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放军AIP潜艇的压力,让美军急病乱投医,昂贵的F35要拿来反潜?_反潜_反潜机_潜艇

美国《战区》网站援引美国海军相关人士的话称,解放军先进的AIP动力常规潜艇,以及歼-20战机构筑的具备隐身能力防空网、反舰弹道导弹和高超音速导弹组成的远程打击体系等,让美军感受到了不同以往的压力。美军现有的舰载反潜空中平台难以靠近中国周边海空,对解放军潜艇进行搜索和跟踪。所以有人建议把昂贵的F-35五代机用来反潜,因为它具备隐身能力,不容易被雷达探测到,本身有较强的空战能力,战场生存力也更强。

(美海军和陆战队军官发布文章呼吁,可以改装F-35进行反潜)

报道称,美国海军的反潜战(ASW)战备存在问题,反潜能力令人担忧。在面对解放军的先进常规潜艇时,无法有效应对。这让海军不得不重新采用50年前的战术,来解决现在面临的困境。有美国海军陆战队和海军军官呼吁,希望能使用上世纪70年代初用过的战术,将F-35改装成反潜战术飞机,当做潜艇猎手使用,并为此专门写了一篇名为《利用新兴技术进行反潜》的文章。美国海军专家也曾研究过试验性地使用战术飞机,通过投放声纳浮标传输声学数据的方式进行反潜,但这种使用F-35的方案仍然出乎了他们的预料。

在1960年代中期,美国海军的S-2“追踪者”反潜机,已经无法有效对苏联海军核动力潜艇进行反潜作战了。因此,在1974年的时候,装备有两台涡扇发动机的S-3“北欧海盗”反潜机开始加入美军航母打击群。这款反潜机拥有更快的速度、更长的航程和制空时间,装备了先进的声学处理系统,可投放更大的声纳浮标载荷,能够对潜艇进行更有效的搜索、定位和跟踪,因此被外界称为航母“守护神”。

(P-8反潜机任务繁重,但美海军没有新的舰载反潜机可用)

展开全文

然而,现在的美国海军没有新的“守护神”,预计新一代固定翼舰载反潜机,在几年内都不会服役,只能继续使用本就任务繁重的P-8“海神”海上巡逻机和MH-60R海鹰反潜直升机。作为权宜之计,海军决定试验性地使用F-35充当战术战机,来增强航母打击群的反潜战能力。可以在F-35的机翼或机腹挂点上,安装副油箱大小的吊舱,用来投放声纳浮标,然后通过挂载的另一个中继吊舱,将声纳浮标产生的声学数据,回传到航母或其他具有反潜能力的舰艇上进行分析。

有美国媒体称,海军知道不会有新的“北欧海盗”出现,因此通过自己的“创新之手”,打造一款新的反潜作战平台,来防御中国隐蔽性强大的潜艇部队。才会想出改装F-35的办法,为航母打击群和两栖攻击舰组成的远征攻击群,提供中远距离的反潜能力。以此承担退役的S-3“北欧海盗”的功能,与舰载机空中联队协同配合、进行快速反应的远程反潜战。同时,F-35反潜机还能利用自身先进的探测能力,发现解放军发射的反舰导弹,为航母打击群提供反导预警,或者干脆自己发射空空导弹将其击落。

(S-3反潜机替代S-2后,被外界称为航母“守护神”)

当然美媒也认为这个建议并不完全靠谱,觉得使用F-35反潜机探测来袭反舰导弹,并进行拦截,还能够追击潜艇,是一个“不同寻常的建议”,有点急病乱投医的意思了。因为专业的反潜飞机不是那么容易改装而来的。认为F-35反潜战配置可以“承担S-3反潜机的角色”的想法是没有根据的。反潜战的复杂性需要一种专用的舰载固定翼飞机,其航程、续航能力和传感器和武器装载量,能够覆盖中远反潜区域,F-35B/C显然无法胜任。美国海军还不如考虑改装CMV-22鱼鹰或改进的E-2D预警机作为临时选择,这样还更靠谱一些。

另外,美媒提醒F-35战机也曾与歼-20进行过“空中互动”,说明解放军是能够探测到F-35的。而且这个建议并没有提及安装的吊舱对F-35的隐身性能有多大的破坏、是否会影响内置弹舱的开关、飞行员在关注空情的同时是不是还要兼顾反潜任务等。

而美国海军有一种观点也承认,解放军日益发展的“区域拒止/反介入”能力,让美军难以像过去那样抵近到中国家门口搞搜潜和反潜了。除了各型反舰导弹外,055大驱等先进舰艇的下饺子,进一步提升了这种能力。近年来,解放军的潜艇部队在快速发展,尤其是拥有不依赖空气推进技术(AIP)的常规潜艇,建造成本远低于核潜艇,而且比核潜艇更安静,能够一次在水下潜伏数周,比较适合执行“区域拒止/反介入”任务。

(美媒认为将F-35改装成反潜机不靠谱,有点急病乱投医的意思)

不过,前述美军人士为用F-35反潜的战术进行了辩解,称由于美国海军面临反潜能力不足的局面,任何增强航母反潜战能力的想法,都应该得到认真对待。因为,MH-60R海鹰反潜直升机,已经是航母和两栖攻击舰反潜资产的“独苗”,探测范围短、速度慢、不能搭载过多的载荷,无法在解放军先进常规潜艇发动攻击所需的距离内,安全地进行大范围搜索。这些都让美国海军感到头疼,所以不得不研究各种新的应对方案。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