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热泻火,黄连解毒汤好_黄连_解毒_黄柏

黄连解毒汤古代的热病专方,传统的清热泻火方,主治以烦躁易怒、口干口苦、心悸、失眠、舌红坚老、脉滑数等为特征的疾病。

【药物组成】黄连、黄芩、黄柏、山栀子

【体质要求】体格较强健,面色潮红或红黑,有油光,目睛充血或多眵,口唇暗红或紫红,舌质红暗红,质坚敛苍老,舌苔薄黄或黄腻,脉象多滑数有力。腹部肌肉较紧张,按之有力或有不适感。易烦躁、焦虑,好动,易失眠多梦,平时喜凉恶热,喜凉饮,皮肤常有疮疖,或易于腹泻,口干口苦,常有口舌溃疡,咽痛,小便黄短,多有足癣,女性多有黄带。

【主治疾病谱】急性传染病及急性感染性疾病过程中的中毒性脑病,原发性高血压、脑血管性痴呆、蛛网膜下腔出血、高纤维蛋白原血症,精神分裂症、焦虑症、更年期综合征、失眠,毛囊炎、湿疹、皮炎、脓疱疮、各种真菌感染、性病、疖、丹毒、痤疮、牙周炎、扁平苔藓、白塞氏病、掌足脓疱病、脂溢性脱发,血小板减少性紫癜、血友病,倒经、痛经、盆腔炎等。

【加减法】腹胀、呕吐、反流、心下按之满痛者,合大柴胡汤;便秘出血者,合三黄泻心汤;皮肤发红发干、脱皮屑者,合桂枝茯苓丸、四物汤。

黄连解毒汤本方相传为伊尹的三黄汤或仓公的火剂汤,亦可视作《伤寒论》之泻心汤化裁,即去大黄加黄柏、栀子而成。

本方来源,历来有不同记载。《医方集解·泻火之剂》谓:“相传此方为太仓公火剂,而崔氏治刘护军,又云其自制者”。据现有文献记载,本方最早见于晋•葛洪《肘后备急方》卷2,但有方而无名。而有方有名的书籍记载,则以唐•王泰《外台秘要》引《崔氏方》为最早。

考《肘后备急方》卷2载:“又方,黄连三两,黄柏、黄芩各二两,栀子十四枚,水六升,煎取二升,分再服,治烦呕不得眠。”其中组成、主治、剂型、煎服法等均与《外台秘要》黄连解毒汤大致相同。

黄连解毒汤之组方集大苦大寒之品,能泻其亢盛之火,而救灼伤之阴,主治三焦实热火毒证,为苦寒直折亢热方剂之典范。因此,后世医家在治疗上、中、下实热火毒以及疔毒疮疡等具体病证时常宗此法而加减运用。

展开全文

其一,以本方加减而组成新的方剂。

本方虽有较强的泻火解毒作用,而用于一切邪火热毒盛于三焦者,但实际应用中,三焦热盛证不必悉俱,同时通过适当加减可广泛用于上、中、下三焦火热证候。

《痘疹心法》卷22之牛黄清心丸,实由黄连解毒汤去清下焦火之黄柏.加牛黄、郁金、朱砂三味而成,功能清热泻火,开窍安抻,主治热陷心包证;

之后,《温病条辨》卷1之安官牛黄丸又以牛黄清心丸加味而成,内含黄连解毒汤去黄柏。

《医宗金鉴》卷56云:“三黄汤用黄芩泻上焦火,黄连泻中焦火,大黄泻下焦火:若夫上焦实火,则以此汤之大黄易甘草,名二黄汤。使芩、连之性,缓缓而下, 留连膈上。

《医学正传》卷2以“黄芩(酒制)、黄连(酒制)、甘草各等分,主治大头天行疫病以及上焦火热毒盛证。

《温热暑疫全书》卷1之黄连解毒合犀角地黄汤(即两者合方),主治温毒发斑,斑色紫黑。

《片玉痘疹》卷3之黄连解毒凉隔散,即以黄连解毒汤加连翘、薄荷、 大力子和大黄等16味而成,主治痘疮。

《幼幼集成》卷6之黄连解毒合天水散,即本方加滑石、甘草,治疗麻疹自利,里急后重,欲作痢者;

其二,为后世医家以本方加味而组成的黄连解毒汤同名方。

《万病回春》卷2方,即本方加柴胡、连翘,治伤寒大热不止,烦躁干呕,口渴喘满,阳厥极深,蓄热内甚;

《外科正宗》卷2方,即本方加连翘、牛蒡子、甘草,治疗疔毒入心,内热口干,烦闷恍惚,脉实者;

《痘科类编》卷4方,即本方加生地,治痘疹热甚,血热气实者;

《伤寒大白》卷2方,即本方加石膏以清里热。治发狂之症,外无表邪,里无痰食等。

综上可见,同是黄连解毒汤加减衍化之清热方剂,但其中又有上下、缓急、轻重之别;由苦寒直折之代表方又发展为清心开窍之凉开剂,方剂的加减变化蕴含着治法的分 合转化,其中深义,实无穷尽。

【使用注意】

关于本方配伍本方证病机为实热火毒充斥三焦,波及上下内外,由此引发内外科的各种病证。

组方配伍,以苦寒药分治上、中、下三焦诸证,以黄连泻心火,中焦火;黄芩清肺热、上焦火;黄柏清下焦火;梔子统泻三焦之火。

对这种解释,不可过分拘泥,以免胶柱不变;宜领会其法度,灵活应用。

诚如张介宾《景岳全书》卷50说:“火有阴阳,热分上下。据古方书咸谓黄连清心,黄芩清肺,石斛、芍药清脾,龙胆清肝,黄柏清肾。今之用者,多守此法,是亦胶柱法也,大凡寒凉之物,皆能泻火,岂有凉此而不凉彼者。”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