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世卫组织统计,2019年全球有近十亿人患有精神障碍,其中包括了全球14%的青少年;2020年,新冠疫情暴发后,抑郁症和焦虑症的发病率增长了25%以上。然而,全世界仍有71%的精神病患者得不到精神卫生服务,世界各地的社区和护理系统内,也普遍存在对精神病患者的污名化行为。
在这样的背景下,我们非常需要这样一本关于精神病的理解和治愈之书。然而,市场上的专业读物门槛太高,大众读物则常常将精神病人妖魔化、奇观化;但这本书做到了真诚、温暖、细致、平实。因为它的目的不是猎奇,而是助人。
作为一名与精神病同行了十多年的“资深患者”, 《我想和你谈谈精神病人的世界》一书的作者分享了自己和病友们患病以来的心路历程,记述了他们如何带着疾病生活。她说,“我们的故事,我们的诉说,必须必现在获得更多的关注”;“精神病人的世界是一个冰冷的国度,但你将要读到的是一份温暖的指南”;“希望你看到我们是如何热爱生活、努力做出调整,经历过怎样的成功与失败、绝望与痛苦”。
这本书的阅读体验令人震撼,因为那些对于患病经历的讲述,都是“在身体里翻滚许久才吐露出来的文字”。无论是对于“刚刚发病,正在考虑是否去看精神科医生”的患者,还是准备与心理疾病终身相伴的人,或者想要关心和了解精神病患者的人,这都是一本能带来支持、帮助和力量感的书。
点击文末“阅读原文”亦可购买
《我想和你谈谈精神病人的世界》
前言
文 | 理瑞
我第一次因为躁郁症的混合性发作而陷入严重抑郁、产生自杀意念时,身边没有人可以帮助我。我甚至不知道自己应该吃什么药。虽然朋友们很担心我,但他们丝毫无法减轻我的病痛。他们只看到我的异常行为,却不知道应该怎么帮助我。父母也不例外,甚至有的医生也是如此。我在精神病的孤独世界之中,只能与疾病携手同行,也便是理所当然的事了。
展开全文
本书既适合精神病患者本人,也适合患者身边的亲友、其他一切与此相关的人,以及所有希望理解精神病患者的读者。人们可能会问,为什么这本书的主语是“精神病人”,为什么频繁使用“精神病”这个术语?我的回答是,我不会再把“精神病人”这个称呼看作一个蔑称。“没错,我就是精神病人。”只有具备这种心态,才能淡然面对世俗偏见。我们是精神病人,会面临很多偏见、误解、刻板印象。不过,本书的整体内容大多是关于精神病人如何自主管理自己的生活、对自己负责。前面所提到的对抗偏见的内容,反倒是相对次要的说明。
本书共有二十多章,适合从初次发作到精神病伴随终身的所有患者。阅读时需要注意的是,写作者本人就是一个需要每天吃二十多粒药丸的精神病人。本书的叙述重点在于“疾病管理”“不要放弃社会成员的身份”,我在写作时会兼顾这两方面,比如,在关于封闭病房的章节中,除了介绍病房的情况,还说明了回归社会的过程。
我调查分析过很多精神病患者的状态,以此为基础写了这本书。你可能会觉得书中描写的生活与故事有种似曾相识的感觉。书里的情况可能与你相反,也可能与你具有神奇的相似之处。所有患者都有自己独特的人生,所以更加有必要确认自己之外的其他患者的经历。通过阅读本书,我们可以认知现在,展望未来,一起探索如何实现那些看似不可能的某种梦想,找到属于自己的人生答案。
最后,如果你不是精神病患者,请不要把这本书当作一本简单的精神病发作记录。希望你可以看到我们是如何热爱生活、努力做出调整,经历过怎样的成功与失败、绝望与痛苦。这将有助于你理解现实生活中的精神病患者。
《我想和你谈谈精神病人的世界》
推荐序:他们的世界
文 | 陈发展
医学博士、同济大学附属精神卫生中心副主任医师
本书专业审校
理端被诊断为双相障碍和反社会型人格障碍已经八年,她住过精神病院的封闭病房,多次尝试过自杀、反复自残,也曾拒绝治疗,甚至差点触犯法律。经过与精神病多年的斗争,她最终接纳了自己精神病人的身份,选择将自己患有精神病的事实公之于众。她在医生指导下坚持治疗,目前一边服用精神类药物,一边努力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并和伴侣幸福地生活在一起。
有很多重型精神病患者和理端一样,经历过拒绝、否认、抗争、羞耻、无助,甚至想离开这个世界。他们来自一个被称为 “精神病国度”的地方,明明和我们同在一个世界,却被划上另类的界线。
我第一次接触精神病人是二十多年前在医科大学读书时。精神病学见习课上,一位躁狂发作的二十多岁女患者,手舞足蹈地向我们介绍她在巴西选美并获得全球冠军的经历。全班同学不时发出哄笑,大家从她的措辞和逻辑中推断出这是妄想。她自我感觉良好的超现实性,让年轻的同学们觉得可笑。我逐渐和她对上话,得知了她背后的自卑和辛酸。原来她自己也知道这些是虚幻的狂想,然后伤心地流下了泪水。看到这一幕,同学们有些不知所措。我有些内疚,赶紧安慰她:“你其实很漂亮。”她突然又开怀大笑:“真的吗?我现在就给你们跳一段舞。”然后开始边唱边跳。这时,没有同学再笑,大家似乎都感受到了女孩疯狂行为的表面下流动的忧伤和绝望,给她鼓起了掌。
在医科大学读书时,我的成绩并不优秀。但所有临床学科中,我的精神病学成绩是全班第一,也是我分数唯一超过 90 分的临床课程。在实习和见习的教学案例中,我印象最深的就是那位有喜有悲的躁狂女孩。后来,我选择了精神科医生作为职业,尝试去理解每个癫狂行为背后的故事。但是,精神病的诊断天然将他们“移民”至一个独特的国度。他们中的大部分人在精神病院和家之间来回奔波度日,渐渐与这个世界隔绝,直到耗尽最后一丝希望,在机械的呼吸和绝望的等待中度过这一生。我一直想为他们做些什么。用心看好每个患者,用情理解每种症状,用力学好专业知识,可仍旧是杯水车薪。“精神病国度”国界线的消除,需要全社会心理健康知识的整体提升才能实现。
在对这本中文译著进行审校的过程中,我读出了熟悉又陌生的感觉。熟悉的是书中的医学术语、精神病典型的临床表现、诊断及治疗名词,陌生的是携带症状的载体:精神病人,带有独特经历和人生故事的个体。他们常常会被我们精神科医生忽略,甚至拒绝倾听。我们只是从众多词汇中凝练出意识、情绪、认知、感知觉、行为等专业评估结果,然后建议下次继续复诊。
有关精神病的知识普及,大多站在专业者的角度进行居高临下的共情。而这本书,从患者的眼里看世界、看治疗、看疾病、看医生,为大家提供了一个平等的共情视角,让医生有机会了解症状背后的叙事,让患者有机会读懂归属,让家庭有机会看到希望。
理端,用近十年的病痛让自己成长,她完成的不仅仅是一本书,而是可供大家借鉴的精神病理解和治愈之路。
我相信,有一天精神病人不再需要“特殊的国度”。我期待,他们有机会见证,大家像我们年轻时对待那个躁狂女孩一样,为他们的努力鼓掌!
点击文末“阅读原文”亦可购买
THE END
点击文末“阅读原文”亦可购买
文化名人纪念演讲
梁漱溟先生逝世三十周年纪念讲座 |梁漱溟文化思想 |叶圣陶孙女回忆叶氏文脉 |柳诒徵先生纪念讲座 |陈寅恪先生诞辰一百三十周年纪念讲座 |陈作霖先生逝世一百周年纪念讲座 |作家张爱玲诞辰一百周年纪念讲座 |林散之、高二适先生纪念讲座 |钱穆先生逝世三十周年纪念讲座 |阮玲玉诞辰一百一十周年纪念讲座 |上官云珠、周璇诞辰一百周年纪念讲座 |谭延闿逝世九十周年讲座 | 孙中山先生逝世九十五周年纪念论坛 |王阳明逝世四百九十周年纪念论坛 |
文化名家系列讲座
莫砺锋:开山大师兄 |周文重:国际关系新格局 |周晓虹:口述历史与生命历程 |周晓虹:费孝通江村调查与社会科学中国化 |周晓虹对话钱锁桥 |周晓虹、张新木、刘成富、蓝江对谈:消费社会的秘密 |群学君对话舒国治 | 群学君对话叶兆言 | 黄德海、李宏伟、王晴飞、王苏辛、黄孝阳五作家对话 |孙中兴:什么是理想的爱情 |杜春媚对话郭海平 |程章灿:作为诗人与文学史家的胡小石 |谷岳:我的行走之旅 |黄盈盈:中国人的性、爱、情 | 金光亿:人类学与文化遗产 | 周志文:人间的孔子 | 严晓星:漫谈金庸 | 周琦:越南法式风情建筑 | 魏定熙:北京大学与现代中国 | 胡翼青:大数据与人类未来 | 生命科学与人类健康系列高峰论坛 | 毕淑敏读者见面会 | 徐新对话刘成 | 谢宇教授系列演讲 | 王思明:茶叶—中国与世界 | 祁智对话苏芃:关于写作 |甘满堂:闽台庙会中的傩舞阵头 | 张静:研究思维的逻辑 | 翟学伟:差序格局——贡献、局限与新发展 | 应星:社会学想象力与历史研究 |吴愈晓:为什么教育竞争愈演愈烈? | 李仁渊:《晚清新媒体与知识人》 |叶檀读者见面会 |冯亦同:金陵之美的五个元素 |华生、王学勤、周晓虹、徐康宁、樊和平对话 |
城市文化与人文美学
东方人文美学深度研修班(第一期) |东方人文美学深度研修班(第二期) | 大唐风物,侘寂之美:日本美术馆与博物馆之旅(第一期) |大唐国宝、千年风物:日本美术馆与博物馆之旅(第二期) |当颜真卿遇上宫崎骏:日本美术馆与博物馆之旅(第三期) |史上最大正仓院与法隆寺宝物展:日本美术馆与博物馆之旅 | 梦回大唐艺术珍品观展会 | 四姝昆曲雅集: 罗拉拉、单雯、孙芸、陈薇亦 |昱德堂藏扬州八怪精品展 | 《南京城市史》系列人文行走活动 |《格致南京》系列文化活动 | 文心雅韵:中国传统人文美学系列讲演 | “文学写作与美好城市”高峰论坛 | 仰之弥高:二十世纪中国画大家展 | 首届微城市文化论坛 | 南京城市文化深度行走(第一期:南京运渎) | 南京城市文化深度行走(第二期:明孝陵) | 南京城市文化深度行走(第三期:文旅融合) |南京城市文化深度行走(第四期:城南旧事) |南京城市文化深度行走(第五期:灵谷深松) | 南京城市文化深度行走(第六期:清凉山到石头城) | 南京城市文化深度行走(第七期:从白马公园到明孝陵) | 南京城市文化深度行走(第八期:从玄武门到台城) | 南京城市文化深度行走(第九期:从金粟庵到大报恩寺) |南京城市文化深度行走(第十期:从夫子庙到科举博物馆) | 南京城市文化深度行走(第十一期:从五马渡到达摩洞) | 南京城市文化深度行走(第十二期:从狮子山到扬子饭店) |南京城市文化深度行走(第十三期:从南朝石刻到栖霞寺) |南京城市文化深度行走(第十四期:牛年探春牛首山) | 南京城市文化深度行走(第十五期:中山陵经典纪念建筑) | 从南京到世界:第一届微城市论坛 |园林版昆曲舞蹈剧场《镜花缘记》 | 秋栖霞文学日系列活动 |
社会科学研修班与专题课程
社会心理学暑期班(2016) | 社会心理学暑期班(2017) | 社会心理学暑期班(2018) |社会科学经典理论与前沿方法暑期班(2019) |口述历史与集体记忆研修班(2020) |中国研究:历史观照与社会学想象力学术研讨会 |中国社会学:从本土化尝试到主体性建构——纪念中国社会学重建40周年学术研讨会 |第一届长三角社会学论坛 (2018) |第二届长三角社会学论坛(2019) |长三角论坛2019新春学术雅集 | 第三届长三角社会学论坛(2020) |
新书分享会 | 经典品读会
《金陵刻经处》 | 《 生活的逻辑: 城市日常世界中的民国知识人(1927-1937) 》 |《谢辰生口述》 |《袍哥》 | 《年羹尧之死》 | 《朵云封事》 |《两性》 |《放下心中的尺子——庄子哲学50讲》 |《东课楼经变》 |《旧影新说明孝陵》 |《光与真的旅途》 |《悲伤的力量》 |《永远无法返乡的人》 | 《书事》 |《情感教育》 |《百年孤独》 |《面具与乌托邦》 | 《传奇中的大唐》 | 《理解媒介》 |《单向度的人》 |《陪京首善》 |《美国大城市的死与生》 |《诗经》 |《霓虹灯外》 |《植物塑造的人类史》 |《茶馆:成都的公共生活和微观世界》 | 《拉扯大的孩子》 |《子夜》 |《读书的料及其文化生产》 |《骆驼祥子》 |《朱雀》 |《死水微澜》 |《通往父亲之路》 |《南京城市史》(新版) | 《被困的治理》 |《双面人》 | 《大名道中》 |《笺事:花笺信札及其他》 | 《九王夺嫡》 |《乡土中国》 |《白鹿原》 |《冯至文存》 |《在城望乡》 |《海阔天空》 |《遗产的旅行》 | 《城堡》 |《被遗忘的一代:第四代导演影像录》 |《了不起的盖茨比》 |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