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晚报·五色土 | 作者 高申
今年适逢北京建都870周年,而这一时间的开端,是海陵王迁都燕京。若说起金中都的建立,自然有海陵王的功劳。不过,金中都的地位得以巩固,是金世宗在位时实现的,他是金朝历史上一位有作为的君主。
金代壁画中的宫殿
海陵王时营建的金中都,出现了北京都城史上第一条中轴线。这条中轴线南起金中都的正南门丰宜门,北至正北门通玄门,全长约9里。值此纪念北京建都史870周年之际,笔者撰就此文,回顾历史上营建中都的关键人物和中都城初始的那些“父母官”,以飨读者。
张浩仿效汴京建中都
自金太祖时代起,辽阳渤海人张浩便是金国的官员。待金太宗修建东京(辽阳)时,张浩负责规划与监督工程,他在营造都城方面的才能有所彰显。在金熙宗统治时期,张浩曾经被外放为燕京路都转运使,颇有政绩。待海陵王夺位后,张浩担任户部尚书,拜参知政事,进而成为尚书右丞。
天德三年(1151年),海陵王意欲迁都,下诏扩建燕京的城垣、宫室。此时,他所任命的主持扩建工程的负责人,便是张浩。张浩总管宫城的建造,和张浩一起监督、筹划的,还有燕京留守刘筈、大名府尹刘彦伦、兴中同知苏保衡等人。修建金中都大城的工程,则由梁汉臣、孔彦舟负责。出身内侍的梁汉臣,对于汴京宫室的建筑规制十分了解;孔彦舟乃是宋朝降将,有很强的组织能力。
张浩派人赴汴京测绘建筑图样,仿效汴京设计中都。海陵王动用了民工80万、兵工40万人投入到中都的建设中。当时,运输一根大木料需要20万钱,牵拉一辆运输大车的人手多达500人。“宫殿遍敷黄金,间以五彩,金彩飞空如落雪”,可见耗资之巨。
展开全文
金中都遗址区标志
由于要修建新的城垣,需要大量黄土,而建城所用黄土又取自百里之外的涿州。在运土时,自涿州取土点到中都建设工地,工役们排成长队,人手一筐,往返传送,空筐传出,实筐传入,工程的辛苦程度可想而知。这段元代熊梦祥在《析津志辑佚》中所记载的内容,让人觉得匪夷所思,不知是否把局部的转运方式夸张到百里之遥了。
由于督工紧迫、劳动强度大、营养不良,加上时值酷暑,疾病流行,导致工役死亡人数过多。张浩奏请海陵王下诏,征集燕京五百里以内的医生前来治疗,由官府给予药物,施救人数多者给予官职,次之给予赏金,从而使不少匠人得到救治。
贞元元年(1153年),海陵王完成迁都,将燕京称为中都,建大兴府。张浩因营造中都有功,被擢升为平章政事(从一品),赐金带、玉带,赐宴于鱼藻池。张浩告诉海陵王:而今中都民众过少,应以各地百姓补充之,凡愿迁居中都者,可免十年的租税。海陵王采纳了他的建议。
过了些年,海陵王打算南下侵宋,并想迁都汴京,遂决定扩大汴京宫室。由于张浩营造都城的经验丰富,所以海陵王任命他负责汴京营造工程。张浩上奏道:“而今民众疲敝,钱粮匮乏,再行营造之事,必然加重民众负担,得不偿失。”海陵王不听劝,张浩要求辞官,海陵王也不答应。张浩不属于死谏之人,一旦海陵王作出决定,他便“无事不为,无役不从”,绝对执行命令。未久,海陵王被杀,世宗即位。世宗继续重用张浩,擢升他为太师、尚书令、封南阳郡王。至于海陵王两度迁都所造成的困境,张浩是否要负一定责任。世宗对张浩言道:“知道你是曾上谏劝止过的,你是老臣,望能自勉,好自为之。”
翟永固反对迁都汴京
出生于良乡的翟永固经历过一段作为北宋臣民的人生岁月。在短暂的北宋燕山府时期,翟永固参加科举考试后,成为开德府(澶州,而今的河南省濮阳)仪曹参军,为八品官,掌礼乐、学校、贡举等事务。金人占据燕京之后,翟永固北归,又考取了金国的词赋科进士,随后成为金国官员。
海陵王夺取帝位后,翟永固担任礼部侍郎。海陵王迁都中都后,众人才发现,中都并不是海陵王的最终目标,他的理想都城是汴京,或许还有洛阳或长安。海陵王欲迁都汴京,问臣下:“朕打算迁都汴京,将宫室重修,加兵江左,海内一统,卿意如何?”翟永固对海陵王说,中都刚刚建成没几年,钱款匮乏尚未增补,百姓的疮痍尚未痊愈,怎能再次营造汴都,以增加民众的负担?而且宋国是我们的友邦,每年送来厚币给陛下,怎能无名出师而动用大量人力、物力去征讨?海陵王做着入侵南宋的准备,翟永固对他说:“宋国人对金国并无衅隙,讨伐无名。纵使可伐,也无要亲征。”海陵王根本听不进翟永固的话,他继续让张浩负责营建汴京宫室。由于翟永固坚持己见,被海陵王疏远,于是干脆奏请致仕,回家养老。
世宗即位后,翟永固又被请回来担任尚书左丞。他不想再当官,皇帝虽不同意,但仍然满足其心愿,允他不在中都任职,而是转任真定(今河北正定)府尹,仍享受朝廷大员礼遇,直至去世。
李石建议再度“定鼎中都”
李石的姐姐,是金世宗的母亲,所以李石乃是世宗的舅父。
李石敦厚寡言但器识过人,他曾担任大名府尹、汴京马军副都指挥使等职。海陵王营建金中都的时候,李石负责皇城端门的工程。待海陵王前往燕京,见到李石便随口说道:“这不是葛王(世宗未登基前被封为葛王)的舅舅吗?”海陵王十分忌恨宗室,李石心知肚明。他知道自己作为葛王近亲,随时会遭海陵王的“毒手”。与其当官,不如归隐山林,以求明哲保身。
海陵王野心膨胀,南下侵宋。表现一向很“乖”的葛王被安排留守东京辽阳城。海陵王对后院放不下心,便让东京副留守高存福随时探察葛王的一举一动,若有反意,立即干掉。李石听闻此事,专程赶来对葛王说,一定要先发制人,除掉高存福。葛王也是个有政治头脑的人,他听从李石的建议,最终在辽阳称帝。
金中都水关遗址
此时,海陵王已然迁都汴京,辽阳与中都,都已不再是权力中心。京城该放在哪里,朝中大臣们议论纷纷。许多女真贵族建议,世宗应返回“龙兴之地”上京会宁府。少数官员主张留在汴京,不要再动。而李石则建议,世宗应立即赴金中都。他对世宗言道:“海陵王远在长江、淮河一带,寇盗蜂拥而起。目前最适宜直赴中都,据腹地中心,以号令天下,定万世之业。希望陛下不要被众臣的议论所迷惑。”世宗听从了李石的建议,决心再度定鼎中都。出于对李石的宠信,世宗纳李石的女儿为元妃。如此一来,李石既是世宗的舅舅,又成为了世宗的岳父。世宗到达中都后,又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巩固政局,使得中都再次成为金朝的都城,且一直保持到金末。
大定七年(1167年),世宗擢升李石为司徒兼太子太师和御史大夫。此外,皇帝还赐给李石一所规模很大的宅第。只可惜,此宅的位置,而今已不可考。
张仅言营造景山区域
作为金初平州守将张觉的儿子,幼年丧父的张仅言或许是个命苦的孩子。但他的人生轨迹,却被街坊韩夫人给改变了。
相信读者们都知道宋朝的“靖康之耻”,而导致金兵攻宋并掳走两帝的起因,就是张觉。张觉本是辽将,他先是投降于金,后又叛逃到北宋,藏匿于燕山府。金朝向北宋索要张觉,后来北宋虽然杀张觉送回首级,但北宋藏匿金朝叛将一事成为金朝南侵的借口。张觉生前肯定没想到,他的儿子后来又成为金朝的高官。根据《金史》记载,十分喜爱张仅言的韩夫人,能量确实不一般。至于韩夫人具体为何人,《金史》没有细说。待张仅言年岁稍长,便被韩夫人带着去见贞懿皇后。贞懿皇后也喜欢聪明懂事的张仅言,于是让他陪伴同样年幼的葛王读书。海陵王入侵南宋,战局不利。葛王趁机登基为世宗,并任命张仅言担任内藏库副使。作为世宗“死忠粉”的张仅言,在中都的宫室营造、府库出纳、皇帝出行等方面,皆出力颇多。以至于世宗赞赏道,凡事一经张仅言规划,无不感到惬意。
此后,张仅言擢升少府监丞,负责营造太宁宫。这座宫殿建筑群至迟于大定十年(1170年)开始修建,到大定十九年(1179年)完工。太宁宫内拥有规模宏大的主殿紫宸殿等,宫内的其他建筑还有近百处。这项工程可谓是金世宗时代的一项大工程了,至少进行了九年之上。而今,太宁宫早已无存,它所在的地方,大体是中轴线上景山的区域。
金中都太液池遗址
昔日的金中都地区,水域面积远比而今大出许多。张仅言利用太宁宫区域东流的泉水,开通渠道种植稻田,每年收获稻米万斛。河水东流所灌溉的地域,大体是而今中轴线以东的东城、朝阳等地。当然,这里面还有一件令人深思的事儿。金世宗时期,政府并不提倡引河水灌溉,直至金章宗在位时才公开施行。所以,张仅言得以引水灌溉,一定是在世宗默许的前提下。也正是依仗世宗的宠信,张仅言才做到了这一点。由于张仅言通晓稼穑,所以被世宗任命为劝农使。由此看来,金中都农业的发展,也有张仅言所作出的贡献。
两重臣修缮宫室
苏保衡生于云中(今山西大同)的官员家庭,其父苏京是辽朝的进士,曾出仕辽国的西京留守。当金国将领宗翰攻打西京的时候,苏京归顺了金国,并让苏保衡成为宗翰的属下。
苏保衡颇得宗翰赏识,被宗翰推荐入朝,由金熙宗赐其进士出身,随后担任过太子洗马、解州军事判官、同知兴中尹等职。海陵王修建金中都时,由张浩总其事,苏保衡则监督工役。待中都建成后,苏保衡又成为大兴少尹,主要负责大房山金陵的营建。金陵修成后,苏保衡被擢升为工部尚书。
到了正隆六年(1161年),海陵王准备南下侵宋,苏保衡与徐文在通州为其监造战船,海陵王时不时地亲自探看进度。苏保衡的才能得到海陵王的充分肯定,待海陵王发兵,苏保衡担任浙东道水军都统制,由海河口出海前往临安。结果,拥有700余艘战船和7万将士的金国舰队,在胶州湾“邂逅”由120艘战船组成的南宋舰队。差距如此之大的两军对阵,最终结局却令人大跌眼镜:处于舰船与人数劣势的宋军,居然把金兵打崩溃了。宋军以少胜多的秘密武器,便是首次被用于海战的火药和火器,“火箭环射,箭所中,烟焰旋起,延烧数百艘”。
当这一切都烟消云散之后,即位不久的金世宗召苏保衡回到中都。为了稳定动荡局势,世宗命苏保衡发仓赈济,慰问屯田军士。世宗心里明白,苏保衡是能够担当重任的。大定三年(1163年),苏保衡升任参知政事,进而成为右丞相。
此时,踌躇满志的苏保衡得到了一项棘手的任务:修缮被火焚毁的十六位(妃嫔们所居住的宫室,位于宫城西北方)和厚德殿、太和殿等建筑。这次火灾是怎么发生的呢?《金史》记载:登基未久的金世宗曾下诏释放部分宫女出宫,宫女称心等人原本也在被释放之列,但负责此事的官员办事不认真,以致未能放她们出宫。称心等人愤怒异常,干脆在十六位放了一把火。这把火不仅烧毁了十六位,还殃及到厚德殿、太和殿等建筑。大定三年,世宗诏令苏保衡负责修缮。仅仅过去了三年,苏保衡积劳成疾,才55岁便在任上病逝。而殿宇的修缮工程一直持续到大定十五年(1175年)。
与苏保衡一道修缮宫室的石琚,自幼就是个“神童”。据说7岁时,他便能过目成诵。天眷二年(1139年),石琚中进士,随后在地方任职。大定二年(1162年),石琚成为左谏议大夫,负责勘定各种制度。石琚向金世宗上疏六件事,即:“正纪纲,明赏罚,近忠直,远邪佞,省不急之务,罢无名之役”。由于受到金世宗的赏识,石琚被先后擢升为吏部尚书、参知政事、尚书右丞平章政事、右丞相。
银山塔林金代石塔
石琚与苏保衡一道负责修复宫内十六位及厚德殿、太和殿等建筑。世宗发给石琚银牌二十四面,让其便宜行事。世宗还对石琚说:“这项工程不要烦扰民众。使用工匠要给他们费用,不要让官吏贪污掉,以免引起民怨。”石琚遵旨照办。
当然,金世宗的节俭也是有限度的。有些“必要”的营造工程,是绝对不能轻易“下马”的。比如中都城北的太宁宫,由于耗费人力物力过大,遭到了后世史家的责难。太宁宫建成三年之后(1182年),石琚离世。世宗给石琚的评价是“最为知人”。这里的“知人”,或许也有“知帝王所想”的意思吧。
移剌道担任中都“父母官”
本名叫“赵三”的移剌道,年轻的时候以孝道闻名,他通晓汉语、女真、契丹等多种文字,可谓是一时之材。
金熙宗在世的时候,移剌道任职于刑部与户部。海陵王登基后,移剌道继续担任原职。待海陵王征讨南宋时,移剌道奉命跟随。海陵王死后,金兵几乎乱成一团,在还师途中到处劫掠骚扰百姓,只有移剌道能够约束自己的部下。等回到中都,移剌道晋见世宗。世宗言道:“此人有才干,可大用之。”移剌道被任命为翰林直学士,兼修起居注。等到世宗再度确定了中都的地位之后,一系列的繁难事务便纷至沓来:中都所需庞大物资的运输、供应等等。世宗擢升移剌道为同知中都都转运使,且对河北、山东等近畿地区的官员制定升降制度,以便廉察善恶,选拔任用合适之人。
时隔未久,世宗又以中都事重为由,让移剌道出任同知大兴尹。金代的大兴府,即中都的所在地,是直属于金廷尚书省的,有点儿像现在的直辖市。而大兴府的最高行政长官,是大兴府府尹,相当于尚书省六部尚书的秩级。府尹之下,设置同知大兴尹,协助府尹处理本府政务。再往下,设置少尹,协助府尹及同知处理府务。移剌道所担任的,是中都的第二号“父母官”。
就在移剌道出任同知大兴尹的时候,中都发生了一起特殊的案件。世宗的亲军百人长完颜阿思钵从宫中盗窃金珠,还杀掉了都监郭良臣。负责处理此事的点检司匆匆忙忙地抓来八个“可疑之人”。在严刑拷问之下,有三人被打死,另外的五个人则被屈打成招。但被盗的赃物,却根本不见下落。审批奏报的世宗发现了疑点,于是命移剌道以大兴府尹名义复查。就在此时,市场上出现此案中被盗的赃物,售卖者便是完颜阿思钵。至此,案情真相大白。完颜阿思钵被处以死刑。冤死者的家属,则由朝廷拨给每户两百贯抚恤费,未死者为五十贯。
蔡松年为金中都理财
蔡松年的父亲是北宋燕山府守将蔡靖。蔡靖驻守燕山府的时间并不算久,兵力也不算强,但却见证了北宋政权在燕京的存在。待金人来攻,蔡靖归降。此后的岁月中,蔡松年一直活在金国辖域内,并成长为金初有名的文学家。
海陵王夺位之后,蔡松年任户部尚书。海陵王迁都中都,需要大量物资供应,蔡松年便负责徙榷货务以充实中都。此外,蔡松年还采用复钞引法,印制交钞,与铜钱并行。
要说起来,金中都市面上流通的钱币,有铜钱、交钞和白银三种。由于中都商贸交流日趋繁盛,交易时所使用的铜钱量越来越大,而金朝统治区的铜矿资源稀少,铜产量也比较小,这就必然导致金中都的“铜钱荒”。于是,来自南宋的铜钱,便通过双方贸易而大量流向金国。从目前北京地区发掘出土的中都时期铜钱来看,绝大多数都是宋钱。到了承安二年(1197年),名曰“承安宝货”的银币铸造流通,使得银币首次登上中国钱币流通史的舞台。但这些举措,对于以铜钱作为主要流通货币的金国来说,都难以从根本上解决“钱荒”问题。
蔡松年提出的办法,是印制纸币,也就是“交钞”来缓解钱荒。交钞分为大钞(五种)和小钞(五种)。在推行交钞的过程中,朝廷基本保证交钞可以随时兑换铜钱,而且给交钞的使用提供优惠(如购买盐引时,一贯钞可以购买一贯一百文的盐引)。当然,随着铜钱保有量的减少,交钞变得越来越不值钱,最终如同废纸。
蔡松年是理财的能手,他的儿子蔡珪则是金国的地理学家。蔡珪曾经在世宗朝担任翰林修撰和为皇帝起草诏令的同知制诰八年之久,但他最令后世称道的,还是编撰了《补正水经》《晋阳志》等作品。
梁肃整顿漕运事宜
梁肃是金熙宗时期的进士。在熙宗一朝,他所担任的都是地方官职。梁肃进入金中都担任职务,始于海陵王统治的末期。那时候的金中都,社会秩序十分混乱。海陵王并不是个贤明的君主,他所亲近的臣僚,大多是奸佞之人。比如,在海陵王时代担任大兴府尹的萧玉,就是帮助海陵王屠杀异己的有功者。萧玉在海陵王一朝不断升迁。而担任中都警巡使的梁肃,虽然在治理方面颇有成绩,但不被海陵王看在眼里。
待金世宗即位后,对于海陵王时期的中都官员,进行了非常认真的甄别使用。他让有着同样想法的储君完颜允恭担任大兴府尹。如此一来,给完颜允恭组建一个合适的班子,便成为当务之急。此时,出身宛平的官员赵植上书世宗,举荐梁肃。赵植给出的理由,是海陵王时期的中都官员大都贪腐,对民众巧取豪夺,然梁肃却是个清正廉洁的中都官员。世宗采纳了赵植的主张,任命梁肃为大兴府少尹,也就是中都的第三号“父母官”。而此时的梁肃,正担任中都转运副使。
上任后未久,梁肃便发现,负责漕运事务的大兴府官员大多尸位素餐。梁肃上疏言道:“如今朝廷用度不足,不光是边兵耗费造成的。吏部选拔的负责漕运官员,都是年岁大、资历深者,而不在意其能否胜任。臣认为凡是有军功、出身进士诸科、门荫之人,能知晓经济,能使国库充盈并且不损害民众利益的,准许其上书言事。进而从中选拔一些可用的人才,授以相应职权。”梁肃的一番话,正好说到世宗心里去了。但照此执行,势必会得罪大批官员,梁肃的日子也不再好过。果不其然,当中都地区发生蝗灾的时候,有些官员便在世宗面前搬弄是非,终以捕蝗不力为由,将梁肃贬为川州刺史。
梁肃在京外做出了一番成绩之后,才被重新调回中都。此后,他相继担任了大理卿、中都都转运使、吏部尚书、参知政事。在此期间,梁肃经常向世宗上言,皇帝也十分乐意采纳他的意见。
金世宗统治初期,为了缓和京畿地区的社会矛盾,彻底消除海陵王残余势力,曾经选拔了一批清正廉洁的官员任职大兴府。如唐括安礼,在其上任后未久,便清空大兴府牢狱中的积案。再如乌古论元忠,在任大兴府尹期间,不畏权贵,执法无私。有僧人犯法,元忠派吏捕其入狱。世宗的姑姑要求把僧人释放,元忠不听,且主动上奏此事。世宗感慨道:“卿不徇私情,十分可嘉。如此治理京城,朕又有何忧!”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