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建阅读」蒙曼:春风棠棣振家声_长安街_苏轼_是一个

蒙曼:春风棠棣振家声

党建阅读

今天,想和大家聊一聊苏轼。但这不是一个学术话题,是一个生活话题,为什么这样说?因为我发现我们老百姓喜欢苏东坡,全世界的人喜欢苏东坡,我们并不是把他当成一个学者来喜欢,而是希望他指导我们今天的生活,希望能够在今天一地鸡毛的琐碎中寻找出“一蓑烟雨任平生”的状态来。

我就讲一点关于苏轼及其家风之间的粗浅思考,因为苏轼太有名气了,而且一门父子三词客。此刻所有人都希望知道怎么样才能够教育出这样的好儿郎来,所以今天我的分享就以“春风棠棣振家声”为题,其实这是一个旧对联的下联,上联是“瑞日芝兰光甲第”,下联是“春风棠棣振家声”,这是何意?

就是希望家里儿女都有出息,希望兄弟都和睦,这是我们中国传统家庭,乃至今天的家庭一个长久的期待,其实也是苏轼他们家庭的真实写照。所谓“一门父子三词客”,取得这样的成绩固然有个人的修为,有上天的恩赐,有我们海南在内的所有地方的滋养,但实际上肯定也有家庭因素。如何拆解这个话题,我想和大家分享三个小的“春风”,第一个是父子间的“春风”,第二个是兄弟间的“春风”,第三个是夫妇间的“春风”。

先说父子间的“春风”。苏洵这样一位了不起的人怎样教育孩子?其实如果要说他怎样教孩子读诗文,对我们今天是没有意义的,因为我们今天不可能再有他那样大的学问,能够直接指点自己的孩子,学数学、语文、外国语,我们其实没有办法像那样学习了,但我觉得有一点可以分享的是他怎样给儿子起名字,或者说名字里蕴含他对儿子怎样的期待和指点。苏洵给儿子起名字,写在他的一篇文章里叫作《名二子说》,相信大家都非常清楚这个事情,为什么给苏轼取名为“轼”,“轼”是什么?

“轼”,是车前头那根横木做抓手的一根捧木,苏洵说得很清楚,车子上有非常多重要的部件,车轮、辐条、车厢,这都是非常重要的部件,与这些相比,“轼”不是最重要的,但没有它,就不能成为一辆车,所以他对儿子的理解是什么?你是一个装饰型的人才,古代对文人就是这样的一个理解,你不是承担最重要的责任的。文人可能遇到的问题是什么?他说,我害怕你不善于修饰自己,我害怕你控制不了自己,我害怕你保护不了自己。

展开全文

事实上,苏轼的人生是不是像他的父亲所忧虑的这样,或者说所期待和忧虑的这样?是这样的,我们知道苏轼是一个好官,他所在皆有政声。但事实上,让他在中国留下这么深的印记的,不是他做官的那些成就,而是他文章的华彩。从当时的角度来讲,这就是一个装饰性的人才,那么他是不是最后给自己的人生找了麻烦?是这样的,因为他控制不住自己,因为他直言,所以才会有“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这样的人生挫折。他爸爸看对了。

那为什么给苏辙起名为“辙”?“辙”是什么?“辙”是车行走留下的印记,所有的车都跟着前面的车走,但是车走得快了,都夸车好,没有人说是“辙”好。可是话又说回来,车翻了,大家也会找车的问题,而不会去找“辙”的问题。所以,对于苏洵而言,他的小儿子苏辙是一个什么样的人?我觉得在他爸爸心目中,他是一个支撑型的人才,他也是一个好官,也是一个好的文人,但他不是核心,不是最亮的亮点,这个可能会减弱他的光彩,但与此同时这对他极为安全,所以我们看到苏辙的人生与苏轼相比是比较平顺的,最后能够保护苏轼做官做得很有成就,学问也很有成就。

我想说的另外一个话题是父母怎样教育孩子,特别是父亲应该怎样教育孩子?我觉得所有的父训应该建立在对孩子真实了解的基础之上,你得知道面对的是一个什么样的孩子,能够给他什么,然后给他一种做人的点拨,这就是父亲的品格和力量。

中国古代讲究父训母教。苏家的母教有什么光彩的地方?我们都知道苏轼和苏辙的母亲姓程,程夫人在历史上有很光彩的一笔,她教苏轼读《后汉书·范滂传》,范滂是当时一个党人,是很正直的官员,不兼容于朝廷中的黑恶势力,黑恶势力要把他杀死。他在临死之前与他的母亲讲,说,我对不起您,不能给您养老送终了。那么范母当时是怎么说的?范母说,人生不仅有长短,还有质量,你堂堂正正地像当代最大的名士那样死去了,这样的人生有质量。那么我们还何必介意它的长短,我不遗憾。

这个事情对于童年的苏轼而言是一个极光彩的范例,听了看了之后很感动,就对母亲讲,我能不能做范滂?程夫人怎样讲?程夫人讲,你要是能做范滂,我为什么不能做范滂的母亲?这给我们今天的家庭教育最大的启示是什么?我们今天望子成龙,总是给孩子一个很大的期望。但是程夫人不是这样,程夫人说我一定配得上你成长的高度,这是什么?这是一种自我约束,自我激励。我们讲,孩子是看着父母的背影成长的,有这样的一位母亲,孩子的成长才会真的像人们期盼的那样无可限量,因为永远有一个人伴随着你,让自己达到你所能达到的高度。这就是我说的父子之间的“春风”。

第二个话题讲兄弟间的“春风”。其实我们说“一门父子三词客”这个话题可以同时对应中国古代的两个家庭,对不对?一个是曹氏家庭,曹操、曹丕、曹植;另外一个才是苏轼家庭,苏洵、苏轼、苏辙。可我们想到曹家兄弟首先想到什么?“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想到苏家兄弟会想到什么?“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然后是什么?“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这个词,水调歌头的小序写得很清楚,作此篇,兼怀子由,所以这是最美的中秋词,也是最美的兄弟情。

兄弟之间应该是什么样的关系?我想和大家分享他们家族两位兄弟的关系。第一个是长一辈,苏涣和苏洵,苏洵是弟弟,苏涣是哥哥。大家都知道,苏洵年轻的时候也不是以读书出名的,不爱读书。其实古人是有家族责任感的,苏涣当然对弟弟有期待,他的期待怎么表现出来?他对苏洵讲,你遍游名山大川,你是一个爱玩的人,可我做官没有机会像你走得那么远,你能不能给我描摹山川,让我随着你的笔触也饱览大好河山?苏洵当时文章写得不够好,做不到,这对他的心灵是一次触动。苏涣还对他讲,我们苏家的祖上是谁,我们能知道的是唐朝的苏味道是一个好诗人,他不是一个好官,那么再往上说,你能不能再往上查一查咱们家还有什么人,整个秩序是怎么流转下来的?然后苏洵就做这件事,知道苏味道,知道苏武,知道苏秦,知道了光荣的祖辈,还知道了所有相关的历史、地理、人文。这个其实是“苏老泉,二十七,始发奋,读书籍”的一个基础,这是哥哥对弟弟的一种隐隐的点拨。

再说下一代苏轼和苏辙,我们现在经常在自媒体上刷到那些文章,说苏辙是个天生背锅侠,一辈子背着哥哥不能往前冲,一辈子都要保护哥哥。事实上,苏轼对苏辙的意义远远不是给他“一口锅”这样简单,苏辙在当时的名气就不如苏轼大,所以苏轼曾经说过一句话,他说大家都说子由的文章不如我,那是你们不了解子由,也没有看清楚子由的文章,如果你真的看清楚的话,你会发现子由比我强,这是什么意思?

它的真实含义是说那一部分是真实的,苏辙的文章确实不错,但是另外一部分是来自哥哥的一份体贴和温暖。我们现在进入一个多孩时代了,兄弟姐妹之间到底应该怎么相处?苏家给我们提供了两个案例。其实是隐而不宣的期待和兄弟之间的相互欣赏,这也是一个家庭和谐的基础。

最后,讲一讲夫妻间的“春风”。把夫妻关系放到最后说,绝不是因为它不重要。相反,它最重要,因为中国古代有人民,有夫妇,然后有父子,有兄弟,人文关系其实基础就在这儿。讲到苏轼他们家庭的夫妻关系,大家最先想到肯定是《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但是我想跟大家说另外一对夫妻的事情,苏洵和他的太太程夫人。刚才我们说了“苏老泉,二十七,始发奋,读书籍”。27岁是什么概念?今天我们说人生刚刚开始,但在当时其实已经差不多叫人到中年了,有一大家子人了。苏洵就对他太太讲,我觉得我现在还是一块读书的料子,可是家里有一帮儿女要养活,我要是去读书,这个家怎么办?程夫人是怎么说的?她说,我老早就想让你读书了,但是我不希望你为我而读书,所以我从来没说过什么,现在如果你真的想读书,你放心把全家交给我。所以,程夫人让苏家变得富裕了。这里涉及的问题很多,包括宋朝的女性到底承担什么样的角色等问题。但我想这里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夫妻关系的问题,望子成龙和望夫成龙其实一样,但关键是你以什么姿态去仰望、以什么姿态去关注他,程夫人给我们做了这方面的示范。

实际上,现在大家都说苏轼是一个现代性的命题,是一个国际性的命题,为什么?还要回到我们开头那句话上来说,苏轼真的具有现代性,他其实是在一地鸡毛的生活中找到了一种自得做人的感觉,让生活在苦难中开出花来。苏轼的家风其实也是一样,我们现在讲到很多家风的故事,它过于具有古典性,让我们觉得它和今天接不上轨,但是我觉得苏家的家风完全可以和现代接轨。

接到哪里?接到我们现代家庭都能够做到的事情。第一个是家庭之间、家庭成员之间以爱为基础的包容;第二个是隐而不宣的期待,别明睁露眼地去“激娃”;第三个是全力以赴的支持,如果你觉得家人在往你所期待的方向走,给他全力以赴的支持,像程夫人做到的那样,像苏辙做到的那样,这就回到了我们最后的话题:有这样的“春风”才有最后的结果——“春风棠棣振家声”。

【蒙曼:长安街读书会成员、中央民族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

注:授权发布,本文已择优收录至“长安街读书会”理论学习平台(人民日报、人民政协报、北京日报、新华网、央视频、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北京时间、澎湃政务客户端“长安街读书会”专栏同步),转载须统一注明“长安街读书会”理论学习平台出处和作者。

责编: 马嘉均;初审:程子茜;复审:李雨凡

更多精彩请点击

「长安街好书」长安街读书会年度推荐干部学习书单(经典篇、热门篇)

「党建阅读」长安街读书会“2021年度优秀合作单位”

长安街直播

长安街读书会是在中央老同志的鼓励支持下发起成立,旨在继承总理遗志,践行全民阅读。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学习、养才、报国。现有千余位成员主要来自长安街附近中央和国家机关各部委中青年干部、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学员、全国党代表、全国两会代表委员等喜文好书之士以及党中央、国务院确定的国家高端智库负责人,中央政治局集体学习主讲专家和中央各主要出版机构的资深出版人学者等。新时代坚持用读书讲政治,积极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自2015年长安街读书会微信公众号发布至今,始终坚持“传承红色基因,用读书讲政治”的宗旨,关注粉丝涵盖了全国34个省、自治区、直辖市、行政特区。累计阅读量达到了近亿次,其中通过朋友圈转发量千余万次,参与互动人数近千万人,平台产品质量高,针对性强,受关注度较好。并在中央相关宣传网信部门的关心支持下,相继同步入驻人民日报、人民政协报、北京日报、新华网、央视频、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北京时间、澎湃政务等新闻客户端,形成了系列的长安街读书会理论学习平台,累计影响全国各级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大中院校等受众数亿人次。

为深入学习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现正面向中央和国家机关、中央企业、各省市县(区)等所在的党校(行政学院)、干部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站)等单位部门联合开展相关党建阅读学习活动。近日,经相关部门批准,已正式同意全国人大常委会机关、中央纪委国家监委机关、中央组织部、国家发展改革委、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教育部、财政部、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中国证监会、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共青团中央等定点帮扶地的有关单位加入“长安街读书会”党建阅读合作机制,并联合承办“长安街读书会”系列读书学习活动。

关注公众号,回复:【申请入会】【百科】【党建阅读】【智库】【好书推荐】 【干部培训】【免费赠书】 【直播】【新书报送】查看更多。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