潍坊中学2022-2023学年下学期高三4月考语文试卷_线条_本题_南货

潍坊中学2022-2023学年下学期高三4月考语文试卷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中国古代商周铜器铭文里所表现章法的美,令人相信仓颉四目窥见了宇宙的神奇,获得自然界最深妙的形式的秘密”,“通过结构的疏密,点画的轻重,行笔的缓急……就像音乐艺术从自然界的群声里抽出音乐来,发展这乐音间相互结合的规律,用强弱、高低、节奏、旋律等有规律的变化来表现自然界社会界的形象和内心的情感”。在这些颇带夸张的说法里,倒可以看出作为线的艺术的中国书法的某些特征:它像音乐从声音世界里提炼抽取出乐音来,依据自身的规律,独立地展开为旋律、和声一样,净化了的线条——书法美,以其挣脱和超越形体模拟的笔划的自由开展,构造出一个个一篇篇错综交织、丰富多样的纸上的音乐和舞蹈,用以抒情和表意。可见,甲骨、金文之所以能开创中国书法艺术独立发展的道路,其秘密正在于它们把象形的图画模拟逐渐变而为纯粹化了的抽象的线条和结构。这种净化了的线条——书法美,就不是一般的图案花纹的形式美、装饰美,而是真正意义上的“有意味的形式”。一般形式美经常是静止的、程序化、规格化和失去现实生命感、力量感的东西,“有意味的形式”则恰恰相反,它是活生生的、流动的、富有生命暗示和表现力量的美。中国书法——线的艺术非前者而正是后者。所以,它不是线条的整齐一律均衡对称的形式美,而是远为多样流动的自由美。行云流水,骨力追风,有柔有刚,方圆适度。它的每一个字、每一篇、每一幅都可以有创造、有变革甚至有个性,而不作机械的重复和僵硬的规范。

它既状物又抒情,兼备造型和表现两种因素和成份,并在其长久的发展行程中,终以后者占了主导和优势。书法由接近于绘画雕刻变而为可等同于音乐和舞蹈。并且,不是书法从绘画而是绘画要从书法中吸取经验、技巧和力量。运笔的轻重、疾涩、虚实、强弱、转折倾挫、节奏韵律……,净化了的线条如同音乐旋律一般,它们竟成了中国各类造型艺术和表现艺术的魂灵。

(摘编自李泽厚《美的历程•青铜饕餮•线的艺术》)

材料二:

中国画的线是情感的载体,中华民族是重情的民族。线的长短、疾缓、方向、粗短,都能表达出不同的情感。从中国人物画中看线的不同,东晋顾恺之的线条如春蚕吐丝,线条与物象之间的关系得到了紧密联系。《洛神赋》中,用游丝般柔美细劲、飘逸潇洒的线条与洛神和曹植间浪漫的爱情传说达到了高度的一致。线条被赋予了情感的使命,线条已经有了独立的审美价值。唐代的吴道子演绎了“吴带当风”的风尚。《送子天王图》线条具有强烈的动势和节奏感,使线得到了更进一步发展。宋代李公麟白描是古代线条艺术之大成者,创造性地发展了白描手法,并将白描发展为一门独立的绘画样式,并且使线条的独立美感与写实造型矛盾得到统一。南宋梁楷的减笔水墨画,使中国人物画开辟了一条蹊径,寥寥数笔,一个生动鲜活的人物便跃然纸上,使线条的语言更加丰富。

山水画是最能代表中国画艺术精神的。山水画在长期的发展中,形成了一整套的程式,如古人写山水总结“十六皴点法”。以书入画,将书法引入绘画。当然这些程式是画家在长期的总结和观察中得出的,如董源“披麻皴,雨点皴”,来自于江南山水的云雾环绕,秀水灵山。南方湿润的气候,充沛的雨水,草木茂盛,山体圆润,因此线条也就是不露锋芒,圆润灵秀。而李唐的“斧噼皴”则是对北方大山大水的反映,山水轮廓分明,线条老辣恣肆,顿挫方钢。因此可看出不同的环境造就了画家不同的语言表达形式,但是最终决定画家艺术造诣的还得回到画家自身,也就是张璪所说“外师造化,中得心源”。

展开全文

中国画线背后承载着的是中国内在儒家庄重典雅与道家解衣磐礡的内在精神。中国画也在20世纪中期经历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传统的语言体系受到冲击,西画中的写实、光影、色彩等都影响了中国画。在这种背景下,中国画家基本上沿着两条道路前行,其一是继续走传统中国画道路,其二是中西折中的道路。第一条,如齐白石、张大千、黄宾虹等,他们虽然吸收了西画的一些长处,但从笔墨上还是传统中国画艺术。第二条,如林风眠、徐悲鸿等使中国画色彩和写实上都有了进一步的发展,注入了新鲜的血液。不管是传统还是折中的中国画,它们还属于中国画的范畴,若用中国画完全去描绘油画描绘的东西,则使中国画走上歧途,成为无源之水。中国画的背景毕竟是中华民族文化,不可能植根于西方文化背景,而中国画屹立于世界绘画之林,“线”的艺术特征是它的一大主线和特色。

(摘编自张远坤《浅析中国画中线的艺术》)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书法艺术有一种章法之美,其中结构、点画、行笔等有规律的变化是重要元素,用以抒情和表意。

B. 中国书法在发展中,抒情表现逐渐重于状物造型,由接近于绘画雕刻,转而为与音乐和舞蹈趋同。

C. 中国画中的线是情感的载体,画家运用不同的线条描绘物象,传情达意,形成了各自独立的审美价值。

D. “十六皴点法”是古代中国山水画画家在对书法长期总结和观察中得出的语言表达形式,是一种绘画程式。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材料一和材料二都谈到了线的艺术,但二者涉及的领域和侧重点不完全相同。

B. 中国书法中线的艺术追求自由、多样、有生命力,没有机械重复和僵硬规范。

C. 我们可以从不同朝代画家风格上发现线条的语言在不断地得到丰富和发展。

D. 中国画不能完全描绘油画描绘的东西,根本原因是中西绘画使用的线条不同。

3. 下列选项中,不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一观点的一项是( )

A. 《毛公鼎》和《散氏盘》上的文字或方或圆,或结体严正,章法严劲而刚健,一派崇高肃毅之气。

B. 周金中期的大段铭文,结构讲究,笔势圆润,风格分化,各派齐出,字体或长或圆,刻划或轻或重。

C. 就结字而言,甲骨文外形多以长方形为主间或少数方形,有的字还具有或多或少的象形图画的痕迹。

D. 小篆、汉隶,再变而为行、草、真……,在发展中,具有笔划和结构之美的各种书法艺术异彩纷呈。

4. 根据材料,说说中国山水画画家在线条使用上如何体现出“有意味的形式”。

5. 下图是王羲之问候友人的《快雪时晴帖》局部(“羲之顿首:快雪时晴,佳。想安善。未果,为结。力不次。王羲之顿首。”【大意】王羲之拜上:一场快雪过后天气放晴,很好。想必你一切安好。事情没有结果,心里郁结。力不从心。王羲之拜上。)请结合材料,赏析此帖中的线条之美。

【答案】1. D 2. D 3. C

4. ①画家提炼自然山水的特征,形成净化了的线条;②画家使用线条追求的不是一般的形式美,而是远为多样流动的自由美和力量美,富有生命的暗示;③画家根据环境的不同,选择不同的线条表达形式,或圆润灵秀,或老辣恣肆,风格多样,不重复不机械,有个性和创造性。

5. ①线条使用多样:“快雪时晴”等与“羲之顿首”等字体不同,粗细、长短、轻重有变化,不机械重复。

②字与字间有联系:“顿”与“首”,“果”与“为”等字笔划线条相连,行云流水,有流动之美。

③在结构上刚柔并济:有的字结构严谨方正,线条整齐;而有的字笔划结构自由,线条灵动。

④线条使用抒情性强:首尾两个“羲之顿首”笔划线条连续,书写快速,可见内心情感充沛。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D.“对书法长期总结和观察中得出的语言表达形式”错误,“十六皴点法”不是对书法的总结和观察,是对自然的总结和观察。

故选D。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D.“根本原因是中西绘画使用的线条不同”强加因果,原文无此交代。中国画的民族文化背景决定了其不能完全去描绘油画所绘之物。

故选D。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材料一论述中国书法的线条艺术,具有自由、多样、有活力等特点,而C项是说甲骨文的外形和象形特征,与材料一不合。

故选C。

【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信息的整合和对内容的理解、概括能力。

结合材料一“通过结构的疏密,点画的轻重,行笔的缓急……就像音乐艺术从自然界的群声里抽出音乐来,发展这乐音间相互结合的规律,用强弱、高低、节奏、旋律等有规律的变化来表现自然界社会界的形象和内心的情感”“它像音乐从声音世界里提炼抽取出乐音来,依据自身的规律,独立地展开为旋律、和声一样,净化了的线条——书法美”可知,画家提炼自然山水的特征,形成净化了的线条;

结合材料一“这种净化了的线条——书法美,就不是一般的图案花纹的形式美、装饰美,而是真正意义上的‘有意味的形式’……它是活生生的、流动的、富有生命暗示和表现力量的美。中国书法——线的艺术非前者而正是后者。所以,它不是线条的整齐一律均衡对称的形式美,而是远为多样流动的自由美”可知,画家使用线条追求的不是一般的形式美,而是远为多样流动的自由美和力量美,富有生命的暗示;

结合材料二“线的长短、疾缓、方向、粗短,都能表达出不同的情感”“当然这些程式是画家在长期的总结和观察中得出的……南方湿润的气候,充沛的雨水,草木茂盛,山体圆润,因此线条也就是不露锋芒,圆润灵秀……因此可看出不同的环境造就了画家不同的语言表达形式,但是最终决定画家艺术造诣的还得回到画家自身”和材料一“它的每一个字、每一篇、每一幅都可以有创造、有变革甚至有个性,而不作机械的重复和僵硬的规范”可知,画家根据环境的不同,选择不同的线条表达形式,或圆润灵秀,或老辣恣肆,风格多样,不重复不机械,有个性和创造性。

【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中信息进行分析、运用的能力。

结合材料一“通过结构疏密,点画的轻重,行笔的缓急……”“它的每一个字、每一篇、每一幅都可以有创造、有变革甚至有个性,而不作机械的重复和僵硬的规范”可知,线条之美体现在线条使用多样,有变化,不重复。

结合材料一“它不是线条整齐一律均衡对称的形式美,而是远为多样流动的自由美。行云流水,骨力追风,有柔有刚,方圆适度”可知,线条之美体现在字与字间有联系,如行云流水,有一种流动自由的美。

结合材料一“行云流水,骨力追风,有柔有刚,方圆适度”可知,线条之美体现在结构上刚柔并济,或严谨方正,或自由灵动。

结合材料一“它既状物又抒情”和材料二“中国画的线是情感的载体,中华民族是重情的民族。线的长短、疾缓、方向、粗短,都能表达出不同的情感”可知,线条之美体现在线条使用抒情性强,在线条连续书写中,体现内心情感充沛。

然后结合王羲之《快雪时晴帖》的线条特点,从以上四个角度加以分析即可。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文本一:

熟藕

汪曾祺

刘小红长得很好看,大眼睛,很聪明,一街的人都喜欢她。

这里已经是东街的街尾,店铺和人家都少了。比较大的店是一家酱园,坐北朝南。酱菜里有一种麒麟菜,即百花菜,不贵,包在荷叶里。麒麟菜是脆的,半透明,不很咸,白嘴就可以吃。孩子买了,一边走,一边吃,到了家已经吃得差不多了。

酱园对面是周麻子的果子摊。其实没有什么贵重的果子,不过就是甘蔗、荸荠,再就是百合、山药。

隔壁是杨家香店。

杨家香店的斜对面,隔着两家人家,是周家南货店,亦称杂货店。这家卖的东西真杂。红蜡烛。一个师傅把烛芯在一口锅里一支一支“蘸”出来,一排一排在房椽子上风干。蜡烛有大有小,大的一对一斤,叫做“大八”。小的只有指头粗,叫做“小牙”。纸钱。一个师傅用木槌凿子在一沓染黄了的“毛长纸”上凿出一溜溜的铜钱窟窿,是烧给死人的。明矾。这地方吃河水,河水浑,要用矾澄清了;炸油条也短不了用矾。碱块。这地方洗大件的衣被都用碱,小件的才用肥皂。浆衣服用的浆面——芡实磨粉晒干。老板一天说不了几句话,跟人很少来往,见人很少打招呼,有点不近人情。他生活节省,每天青菜豆腐汤。有客人来,不敬烟,不上点心,连茶叶都不买一包,只是白开水一杯。因此有人从《百家姓》上摘了四个字,作为他的外号:“白水窦章”。白水窦章除了做生意,写账,没有什么别的事。不看戏,不听说书,不打牌,一天只是用一副骨牌“打通关”,打累了,走到门口闲着。看来往行人,看狗,看碾坊里放青回来的骡马,看乡下人赶到湖西歇伏的水牛,看对面店铺里买东西的顾客。

周家南货店对面是一家绒线店,是刘小红家开的。绒线店卖丝线、花边、绦子,还有一种上了浆的纱条,叫做“鳝鱼骨子”,是捆扎东西用的。绒线店卖这些东西不用尺量,而是在柜台边刻出一些道道,用手拉长了这些东西在刻出的道道上比一比。绒线店还带卖一种极细的铜丝,是穿珠花用的,就叫做“花丝”。刘小红每学期装饰教室扎纸花,都从家里带了一箍花丝去。

刘老板夫妇就这么一个女儿,娇惯得不行,要什么给什么,给她的零花钱也很宽松。刘小红从小爱吃零嘴,这条街上的零食她都吃遍了。她最爱吃的是熟藕。

正对刘家绒线店是一个土地祠。土地祠厢房住着王老,卖熟藕。王老无儿无女,孤身一人,一辈子卖熟藕。全城只有他一个人卖熟藕。煮熟藕很费时间,一锅藕得用微火煮七八个小时,这样才煮得透,吃起来满口藕香。王老夜里煮藕,白天卖,睡得很少。他煮藕的锅灶就安在刘家绒线店门外右侧。

小红很爱吃王老的熟藕,几乎每天上学都要买一节,一边走,一边吃。

小红十一岁上得了一次伤寒,吃了很多药都不见效。她在床上躺了二十多天,街坊们都来看过她。她吃不下东西。王老到南货店买了蜜枣、金橘饼、山楂糕给送来,她都不吃,摇头。躺了二十多天,小脸都瘦尖了,妈妈非常心疼。

一天,她忽然叫妈:“妈!我饿了,想吃东西。”

妈赶紧问:“想吃什么?给你下一碗饺面?”

小红摇头。

“冲一碗焦屑?”

小红摇头。

“熬一碗稀粥,就麒麟菜?”

小红摇头。

“那你想吃什么?”

“熟藕。”

那还不好办!小红妈拿了一个大碗去找王老,王老说:“熟藕?吃得!她的病好了!”

王老挑了两节煮得透透的粗藕给小红送去。小红几口就吃了一节,妈忙说:“慢点!慢点!不要吃得那么急!”

小红吃了热藕,躺下来,睡着了。出了一身透汗,觉得浑身轻松。

日子过得真快,转眼小红二十了,出嫁了。婆家姓翟,也是开绒线店的。翟家绒线店开在北市口。北市口是个热闹地方,翟家生意很好。丈夫原是小红的小学同学,还做了两年同桌,对小红也很好。

北市口离东街不远,小红隔几天就回娘家看看,帮王老拆洗拆洗衣裳。

王老轻声问小红:“有了没有?”

小红红着脸说:“有了。”

“一定是个白胖小子!”

“托您的福。”

王老死了。

早上来买熟藕的看看,一锅煮熟藕,还是温热的,可是不见王老来做生意。推开门看看,王老不知什么时候已经断了气。

小红正在坐月子,来不了。她叫丈夫到周家南货店买了一对“大八”,到杨家香店“请”了三股香,叫他在王老灵前点一点,叫他给王老磕三个头,算是替她磕的。

王老死了,全城再没有第二个人卖熟藕。

但是煮熟藕的香味是永远存在的。

文本二:

汪曾祺的小说耐读、耐品、耐人寻味。可是,当我们读完后却难以复述这篇小说到底写了什么。留给我们的只是一种感觉、一种氛围,一种对生活的印象。他的大多数小说有一种“漫不经心的随意”。读他的《熟藕》,有一种随笔似的自由和亲切,有时竟被他绕进去了,感觉不到是在读小说,颇似真实的生活。“近似生活”的小说带来了小说观念的更新,也带来了别具一格的阅读趣味。

6. 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小说描写了女孩子刘小红和卖藕的王老之间忘年之交的深厚情谊,“熟藕”是联系二人关系的纽带。

B. 街道两旁的店铺,作者重点介绍了周家南货店,突出卖的东西“杂”,意在说明当地生活贫穷落后。

C. 刘小红婚后回娘家,小红和老王的对白看似不合情理,却展示了老王对小红如父爱般的深切关心。

D. 文章结尾意蕴丰富,表面写熟藕的香味,实则赞美王老淳朴的品质,彰显人与人美好真挚的情感。

7. 下列对文章艺术特色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章开篇即用简洁的文笔,正侧面描写了刘小红的美,人物形象突出。寥寥几笔便又不再介绍刘小红,用笔新奇,颇具特色。

B. 街坊们在得知小红感染伤寒都来看望她,这一描写照应了开头的“一街的人都喜欢她”,展示了淳朴的民风和友好的邻里关系。

C. 文章对白简洁真实,如小红与妈妈的对白。再加上小红的动作配合,层层递进,最后说想吃“熟藕”,可见其对熟藕的喜爱之情。

D. 文章以华丽的语言描写风土人情,具有浓浓的烟火气息。人物出场前也做好了环境的渲染、气氛的烘托,是一种别致的铺垫。

8. 文章题为《熟藕》,作者却为何在文中饶有兴致地一家一家介绍卖其它东西的酱园、果子摊、杨家香店、周家南货店和刘小红家的绒线店。

9. 文本二评论汪曾祺小说“近似生活”。请结合小说《熟藕》加以分析。

【答案】6. B 7. D

8. ①为小说中的人物提供生活背景,写各家店铺,渲染出出场人物朴素自然的生活背景;②烘托人物形象,作者以调侃的笔调写周家南货店老板,与王老的形象形成鲜明的对比,突出王老善良、勤勉、敦厚的品质;③暗示小说的主题。写众多的店铺,营造了平实温和的生活氛围,表达了作者对敦厚淳朴民风的怀念和呼唤。

9. ①语言:淡雅、朴素、自然、洁净,却又生活韵味十足。②情节结构:从容舒缓,没有尖锐激烈的矛盾冲突,体现生活的本真特质。③在塑造人物方面,人物着色浅淡,绝少铅华,非脸谱化,而是客观自然生活化,不作故意的褒贬和抑扬。

【解析】

【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

B.“作者重点介绍了周家南货店,突出卖的东西“杂”,意在说明当地生活贫穷落后”错。文本一第5段写周家南货店的货物,“红蜡烛。……蜡烛有大有小,大的一对一斤,叫做“大八”。小的只有指头粗,叫做“小牙”。纸钱。……。明矾。……碱块。……浆衣服用的浆面——芡实磨粉晒干”,从日常洗衣的用品到死人用的纸钱,品类众多,是为了体现杂货店货物的丰富,散发出自然的生活气息,具有浓厚的烟火气。并非说生活的贫穷落后。

故选B。

【7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

D.“文章以华丽的语言描写风土人情”错。文中用朴实自然的语言来写世态风情,如第二段“这里已经是东街的街尾,店铺和人家都少了。……酱菜里有一种麒麟菜,即百花菜,不贵,包在荷叶里。麒麟菜是脆的,半透明,不很咸,白嘴就可以吃。孩子买了,一边走,一边吃,到了家已经吃得差不多了”,其中像“店铺和人家都少了”“不贵”“不很咸,白嘴就可以吃”“到了家已经吃得差不多了”, 语言口语化,贴近生活,真实自然,朴实无华。

【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重要情节的作用的能力。

作者在文中饶有兴致地一家一家地介绍了酱果、果子摊、杨家香店、周家南货店和刘小红家的绒线店,看似闲笔,实则不闲。闲笔不闲,它不是文学作品中可有可无之物,而是不可或缺之笔墨,无则文章显得生硬不真实,缺乏生命力,有则生机勃勃,活力四射。作者用淡雅之笔描摹了生活用品、饮食特点、风土人情、礼仪风俗等突出了鲜明的地域特点,展示了一幅质朴、祥和、美好的民情风俗画,为刘小红和王老的出场做足了功课。

第一,为小说中的人物提供生活背景,写多家店铺,层层铺垫,如介绍了酱果、果子摊、杨家香店、周家南货店、刘小红家的绒线店及王老的土地祠厢房,重点写了周家南货店的“白水窦章”、土地祠厢房的王老及绒线店的刘小红,写出了东街店铺的丰富和特色,以及相关的主要人物,体现出当地的民俗风情,渲染出出场人物朴素自然的生活背景;

第二,烘托人物形象,作者以调侃的笔调写周家南货店老板,“老板一天说不了几句话,跟人很少来往,见人很少打招呼,有点不近人情”“除了做生意,写账,没有什么别的事。不看戏,不听说书,不打牌,一天只是用一副骨牌‘打通关’,打累了,走到门口闲着。看来往行人,看狗,看碾坊里放青回来的骡马,看乡下人赶到湖西歇伏的水牛,看对面店铺里买东西的顾客”,幽默风趣地展示了他不近人情、枯燥无味、毫无生趣的性格特点,与后文王老形单影只、孑然一身却充满了温煦人情味的形象形成鲜明的对比,“煮熟藕很费时间,一锅藕得用微火煮七八个小时,这样才煮得透,吃起来满口藕香”“王老挑了两节煮得透透的粗藕给小红送去”突出王老善良、勤勉、敦厚的品质;

第三,暗示小说的主题。写众多的店铺,营造了平实温和的生活氛围,其中重点写王老卖熟藕的土地祠厢房,铺面不起眼,在众多的铺面中却显得尤为突出,王老的熟藕良心制作,精良味美,同时他又关爱邻里,与人为善,透露出诚信质朴的优良品质,表达了作者对敦厚淳朴民风的怀念和呼唤。

【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评价作者表现出的价值判断和审美取向的能力。

文本二提到,读《熟藕》,有一种随笔似的自由和亲切,感觉不到是在读小说,颇似真实的生活。“近似生活”的小说带来了小说观念的更新,也带来了别具一格的阅读趣味。在原文中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分析: 

第一,语言方面:语言淡雅、朴素、自然、洁净,却又生活韵味十足。像“店铺和人家都少了”“不贵”“不很咸,白嘴就可以吃”“到了家已经吃得差不多了”, 语言口语化,贴近生活,生动自然。

第二,情节结构从容舒缓,没有尖锐激烈的矛盾冲突,体现生活的本真特质。写街上的各家店铺,果子摊、周家南货店、刘家绒线店等,各具特色,又紧密联系生活实际,具有浓厚的烟火气息,体现质朴自然、祥和美好的民情风俗。

第三,在塑造人物方面,人物着色浅淡,绝少铅华,不作故意的褒贬和抑扬。如作者以调侃的口气写到“白水窦章”,说他是有点不近人情的守财奴,但也绝非大奸大恶之人。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贞观元年,太宗谓侍臣曰:“自古帝王凡有兴造,必须贵顺物情。昔大禹凿九山,通九江,用人力极广,而无怨仇者,物情所欲,而众所共有故也。秦始皇营建宫室,而人多谤议者,为徇其私欲,不与众共故也。朕今欲造一殿,树木已具,远想秦皇之事,遂不复作也。古人云:‘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固知见可欲,其心必乱矣。至如雕镂器物,珠玉服玩,若恣其骄奢,则危亡之期可立待也。自王公以下,第宅、车服、婚嫁、丧葬,准品秩不合服用者,宜一切禁断。”由是二十年间,风俗简朴,衣无锦绣,财帛富饶,无饥寒之弊。

贞观二年,公卿奏曰:“依《礼》,季夏之月,可以居台榭。今夏暑未退,秋霖方始,宫中卑湿,请营一阁以居之。”太宗曰:“朕有气疾,岂宜下湿?若遂来请,靡费良多。昔汉文将起露台,而惜十家之产,朕德不逮于汉帝,而所费过之,岂为人父母之道也?”固请至于再三,竟不许。

贞观四年,太宗谓侍臣曰:“崇饰宫宇,游赏池台,帝王之所欲,百姓之所不欲。帝王所欲者放逸,百姓所不欲者劳弊。孔子云:‘有一言可以终身行之者,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劳弊之事,诚不可施于百姓。朕尊为帝王,富有四海,每事由己,诚能自节,若百姓不欲,必能顺其情也。”魏征曰:“陛下本怜百姓,每节己以顺人。臣闻:‘以欲从人者昌,以人乐己者亡。’隋炀帝志在无厌,惟好奢侈,所司每有供奉营造,小不称意,则有峻罚严刑。上之所好,下必有甚,竞为无限,遂至灭亡。此非书籍所传,亦陛下目所亲见。为其无道故天命陛下代之陛下若以为足今日不啻足矣若以为不足更万倍过此亦不足。”太宗曰:“公所奏对甚善。非公,朕安得闻此言?”

(节选自《贞观政要·俭约》)

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为其无道故/天命陛下代之/陛下若以为足/今日不啻足矣/若以为不足更万倍/过此亦不足/

B. 为其无道故/天命陛下代之/陛下若以为足/今日不啻足矣/若以为不足/更万倍过此亦不足/

C. 为其无道/故天命陛下代之/陛下若以为足/今日不啻足矣/若以为不足更万倍/过此亦不足/

D. 为其无道/故天命陛下代之/陛下若以为足/今日不啻足矣/若以为不足/更万倍过此亦不足/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固知见可欲”与“崤函之固,自若也”《过秦论》)两句中的“固”字含义不同。

B. 季夏,夏季的最后一个月。古代把农历夏季三个月依次称作季夏、仲夏、孟夏。

C. “诚不可施于百姓”与“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出师表》)两句中的“诚”字含义相同。

D. “朕安得闻此言”与“然后得一夕安寝”(《六国论》)两句中的“安”字含义不同。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唐太宗以大禹凿九山,通九江而没有人抱怨之事与秦始皇营建宫室却遭到人民极力反对之事对比,向大臣阐述了做事要贵顺物情之理。

B. 唐太宗要求自王公以下,第宅、车服、婚嫁、丧葬之事过于豪华就必须停止供应并查处,从而使得贞观年间社会崇尚简朴风俗。

C. 贞观二年,因为唐太宗有气疾,公卿于是上书请求修建一座暖阁给唐太宗居住,唐太宗考虑到会浪费许多人力物力,不允许修建。

D. 唐太宗认为不应为满足帝王个人的欲望而劳弊百姓,魏征趁机劝谏他吸取隋亡的教训,抑制个人的欲望。

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朕今欲造一殿,材木已具,远想秦皇之事,遂不复作也。

(2)朕德不逮于汉帝,而所费过之,岂为人父母之道也?

14. 文中魏征认为隋朝灭亡的原因有哪些?请简要说明。

【答案】10. D 11. B 12. C

13. (1)朕现在想造一座宫殿,材木已经准备就绪,但想想秦始皇的事,于是不再建造。

(2)朕功德比不上汉文帝,如果耗费的东西却超过了他,难道是做百姓父母一样的君主的办法吗?

14. ①过于奢侈,贪得无厌。②滥用刑罚。③上行下效。

【解析】

【10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意:因为他(炀帝)暴虐,所以顺应天命陛下取代他。如果陛下知足,那么现在的尊贵富足就可满足;如果陛下不知足,就超过现在一万倍也不会知足。”

“为……,故……”意为“因为……,所以……”,是一对关联词语,故应在“故”前停顿,排除A B。

“以为”作谓语,“不足”作宾语,应在“不足”后停顿,排除C。

故选D。

【1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学文化常识和一般实词意义的能力。

A.正确,两句中的“固”字含义不同。

“固知见可欲”的“固”,本来。句意:本来就知道见到那些能满足私欲的东西。

“崤函之固,自若也”的“固”,险固。句意:崤山和函谷关的险固,是保持原来的样子。

B.“古代把农历夏季三个月依次称作季夏、仲夏、孟夏”错,古代把农历夏季三个月依次称作孟夏、仲夏、季夏。

C.正确,两句中的“诚”字含义相同,都是“实在、确实”的意思。

“诚不可施于百姓”,句意:实在不可以强加在百姓身上。

“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句意:这确实是国家危急存亡的时期啊。。

D.正确,两句中的“安”字含义不同。

“朕安得闻此言”的“安”,怎么。句意:我怎么能听到这番忠言?

“然后得一夕安寝”的“安”,安逸、安稳。句意:这才能睡一夜安稳觉。

故选B。

【1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并筛选重要信息的能力。

C.“因为唐太宗有气疾,公卿于是上书请求修建一座暖阁给唐太宗居住”错,原文是“贞观二年,公卿奏曰:‘依《礼》,季夏之月,可以居台榭。今夏暑未退,秋霖方始,宫中卑湿,请营一阁以居之。’太宗曰:‘朕有气疾,岂宜下湿?若遂来请,靡费良多……’”,可见,公卿上书请求修建一座暖阁给唐太宗居住并不是因为唐太宗有气疾。

故选C。

【1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1)“欲”,想;“具”,准备好;“作”,建造。

(2)“不逮”,比不上;“过”,超过;“岂……也”,难道……吗;“道”,办法。

【1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和概括文章相关内容的能力。

(1)根据“隋炀帝志在无厌,惟好奢侈”概括为:过于奢侈,贪得无厌。

(2)根据“所司每有供奉营造,小不称意,则有峻罚严刑”概括为:滥用刑罚。

(3)根据“上之所好,下必有甚,竞为无限,遂至灭亡”概括为:上行下效。

参考译文:

贞观元年,太宗对侍臣说:“自古帝王凡是有兴土木的大事,必须以物资人力来衡量利弊。当初大禹凿九山,通九江,用的人力极多,而没有抱怨的人,是因为顺应了力量,众人能享受建设成果。秦始皇营建宫室,但人民非常反对,因为(秦始皇)是为了满足其私欲,建设成果不和人民一起享受。朕现在想造一座宫殿,材木已经准备就绪,但想想秦始皇的事,于是不再建造。古人曾说:‘不看见足以引起欲望的事物,使心思不被扰乱。’本来就知道见到那些能满足私欲的东西,心就一定会乱了。就像雕镂器物、珠玉服玩,如果只知道享受它们,那么灭亡的时候就能数着日子到来了。自王公以下,住宅、府第、车服、婚嫁、丧葬,若装饰过于豪华,便一切都停止供应并查处。”所以二十年来,风俗简朴,衣服没有锦绣,财产富饶,没有饥饿的坏情况。

贞观二年,公卿上奏说:“依《礼》中所讲的,六月夏日,可以居住在凉台。但是现在夏天暑气没有退却,秋天凉气刚刚开始,皇宫中非常潮湿,所以请求修建一座暖阁让您居住。”太宗说:“朕有哮喘病,难道会不怕潮湿?但如果修建的话,会浪费许多人力物力。以前汉文帝想修建露台,却因为怜惜十户百姓家产(而放弃这个想法),朕功德比不上汉文帝,如果耗费的东西却超过了他,难道是做百姓父母一样的君主的办法吗?”所以公卿再三上书,太宗就是不允许。

贞观四年,唐太宗对侍臣说:“用华丽的方式装饰宫殿,游览、观赏池台,是帝王想做的事情,(也是)百姓不希望(帝王)做的事情。帝王想要做这些的原因是要享乐,百姓不希望的原因是(那样会造成他们)劳累疲弊。孔子说:‘有一个字,可以终身奉行的话,那就是恕!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劳累疲弊的事情,实在不可以强加在百姓身上。我尊为帝王,富有四海,每件事都可以自己决定,当然能自我约束,如果百姓不想做,就要顺应他们的情况。”魏征说:“陛下本来已经爱民,每每约束自己来顺应百姓。臣听说:‘为别人着想的人能康健,为使自己快乐而自私夺利的人不能长存。’隋炀帝思想贪得无厌,只喜欢奢侈,主管官员一旦有大工程,稍不如意,就以严刑待之。上级喜欢的,下级就千方百计奉承,长此以往,直到灭亡的一天。这不只是书中记载,陛下也目睹过。因为他(炀帝)暴虐,所以顺应天命陛下取代他。如果陛下知足,那么现在的尊贵富足就可满足;如果陛下不知足,就超过现在一万倍也不会知足。”太宗说:“爱卿说得很好!不是你,我怎么能听到这番忠言?”

(二)古代诗歌阅读(9分)

阅读下面的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哀郢二首①(其二)

陆游

荆州十月早梅春,徂岁真同下阪轮②。

天地何心穷壮士?江湖自古著羁臣。

淋漓痛饮长亭暮,慷慨悲歌白发新。

欲吊章华无处问③,废城霜露湿荆榛。

【注】①哀郢:本是屈原《九章》中的篇名陆游借以为题。郢,春秋战国时期楚国的都城,在今湖北江陵附近。②徂岁:言岁月流逝。下阪轮:下坡的车轮。③章华:指章华台,楚国离宫。

15. 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首联先说荆州十月已是早梅初开的小阳春气候了,接着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将时光的流逝比作下坡的车轮。

B. 领联紧承首联,由岁月轮转联想到人事代谢,感叹有很多像屈原一样被放逐的人,但也认为天地不会困住有壮志的人。

C. 颈联意境苍凉而悲壮,抒发了诗人心中那无法排解的报国无门的孤独、怨愤、惆怅、苦闷,深化了颔联的悲情。

D. 这首诗首联和尾联皆写景,遥相呼应,思路缜密,结构严谨:中间两联直抒胸臆,感情浓郁。情因景而发,主旨鲜明。

16. 诗的尾联勾画了一幅怎样的图画?具有怎样的深刻意蕴?请简要分析。

【答案】15. B 16. 尾联勾画出一幅荆榛满地、霜露侵入的废城的惨淡景象。

情感:尾联上下两句通过郢都古今盛衰的强烈对比,表达了诗人对国土沦丧的痛惜;尾联借景抒情,眼前之景的惨淡透露出诗人报国无门的孤独与苦闷。

【解析】

【1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思想内容及艺术特色的能力。

B.“但也认为天地不会困住有壮志的人”错误,“天地何心穷壮士”正确解释为“天地何曾有导致壮士图穷困厄的心”,但表述的重点应在下一句“江湖自古著羁臣”,即自古以来皆因人事之非,以至于像屈原一样的忠臣被流放江湖。而不是强调“天地不会困住有壮志的人”。

故选B。

【1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把握诗歌画面及情感的能力。

(1)“欲吊章华无处问”是说无处寻觅到昔日繁华富丽的章华台,怀古伤今付出盛衰无常的感叹;“废城霜露湿荆榛”是写诗人眼前的郢城霜露已经浸湿了满地的荆榛。尾联通过“废城”“霜露”“荆榛”等意象,勾画出了一幅荆榛满地、霜露侵入的废城的惨淡景象。

(2)这首诗在尾联对楚国旧都的慨叹和对屈原的思慕之中,通过郢都古今盛衰的强烈对比来表现诗人的情感,包含着诗人对宋朝国土丧失的痛惜,对屈膝苟安、腐败昏聩的南宋小朝廷的怨愤;并且借屈原的千古遗恨来抒发自己的爱国之情以及壮志难酬之感,这一切怎不令人顿生怨愤,非淋漓痛饮焉能排遣,非慷慨悲歌何以发泄。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17.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赤壁赋》中苏轼用“______,______”两句夸饰客人箫声产生的效果。

2)《琵琶行》中用“比”的手法,描摹琵琶乐音和旋律的变化,如表现急切而愉悦情调的句子是 “______,_____”。

3)《蜀道难》中“_________,_______”从声响角度写激流奔腾、石块冲击山崖 情景。

【答案】 ①. 舞幽壑之潜蛟, ②. 泣孤舟之嫠妇 ③. 大弦嘈嘈如急雨, ④. 小弦切切如私语。 ⑤. 飞湍瀑流争喧豗, ⑥. 砯崖转石万壑雷。

【解析】

【详解】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名句默写分为两大类,一是给出语境的理解性默写,二是给出上句写下句的直接默写。此类试题解答时,默写要注意字形,而字形与字义分不开,学生应借助字义来识记字形。注意重点字的写法。如“壑”“泣”“嘈”“喧”“崖”要理解字义去记忆。学生记忆的时候应该结合诗句的意思。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中国唐朝数学家僧一行曾研究过一个有趣的问题:围棋总共有多少种可能的棋局?那时,围棋的棋盘刚刚从17道扩展到19道,演变为我们今天所见的样貌。运用当年简陋的计算工具,一个惊人的事实被展示了:简洁的规则和黑白两色的棋子,可以演绎出极为丰富的变化。或许正因如此,当谷歌公司的人工智能系统,在最近几年中击败人类顶尖围棋手的时候,不少科技界人士认为,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已经进入一个新阶段。棋局惊人的可能性,意味着人工智能无法依靠穷举的方式来选择最优的落子方式,( )。于是,一种已经传承了数千年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与现代信息技术中最为前沿的领域,产生了奇妙的因缘。围棋并非一个特例。我们会从全国各地 的“非遗”中,发现它们蕴含的“科学密码”。在南京,为皇室制造衣料的云锦织机使用绳结组成的程序系统,由两名织工配合操作,让丝织品上繁复的图案保持严整,堪称现代计算机二进制编程鼻祖;藏族的唐卡画师从自然界的矿物和植物中采撷各色颜料,令画作历经数个世纪仍然色泽鲜艳、 ;雏形可以追溯到新石器时代的针灸疗法,通过在人体特定部位进针施灸来解除病痛,如今早已 ,只要稍懂一些排列组合原理,就可以体会到一代代医师建构经络体系的艰难。这些“非遗”瑰宝,凝聚成了中华文明的气场与魂魄。除了诸多壮丽的建筑工程和 的史册文献之外,一个个表演或游艺项目,一部部广为传颂的史诗或民间故事,一件件不同材质的手工艺品,乃至人们对世界起源和运转 方式的认识,以及对待自然万物的不同态度,共同构成了今天所见的中国。

18.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 丰富多彩 璀璨夺目 蜚声中外 卷帙浩繁

B. 琳琅满目 璀璨夺目 赫赫有名 汗牛塞屋

C. 丰富多彩 光辉灿烂 赫赫有名 卷帙浩繁

D. 琳琅满目 光辉灿烂 蜚声中外 汗牛塞屋

19. 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它能做得更好,已经“学会”了像人一样去观察和分析棋局

B. 像人一样去观察和分析棋局已经被它“学会”了,而且能做得更好

C. 像人一样能做得更好,它已经“学会”了去观察和分析棋局

D. 它已经“学会”了像人一样去观察和分析棋局,而且能做得更好

20.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两色黑白的棋子和简洁的规则,可以演绎出极为丰富的变化:他展示了一个惊人的事实。

B. 一个惊人的事实被展示了:黑白两色的棋子和简洁的规则,可以演绎出极为丰富的变化。

C. 他展示了一个惊人的事实:黑白两色的棋子和简洁的规则,可以演绎出极为丰富的变化。

D. 他展示了一个惊人的事实:简洁的规则和两色黑白的棋子,可以演绎出极为丰富的变化。

【答案】18. A 19. D 20. C

【解析】

【分析】

【1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

第一组,丰富多彩:形容花样很多,内容丰富。琳琅满目:比喻各种美好的东西很多,多指书籍或工艺品。根据语境,此处意在强调种类繁多,选“丰富多彩”。

第二组,璀璨夺目:璀璨,形容珠玉等光彩鲜明,非常绚丽。光辉灿烂耀人眼睛。光辉灿烂:色彩光亮耀眼。多比喻前程的远大或事业的伟大。文中指画作颜色绚丽,应选“璀璨夺目”。

第三组,蜚声中外:指扬名中外,享誉全球。赫赫有名:赫赫,显著盛大的样子。形容声名非常显赫。文意重在表达针灸疗法扬名中外,影响很广,因此选“蜚声中外”。

第四组,卷帙浩繁:卷帙,书籍或书籍的篇章。形容书籍很多或一部书的部头很大。汗牛塞屋:搬运起来使牛累得流汗,放在家里塞满了屋子。这里形容藏书很多。卷帙浩繁除了形容书籍多,还可以形容部头大,结合语境应选“卷帙浩繁”。

故选A

【1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语句复位的能力。

前面说“棋局惊人的可能性,意味着人工智能无法依靠穷举的方式来选择最优的落子方式”,后面应该也是围绕“人工智能”来说,即用“它”来指代“人工智能”。

A.“它能做得更好”与上文“无法依靠穷举的方式来选择最优的落子方式”语意断裂,不够连贯。

B.中途易辙,前一句主语是“像人一样去观察和分析棋局”,后一句主语是“它”。

C.与上文“人工智能无法依靠穷举的方式来选择最优的落子方式”衔接不够连贯。

故选D。

【20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能力。

画线句有两处语病:结构混乱/中途易辙、语序不当。

“一个惊人的事实被展示了:简洁的规则和黑白两色的棋子”错误,上文“运用当年简陋的计算工具”的主语是僧一行,此处中途易辙,改为“他展示了一个惊人的事实……”,排除AB;

“简洁的规则和黑白两色的棋子”错误,语序不当,改为“黑白两色的棋子和简洁的规则”,排除D。

故选C。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11分)

21. 演绎法是从普遍性结论或一般性事理推导出个别性结论的论证方法。请参照事例,运用演绎法,仿写句子,注意句式大体相似,逻辑清晰。

示例:俗话说,百闻不如一见。你既然要深入领略泰山的伟岸,那就应亲自去看一看,登一登。

【答案】参考示例:有道是,脚正不怕鞋歪。你既然清清白白,问心无愧,那就应笑对流言,昂首做人。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逻辑推理的能力和仿写句子的能力。解答此类问题,首先理解“演绎法”,演绎法是一种从一般到特殊的推理方法。然后明确仿写内容和格式的要求,参照示例进行仿写。本题关键在演绎推理的理解。考生可以先总结一个普遍性的规律,再进行相似、相关联想,从生活中找一个具体的事例,最后按照仿写形式写即可。

22. 以“中山桥”为陈述对象,将下面的文字重组为一个长单句,可适当增删个别词句,但不得改变原意。

黄河上有一度上百年的铁桥,名日中山桥,中山桥的名气不小,享有“天下黄河第一桥”的美誉,而且具有一种独特的桥梁文化。走过百年风雨,兰州的成长,中山桥一一见证。同时,中山桥也在向世人默默地诉说着苍凉的往事。现在,中山轿正迎接着来自五湖四海的游客。

【答案】享有“天下黄河第一桥”美誉的中山桥是一座具有独特桥梁文化和上百年历史的,见证兰州的成长、默默诉说苍凉的往事、迎接五湖四海的游客的铁桥。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句式变换的能力。把短句变成长单句,就是变成含有一套主谓宾的句子。短句变长句的基本步骤是:一、确定主干句(核心句)。主干句常常是一组短句中的肯定性判断句或结论性语句。二、把其余短句转化为短语,分别修饰主干成分。把短句转化为修饰性短语时,要安排好各个修饰成分的层次顺序,使其修饰恰当,合情合理。解答本题要紧扣陈述对象“中山桥”,删去无用语句,保留关键词,“天下黄河第一桥”“ 具有一种独特的桥梁文化”“上百年”“兰州的成长,中山桥一一见证”“诉说着苍凉的往事”“迎接着来自五湖四海的游客”,并将其变为“中山桥”的定语、谓语等句子成分,即可拟出答案,即享有“天下黄河第一桥”美誉的中山桥是一座具有独特桥梁文化和上百年历史的,见证兰州的成长、默默诉说苍凉的往事、迎接五湖四海的游客的铁桥。

【点睛】句式变换、选择应注意的问题:

1.因为变换句式是在同义句中间进行的,所以变换后的句子一定要保留原意,不管题目本身是否有明文要求。为此,同考点(句式变换)无关的文字可原封不动,必要时个别文字可以变动(增删换调),但变动不要太多。

2.每一种句式都有相应的同义句式,如长句与短句相对应,主动句与被动句相对应,句式变换时要按照相对应的关系去变换句式,不能混淆句式分类的界限,避免张冠李戴。

3在一定语言环境下讲句式的选择是为了收到理想的语言表达效果,及修辞问题,一般说,防止顾此失彼。

四、写作(60分)

23.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如今,在体育竞技中,现代科技的运用愈发普遍,越来越多数字化技术的介入为比赛提供了更加客观的判断依据,让裁判得以对比赛进行更加精准公平的判决。比如在2022年的卡塔尔世界杯上,阿根廷队上半场的3次单刀球破门因为“半自动越位判定”技术系统(SAOT)的介入而被判定无效,这在以往是难以想象的。科技力量的介入减少了竞技胜负判断中的干扰因素,同时也对人们认为漏判误判等本身就是竞技比赛的合理组成部分的传统思维带来了颠覆性的冲击。事实上,今天的时代的确是一个日新月异的新时代,新的现象、新的事物、新的技术和新的力量正在向人们涌来,对此人们必须面对,也必须思考。

这样的一个新时代,呼唤着怎样的新一代中国“新青年”呢?请你写一篇文章谈谈对此的认识。

要求:结合材料内容及含意完成写作任务;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