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忆】成都第一批百万富翁从这个街道起家!_成都_荷花池_北站

欢迎关注“方志四川”!

成都第一批百万富翁

从这个街道起家

“要致富,荷花池弄商铺”。成都出名的街道很多,但没有一个能像金牛区荷花池这样,凭借商品交易市场蜚声全国。

数十年间,荷花池,吸引着无数逐梦者到此淘金,可以说,这里诞生了成都第一批百万富翁。

从业人员超30万 年交易额达200亿

荷花池里“游”出第一批百万富翁

“新都看桂花,北郊看荷花”“崇州罨画池,成都荷花池”,成都荷花池,由来已久。曾经每逢初夏,社会名流、文人雅士都流行赴荷花池一游。

2003年春节的荷花池市场(图片来源:方志金牛)

“新都看桂花,北郊看荷花”“崇州罨画池,成都荷花池”,成都荷花池,由来已久。曾经每逢初夏,社会名流、文人雅士都流行赴荷花池一游。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荷花池街道的前身——肖家村街道成立,隶属成都市西城区。从那时起一直到20世纪80年代,这里只是成都北边一个不起眼的棚户区。

1978年,商品交易市场逐步恢复,成都涌现出一批从事商品生产的专业户和城乡贩运的批发商。随着交易日渐活跃,火车北站附近缺乏大型交易场所的问题日益突出。

就在这时,一项举措,点燃了自由市场的火种。

1980年3月,成都突破过去“大中城市车站码头不得设置市场”的规定,采取与金牛区青龙公社红旗七队合办市场的方式,在火车北站旁建成0.55公顷的荷花池综合市场。

展开全文

建成之初,场地较窄且设备简陋,但交易却十分活跃。

曾经的成都荷花池市场(图片来源:方志金牛)

随着来荷花池买卖的人越来越多,1984年,经四川省人民政府批准,荷花池市场征用土地3.53公顷,开始分期扩建。1986年,荷花池批发市场举行开市典礼。

“车水马龙、日进斗金”,是那些年荷花池的关键词。只要在荷花池占据一个摊位,根本不用考虑销路问题,只要服装的颜色和样式稍有不同,就可以“狂卖”,然后“坐地数钱”,火爆程度可以媲美当下最火的网络直播。

鼎盛时期,荷花池拥有46个市场,入驻商家6万余户,相关从业人员达30余万,商品种类达10余万种。

到2005年,荷花池综合市场列全国综合市场第三,年交易额达200亿元以上。荷花池里“游”出了成都第一批百万富翁、千万富豪。

年接发旅客2600万人次

辖区内有成都最老火车站

荷花池街道除了有荷花池批发市场,其辖区内还有成都站(火车北站)。

1952年7月,伴随着新中国成立后的第一条铁路——成渝铁路正式通车,成都站作为线路的起点正式投入使用。最早的北站,只有一排砖房,简陋的房屋上写着候车室字样。然而就是如此简陋的车站,却承载了我国西南地区绝大部分的客流量。

1952年的成都站(图片来源:成都车站)

四川是“民工潮”的主要发源地之一,20世纪90年代,火车北站打开了四川人对春运的“初印象”。

作为川内中心枢纽的火车北站,担负着周边市州和外来中转近十几万民工的运输任务。“香烟啤酒矿泉水,白酒饮料方便面,腿收一下”……从火车北站开进开出的一辆又一辆绿皮火车,“丈量”了许多人南下务工、北上寻梦的脚步。

过去春运时,火车北站售票大厅人潮涌动(图片来源:成都车站)

北站的广场上永远都有席地而躺的候车人,带着厚重的行李酣然大睡;出站口,总有操着四川话的人围过来:“都江堰、绵阳走不走?”

这里,是川人漂泊他乡的起点,也是归家的中转站。

荷花池、成都北站迎改造

批发市场里买全球

随着时代变迁,到2015年,荷花池街道已是辖东一路、荷花池、互助路、西北桥、西三巷、杨柳巷6个社区的大街道。而就在两三年前,当年大红大紫的荷花池市场也因面临消防隐患、主营业态低端等问题,开始改造升级。

2020年,随着占地面积11000平米的荷花池韩国城商场正式开业,主打批发的荷花池摇身一变,架起了一座中国西部与韩国潮流服饰行业合作的桥梁。

现在的成都荷花池市场(图片来源:掌上金牛)

2021年,5000平米的“池上锦”汉服文化产业街区在荷花池市场正式开街,这个覆盖了汉服产业研发、设计、打版、生产、销售、培训、渠道、资本、物流等全流程的街区,为成都这个全国汉服第一城提供创新与产业的支撑。

池上锦汉服街区(图片来源:微成都)

形态重构、产业重塑、消费升级,荷花池批发市场各个方面都迎来了全新变化:漫步韩国城西部首店、试穿近百个潮牌、打卡汉服街、造访高定设计师工作室……荷花池市场不光是美了“颜”,还从业态布局、消费体验等方面进行了全方位的升级。

在荷花池批发市场涅槃重生的同时,成都北站也迎来了改造。2022年10月11日,陪伴成都人70个年头的成都站正式开始扩能改造。

时光流转,城市更新。

从北门不起眼的棚户区到闻名全国的批发市场,再到颜值翻新、产业翻新、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统统升级更新的“新”街道,一脉相承的奋斗精神依旧在荷花池市场传承着。

新的荷花池市场,仍是梦开启的地方。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供稿:成都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办公室

方志四川部分图片、音视频来自互联网,仅为传播更多信息。文章所含图片、音视频版权归原作者或媒体所有。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