出生的,眼睛没开毛的小老鼠用蜂蜜泡制,有些岭南民众也喜欢用刚出生的小老鼠泡药酒,很多也是喜欢把活老鼠泡酒,认为有营养。

清朝文人吴震芳在《岭南杂记》中写到:

“鼠脯,顺德佳品也。鼠生田野中,大者重一二斤,……大者炙为脯以待客。筵中无此,以为不敬。”

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在广东顺德一带,鼠脯也就是老鼠肉,是宴席中一道必备菜。虽然有些夸张,但也可以反映当时两广人是非常喜欢食用老鼠肉,并且把老鼠肉登上会客的大雅之堂。

二 食用蛇肉

古领导载岭南一带的先民,都比较喜欢食用蛇。如古书《淮南子·精神训》记载:

“越人得髯蛇以为上肴”

南宋朱彧《萍洲可谈》记载:

“广南食蛇, 市中鬻蛇羹”。

在这里就是记载古代岭南一带居民喜欢食用蛇,把蛇肉当作上等的美味佳肴。当时岭南食蛇风气的流行,在集市上都可以买到蛇肉、蛇羹,但这一种食蛇的风气是中原人很难接受的。

三 食用“蛤蟆”

蛤蟆在古书中又叫做“虾蟆”,本是青蛙与蟾蜍(“癞蛤蟆”)的统称。根据古代文献资料记载,“桂人好食虾蟆”的问题 ,就是广西人比较喜欢食用蛤蟆”。这个“蛤蟆”,就是指青蛙与蟾蜍。由于两广一带山岭众多,在山中小溪、池塘、田里都有“蛤蟆”,这也是两广普通民众喜欢食用的食物。

但是,北方中原地区的人是很难接受“蛤蟆”。如宋朝时候诗人郭印在两广地区见到“渔童网罩人是卖蛤蟆”,当地朋友请客,劝他去尝一尝气质。最后,郭印还是临阵退缩,不愿意闻其味“腥膻”气质,也是因为觉得“蛤蟆”的相貌太丑恶,菜的模样令他不敢张口就吃。可以看到,蛤蟆在古代中原地区人是不愿意下咽的。

五代十国期间,一个文人也记载岭南一带一种特殊的“青蛙”烹饪方法——芋羹,就是把鲜活的青蛙不杀掉,丢到锅中烹饪,这样一来把青蛙的肠胃粪便都熬成一锅汤,乃是古代岭南人的美味佳肴。

根据古代文人笔记记载,岭南一带烹饪的青蛙皮“味绝珍”,就是说气质滑美,如鱼腹部的肉或者鱼片。而且还记载食蛤蟆中“疥皮者最佳”,而“疥皮者”就是癞蛤蟆。癞蛤蟆古代岭南人敢吃,但就是现代人也不敢吃这一种怪异的食物。

四 虫豸都吃

古代文人记载,两广人由于饥饿,草木与虫豸都敢吃。如清闽叙《粤述》:

百粤诸蛮 ,丑类至繁 ,然大要不 出猛、猹两种,……射生食动,凡虫豸皆生啖之。

又比如:

“猹,各郡 山谷 ,处处有之 ,熟者耕 田纳 赋,与汉人 同,……性不食盐

在这里,讲述岭南一带民众凡是一切能动的虫豸都敢去吃,虽然有些夸大,却也反映古代岭南人由于饥饿与食物匮乏,什么都敢吃。

但如果说古代岭南人不喜欢在饭菜加食盐,这也是错误的。因为古代岭南土著人不是不喜欢食盐,却是因为不容易得到食盐,这也使他们无食盐可吃。古代食盐都是官府,也就是政府专门卖的,让贩卖食盐的商贾垄断食盐专卖权,官府与商人从中获得利益。而且,古代制盐技术落后,食盐的缺乏,自然是一种昂贵的商品。

岭南一带由于地处偏远,自然也是缺乏食品。如清朝康熙时候一个在广西任巡抚的官员,出到广西首府桂林上任的时候,也买不到盐,派手下搜了一天,才弄到一斤多的盐。可以想象,康熙时候广西省的省长吃食盐都这么困难,普通民众就更加吃不上食盐了。

明朝文人邝露笔记《赤雅》也有记载,广西土著民族喜欢食用的食谱中,有虫氐醢,也就是蚂蚁卵做成的酱、蜗牛脍(蜗牛肉)、药酱(用某些野菜之类腌制的酱 )、无头鲜(就是蚕蛹)等等。

又如古代中原地区的文人对无头鲜(蚕蛹)记载是很厉害,“獠人得之为鲜 ,食之令人不寒”,就是壮族人认为蚕蛹很鲜美,但是作者本人吃了觉得很“寒”,很可怕。

五难以下咽的苦菜

广西一些食物现在看来很平常,如生菜、苦瓜、蕹菜等,在古代外省人觉得很苦、很难以下咽,也是很怪异的菜。如清朝沈日霖亦曾在广西当过官 ,著有笔记《粤西琐记》一则《苦味》:

无荠 菜有苦菜 ,无甜笋有 苦笋 ,无甘 瓜有苦瓜,三者之味,其苦如荼。而粤人甘 之若饴。 岂嗜之不 同与?盖粤人之能吃苦 也 。

就是说当地人能吃苦,芥菜、苦笋、苦瓜等苦菜都是如荼一样苦,沈日霖这个外省人承不同意,但当地人却能忍受。当地人吃这些苦菜,锻炼出了吃苦耐劳的本领。实际上,岭南人吃苦菜都是生活所逼。

六喜欢吃河鲜与海鲜

古代岭南虽然农业生产技术落后,但好在岭南地区也有发达的水系,河鲜与海鲜资源也是非常丰富。古代岭南人也可以到海边与河边去捕捉海鲜,所以鱼虾贝类等河鲜与海鲜也是古代岭南人新的的肉食来源。

如范成大的《桂海虞衡志·志虫鱼》就记载:

“嘉 鱼,状如小鲥鱼,多脂,味极腴美…人以为鲊饷远。虾鱼,出漓水,肉白而丰味,似虾而松美。竹鱼,…味如鳜鱼。南中鱼品如鲤鲫辈,皆有之。而以虾竹二鱼为珍。”

这里,“桂”就是指广西,就是说漓江一带的虾子与鱼的肉比较鲜美,乃绝佳的美味佳肴。根据史领导载,古代岭南人在捕鱼技术上,除了传统的捕鱼方法,在汉代还发明了用鸬鹚捕鱼法。

现在,广东的粤菜新的选材也是海鲜与河鲜。在1998年广东英德出土文献也记载,距离今天 7910±100 年出土也即是先秦时期,出土的螺壳和蚌壳尾部也去掉了。这证明,当时岭南人为了填饱肚子生存,也学会了正确食用水产贝类的方式,那就是如今天吮吸田螺一样,把尾部去掉,从头上取肉。

七结语

可以看到,古代两广地区的岭南人由于生活贫困,可以说是饥不择食,取一切可以获得的动物与植物作为食材的来源。由于这一种无所不吃的生猛劲,形成今天岭南饭菜选食料的杂、广、博,更形成了两广人敢吃敢喝的豪爽性格。

对岭南菜感历史兴趣的,可以点击购买《我们粤菜故事》,让你了解岭南的烹饪美食故事,也能学会粤菜的烹饪方法。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